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_孙守朋.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39791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_孙守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_孙守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_孙守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5 卷第 2 期2023 年 3 月大 连 民 族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Dalian Minzu UniversityVol 25,No 2March 2023收稿日期:2022 12 25;最后修回日期:2023 01 06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L22AMZ002)。作者简介:孙守朋(1976 ),男,吉林四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史研究。文章编号:2096 1383(2023)02 0102 05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孙守朋,陈晨(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摘要:清代流人遣戍至东北地区,与当地各

2、民族混居杂处,农业上团结协作,贸易上密切往来,共受教育,语言互相借鉴,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了解和交流。在文化上,诗社结交、共创戏剧;风俗逐渐融合,生活逐渐趋同。清代东北流人与当地各民族互相认同、互相依存,一起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关键词:清代流人;东北地区;交往交流交融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志码:A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Northeast Chinese and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Qing DynastySUN Shou peng,CHEN Chen(Institute of Chinese

3、 Ethnic Community,Dalian Minzu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05,China)Abstract:In the Qing Dynasty,the emigrants were garrisoned in the Northeast region,wherethey lived in mixed communities with local ethnic groups,cooperated in agriculture,tradedclosely,received education together,and learned from

4、 each other s languagesThese allstrengthened the interaction,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among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terms of culture,the poetry societies and theater were created together;customs gradually inte-grated and life gradually converged Thus,they identify with each other,rely on eac

5、h otherspsychological attachments,and build typical spiritual homesKey words:emigrants in the Qing Dynasty;Northeast China;interaction and blending清代东北流人,是指因罪犯被清廷及其各地司法机关按照大清律例强制发遣至东北地区服刑、服役的犯人。清代东北流人与当地各民族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不断交往交流,从而不断融合。迄今为止,李兴盛所著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年)一书梳理了明之前、明代、清代东北流人历史,在清代部分零星涉及东北流人与当地各

6、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清代东北流人研究的论文如李兴盛的流人及其对东北开发的作用 (学术交流 1992 年第 3 期),刁书仁的 清前期东北流人编撰的几种方志及其史料价值 (中国地方志 2007 年第 8 期),王云红的清初流徙东北考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6 期),任树民、李秋的清代吉林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存状态(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0 年第 7 期),郝素娟的 清代东北流人生存状态探析(北方文物2011 年第 4 期),胡淑娟、唐任安、沈月梅的清初流人对东北教育的贡献(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6 期),李德新、刘晓东的清代东

7、北封禁与流人遣戍(满语研究 2013 年第2 期),马丽的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2013 年博士学位论文),这些文章主要以清代东北流人遣戍原因、生存状态、方志文献以及对东北地区的贡献等为研究主题,些许涉及东北流人与当地各族人民的互动关系。综而观之,以上论著虽然不无东北流人与当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但并未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研究主题,系统阐述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交往交DOI:10.13744/21-1431/g4.2023.02.009流交融。一、清代流人流放东北所谓“流人”,简言之即“以罪见流徙”者,即因犯罪而被统治者强制迁徙流放或

8、贬逐之人。在清代遣戍制度之下,罪犯因种种原因遭受惩处被遣戍至边疆地区,而地广人稀的东北始终是发遣流人的集中之地。明清之交,在各处战场中被俘获的明朝官员、士兵以及百姓因反抗清廷统治,大多发至盛京,发于旗下为奴;清军入关时期,大批东北旗人向内地迁移,原本经济富庶、人员辐辏的辽东一带,在顺治末年已是“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1 65。为解决东北人口严重流失的问题,除颁布 辽东招垦条例 外,还将涉嫌反清复明斗争、清朝内部权力斗争、文字狱、贪污受贿、渎职等的罪犯流放至东北;沙俄入侵时期,为应对沙俄威胁,清朝统治者向东北地区输送了大量流人,包括造船工匠、兵丁,还有建设各类工事的站

9、丁、台丁、庄丁,以及各类犯罪的差役犯人;清朝中后期,国内矛盾集中爆发,大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失败后也都被清廷流放。起初,流人来到戍所后,并不适应当地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大多数流人生存艰难,温饱都难以维持。为了生存下去,流人们开始进行农业、商业、教育等一系列活动,与原本就生活在东北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居民,展开交往交流。自此,在东北这个共同地域上形成了满、蒙古、回、汉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局面,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碰撞与融合。二、农业上团结协作,贸易上密切往来清初,东北旗人的生计方式虽不仅仅依赖于农耕,但农业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农耕收获是当地旗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受环境、气候、生

10、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之土地贫瘠,耕种技术落后,即使是宁古塔这样土地肥沃的地方,粮食产量也极低。抛荒耕地的方法原始落后,农作物 品 种 单 一,“古 谓 惟 黍 生 之”“五 谷 鲜有”2 53 54,不但浪费土地资源,也影响旗人收益。流人被遣戍到东北地区之后,大多被安置在官庄、台站等处从事劳作,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劳动力,而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流人,也开始了农业生产活动。他们运用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耕作方法和技术,所收获的粮食比旗人收获的多得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由此,旗人乐于向流人请教耕种相关的知识,而流人也愿意传授旗人一些耕作的经验及方法,而后,旗人采用了关内先

