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摘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都紧紧依靠人民,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中国共产党不断突破瓶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积累的历史经验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也是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关键词】人民观;执政为民;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历史经验探析任桂珍(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020)党史党建南方论刊2023 年第 4 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为
2、民的思想由来已久。从远古时代的商周“重民”“贵民”“保民”“爱民”“得民”“利民”的思想,到明清时期“救民”“富民”,体恤民生,纵观社会历史发展,中国的民本思想不断受到重视。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将民本思想演绎到极致,谱写了动人篇章,也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是我党执政的根基,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我党就会坚如磐石,屹立不倒;脱离群众、疏远群众,我党就会一盘散沙,地动山摇。顺从民意,才能实现长期执政。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人民群众给予了中国共产党足够的信任,将权力委托于党来行使。毛泽东指出:“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
3、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加强对自身权力的监督,是为了让人民享有更真实、更真切、更充分、更有保障的政治权力。坚持“党要管党”。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监督,建国之初就成立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实现“党内管党”;坚持“人民管党”,中国共产党通过设立信访举报制度,要求报刊要刊登群众来信,加强新闻舆论对党的监督等等,实现人民对党的监督,保障人民的权益;坚持“党外管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建党百年以来,这一思想从没有松懈。党的干部以人民公仆的身份为人民服务,不会违背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充分践行了权力不是自己“奋斗”得来的,也不是上级组
4、织任命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取之于民,始终要用之于民。保障人民享有切实的经济利益。土地革命时期,临时政府召开经济建设会议,动员群众召开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改善根据地人民生活;抗战时期,赋税限度,减轻人民负担;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三大改造”,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人民服务要全心全意,维护人民利益要自始至终,我党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来进行。我党继续秉承这一理念,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建
5、成小康社会等等。我党所做的一切,都在为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而奋斗,都始终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们享有切实的经济利益,中国共产党要执政为民,就要时时刻刻、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为人民谋利、为人民办事。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利益。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不仅有物质生活,还有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具体表现在教育、宣传、舆论、意识形态等方面,如果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文化利益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价值追求在现实社会生活关系中的反映。“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文艺界和科学界生气勃勃,成果丰硕;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
6、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秉承这一理念,两手抓,使我国的各项文化事业与经济、政治事业协调发展。二、突破瓶颈,本固邦宁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到了关键期。制约改革和发展的一些因素也日渐凸显。中国共产党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突破制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危害人民利益的短板与瓶颈,更好地践行执政为民。61精准扶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是制约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短板,而短板效应对一个社会整体发展的“负”作用不言而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这些弱势群体的幸福指数,致力于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工作也一直在做,取
7、得了不少成效。然而,由于之前的扶贫一直属于笼统的、大水漫灌的模式,所以不少地区和人口仍未实现脱贫,不少已经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又未能实现可持续脱贫,有的甚至出现脱贫后又返贫。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等路径,通过涉及社会救助、金融支持、多方产业等各个领域,通过制定既统一又灵活、既高效又合理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重新帮助贫困地区和人口在 2020 年实现如期脱贫;中国共产党不断践行着共享理念,这种理念是我党历来着重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兼顾人民根本利益与不同群体具体利益,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及贫富差距,让广大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
8、果。激浊扬清,营造政治绿水青山。腐败问题是每一个政党的毒瘤。不把这个问题根治与清除,就无法跳出“历史周期率”,无法避免政党衰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机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从立党之日起,就提倡清廉。反腐倡廉,积极进行思想建设。对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思想素质是灵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面对新世纪、新形势,要实事求是,立足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并统一于实践,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党加强思想建设的指南;反腐倡廉,要加强组织建设,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要管好领导干部。在新
9、时期,要保持发扬党的最大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领导干部具有先锋作用和带头作用,党要密切联系群众,首先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作用。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回赠人民,要将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作为党员干部的崇高理想,作为党员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员工作不是面子工程,不搞形式主义,不弄虚作假,不要华而不实,要说实话,办实事,出实用,谋实利,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自己工作的试金石,并纳入考核指标;批评懒政不作为的保全心理,坚决惩治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邪气,从而使党的作风明显改进,使党群和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使党风清正廉洁;反腐倡廉,根本在制度建设。一般来说
10、,制度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与制定的、用以明确规范人们行为、并且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一套相对稳定的办事准则,因此制度具有强制性,具有规范性,具有明确性,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党的制度行为主体则是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形成与制定的用以调整党内关系、规范党内活动的一套办事规程,这套制度渗透于党内组织、党员工作与生活以及对党员权力的监督、党内选举决策等等方面,更符合党章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对遏制党的腐败滋生和蔓延意义非凡。当前我们面临的腐败现象,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而成为公职人员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为了加强对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督,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出台了包括集体决策制度、
11、干部任用制度、职务消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在肯定这些制度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着不足。比如一些制度观念陈旧,脱离实际,需要推陈出新;一些制度盲目照搬,却又残缺不全,需要及时完善,灵活运用等等。因此,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改进制度建设。三、尊重民意,以民为本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国古代的“民为贵、君为轻”“爱民如子”等传统的民本思想,又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赋予它新的内涵。为什么必须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经济发展、以政治稳定为根本呢?是由党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成立之初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发展和人民的解放,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发
12、展是目的,而经济、政治的发展则是手段。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畅想的本质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成立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人为本是时代的要求,是智慧的选择。以人为本实质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中的“人”,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今社会,人民的范畴是指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的人,这些人可能是某一个阶级、阶层,也有可能是一个社会集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以民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政党的本质区别和鲜明特色。毛泽东同志创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
13、众路线,使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唯书、不唯上,在农村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承包给农民,就是最大程度上以民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最终体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上,这是对以民为本思想的进一步发扬;人民群众是连接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纽带。改革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是动力,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大力推进;稳定是前提,稳定离不开人民群众来维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不断突破阻碍民生发展瓶颈。为了推行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高风亮节,提前从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开展了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效率的行政官管理体制
14、改革,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民生环境得到改善。党的十四大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生活的改善作为各项工作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中国人民62基本摆脱了贫穷,城乡居民向小康和富裕的生活迈进。民生制度和民生法治建设方面的成效显著,民生经济和环境、民生福利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政权与政党的命运取决于人心,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会垮台。中国共产党要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但又赋予了以人为本以新的内涵,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
15、标,并蕴含了共享理念和普惠思想,使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从战略高度展示民生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党的“十一五”规划贯彻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民生新理念,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新政策,进入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加紧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实现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继续发扬光大民本思想,着重践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将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给予恰当的定位,建立了更完善的人民监督体制机制,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切实保障人民利益。四、高瞻远瞩,人民至上社会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人民群众而非领
16、导干部组成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历史,也改变了历史,演绎着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真理。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一种对人民的信赖与依靠,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大局精神。运用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是一种看得远、想得深、高瞻远瞩的思考方式,是站在全局高度,从长远视角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是保障党的科学决策能力,保障组织发展方向性、长远性,赢得主动的重要抓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毛泽东战略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又运用战略思维能力,科学预测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科学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制定了具体的战略方针,将抗日战争划分为敌进我御、准备反攻、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伟大决策。只有审时度势、放眼全局,才有可能正确预估事物的变化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决策。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是保障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法宝。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系列讲话,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