1、谈谈汉语哲学研究的十个基本问题韩东晖*汉语哲学这个概念的提出和汉语哲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汉语哲学运动的正式开场,也许会与一百多年前发端于北京大学的白话文运动产生同样重要的影响。当然,不同的是,汉语哲学运动标志着我国哲学界的强烈的理论自觉和思想自主。在我看来,这场运动虽然以“汉语”为修饰语,但绝不仅仅限于语言文字、语言哲学领域。罗马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就意识到,语言是“制度的制度”,也就是约翰塞尔所谓语言是最重要的制度,因为其他一切制度均依赖于特定形式的言语行为。语言不仅仅是人类的官能,更是人类创立的最基本的制度。这一点对于理解汉语的共性与个性,进而理解中国文明的特质具有重要意义。可
2、以说,汉语言文字就是中国文明的文化基因,汉语哲学因此象征着冯友兰先生所谓“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之哲思,王国维先生所谓“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学术(国学丛刊序);换言之,就是在中国文明的立场和世界历史的支点上、在古今中西文化融会的语境内从事哲学创造的思想与学术。*作者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54外 国 哲 学这样看来,汉语哲学的名相虽新,而其实质则有根、有源,而且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同时又经历了剧烈碰撞、深度融合、广采博收和深刻转型。虽然所有使用汉语的哲学言说和使用中文的哲学写作,都让“汉语哲学”看上去有些同义反复,但实际上,只有充分意识到并理解了汉语言文字的制度基础
3、、文化积淀和思想深度,才能真正把握当代中国的哲学处境,召唤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与生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理解汉语哲学这个理念引发的问题的复杂性,并且在尽可能广泛的领域内思考汉语哲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汉语哲学要成为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哲学运动,需要阐明至少如下十个方面的基础性问题。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探索,也就是汉语哲学敞开自身的哲学图景的过程。1.“汉语哲学”这个概念的定位是特殊与普遍的结合,还是从边缘到中心的突破,抑或典型性与相似性的家族融合?自汉语哲学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可谓聚讼纷纭。21 世纪初所谓“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又被汉语哲学运动的持续推动重新点
4、燃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究竟是怎样的哲学形态?汉语哲学作为哲学究竟在突出哪些特质?这一点实际上与我们理解“哲学”这样的“元概念”或“高阶概念”的方式有密切关系。我在这里提出的三种理解方式,即特殊与普遍的关系、边缘与中心的关系、典范意义与家族相似的关系,意在强调理解哲学这个概念本身的多样性,只有冲破了普遍与特殊、本质与偶性、因果与属性的本质主义视野,突破中心与边缘的哲学谱系建构,倡导以家族相似性为方法建立其观察、描绘、对话的机制,才能更充分地理解哲学。对于汉语哲学也是如此。汉语哲学既是对一百多年来西学东渐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三千年来中国哲学建构的研究和体悟,更是在当代立场上回应时代问题的哲学重建。汉语
5、哲学尚未开始,尚在创造自身的途中。创造的才是真实的。2.汉语哲学如何在哲学观上取得突破?也就是说,“哲学”,无论是作为学科体系,还是思想方法,抑或生活指南,其理想形态和现实状况,是否需要彻底的转化、转型、创造,以满足汉语哲学或者当代中国社会对哲学的谈谈汉语哲学研究的十个基本问题55思想需求和学术追求。换言之,哲学是否有必要分割为相互独立的“二级学科”,是否必须以形而上学为庙堂,是否必须分为形而上学、认识论、语言哲学等等,是否有必要扩展中国文化的版图,反思当代中国的精神生活,拓展汉语族群的生命体验?这个问题实际上旨在强调汉语哲学作为一种哲学运动,一定要在对哲学本身的理解上寻求突破和创新。汉语哲学