11、进的休耕、轮作法,因地制宜的耕种方式替代了东北地区原始的耕作方式,“即高粱、谷子、黄豆之类,每三年轮种一次”3,使得旗人收获倍增。“近日迁人,比屋而居,黍稷菽麦以及瓜蓏、蔬菜,皆以中土之法治之,其获且倍。”2 54旗人也会到流人的耕地观察学习,并为流人提供帮助。双方相互团结协作,不但改善了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而且使得这里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观。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流人还把新的谷物和蔬果传入东北地区。流人不习惯东北地区的饮食,为了生活需要,出关时携带瓜果和蔬菜种子等,播种在自家戍所的房前屋后。据宁古塔纪略 记载:“予家在东门外,有茅屋数橼,庭院宽旷,周围皆木墙,沿街留一柴门。近窗牖处

12、俱栽花树,余地 种 瓜 菜,家 家 如 此,因 无 买 处,必 须 自种。”4 232在流人的带动下,当地旗人也逐渐学会了种植瓜果蔬菜的技术,丰富了当地的农作物种类。“谷凡十种,曰稗子、曰小麦、曰大麦、曰粟、曰秫、曰黍、曰稷、曰高粱、曰荞麦、曰穬麦。”瓜果也是“各色俱有”5 254。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流人与旗人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共同辛勤地劳作,使得许多当地原来没有的农作物在东北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当时的东北地区由于气候严寒,交通不畅,商业贸易较为滞后。较早流放到宁古塔的陈嘉猷回忆初 到 东 北 时,“曾 以 匹 布 易 稗 子 谷 三 石 五斗”

13、5 254。宁古塔人较远距离的贸易活动,是到朝鲜会宁府互市,每年进行一次,“多以羊皮袄、布匹,往易牛、马、纸、布、瓮、盐”5 251。可以看出,清初东北地区商业贸易活动并不繁荣,当时的贸易形式也仅限于以物易物,交易物品也多为家庭日常用品,社会商业观念淡薄。流人从事的商贸活动最初主要是人参和貂皮的交易。宁古塔流人杨越将宁古塔所产的貂皮、人参等运到关内,又把关内的农作物、布匹、日常用品等货物运回宁古塔,收益以千金累计。当时宁古塔进行商业经营的共有 36 家店铺,其中流人开办的就有 22 家。“文人富则学为贾,贫而通满语则代人贾,所谓掌柜者也。”5 85在流人经商活动的引领下,旗人也开始进行商贸活动

14、,经常到城内卖掉自家特产,农闲时打鱼贩卖;把自家庭院种的新鲜蔬菜采摘下来贩卖,买些日常生活用品以备家用。另外,由于清廷严禁流人出关采参,所以301第 2 期孙守朋,等:清代东北流人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乾隆时期,旗人作为商户也向流人售卖人参等稀有物产。吴桭臣提到:“内有东西大街,人于此开店贸易。从此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居然有华夏风景。”4 232这一系列的商贸活动,使得流人与旗人之间出现了买卖关系,贸易往来密切,达到了互惠互利的效果。三、共受教育,语言互相借鉴清入关前,东北地区尚无私学,亦没有如关内地区的官学。东北民众在当时还属于民风淳朴、尚未教化的状态。因文字狱案和科场案被遣戍的流人

15、多为文人志士,拥有良好的学识和素养,他们形成了流人中的文人群体,到戍地后大多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开馆讲学,著书立言,传播汉文化。“流人通文墨,类以教书自给。”6 84流人吴兆骞“惟馆谷为业”,授徒为生,起初是教授汉人子弟,后来当地旗人子弟也有从学者,主要传播汉文化。吴桭臣曾提到,“予七岁,镇守巴将军聘吾父为书记,兼课其二子”4 235。流人陈梦雷遣戍沈阳,开馆讲学谋生:“在塞外十余年,公卿子弟受业者众。”7 流人杨越到达戍所后为改变宁古塔地方尚不知礼教文化落后的状况,兴办私塾,义务教授生徒,教之以礼义。除了教授汉人子弟读书习字、礼让之节外,还教授旗人子弟读汉语诗书。不仅如此,在他的影响下汉人子弟

16、也兼学满文。私塾先生中,不乏会讲满语者,教授汉人子弟满语,以帮助汉人更好地适应当地生活。随着各民族交往日益紧密,汉语和满语之间出现了相互借用的现象。如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名称就借自满语,“嘎拉哈”指猪、羊等动物的膝盖骨,也是妇女和儿童的一种玩具;“波罗盖”指“膝盖”;“嘎叽窝”指“腋下”;也包括动词借用,如“瘆”指“吓”“使人惊恐害怕”等等。满语中也有很多汉语借词,如“福晋”借自汉语,是“夫人”的意思,“章京”是“将军”的意思。满语中的汉语借词,只有极少数词完全按照汉语的发音,多数按照满语的发音习惯增加了音节,便于旗人理解和接受。语言文字间的相互借用,更加体现了民族间交流之密切。吴兆骞曾说:“久沉异域,语言习俗,渐染边风。”8 由此可见,流人和旗人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对方,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四、诗社结交,共创戏剧生而聪明却壮志难酬的流人函可、惊才绝世的江南名士吴兆骞,清初的东北诗坛领袖非二人莫属。函可在辽沈期间,曾与遣戍的流人文士结成了清代东北第一个文人社团 冰天诗社。吴兆骞与那些南方来的流人,如张缙彦、姚其章、钱威(即钱虞仲)、方叔、丹季等,诗酒酬唱,结文字之交,称七谪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