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_张语廷.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9512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_张语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_张语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_张语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月第 卷 第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张语廷摘要:清代奉先殿于顺治十四年建成,是清朝皇家为先祖举行岁时荐新、朔望祭祀等活动的场所,为皇家私家所属。由于地处内廷,奉先殿的管理是皇家事务机构与中央国家管理机构联合协作,因此其联动模式及权责支配尚缺深入讨论。内务府及各部处的档案,以及官方编纂的历朝实录、会典和法规等,反映了清代皇家管理机构与政府管理机构的分工决定了奉先殿仪式在仪轨、文本、执行等层面的分离,体现了宫廷祭祀在清代官僚机制的作用下协同治事的面貌。其中,内务府为主管机构,太常寺为礼仪专家,礼部协同国家及皇家官署治事并制定礼法,内阁大学

2、士及其他文学性官员作为文辞书写者,共同延续中国礼乐制度。关键词:奉先殿;联合治事;官僚制度;升祔礼作者简介:张语廷,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馆员(北京 )奉先殿祭祀作为清代宫廷祖先祭祀中的重要一环,属于明清宗庙祭祀或宗庙祭祀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奉先殿的专题研究,可分为三类。()奉先殿的建筑沿革、陈设及其文化含义。王子林的 奉先殿原状与祭祀考 详细梳理了明清两朝宗庙奉先殿的建造与改建,并依据嘉庆朝 大清会典图典 及与太庙的对应关系推断奉先殿前后殿的陈设布局。刘榕对奉先殿的平面布局和大木构架进行考察,将其结构与工部颁行的 工程做法 比较,分析奉先殿独有的建筑特点及艺术效果。卓媛媛的 清奉先殿后殿祭

3、祀布局考 探讨了自顺治朝至民国时期奉先殿内内檐改建修缮、帝后神牌升祔及祭祀用具的陈设情况。()将奉先殿纳入整个清代宗庙祭祀体系中考证其模式,或较之于其他祖庙的辨析。张小李讨论了自汉代以来建立的原庙制度,认为清朝的宗庙祭祀制度“隆重而不泛滥”,并分析了清代各个原庙之间的等级及祭祀礼仪的区别。张小李与姜舜源都将清代宗庙祭祀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张小李认为,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的原庙形成空间上的互补,而姜舜源也指出奉先殿举行的大享、常祭、荐新和告祭交替进行,互为补充。()奉先殿祭祀的礼仪形式。通过对某一仪典的研究展现奉先殿的祭祀功能,其中包括清朝的大婚礼、荐新礼、日月食救护及升祔礼等。以上研究都揭

4、示了在清朝各类礼仪形式中,奉先殿及其他祭祀场所体现的王朝礼仪,也为后续研究捋清了脉络。宗庙的“公”与“私”的特征,一直为今日研究宗庙祭祀的学者所关注。通过金子修一的研究,可理解自隋朝重建一统局面后建立的祭祀制度,及经由祭祀所达到的政治功效。朱溢从其管理机构及祭祀人员的身份、“一帝一后”制度等方面探讨了从唐至北宋期间太庙“私家因素”的成长。如上所述,对于奉先殿的运行机制及联合治事情况,还缺乏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清朝刊布的政书以及内务府与各部寺文书进行整理,试图梳理清代皇家祖庙奉先殿祭祀事务管理及官员任用之脉络,以说明内务府与政府行政部门在基金项目:故宫博物院“英才计划”项目“清朝中枢国家祭祀研究

5、”;北京故宫保护基金会学术故宫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项目奉先殿祭祀事务中联合治事的情况。本文认为,这种“公私”合作的模式有助于完成奉先殿大祭庞大繁复的礼仪工作,在仪轨、文本、执行方面使“国”的礼乐制度融入“家”之祭祀仪式中。一、奉先殿建成的背景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景运门东北。周礼 提出,“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在清室入主紫禁城时,清室先祖的神位即从盛京移至北京太庙安奉,在奉先殿修建之前,太庙作为替代性空间履行奉先殿的部分职能。例如,顺治二年正月,礼部奏称,参照明朝旧例,皇帝在万寿节应亲诣奉先殿上香行礼。因清室入关后尚未建造奉先殿,顺治帝下旨在太庙祭祀,礼仪同后来的奉先

6、殿祭祀 。清代君王认为太庙的存在并不能削弱建造奉先殿的合理性:顺治十三年,世祖考证前朝典籍,认为应另建一祖庙以满足“晨昏竭见、朔望荐新、节序告祭、圣诞忌辰”的祭祀需要,下旨于内廷东侧兴建奉先殿 。在礼仪陈设及仪轨上,每岁万寿圣节、元旦、冬至及国之大庆,皇帝于奉先殿祭祀时,奉先殿前殿所举行的礼仪与太庙时饗仪同,“惟不设牲俎,不行饮福受胙礼,王公百官不陪祀祭”。清代奉先殿于顺治十四年十一月落成,历经康熙十八年与乾隆元年的改建与修缮,形成了前殿后殿均九间、中间穿堂相连的格局。张小李认为清代祖先祭祀以太庙为核心,又以奉先殿、景山寿皇殿、畅春园恩佑寺及颐和园安佑寺等处为原庙,构成了“清代皇帝原庙制度”。

