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3-02-18作者简介:王镇(1975),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馆员。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古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王 镇(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 南宁 530026)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工作逐渐受到图书馆的重视。虽然图书馆的古籍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其在资源整合及管理理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文章针对我国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数字化建设顶层设计工作、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搭建聚合型古籍资源数字化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籍数字化建设、搭建古籍数字化人文平台等对策,以期推动我国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关键词:图书
2、馆;古籍资源;数字化;古籍利用与共享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3-0092-031 我国图书馆开展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及现状1.1 意义1.1.1 创新资源展现形式。古籍资源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读者需求的增多,图书馆只有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及数字化等技术创新古籍资源展现形式,并不断加强宣传推广,才能使读者主动了解和阅读古籍,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图书馆在开展古籍资源整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进行多元化创新,创新资源展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1.1.2 挖掘古籍内涵。王晓光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人文研究的重
3、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应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古籍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挖掘古籍内涵,汲取知识,总结前人智慧,充分发挥古籍资源价值。1.1.3 挖掘古籍资源的研究价值。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对于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工作具有深远影响,图书馆不仅能够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还能够通过网络共享数字资源,为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便利。依托现代数字化技术,图书馆能够动态展示古籍资源,通过深层挖掘古籍内涵,提高古籍资源的管理、利用水平,在充分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有效挖掘古籍资源的研究价值。1.2 现状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 31 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开展了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其中有 10 家已完成自建古籍资源数据库,其他公
4、共图书馆则采用购买数据库等方式丰富馆藏古籍资源,为读者阅读古籍提供了便利。在现已建成的 10 个古籍资源数据库中,有 7 个属于文献库,即通过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扫描并上传至网络的方式建设的数字资源库。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情况存在资源数量不均衡的问题,天津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化成果较多,已对 1,500 部古籍进行了数字化处理,而部分图书馆的相关工作进展缓慢,数字化古籍数量不足 100 部。在开放程度方面,支持相关资源免费阅读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仅有 5 家,存在开放性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2 我国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1 缺乏古籍数字化建设标
5、准 随着读者对古籍阅读需求的增多,图书馆虽然普遍开展了古籍数字化工作,但一般以外包的方式进行。由于外包公司缺乏约束,难以做到协调统一和全平台对接,且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没有统一的古籍数字化建设标准,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29第 43 卷第 3 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 年 3 月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阻碍了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共享。2.2 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仅有3 家图书馆与其共享了数据资源,为读者查找和阅读古籍提供了便利,其他古籍收藏单位的资源较分散,不利于读者快速查阅,存在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古籍收藏单位都以自身需求为导向开展古籍数字化建设
6、,各自为政,读者的查阅体验极差,不利于我国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整体建设。部分图书馆的古籍资源数据库设置了限制读者浏览的规则和权限,部分图书馆由于硬件或软件设施落后,服务器卡顿现象频出,导致读者查找资源困难。2.3 没有树立数字化古籍开放理念 我国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虽然已开展多年,但整体的古籍数字化程度较低,仅对部分古籍的特定版本进行数字化转化,且开放程度不高,一般以网页的形式展示相关资源,不利于读者阅读。部分图书馆通过添加水印等方式限制读者阅读,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笔者认为,我国图书馆仍没有充分认识到古籍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虽然古籍保护意识较强,但没有树立数字化古籍开放理念。2.4 经费不
7、足 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经费主要源于各地的古籍保护经费,专项经费的缺失导致部分图书馆难以加大对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古籍数字化进展缓慢。在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硬件设施、数据库对接、人员培训等都需要大量经费支持,如果图书馆无法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就难以开展全面、系统的古籍数字化工作。3 我国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对策3.1 做好数字化建设顶层设计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复杂程度较高,为了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图书馆应长期坚持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以可持续发展思路做好古籍数字化顶层设计。古籍数字化工作流程包括数字化规划、版本选择、数据资源加工、用字处理、著作保存等环节,涉及较多技术、
