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98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2023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主动寻求变革,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资源。高校众创空间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科技和人才统筹协同的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也应突破各自为政的局限,报团取暖,更加充分地发挥区域协同效应
2、。近年来,一些省市高校已经逐步开展了区域性高校众创空间协同组织的探索。例如,郑州大学牵头发起成立了河南省高校众创空间联盟,河北农业大学牵头发起成立了河北省高校众创空间联盟,青海大学牵头发起成立了青海省高校众创空间联盟,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也成立了整合高校众创空间资源的区域性组织。由浙江大学牵头,联合全国高校和有志于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社会组织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没有院墙的虚拟协同空间。虽然一些区域在高校众创空间协同组织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学界也对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进行了一些深入研究,但缺乏对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性的系统研究以及相关联盟组织的案例
3、总结,本文将针对此方面的内容展开分析。一、当前我国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局限性(一)产学之间需求与利益的不统一目前大多数高校众创空间较难调动校外资区域协同视阈下高校众创空间联盟的构建以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联盟为例陈超逸,孙志良作者简介:陈超逸,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科技管理;:孙志良,天津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摘 要】在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的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应进一步注重内涵式发展,为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发挥促进作用。但目前高校众创空间普遍存在产学之间需求与利
4、益不统一、运营模式与发展方向同质化、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双创要素供给与流动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对区域协同系统主体、要素与协同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初步建立区域协同体系,用实践成果验证区域协同的重要性。【关键词】区域协同;高校众创空间;众创空间联盟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76(2023)03-0098-007DOI:10.20017/ki.1009-0576.2023.03.013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99源,仅仅局限于校内双创教育系统的内循环,缺少社会广泛支持,尤其是无法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导致一
5、些高校众创空间变成了实验室或学生活动室,对地方产业发展未发挥效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两方面:其一,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找到与产业合作的共同利益点,高校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企业从创造效益出发,利益无法趋同就无法保持长久的协作关系;其二,由于高校中真正深入持久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师生是小众群体,尤其是有产业化创新价值的实践和有商业化市场价值的创业实践不具备广泛性,单独一个高校众创空间对于价值性资源的调动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对于企业的吸引程度不高,发挥不出高校双创资源的规模效应。(二)运营模式与发展方向的同质化在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大
6、力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的高校众创空间在数量上并不处于劣势,但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众创空间在模式上大体可以分为:活动聚合型、媒体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培训辅导型、地产思维型与平台依托型等模式。1高校众创空间运行模式主要以活动和培训型为主,目标以人才培养为主,特色化与差异化非常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由于对内没有很好地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单纯追求创客和项目数量的短期目标,盲目跟风,缺少按照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的长期规划;其二,是由于对外没有深挖周边产业、优势学科对应行业以及优秀校友的创新创业资源,未能很好地借助外力弥补短板,扩展商业模式。(三)管理机
7、制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除了有大学科技园建设经验的高校以外,大多数高校对于建设与运营双创载体并不精通,很多高校众创空间在组织机制上不完善,尤其是在建设运营初期容易出现管理混乱问题。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营者不知道目标,监督者抓不到重点,决策者找不到方向。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责任主体不明,高校创新创业资源的管理,如课程、科研资源、实验室等,涉及多个不同部门,众创空间的管理部门只主管其中一部分工作,缺少一个高级别的统筹协调组织机构,从而导致多头管理,沟通协调效率低的尴尬局面。2其二,考核体系不健全,包括督导考评组织机构不明确、考核指标缺少科学性、考核的方式与周期等不完善。3(四)双创要素供给
8、与流动的不充分部分高校众创空间为创客提供的必要双创要素供给不足,面对大部分创业者反映存在的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融资难、管理和营销能力欠缺等关键问题,无法满足创业者的迫切需求。4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学校内部供给能力弱,高校具备基础研究设施和理论教学优势,但大多数能够参与双创教育的老师都缺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创业经历就更加缺少,无法在创新实践与创业实践方面提供有效指导;其二,跨校间资源流动能力弱,高校之间缺少思维碰撞,难以引导创客提出新想法,做出好项目,进而形成“项目出不去,想法进不来”的恶性循环;5其三,吸引社会资源流入能力弱,政府政策扶持与校友捐款往往是短期行为,企业导师大多
9、形同虚设,金融机构也不会为投资回报预期差的项目投入。二、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构建分析陈根等人提出众创空间是一个由众多主体构成、具有开放特征的综合系统,系统分为创客、资2023年第03期中国大学生就业100源和文化三个维度,由政府、企业和高校形成创新创业三螺旋结构。6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并由合作主体、双创要素与协同路径构成了整个系统。(一)区域协同系统主体分析研究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首先要明确协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权责分工与利益趋向。邵云飞等人提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是协同创新中的主要协同方,各协同方目标、价值观、文化、利益等方面的不同会影响协同动力。7根据高校众