7、原庙指在先已有庙的基础上建造的庙宇,在颜师古注 汉书及顾炎武 日知录 中“原”取“再”或者“重”的含义 。在地理位置上,依 周礼“左祖右社”的规制,太庙位于紫禁城午门之东南,与位于宫城内的奉先殿也有“外”与“内”的对应关系。乾隆时期,吏部尚书汪由敦撰文:“太庙尊严,以致崇;奉先殿亲切,以展孝思”,有意识地提出了宗庙祭祀的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国家政治制度在礼制上的呈现,一方面是清代皇家的“家礼”。乾隆皇帝将奉先殿前后殿举办的仪典分开:遇朔望、皇太后圣寿、万寿圣节、元旦、冬至及国之大庆则供奉列圣列后神牌于奉先殿前殿祭饗,礼成还御后殿寝室;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

8、祗告于后殿;凡遇列圣圣诞、列圣列后忌辰及元宵、清明、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行礼。二、奉先殿的管理机构清代规定,奉先殿祭祖仪式由内务府掌管。通过爬梳内务府关于奉先殿祭祀事宜的文书,可知中央六部在奉先殿祭祀的器物备办、仪式仪轨、人员简派、支用银两都与内务府进行联合治事。本文以奉先殿大祭升祔礼为例,梳理各机构官员任务分配及参与流程。升祔礼是将镌刻有帝后庙号、谥号的木质神牌从陵寝请入宗庙供奉的仪式。太庙的神牌于陵寝配殿制作,在大葬礼完成之日行点主礼并升祔 。奉先殿神牌制作于奉先殿神库内,与太庙神牌同日升祔。若皇后去世先于皇帝,则其神牌先升祔奉先殿,待皇帝大丧礼完成,一起升祔太庙 。顺治八年,孝瑞文皇后升

9、祔太庙,此后“凡升祔,先一日遣告,至日祗见、奉安、大饗礼,著为例”。光绪朝会典中“升祔奉先殿”一章节记录,在安奉神位并跪拜后,“乃行大饗礼,凡赞礼作乐、奠帛、献爵,一如太庙时饗仪”,礼成以后奉神牌至后殿 。因此,奉先殿大饗礼包括赞礼作乐、奠帛、献爵和雍正十三年依太庙时饗礼添加的上香礼 。本文将奉先殿升祔礼分为 个阶段:()撰拟祭文、陈设祭品、将后殿神牌请入前殿;()神库行礼并缮写扫青;()捧升祔神牌入奉先殿;()行礼并供奉神主;()奏迎神乐、上香;()初献,献帛献爵、读祝文;()亚献,献爵如初献;()终献礼,献爵如亚献;()望燎;()还宫;()神位还御(后殿)。礼仪由皇帝及各部寺官员共同完成,

10、对应上面的流程。官员担任职务及出场顺序如表所示。刘永华考察古代礼生源流,将仪式中几方人员归纳为献祭主体(主祭官,一般为皇斋或者代祭官员)、祭祀客体(被祭祀对象,此处为先帝先后)及仪式专家(礼生)。在祭祖仪式中,皇帝通过行一跪三扣礼、“举 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期柱香再上块香”及聆听祝文等动作完成神主供奉仪式。这一过程强化了清代与早期儒家传统构建的礼乐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强化了皇帝、官员及各种身份人员间的礼仪秩序。在一场礼仪活动中可看出清代官僚系统的联合协作,内务府、太常寺、礼部、大学士等群体在其中履行各自职能,反映了清代对于礼制性工作的安排。表奉先殿祭祀时的官员职务及出场顺序官员部寺职责祭

11、祀流程翰林官翰林院撰拟祭文交至内务府堂官工部、礼部至神库行礼大学士内阁神牌改题扫青礼内务府官内务府陈设礼仪用品,请帝后神牌至前殿执事官内务府掌仪司是日早陈设祭祀器、点香烛皇帝请神位、迎神、行礼、三献礼、送神 赞引官太常寺引导礼仪 捧神位官 内务府捧请及奉安神位 典仪官太常寺宣读和导引行礼程序读祝官太常寺捧祝板、读祝文司香官内务府捧香匣唱乐官太常寺唱乐奠帛侍卫领侍卫府捧帛匣献爵侍卫领侍卫府献爵于神位前捧祝侍卫内务府捧祝板至燎位及燎所注:内容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题本,档案号 、,并参考 清实录 及 清会典 中相关资料(一)内廷祭祀行政机构 内务府清代法律规定,太庙及帝后陵寝的祭祀由太常寺

