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东文学社相关问题再考_邱佩文.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773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0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东文学社相关问题再考_邱佩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东文学社相关问题再考_邱佩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东文学社相关问题再考_邱佩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收稿日期 2022 07 15 作者简介 邱佩文,博士生;研究方向:近代中日关系史。DOI 编码:10 3969/j ISSN 2095 4662 2023 02 011上海东文学社相关问题再考邱佩文(中山大学 历史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摘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在华掀起领土瓜分狂潮,中国有识之士主张效法日本以图自强。同时,日本为能与列强分庭抗礼,其国内一部分朝野人士打出“中日同盟”的口号,谋求中日两国合力抵抗西方。上海东文学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罗振玉等人创立东文学社,首先是为 农学报 培养译才,还希望这些人才今后在输入新知识上派上用场,此外亦欲借学社促成中日两国亲善和好。学社

2、最初的招生情况虽不理想,但随后入学者逐渐增加;开设的课程有东文、物理、化学、数学;社中所聘教员藤田丰八热心教学,学员在其指导下具备了翻译能力。同时,学社作为出版机构,为近代中国输入了各类新知识,还促成了国内其他东文学堂的诞生。关键词上海东文学社;罗振玉;中日同盟;东文;翻译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4662(2023)02 0079 08甲午战后,随着日本在华势力不断扩大,上至政府,下至民间,中日两国的联系日益紧密。这一时期,国内知识界掀起了学习日语的热潮,以传授日语为主的“东文学堂”相继设立。上海东文学社即是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家。有关上海东文学社的研究,比

3、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川俊隆上海时代的罗振玉 以农学报 为中心 1、钱鸥罗振玉、王国维和明治日本学界的相遇 围绕农学报、东文学社时代 2 以及邹振环的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 3 和樊炳清与上海东文学社刊刻的东洋史要 4。三位学者对学社的创立缘起、日本教员藤田丰八和田冈佐代的教学事迹、社中学员王国维等人的日语学习经历及其译著成绩、学社作为出版机构的活动与影响等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不过,针对学社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是甲午战后中日两国的关系,以及学社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问题,现有论著则尚未加以全面分析。此外,关于学社创设目的、招生状况、教学情况及其效果等问题亦有待补充或厘清。本文将运用报刊、书信

4、、人物传记等资料对上述相关史实做进一步补充,以期使上海东文学社的形象更加立体。一、东文学社创立的背景甲午战败,中国有识之士深感国势之顿挫,同时又被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所震撼,因之呼吁学习日本,寻求富强之法。早在 1896 年,康有为就以吸取欧洲文化之捷径询于马相伯,马氏对曰:“凡派遣欧洲之学生,仅习彼邦文字至少亦须一年以上,而留学日本者仅四月或半载,即能诵习讲义,且经费亦较留欧洲者省。”5 康有为随后亦谓日本文字“犹吾文字”,只是其中“稍杂空海之伊吕波文”,若“使明敏士人习其文字,数月而通矣”6。张 之 洞劝 学 篇 亦 持 类 似 见 解。1901 年 7 月 23 日张之洞和刘坤一联衔上奏的

5、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 中再申“东文东语较易通晓”:缘日本言政言学各书,有自创字纂者,有转译西国书者,有就西国书重加删订酌改者,与中国时令、土宜、国势、民风大率相近,且东文东语通晓较易,文理优长者欲学翻译东书,半年即成,凿凿有据,如此则既精而且速矣7。诸如此类的议论不胜枚举。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近代国人急于为国家寻求出路的迫第 40 卷第 2 期2023 年 3 月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 40No 2Mar2023切心情,更能察

6、觉出他们主张向日本学习的原由之一即日文和中文相似,习之省时省力。另一方面,因战争的胜利,日本在华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除赔款、割地外,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设立领事馆。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新大陆”,胜利的兴奋交织着高昂的功名心,日本国内的政、工、商、文教等各界沸腾。不论是中国吞灭论者,还是中日同盟论者,或是“商战主义”者、文明推进论者,上至政府下至民间,“进军中国”的热潮席卷日本国内2 85。其中,中日同盟论者认为,中国的安危关系到日本的存亡,社会各方应诱掖扶植中国,增长其实力,进而使日本得以在东亚与列强对立时维持稳固的地位。这是因为,战争胜