8、管理等问题,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科学的古籍数字化规范体系,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简化工作流程,搭建统一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平台。为了有效避免古籍数字化工作中出现的盲目、重复劳动等问题,图书馆还要进行项目分类,根据馆藏资源特点申报相关项目,以确保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提高资源整合效率。另外,图书馆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应不断调整古籍版本选择标准,对文献价值较高的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为读者阅读提供便利。3.2 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 图书馆应注重解决古籍藏用矛盾的问题,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 2014年就采购了天津图书馆的部分古籍数字资源,供读者免费阅读;国家图书馆还不断加
9、强与国外图书馆的合作,建设中文数字化古籍资源库,为读者获取古籍资源提供便利。随着世界各国对古籍资源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项目方面的合作力度逐渐加大,推动了国际古籍资源交流,提高了古籍资源利用率。3.3 搭建聚合型古籍资源数字化平台 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建设应以技术手段为支撑,发挥馆藏资源优势,搭建聚合型古籍数字化平台,为读者提供便利,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和识别网络平台的数据,不断优化技术算法,改变传统服务形式,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图书馆不仅要注重对现有古籍书目数据库成果的利用,编纂古籍工具书,还要注重聚合型古籍数字化平台的便捷性,在普及古籍数字化阅读的同时,有效推
10、动古籍数字化建设,为读者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便利。3.4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古籍数字化建设 图书馆作为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建设主体,应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工作,在保障馆际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依托社会力量的资源、数据库开发等优势,有效整合、利用古籍资源。例如,“汉典重光”项目由多家图书馆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依托社会力量的技术优势,实现了规模化的 AI 书影识别,有效提高了识别准确率,为古籍数字化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基础。3.5 搭建古籍数字化人文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39王镇: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古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中,关
11、联数据、数字人文等技术已被部分图书馆应用于古籍数字化建设,如上海图书馆搭建的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因此,图书馆应抓住时代机遇,在古籍数字化建设中形成合力,搭建古籍数字化人文平台,利用高新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参考文献:1 钟劲松.文化传承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8(4):26-29.2 李林澳,夏南强.20082017 年我国典籍数字化研究综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1):38-44.3 欧阳剑,任树怀.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古籍文本阅读可视化J.图书馆杂志,2021(4):82-89,99.4 张力元,王军.古籍数据库分面分类体系设计研究
12、J.图书馆建设,2021(3):56-61.5 陈力.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数字化与古典知识库建设问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2):36-46.(编校:冯耕)(上接第 91 页)群体的关怀;自习室、期刊阅览室不应与亲子阅览室、视听室、报告厅等在同一楼层,应设置在中高楼层;办公区与读者服务区最好分开,互不干扰。不管空间如何发展演变,最终都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因此,图书馆在布局空间时应将满足读者需求放在首要位置。3 人才培养 随着图书馆向智慧化方向转型,许多服务项目都实现了“自助式”,智能设备成为读者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馆员的作用似乎被弱化。事实上,馆员作用的弱化仅表现在一些技
13、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如图书借还、借书证办理等,在参考咨询、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方面,馆员无可取代。“在未来社会中,图书馆员将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服务,特别是有针对性地为个别读者提供个别服务。”在人才储备方面,图书馆应采取“外引内培”的原则,即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首先,除图书情报专业外,图书馆还应引进计算机、人工智能、心理学等专业的人才。未来,个性化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如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书单推送服务等,个性化服务是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前提的,因此,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馆员将在读者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重视对现有馆员的培养。受人员编制限制,图书馆招聘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
14、虽然一些新馆采取政府购买的形式招聘工作人员,但人员培训、上岗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重视现有馆员的培养非常重要。馆员培训的方式很多,如在线继续教育、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能使培训流于形式。4 结语 大到建筑外观、功能分区,小到景观布置、颜色搭配,都是新馆建设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图书馆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是城市发展、变化的记录者。物质可以衡量,精神无法估价,文献记载的先贤智慧、文字传承的中华文明经久不息。图书馆是文献的聚集地,也是终身教育场所,新馆建设既是提升阅读服务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展示城市文明、推进全民阅读的题中之义。参考文献:1 李东来,刘锦山.城市图书馆新
15、馆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9.2 梁美强.当代城市公共图书馆功能演变与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3 廖小梅.新馆建设浪潮中的图书馆物理空间观念变革:城市图书馆空间变奏曲之一J.图书馆,2010(6):90-91.4 吴建中.21 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103.5 伍涛,张文勇,黄浩,等.现代图书馆新馆建设构想J.图书馆学刊,2020(2):6-10.6 韩海霞.基于问题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探析J.科技视界,2020(16):188-191.7 赖柯.公共图书馆新馆建设理念与实践:以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2):24-28.8 万群华,张清宇,贺定安.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10):52-55.(编校:冯耕)49王镇: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古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