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3 月技术经济第 42 卷第 3 期曹方等: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逻辑框架、行动实践与政策启示曹方,姬少宇,张鹏,池浩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846)摘要: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逐渐迈入跨域联动、共享资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阶段,我国也开始了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探索。本文首先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进行了理论探讨,阐释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其次,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研究了其逻辑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行动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行动实践
2、进行剖析,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行动实践进行分析,科学研判了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实践的不足与差距,绘制了我国典型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要素矩阵。结果表明,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优化创新创造生态环境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产业协同生态圈,是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重要发展路径。关键词:区域创新;创新共同体;治理逻辑;行动实践;政策启示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980X(2023)3001413一、引言区域创新共同体是指地理位置临近、文化经济基础相似,通过创新资源共享开展创
3、新合作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创新组织模式,是区域创新理论的新形式、新理念、新形态。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则是区域创新共同体从政策制定到行动实践的系列活动。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包含治理目标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资源统筹、治理规则与制度安排、产业链条互补等重要组成与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由于区域创新共同体是跨区域、跨行业、跨主体的新型创新组织模式。因此在政策引导、实践操作方面具有更多的特殊性与困难阻碍,例如需要打破各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等体制藩篱,需要研究制定责任分担、利益分配、产业协作等治理规则等。基于上述背景及理论基础,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进行理论探讨
4、,总结出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和治理的逻辑框架,得出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不足与治理要素矩阵,提出推动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若干建议。本文可能的贡献有:首先,基于国家、区域比较分析的探究,从整体论和集合视角为解释区域创新共同体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和因果推进提供新思路;其次,采用主体客体内容相结合的要素分析法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治理逻辑框架,探索我国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不足与治理要素矩阵;最后,归纳不同层面前提条件的复杂影响机制,对揭示如何提升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路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二、理论探讨与研究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新征程,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
5、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系列重要论述看出,今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被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只有将协同创新这项工作更好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区收稿日期:2022-12-26作者简介:曹方,硕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研究总监,院研究员(二级),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产业科技政策、高新区发展战略等;姬少宇,硕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张鹏,硕士,中国电子
6、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产业政策等;池浩湉,博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创新等。14曹方等: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逻辑框架、行动实践与政策启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创新将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区域创新共同体则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重要内涵和先进形式。(一)理论阐释1.文献回顾区域创新共同体是创新共同体在地理空间层面的体现形式。发布的 空间力量:建设美国创新共同体体系的国家战略 中首次提出“创新共同体”的概念,目的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力量作用,打造系统
7、连接美国各个创新主体的“美国创新共同体”(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arks,2008)。之后,创新共同体的理念引起了各国政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Varrichio等(2012)指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是指系统内创新要素及各部分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不断创新。王峥和龚轶(2018)认为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科技中介公司、金融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创新联盟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隋映辉(2019)认为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有利于区域创新资源链接和合理配置,但是面临创新合作机制缺乏、创新利益关系不协调、支撑服务
8、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胡俊峰和陈晓峰(2021)系统分析了上海大都市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基础条件和演化特征,并从组织、政策、制度等角度提出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协同治理策略。赵菁奇等(2021)选取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数据,建立技术创新能力比较指标体系,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对策建议。此外,王德润和董文君(2018)、王泽强(2020)、张仁开(2020)、陈套(2020)、谢国根等(2020,2021)等学者分别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实践、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对策思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薄文广等(2019)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区域创新共同体面临中关村企业