6、所强调的哲学精神,不必将自己局限在“古今中西”的思维框架内,不必言必称希腊、书必读先秦,不必建立起哲学与哲学史的对立,不必像有的学者提出的汉语法学那样仍然以中国法律学说史为中心,不必将自身限定在人文学科之内,而披上对抗当代科学和技术的甲胄。总之,汉语哲学有必要打破各种成见,而以全球视野、本土立场、历史资源、当代问题为方向,开辟新的理念、路径和方法。3.汉语言文字与印欧语系及其文字在表达哲学理念、抽象观念、推理方式上的共性和个性是怎样的?深入把握和比较汉语言文字的哲学表达的语言功能与文化传统,推动作为广义语言官能的汉语研究,是推进汉语哲学的基础性工作。与欧洲思想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特征相比,汉语
7、文化最突出的语言特征是语、文并重,各擅胜场。黑格尔曾在精神哲学中鄙薄象形文字及我国语文:“字母文字自在自为地是更为智慧的文字;在这种文字里面,词,即理智表达其表象的特有的最相称的方式,已被带到意识之中而成为了反思的对象。在象形文字那里具体的精神的表象的种种联系必然变得复杂而纷乱,一种象形文字的书写语言要求一种同样一再停顿的哲学,如一般中国人的文化一样。”“中国人的象形文字的书面语言只适合于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缓慢进展;这种书面语言的方式本来就只能是一个民族中保持不变地独占精神文化的那小部分人应该占有的。”受这些观点的影响,早期的中国语言学家如高名凯先生,也认为中国语文是表象主义的、原子主义的。
8、但早在 1947 年,高名凯先生就敏锐地意识到,要用不同语法的研究去探讨各民族的哲学思想是很困难的事,用研究各语言的不同结构的方法去探 黑格尔:黑格尔著作集第10 卷精神哲学,杨祖陶译,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249250 页。56外 国 哲 学讨应用这些语言的不同民族的哲学思想的特性,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语言的结构与哲学的思想)。这个论断当然可以商榷,但比那些中国语言特点决定中国思想特点的空泛议论要深入得多。总体上看,我们对于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哲学研究尚缺乏奠基之作,而这恰恰是丰富汉语哲学进路必不可少的内容。4.现代汉语如何定位自身的哲学表达功能?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三个方面。其一,我们
9、当下所使用的,或者说作为我们存在的家园的现代汉语言文字,无论是语汇,还是概念,甚至句法,是更接近于古代汉语还是现代英语?现在很多中文哲学论文其实是穿着汉语外衣的欧式语句,当然现代汉语表达本身似乎也不复古代汉语表达的风骨与隽永。这其实是一个我们不愿意面对,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二,当代中国哲学的汉语表达,大量基础性概念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当代哲学表达,并居于支配地位,与古代哲学表达相较,存在断裂、混淆、似是而非的处境。其三,因此之故,汉语哲学表达如果承袭古代哲学的语汇和概念,则容易流于混同而失其新;如果以今释古,以现代概念理解古代名相,虽易出新,却容易流于肤廓而失其旨。现代汉语成为一种成熟的哲学语言
10、还需要更自觉的语言意识和更敏锐的批判精神。5.汉语哲学是否有必要把接续中国古代哲学诸传统,会通东西方主流哲学传统,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传统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会通中西马三种思想资源的理论基础在哪里?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是什么?当代哲学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现时代提出的宏大命题之外,就是如何会通整合多种、多重、多变的思想资源。就此而论,以汉语为底色和通约,似乎是能够达成重叠共识的简便门径。但是,对于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前面引用了王国维先生学术“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分别,自科学言之,是“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之故。然而就哲学而言,
11、仍有价值观层面的会通、整合、创造和重建的要求。这一要求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中华文明崛起与文明冲突和意识形态纷争交织的背景下,尤为必要,当然也尤为艰难。6.汉语哲学是否以反思、审视、修正现有的哲学语汇和术语系统为主要谈谈汉语哲学研究的十个基本问题57任务之一?是否有必要创建自身的概念语汇系统?近来有建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知识体系之说。而概念语汇系统是各种体系的基础,对于哲学这一学问来说尤其如此。当然,哲学概念和术语已然太多,而且仍然层出不穷,除了“新瓶新酒”的创立,“新瓶装旧酒”的新译名出现,也丰富和扩大了新的概念和术语。不过,重点仍然在于如何形成基础性的哲学概念和语汇家族。一方
