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增收_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_史常亮.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6918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增收_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_史常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增收_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_史常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增收_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_史常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社会科学/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增收: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 史常亮摘 要:文章基于北京大学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县域经济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并且相比基础设施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经济数字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 异质性分析显示相比低收入县域和中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对高收入县域和东部地区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即数字乡村建设会拉大县际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 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溢出更易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县域之间关键词:数字乡村 农民收入

2、 直接影响 空间溢出效应 异质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环境规制与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机制、效应与政策优化研究”(编号:)作者简介:史常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湖南长沙一、引言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而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为目标的数字乡村建设有望接续农村工业化、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

3、次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提出了初步方案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系统的实施纲要 在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的推动下各地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根据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截至 年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 和通宽带比例均超过 农村网民规模和宽带接入用户数分别达到.亿人和.亿户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尽管数字乡村已经成为农村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乡村的概念内涵、运作机制、发展模式与实践逻辑等理论层面网络首

4、发时间:2023-02-23 08:20:52网络首发地址:https:/ 主要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数字乡村的测度 由于数据的匮乏现有研究多从微观家庭着手分析互联网、宽带或者手机的使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但是数字乡村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互联网、宽带、手机等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单纯的宽带接入和手机上网不能与数字乡村画等号 而且数字乡村建设本身所具有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协同性特征也决定了单一的量化指标很难将其真实效果展现出来 二是数字乡村建设对经济影响的因果识别 由于逆向因果、测量误差等问题精确评估数字乡村建设的经济影响面临着内生性的挑战 虽然近期一些研究尝试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内生转换回归、双

5、重差分等方法来矫正潜在的逆向因果关系但对于测量误差由于这些研究多以单一的手机或者宽带、互联网使用作为代理变量难以捕捉其多维性由此造成的内生性可能依然存在那么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纵深推进农民收入究竟能否因数字乡村建设得到真正提高?考虑到中国大部分农村都在县辖范围内县域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目标的基本执行单元也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前沿阵地本文将北京大学编制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县域经济数据相匹配尝试从县域层面对这一重要问题进行检验 这可能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有所拓展:一是采用更具广泛代表性汇集国家宏观统计数据、行业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编制的数字乡村指数作为数字乡村发展的代理指

6、标弥补了以往研究采用单一指标的缺陷二是采用“所在市是否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工具变量来处理模型潜在的内生性可以为解决其他类似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提供借鉴意义三是基于县域间的经济联动性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民收入的空间外溢性进行检验丰富了数字经济方面的研究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一)文献综述数字乡村就是乡村发展的数字化是指乡村依托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手段的集成实现乡村产业数据化、治理数据化与生活数据化 理论上讲数字乡村建设将通过数字基础设施接入的“渗透效应”和数字技术使用的“乘数效应”“累积

7、效应”从而改善农村居民收入 然而现有研究关于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结论并不一致 大多数文献都肯定了数字技术使用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积极作用如、等分别检验了手机使用对印度渔民和柬埔寨大米种植户的影响发现使用手机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获取市场信息这有助于提高本地市场农产品销售价格进而增加其收入 对印度大豆种植户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信息亭的引入显著改善了当地农民收入 刘晓倩和韩青基于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估计发现与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相比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居民的年收入提高.元 胡伦和陆迁基于陕西省 份贫困县农户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克服自选择偏误后发现是否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

8、农户家庭总收入、人均纯收入、非农总收入和农业总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 孙华臣等基于 年和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发现户主使用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纯收入相对于非互联网家庭互联网家庭收入提高约.还有研究重点检验了农产品电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发现参与电商对农户家庭总收入和农业收入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影响甚微 指出尽管信息技术能增强农民的价格搜索能力减少交易成本但其实际效果很可能被高估了 等对尼日尔农民的研究发现使用手机虽然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流动但并没有像理论预期那样转化为更高收入 和 对哥伦比亚农民的调查同样发现用手机短信为农民提供市场