10、创空间与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特点,在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中主要协同方应为政府、高校、产业、社会组织、金融机构,这五方主体互为依托,共享共存。政府在系统中作为政策引导者,为各合作方搭建舞台,通过出台各类政策促进协同的规范化。政府方的效益目标是希望通过打造高质量的高校众创空间,促进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的统筹发展。高校是主要实施者,负责空间的建设、空间的运营、项目的产出、团队的管理等工作,是整个系统协同的核心。高校的效益目标是通过众创空间的建设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基本职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产业是协同的经济价值体现者,产业方负责将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
11、并为项目提供市场化实现路径的指导。产业方希望通过与高校众创空间的合作获得创新成果与创新团队,以及大量优秀的人才,能够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社会组织是协同的生态助力者,协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帮助各协同方增强交互的广度与深度,扩大协同要素的规模,使协同系统更有活力。社会组织希望通过服务高校众创空间的同时能够扩大自身的影响范围,更好地发挥组织效能。金融机构为高校众创空间协同系统提供资金保证,银行通过债券投资希望获得稳健的资金回报,创投机构希望在众创空间内找到具有核心竞争力或可规模化复制模式的潜力项目,追求快速的价值放大。(二)区域协同系统要素分析明确了协同系统中各个协同主体之后,需要对
12、系统中各个主体间交互的核心双创要素进行分析。王雁等人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角度出发,将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关键要素分为目标愿景、培养体系、支撑条件、社会互动、国际拓展五个方面;8 肖建华等人认为智力资本视角下影响创业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关键影响要素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社会资本。9根据高校众创空间与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特点,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的核心要素分为三个维度九个方面,即人力要素、资金要素与生态要素,其中人力要素是基础,资金要素是保障,生态要素是关键。人力要素中包括创业者、高校教职人员、双创导师三个方面。无论何种创新组织都是基于人来实现各项功能,而高校众创空间协同独特性在于创新团队的构成不仅仅是
13、大学生创客,高校教师很多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共创者,高校行政人员是系统运行驱动者,而来自社会各界的精英导师是系统价值驱动者,缺一不可。资金要素中包括政策扶持、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三个方面。高校初创团队有别于成熟市场主体,资金要素需要单独提级到一级指标维度来重点思考。政策扶持不仅可起到开源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双创成本,起到节流的作用;如何获得债权融资,对于缺少信用担保和抵押担保的高校团队是需要各主体开放协同解决;而针对高校团队的种子期、天使期的投资也需要通过开放协同充分解决信息不对称与团队评价的难点问题。生态要素中包括技术、市场、文化三个方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年第03期101面。相对于成熟市场主体,高
14、校众创空间内的多数团队往往能力仅支持专注一两个技术或产品创新点,而技术融合、产品化、市场开拓、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等诸多成功企业的关键要素很难依靠自循环解决,更加通过开放协同系统获取生态资源。(三)区域协同系统协同路径分析在明确了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的协作主体与要素之后,对系统协同的路径进行进一步分析。众创空间之所以作为资源整合的平台,关键在于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10李祖超等人按照协同创新领域不同,将其分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科技研发的协同创新、学科交融研究的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而按照其实现的途径不同,又可分为高校内部与外部协同。11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的协同路径应为三方面
15、,分别为专创融合、产创融合与思创融合,用专创融合打通高校众创空间内部以及之间的协同瓶颈,用产创融合打通高校众创空间与产业间的协同瓶颈,用思创融合统领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整体发展方向。专创融合创业教育就是将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大学生的专业教育体系之中,让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2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重任,高校众创空间如要获得高校内部的协同力量,必须要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应通过赛课一体、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设计、专创融合课程资源建设等方式,助力高校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申报重要课题、晋升职称等。要将创业理论与实践案例融入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学生们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
16、创新思维与创业素养。所以把专创融合做好了,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之间就产生了协同一致地发展高校众创空间的自驱力了。产创融合就是将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作为创新创业的目标,企业与高校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产业为创新提供沃土,创新为产业注入活力。高校众创空间组织的活动、大赛可以设立产业赛道,面向产业征集项目,企业出题,师生答题;师生的创业项目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提供产业化支持;对于区域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可以通过“揭榜挂帅”方式进行联合攻关和产业协同创新。高校众创空间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保证高校自有双创要素与社会双创要素的自组织交互转换。高校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以及区域协同系统的构建同样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思创融合在众创空间中的体现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政课程,而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创新创业全过程。一方面增强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发挥众创空间多元化实践平台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创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将弘扬合作共赢、拼搏进取、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融入到众创空间的各项活动中去。通过思创融合使得各个协同主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