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2 月Feb.2023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 40 卷第 1 期Vol.40No.1doi:10.3969/jissn.1672-0598.2022.01.003*收稿日期:2022-11-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ZDA020)“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究”;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 点 项 目(21VSZ011)“疫 情 防 控大 思 政育 人 研 究”,重 庆 市 社 会
2、科 学 规 划 项 目(2022NDYB04)“马克思 西式现代化 生态批判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的启示研究”,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2021GX35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机制和路径研究”作者简介:余玉湖(1977),男,江西广丰人;博士,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赵小琴(1996),女,重庆潼南人;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本文引用格式:余玉湖,赵小琴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的理论渊源、奋进历程和时代价值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1):2331中国共产党小
3、康社会的理论渊源、奋进历程和时代价值*余玉湖1,赵小琴2(1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0067;2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402560)摘要:小康社会理论来源于我国古代、近代的小康社会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小康社会由百姓向往的生活状态发展为治国的一种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把小康社会由理想愿景付诸社会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的奋斗实践中,实现了“建构小康社会”到“建立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到“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飞跃并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理论宝库
4、,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世界减贫治贫贡献了中国力量。总结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百年奋进;现代化强国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23)01-0023-09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32重庆工
5、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0 卷人民谋解放、谋幸福的目标担在肩上,贯穿始终,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一步一步团结带领人民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走出来,改善人民生活,带领人民逐步迈向幸福安康的小康社会。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现在为实现小康梦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进历史。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进的历史经验,对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前,学界对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经验、成就、路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顾海良2 论述了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提出与实
6、践、十五大到十七大的谋划、十八大以来的推进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纲领部署;杨丽,王中凝3 以革命与建设、改革与发展、十八大后决胜全面小康三个时期阐述了党的小康社会思想;齐卫平4 阐述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历程和时代使命;蒲实,黄文浩5 从小康社会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进行探讨。刘洪森,李昊天6 研究了小康话语的演进历程与逻辑价值;燕连福,李晓利7 详细总结了党百年贫困治理的经历与成就经验。李春8 论述了我国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历程和现实启示。本文主要从小康思想的理论渊源以及中国共产党为小康社会建构的奋斗历史进程来阐述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小康社会百年奋斗进程的历史经验以及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开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
7、代价值。二十大报告指出,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历的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二、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纲领建设目标,也称为共同理想,即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了实现最低纲领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先后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开启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实践,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础,而“小康社会”是中国古代老百姓向往的生活状态
8、,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追求的治国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构建人类美好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必经的社会阶段。(一)中国古代向往的社会目标1小康作为百姓向往的生活状态小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蕴含中国特色的概念,它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习俗之中,是我国传统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人一直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作为百姓向往的生活状态,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 诗经大雅民劳 中:“民亦劳止,讫可小康”9 135,其意为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渴望稍微得到安康。这里的小康是休息和安宁的意思,表达的是与“讫可小愒”“讫可小休”等相似的意思和诉求,反映了当时在西周时期统治者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导致民不聊生
9、的状况,它折射出劳动人民对安康生活和相对宽裕生活状态的向往。在中国古代,普通百姓深受封建专制的压迫和奴役,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精神饱受折磨。广大劳动人民厌恶和否定现实的社会生活,对安定殷实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无限向往,他们不奢望达到荣华富贵的境界,但渴求过上温饱有余的小康生活。因而,中国古代的小康思想从关注民生出发,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古代百姓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生活。2小康作为统治者治国的社会理想小康在我国经历了由关注百姓的生活状态上升到治国理想的发展,并与“大同社会”一样成为一种42第 1 期余玉湖,赵小琴: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的理论渊源、奋进历程和时代价值社会发展模式。礼
10、记礼运 中这样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10 54,其意为在经济上表现为财产和劳动私有,在政治上通过阶级礼制维持世袭统治,在伦理上实行等级规范制和家庭赡养制,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秩序,使得家庭关系和睦及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就是小康社会。虽然小康社会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0 52的大同社会相比有所不及,但小康是古代老百姓相对现实而言,可以接近的、可实现的生活状态,也是实现美好的大同社会前必经的一个社会阶段。古代的小康社会理想蕴含着
11、小康和大同两个概念,小康是古人在现实中的追求,大同是他们理想中的期盼。孔子把小康从关注百姓的生活状态转变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模式的建构,小康由此从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发展成为统治者治国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最终没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发展的小康状态总体来说也未能达成,但小康作为一种为政的理想一直延续在我国封建社会之中。(二)中国近代的小康社会思想1康有为“大同愿景”中的小康社会到了近代社会,中国人民饱受多重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国家独立,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极力主张维新变法,企图通过改良的方式为中国发
12、展指出一条康庄大道。康有为以儒家经典 礼记 中的传统小康思想为基础,吸收春秋公羊传 中公羊三世学说的社会进化思想,借鉴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早期思想,独创性地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概括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段历程。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 中指出:“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远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11 77。他领导的维新运动,就是要通过改良的社会变革实践来实现社会秩序和社会模式的重构,使当时的中国由积贫积弱走向康有为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变法失败后,他在 1902 年著的 大同书 中描绘了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
13、大同图景,表现出他对大同社会的期许与赞美。然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变革的希望寄托于封建统治者,使康有为的“大同愿景”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想,“小康社会”也无法落实,但他的“小康社会”和“大同愿景”却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写国家命运做出的不懈努力,为后来孙中山、毛泽东等革命者领导的社会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天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2孙中山“天下为公”中的小康社会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他提出了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思想,认为民生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首要和根本,因此十分注重人民的利益和发展。孙中山主张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实现“天下为公”的小康社
14、会,最终实现“世界大同”的美好社会。他指出,大同世界的实现是建立在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基础之上,而这些都是民生主义的体现,“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12 394。孙中山虽然没有具体描述他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但他初步指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要兴办实业,走经济和工业现代化之路。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孙中山的小康社会也没有在中国真正付诸实践,但他提出的实现小康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蕴含的小康社会思想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没有直接提及“小康”“富裕
15、”等词,但在他们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中52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0 卷蕴含着丰富的“小康”和“富裕”的社会思想,从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工人阶级贫困生活的深刻批判中,显露出对劳动人民衣食住行和生活状况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角度阐述了改变无产阶级贫困状况建立未来美好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并在建构未来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描绘了“小康社会”阶段发展状况,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步骤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提供了有益启示和理论借鉴。在 哥达纲领批判 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
16、的过渡时期”13 314。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13 305,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生产力相对比较发达,物质财富相对比较丰富,社会制度比较完善,人民思想觉悟比较高,社会各方面都比较和谐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描述也分几个阶段实现,其中,经过了过渡阶段之后,会有个比较好的发展阶段,这个一切发展都比较好的阶段也就是充满了现代“小康社会”思想的阶段,这个比较好的阶段,承认和允许这个时期各种矛盾的存在,因为在历经资本主义阵痛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前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高级阶段才能完全实现按需分配,这个比较好的阶段就是高级阶段的前期准备,这个比较好的阶段包含小康社会阶段和现代化强国阶段1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为后来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三、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百年奋进历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历朝历代的思想家们都曾对小康社会做过许多设计,赋予小康思想不同的理论内涵,但由于各种制度理念的缺陷与其自身具有的历史局限性,他们在客观上并没有找到实现小康社会的正确路径,这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