9、转移存在困难、津冀产业承接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陈诗波(2021)认为成渝区域创新共同体存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突出、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区域创新治理体系研究方面,李响等(2013)根据多层次治理理论,并借鉴苏格兰的科技创新治理经验,通过苏格兰与我国长三角的治理实践对比,深入分析了多层次治理系统的制度安排、运行机制。陈套(2016)系统分析了区域创新治理体系的内涵及未来走向,总结了我国区域创新治理体系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梳理构建创新主体的决策参与矩阵,通过搭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不同区域创新体系治理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区域创新治理体系的路径。张国卿和陈秋声(20
10、21)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 20082018 年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对我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中存在的治理模式偏差、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曹璇和任维德(2022)构建了“价值理念-组织结构-体制机制-技术工具-政策法规”的五维框架体系,对我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构建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冯江茹(2020)采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入能显著提高创新效率,且我国区域创新效率仍处于弱规模报酬阶段。王少鹏等(2021)利用空间面板模型探究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二者在地理空间上的
11、集聚高度集中,验证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王立平和鲍鹏程(2021)利用 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可以通过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但是其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李峰等(2021)研究发现科技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且传导机制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区域异质性。区域创新共同体政策层面,我国 2015年发布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和 2016年发布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均明确提出要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2019年发布的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对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进行了专门规划,要求
12、通过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产业创新大平台、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等方式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总体来看,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范畴主要针对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内涵、运行机制、代表性地区实践进行研究,缺乏对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逻辑框架的系统梳理和深刻剖析,本文将在对区域创新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和典型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出其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及治理框架,并提出治理要素矩阵,从而丰富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理论研究。2.重要内涵区域创新共同体是地理位置临近,以共同的创新愿景和产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共享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15技术经济第 42 卷第 3 期资源,开展创新合作与产业
13、链协同的自觉性新型创新组织模式。如果将创新系统视为区域创新理论的1.0版本,创新生态系统视为区域创新理论的 2.0版本,那么区域创新共同体则是区域创新理论的 3.0版本。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理论实现了从静态、无机向动态、有机的转变;而从创新生态系统到区域创新共同体,区域创新理论实现了从分散自发、自下而上向自觉集约、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重大突破(陈诗波,2021)。区域创新共同体将一定区域内原本各吹各号、各自为政的创新主体有机联系起来,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将行政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无序竞争关系变为有序的“竞合关系”,不断寻求和扩大各主体的共同利益,通过创新资源共享、创
14、新活动合作、产业链条互补等方式不断提高区域整体创新产出效率和产业发展协作能力。创新层面,区域创新共同体是区域协同创新的高级形态;制度层面,区域创新共同体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产业层面,区域创新共同体是创新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网络。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内涵如图1所示。一致性行为研究机构产业层面: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网络驱动创新资源认知基础共同目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共同理念:互利合作共赢区域层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制度层面: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创新层面:协同创新的高级形态高校中介政府企业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共享文化基础地缘基础利益基础社会基础组织机构+运行机制资料来源:胡俊峰,陈
15、晓峰,2021.上海大都市圈创新共同体构建逻辑与协同治理策略 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4):43-52图 1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内涵示意图(二)规律探索1.典型特征区域创新共同体具有区域性、组织性、成长性、互补性等四大典型特征。(1)区域性。创新资源、创新目标、创新方式等要素必然与该区域的发展水平和远期目标相适应,区域创新共同体本身即为空间概念,是由具备相近的认知基础、文化基础、地缘基础、利益基础、社会基础的临近行政区域组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2)组织性。相比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无序性、松散化,区域创新共同体具有明显的有序性、组织性、自觉性特征,有特定的机构和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各创
16、新主体处于合理分工、有序协作、良性竞争的高效状态。区域创新共同体的目标不是各成员目标的简单加总,而是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各创新主体具有相同的价值理念,目标是实现互利合作共赢,更好服务本区域产业发展。(3)成长性。区域创新共同体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处于不断发展与壮大的状态,组织内各创新主体通过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合作日益频繁、产业分工愈加合理。16曹方等: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逻辑框架、行动实践与政策启示(4)互补性。区域内的企业等创新主体在产业链条上合理分工,通过联合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不断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能够解决单个企业做不了、不愿做、做了不划算的问题,是产业发展、产业崛起的有力推动者和领导者。2.发展方向(1)治理目标协同。治理目标协同是区域创新共同体治理的首要目标和方向,区域创新共同体通过构建多行政区域、多创新主体明确一致的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共赢目标,寻求组织内各单位的共同利益与价值诉求,将无序竞争、资源重复浪费变为有序自觉、高效协同的创新活动与产业互补模式,将低效竞争变为高效竞合关系,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发展能力。(2)创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