12、面,传统概念和术语意义和用法的地层与谱系层叠复杂,甚至莫衷一是,例如“形而上学”“存在”“心灵”,或者“物质”“实践”等等;另一方面,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的相互依托、相互支撑作用尚未成熟,特别是一组中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似乎尚在形成之中,我们期待汉语哲学概念语汇群的成熟与丰富。7.汉语哲学如何建构自己的意义理论和语用学理论?这个问题看起来有些突兀,实际上很基本。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讨论过,一部旨在划界与批判的哲学著作的核心内容是由规范性语句及其阐释构成的,具有践言意义(performative)而非断言涵义(assertive)。汉语哲学涉及的还不仅仅是规范性语句的问题,大量传统哲学经典实际上是用诗性
13、语句来表达的。汉语哲学语汇,无论是原生的还是引入翻译的,需要意义理论和语用理论的支撑。此其一也。之所以强调语用学理论,既因为语义与语用分析是不可能分开的,也因为我们不仅要关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所生成的意义,也要关注语言使用者共同体的语用活动和语用规则,为对话伦理学奠定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中西哲学均有丰富资源,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创新。此其二也。进而言之,汉语共同体的语言哲学,包括其意义理论和语义学理论在内,要为理性的公共运用、理由的逻辑空间、推理的正当原则服务。此其三也。8.汉语哲学如何建构自己的理解理论(如哲学解释学)?这同样是基础性的理论。当代哲学解释学突出了实际性、语言性和普遍性等多个方面,
14、既为中国解释学或汉语解释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也敞开了中国的训诂注疏阐释传统的视野,使当代中国的解释学研究成为最富于继承性和创造性的领域之一。不过,解释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意识、解释学循环等,仍然有待接入中国传统学术资源以充实和创新。58外 国 哲 学9.汉语哲学是否要与德语哲学、法语哲学、英语哲学处于相互竞争、分庭抗礼的局面?换言之,汉语哲学是否要成为以语言为标识的哲学形态?汉语哲学如何与西方哲学乃至世界主要哲学系统和方法对话?实际上,汉语哲学的倡导者首先是一批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中国学者,恰恰是在这一语言和思想张力当中,才能够充分意识到汉语哲学既不只是让哲学说汉语,也不
15、只是让汉语限定哲学,而是一方面接受哲学的语言性、本土性和文化特质,同时也在不断克服单一语言、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追求普遍、共通和对话。在这个意义上,汉语哲学实际上是世界哲学的研究和阐释者,也是中国与世界的沟通者和对话者。10.汉语哲学,无论作为学术流派,还是哲学方法、思想风格、话语方式,其生命力在于提出独特、深刻的哲学问题,产生出原创性的、普遍性的哲学思想,在于苦心孤诣创造出的经典著作。所以,这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希望。希望汉语哲学研究中心和论坛能够推出更多佳作,更多精彩的思想。二十多年前,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幸参加过北大哲学系研究生会组织的纪念五四运动的学术会议。当时我大概借鉴林毓生的观点,把五四运动解读为全盘反传统主义,体现为新文化运动,自语言哲学视角看,则表现为语言革命,具体表现为白话文运动,仿佛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就可以把旧传统当作包袱一样扔掉,创造出新传统来。现在看来,我们一方面要对当时的文学革命者保持充分的敬意,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经过百年的学习、借鉴、批判和创造,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我们同意要保持对传统、对汉语、对旧邦新命的敬意。因此,汉语哲学寄托着新的期待和新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