7、利不久,日本即遭受了三国干涉还辽的“屈辱性外交”。为阻止西方国家,特别是俄国势力在中国的推进,以近卫笃麿为代表的日本军政、文化界及民间人士打出“支那保全”、“亲善提携”的口号。所谓“支那保全”,本质就是主张日本与列强共同干涉、瓜分中国8。著名的亚洲主义团体东亚同文会在 1898 年11 月成立之时发布的“宗旨书”颇能代表此类人士的思想:日中韩三国之交往已久,文化相通,风教相同,情同唇齿,玉帛往来,自古不渝,是诚出于天理之公,发乎人道之,岂与彼环宇列强之朝婚夕寇,互相攘夺者可同日而语耶!何意前年旻天不吊,兄弟阋墙,而列国遂乘间蹈瑕,时局日艰。呜呼,忘愆弃咎,共防外侮,岂非今日之急图耶9!一言以蔽

8、之,中日应当摒弃甲午战争前嫌,共同防御西方列强的攻势。在如何开发与扶植中国的问题上,教育改革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就具体方法而言,有人主张中国人应学习日语。比如,时任贵族院议员的日本教育家、东亚同文会会员伊泽修二就极力提倡以日语为媒介在中国普及泰西文明,理由是“中国的文字终究不适于表达泰西文明的精巧思想,且与英、法、德等语又 语 原 相 异、文 字 不同,然日语虽属泰东语,语法整然完备,其趣殆同泰西语,是优于支那语所在”,而且日语“以汉字杂用,是中国人最易学、易说的语言”,因此“不仅是新式学校,全国内的一般学校也应将日语定为必习科目”10。1901 年末罗振玉受张之洞、刘坤一之命赴日考察教育

9、时曾拜访伊泽修二,伊泽仍对其言,“中国人习外国语,东文较简易,西文则非数年内所能精通”11。如此,内有国人疾呼变法图存,外有日本极力拉拢,上海、四川、江苏、湖北、直隶等省陆续出现以传授日语为主的东文学堂(有国人或日人独办及中日合办),地方旧有的新式学堂亦有添设东文科之举。一时间,学习东文蔚然成风。上海东文学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的。有日本报纸如此描绘 1898 年中国各地开设日语学校的情景:现今,开设日语学校者渐渐增加。张之洞管辖地汉口的自强书院首设日语科,广东、苏州、天津、北京、福建相继效仿之。且此次上海新设学校已达七所之多。除天津外,教师悉采用日本人12。二、东文学社创立的原因1896

10、年冬,罗振玉邀集蒋黼、朱祖嵘、徐树兰等同志在上海创办农学会,次年发行农学报。农学报 是我国最早的农学刊物,自1898 年 5 月创刊至 1906 年 1 月年停刊,前后历 9 年,共出 315 册。关于该报的体例,综合章楷13 和吕顺长14 的研究,初期的主要栏目有三:一为农事奏折或章程;一为各地农事消息;一为欧美和日本农学报刊选译,这是农报的主体。在 1899 年的农学报 中,各地农事及务农会消息的报导已经不多,1900 年起根本取消这方面的报导,每期内容分“文篇”和“译篇”二部分。“文篇”将原来的农事奏折、章程和各地农事报道合并,并收入国人所作的与农事有关的文章;“译篇”后者则取消了原来译

11、自欧美农学报刊的内容,增大了日本报刊的选译量。可见,刊译外国尤其是日本的农学文章始终是农学报 的主要工作。农学报 最初的日文翻译是日人古城贞吉和藤田丰八。报纸创刊不到一年,罗振玉即谋创设东文学社。关于罗氏创立学社的动机,一般认为是为缓解农报馆缺乏日文翻译之急。不过,除此以外,仍有可拓展申说之处。为便于参考,兹将东文学社社章 及罗振玉自述 中相关文字择要分条录于下。东文学社社章(下称“社章”):80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 年1 宗旨:日本立国在我偏东,有明以前画境而治,虽间通盟好,交涉未多。今海禁大开,殊方绝域,罔不通好。于是讲求西欧语言文字者实繁有徒,诚务其急也。日本同处一