12、管理,内廷及景山祭祀场所由内务府主管 。内务府设总管大臣(无定员)、主事员、笔帖式 员,其下设七司管理内廷各事务,其中掌仪司管理内廷祭祀。康熙十六年始称的掌仪司,前身为礼仪院,下属官员有郎中员(原有员,康熙三十八年裁员)、员外郎员、主事员、赞礼郎 员(原有 员,康熙三十八年裁员)、膳房总领员、茶房总领人、司胙官员、笔帖式 员(雍正年间为 员)。其职能包括仪典仪注、告祭祝文、殿寝陈设和荐新、赞相礼仪及礼仪用乐。内务府各部的人员编制在清朝先后都有细微调整,但内务府下辖七司的组织结构未再变动。自宋代的钦先孝思殿,至明代的奉先殿,再到清代奉先殿,都将“晨昏谒见,节序告奠,古必有其所”或“事死如事生”作

13、为营造缘由,清代奉先殿也依照前殿后寝的规制建造,其内部陈设由内务府官员布置与维护,前殿设帝、后宝座及祭祀陈设等,寝殿各龛设神龛、宝床、帐幔、帷幄、席褥、衾枕、楎椸,宝床设床褥、龙凤被、仙枕、靠枕等物 。乾隆四十二年,崇庆皇太后升祔太庙及奉先殿,太常寺查询寺内藏册档,“依照旧例”进行分工,工部承做龛案、木器、金器、衣套、物件,由内务府办理登、铏、尊、爵。另外,祭祀用祝板、玉帛、各种香、炭饼等物,按需从工部领取 。祭祀所用牺牲(猪)由光禄寺备办。掌仪司官员履行的职责中还有重要的一项,即每月以时令的生鲜贡献先祖。明代奉先殿供荐时鲜由太常寺收授,再由光禄寺供荐。清代的荐新制度,在康熙十八年题准,每月由

14、掌仪司官荐献特定种类的生鲜 。不论是早晚点香灯,还是每月贡献新物,抑或重要节日或者纪念日的大祭,都由掌仪司官或者内大臣在神位前点香,行三跪九叩礼。此外,内务府负责赞礼作乐的一部分工作。总体而言,太庙及陵寝仪式由太常寺官负责,奉先殿则根据礼仪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顺治年间,奉先殿建成后随即奏定仪注,其中规定“初奉安神位于奉先殿,皇上亲诣行礼。皇上前往行礼,内大臣、侍卫、内府官员等跟随,太常寺赞礼官赞礼,太常寺乐舞生作乐致祭”。“奉安神位”的仪式主要在奉先殿前殿举行,赞礼郎及乐舞生均由太常寺官员担任。在遇奉先殿后殿致祭时,太常寺赞礼官和乐舞生不参与,内大臣、侍卫和内务府官也不陪祀。清代内务府与政府管理

15、机构在奉先殿祭祀中的职责研究遇大节(元旦、冬至、皇太后圣寿、皇帝万寿)皇帝亲诣,由内务府官员赞礼作乐,供献与太庙大祀同;常节(立春上元、四月初八、端阳、重阳)以及哀慕日期(列圣列后忌辰、清明、霜降、十月朔)均由皇帝致祭但不赞礼作乐 。内务府总管负责内府官员及太监的任用与考察,而官员的奖惩主要根据王朝颁布的刑法、部寺则例等规范。关于祭祀的规范,钦定大清现行刑律 和 钦定吏部处分则例 中主要就“不知会告示祭祀日期”“祭品不如法”“损坏神御”“肆行喊叫”“冲突推挤”等方面有所规定。刑律是面向整个王朝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法律准则,而则例主要是限制朝内外官员的行为规范。康熙十一年七月奏准“议处内府职员有与吏

16、部兵部颁定律例相符者,即照依吏部兵部律例定议”。并且,刑律中指出,主管衙门可根据现行条例对犯事官员进行处罚 。例如,乾隆元年,内务府上奏将奉先殿副首领太监周国柱议罪,因其在奉先殿后殿拈香时“肆行声嗽”可能是咳嗽或者言谈 应将周国柱照“凡坛庙祭祀及圣驾出入并升殿之日,肆行喊叫冲突推挤者杖一百 例,应杖一百,系太监鞭一百,革退副首领可也”。这一处罚很可能是依照刑律的条例:“凡坛庙祭祀,及圣驾出入,并升殿之日,派委司官及步军校,严加巡察,有厮役肆行喊叫,将聚集官员、冲突推挤者处十等罚,其主处五等罚。”部分情况下,除犯事官员,其主管人员也会连带受罚。档案记载,嘉庆十年,因吏部尚书德瑛查议,奉先殿祭祀时皇帝在香案前跪献香盒后,不需要升起拈香,故按“错赞行礼”对其处罚。题本记载,“各仪注惟列掌仪司官员职名,不列内务府大臣之名嗣后掌仪司凡奏仪注时请将内务府大臣之名亦擅入折内”,援引“错赞行礼者,罚俸六个月。又定例,司官罚俸六个月,堂官罚俸三个月”,将参与祭祀的内务府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学习主事比照定例罚俸个月,而内务府大臣及其他参与祭祀的衙门的堂官罚俸个月。因而,内务府总管有监察、管理、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