9、价格信息和天气信息并未显著提高其家庭收入和支出 谭燕芝等基于 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回报不显著湖南社会科学 年第 期还有一些研究则认为这种正向关系是否存在取决于一些前提条件 例如 和 对印度农民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使用仅对那些年轻农民收入有轻微的正向影响 曹冰雪和李瑾对京津冀蔬菜种植户的研究则发现信息技术采纳仅会对那些高收入农户的农业收入有显著正影响梳理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对于农村居民能否共享数字红利尚有争议有待更多来自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的经验证据 此外现有研究至少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尽管数字乡村的范畴包含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

10、宽广领域但已有研究多以单一的手机或者互联网使用作为代理变量可能导致遗漏变量问题二是数字乡村通过构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孪生的虚拟空间让两个原本不相邻的地区跨越时空界限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联系并因此产生空间外溢效应而已有研究大多采用非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忽视了地理空间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二)理论分析与假说理论而言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机制但最主要的还是创造新的增收机会和增强农民增收能力本文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就业效应 互联网、手机等信息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加强了农民与外界的交流为农民家庭劳动者提供了更多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助于他们及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就业招聘信息从而帮

11、助其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中“解放”出来流入收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进而增加家庭收入 二是创业效应 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提高了农民获取信息和知识机会的便利性不仅有助于农民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知识更新能够提升人力资本而且有助于农民拓宽社会网络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从而增强创业融资便利性提高创业风险投资意识进而提升农民家庭创业活动绩效 三是市场效应数字技术的普及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堡垒促进信息向农民传递并通过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和解除市场准入限制来扭转其信息弱势地位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和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进而有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 四是生产率效应 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一方面提高并扩大了现代农业知识的

12、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有利于农民快速高效地发现有用信息增进对改良农业实践和最新、最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了解从而能够有效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拓宽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提高综合产出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大数据的积累、开发、挖掘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流程的系统化整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水平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全方位重塑进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增加农民收入假说: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数字化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数字技术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分布的现象以及不同地区在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存在着悬殊差距并非所有地区都能够共享数

13、字技术带来的“信息红利”在区域层面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而且由于数字经济发展起步较早、水平较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完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更加深入从而在数字乡村建设中也走在前列 在区域内部相较于高收入地区低收入地区则不仅因为互联网接入水平更低、网速更慢且连接不稳定存在着以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差距为特征的一级“数字鸿沟”而且由于农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更难以跨越使用数字技术所面临的成本门槛和能力门槛还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使用差距为特征的二级“数字鸿沟”“数字鸿沟”所显现的不仅是不同区域以及地区之间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发展差距而且是由此引发的互联网红利差异以及

14、更加尖锐的收入分化 和 发现尽管互联网有助于现代农业发展但富裕国家的互联网获益效率要高于贫穷国家 类似地刘晓倩和韩青从农户角度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给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农村居民带来的经济收益最大而对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居民带来的经济收益最小 究其原因发达地区由于数字乡村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作用效果更易显现因此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由于数字乡村经 济发展整体滞后对数字技术的利用水平较低从而难以充分享受数字红利 这意味着“数字鸿沟”的存在使不同地区从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获益程度不同将拉大农村地区收入差距假说: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存在收入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会

15、扩大农村地区收入差距数字乡村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约束增强了地区间经济关联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不仅会对本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有利影响而且对邻近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也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数字乡村建设能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高各地区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加快知识和技术溢出 其次数字乡村建设带来高效的信息共享与较好的传播机制让两个原本不相邻的地区借助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传递市场供需信息有助于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实现农业技术和知识的开放共享 最后数字乡村依托强大的现代信息网络将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链接成一个整体

16、从而为跨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技术和知识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假说: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空间外溢效应对邻近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三、模型、变量与数据(一)实证模型设定为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半对数模型:()其中下标 和 表示县域和城市被解释变量 表示农民收入水平取自然对数 表示数字乡村建设是本文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 是控制变量为城市固定效应用以控制县域所在市(州)的一些短期内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因素比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行政等级、历史人文等、为待估计参数(向量)为随机误差项随着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数字乡村建设还可能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作用于农民收入增长本文使用包含所有空间效应的广义嵌套空间模型()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考察从而基准回归模型可以修正为:()()式中 为 阶的空间权重矩阵 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反映了邻近县域农民收入变化对本县域农民收入空间溢出作用的方向和程度 为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回归系数反映了邻近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及控制变量对本县域农民收入空间溢出作用的方向和程度 为空间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