12、洲而研习其语言文字者顾寥寥焉。彼都人士莅止中国,中国士夫往往不能与之通姓字;彼国书籍流传中国,中国士夫往往不能通数行,不便孰甚。蒙等不揣固陋,创立学社以为之倡。2 主意:一、因将来中东交涉之事必繁而通东文者甚少故;二、因译书译报动须远聘故;三、因中东人士语言不能相同,将来游历交接种种不便故。3 学生:学成之学生即充分学校教习及各报馆翻译,皆可由本社推荐及聘请。4 办事:社中学生学习至数月后,令其学习译书,所译之书由社中印行,所得利息永充社中公用15。集蓼编:方予译印农书、农报,聘日本藤田剑丰学士(丰八)移译东邦农书。学士性伉直诚挚,久处交谊日深。一日予与言中日本唇齿之邦,宜相亲善,一御西力之东

13、渐。甲午之役,同室操戈,日本虽战胜,然实非幸事也。学士极契予言,谓谋两国之亲善,当自士夫始。于是,日本学者之游中土者,必为介绍。然苦于语言不同,乃谋创立东文学社,以东文授诸科学,谓必语言文字不隔,意志始得相通。乃赁楼数楹,招生入学16。综合上述内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东文学社成立的直接动机确为农报补充翻译人才。同时,学生习至数月后“令其学习译书,所译 之 书 由 社 中 印 行,所 得 利 息 充 社 中 公用”。对学社而言,此举又能为之扩充经费,可谓一举两得。其次,毕业学生将来充任学校教习、各报馆翻译,无须外聘,仰他人之力,有自给自足之便。再次,罗振玉欲借东文学社达成中日两国结好之谊。正如

14、集蓼编 中所述,罗氏称其意识到中日“本为唇齿之邦,宜相亲善”,并把该想法说与农报馆译员藤田丰八,藤田深以为然。当时,虽有日人游历中国,却常因语言不通,致双方意志相隔。为此,两人乃谋立东文学社。如前所述,学社创立前后正是日人大唱所谓“中日同文同种”情谊之时,罗振玉在上海活动期间接触了不少中日同盟论者,这一思想大概是经由这些日人对罗产生了影响。据罗氏本人回忆,“学社乃立,继是日本亦创同文会,会长近卫公(笃麿)及副会长长冈子(护美)均来订交,日以同文、同种之义相劝导,意至诚切”16。这里,罗似乎颇以创设东文学社这一“先见之举”为傲。最后,东文学社亦可视为上海农学会设立农学堂,普及农学计划中的一环。农

15、学报 第九十册刊登了一篇农会绅士上南洋大臣刘请派学生至日本留学农务禀。文中称农会绅士们于 1898 年春初拟集私资创办农学校,聘请日本农师为教习,“惧语言文字不能相通,特立东文学社于上海,为农学预科。今一岁有余,学生成绩甚速”。学生中,王国维、樊炳清、沈纮、萨端“尤为学问贯通,志气奋发,且已通日本语言文字及普通学科,能译东文书籍”,而今“集赀未成,兴学无日,而人才放置可惜”,因此,恳请刘坤一派该三人赴日学习农学。此事以刘坤一因“经费支绌,农工商事 尚 无 眉 目”,未 有 下文 17。从全文内容和行文风格看,该禀推测出自罗振玉之手。农学会创办之初,拟办事务中确有设学堂普及农学一项 18。综上所

16、述,罗振玉等人成立东文学社是为农学报 补充译才。其次,学生将来亦能担任其他学校教习及报纸翻译工作,因此在输入新知识方面,无须仰仗外人。再次,东文学社也是上海农务会普及农学的工作之一。最后,罗振玉欲借东文学社增进中日两国的情谊。三、东文学社的运作上文分析了时代背景及学社的创办目的,本节就其出资人、开学时间、招生情况及教学情形作一考察。创办学校需要大量资金,东文学社的资费主要来源于士绅的捐助。其出资者,社章末尾列有罗振玉、汪康年、蒋黼、狄葆贤、邱宪五人。此外,还有蔡钧、刘世珩、杨杏生、赵元益、黄绍箕及日人藤田丰八、岩崎丰弥19 21。出资的大部分中国人皆当时名流,可见学社得到了中上层士绅的支持。针对学社的开学时间的问题,现有研究及当事人的回忆说法纷纭。依罗振玉回忆,“学社创于戊戌仲夏”16。大川俊隆上海时代的罗第 2 期邱佩文:上海东文学社相关问题再考81振玉 以农学报 为中心 据农学报 第二十五册中的东文学社告白 22 234一文,推测开学日期是 1898 年 3 月 10 日(旧历二月十八日)。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 3 350据王国维于 1898 年 3 月 1 日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