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隋明,任金宇,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隋明1,任金宇,荣加超,张阳3,张崇军1*(1.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都江堰6 1 1 8 0 0;2.泰国格乐大学泰国曼谷1 0 90 0;3.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5 5 430 9)摘要:专业群是高职院校调整专业布局整合专业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更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联办、校校合办产业学院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从现代产业学院结构、供求和目标三个层面解析新理念、新
2、技术、新工艺与教育教学如何有效融合,以促进食品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食品专业;Doi:10.3969/j.issn.1007-550X.2023.08.013中图分类号:G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7-5 5 0 X(2 0 2 3)0 8-0 0 6 4-0 4建设专业群产业学院是优化专业结构,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但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 0 1 7)95 号)明确指出,产教融合应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
3、形成“校一政一企一行业”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阐明了深化产教融合可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因此,建设食品专业产业学院应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将教育与工业连接,实现资源的一体化,将行业内的新观念、新技术、新理念等结合起来。推动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与职业学院共建产业学院是满足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产业学院应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和专业知识体系的与时俱进性,使其不仅成为一个校企融合学院的“知识引擎”,还要成为一个高技能型人才的“输出基地”,更要成为一个相关产业的“推进器”。1建设食品专业产业
4、学院存在的问题1.1企业参与食品专业建设的动力不足推动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协作,强化产学研的联系。实现校企合作应确立共同的目标,通过共建实验室、产学研基地或产业学院,签订“订单班”*基金项目: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 0 2 1 年度课题一一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践的初探研究(项目编号:QGHZW2021086);全国食品工业教指委2 0 2 1 年度课题一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HK2022085);收稿日期:2 0 2 2-1 0-2 0作者简介:隋明(1 98 6 一),硕
5、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通讯作者:张崇军(1 97 2 一),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64福建轻纺福建轻纺2 0 2 3年8 月第8 期等方式奠定产教融合的基础。1.2课程体系没有融入绿色和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人才是实现食品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基础。因此,食品专业的课程应该贯穿专业知识、环保技术、安全法规等内容,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则要针对智能化机械、数字化设备、安全与管理、实践操作等企业需求的技术设置专业课程。1.3课程内容与产业所需技术不匹配目前很多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技术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业现代化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所培养的人才的技能
6、与生产线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等方面的需求不匹配,在技术能力上缺乏对企业工艺、设备、生产的加持点。多数高职院校编制人才培养方案与目前企业现代化生产要求不匹配,在“产学研用”相结合,课程为主、科研为辅、服务为核心等方面流于形式。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化产业对接,强化产业学院专业设置、人才联合培养、专业实践等各环节,加强校企协作,缩短学校与企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距离。2食品专业建设目标2.1发展思路创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人才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食品专业建设应遵循以下思路:第一,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科技创新教育战略布局 1 ;第二,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 ,助力建设
7、产业学院成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第三,践行开放包容的理念 3,推进农业、企业、教育等多方交流。2.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产教融合的“服务区域,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和“一堂双师制”,实行“专业群制度”,即底层共享、专业分化、校企对接,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以项目载体和模块化的方式为食品专业的专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等奠定基础,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开辟新的空间。2.3实训基地建设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强化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特色的实验实训教学,把食品智能化检测技术应用于实训教学中,将食品数字化生产线引入中试实验室,通过虚拟仿真把流体力学、分子合成、化学键等抽象化的知识点变为实体化的
8、技能。通过加强实训基地的教学创新,锻炼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技能。2.4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专业链”与“产业链”密切结合、“育人链”与“生产链”紧密相连才是建设产教学院的目标,也是践行“产教融合”发展教育教学的新模式 4。以此建立密切的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职业院校创新能力。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通过引入了企业教师,协同校内教师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保证企业教师对企业管理、工业新技术内容授课的权重,提高校企融通的办学水平和创新机制。2.5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从技术服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培育高水平、高技能的应用人才。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科研团队的建设,提高学
9、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提升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率,发挥其对学生技能、企业效益的带动作用。2.6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以食品专业为例,可将数字化控制、智能化生产、产品研发、食品包装等技术纳入对外服务项目,将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与产业学院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其对企业的贡献,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产业学院教育,保障人才的质量,促进食品产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3食品专业集群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专业群体的课程体系科学性和实效性,就需要将课程内容与企业目前新设备、新技术进行融合,把理论知识和先进技术纳入课程建设体系中。3.1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原则合格的产教融合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必须坚
10、持建立专业化集群课程体系,使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建福建轻纺6 5隋明,任金宇,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食品专业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科学体系的“专业一产业”链。3.2食品专业集群课程体系架构在产业学院建设中,要突出地方特色,强调环保、绿色、可循环化,通过整合企业师资、设备、场地等教育资源,实现专业知识的分享。为适应食品工业的绿色化、可循环化的发展趋势,应把环境保护概论、能源与环境保护等绿色环保概论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针对食品智能加工的技术、设备、方法与综训、实训课程结合,以“绿色化”为中心,把智能生产线的岗位与课程模块对应,以此推动产教融合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
11、5 。4基于产教融合的食品专业群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策略4.1结构融合,构建优势组合的专业群首先,产业学院建设要以传授职业群体核心技能为目标,以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满足产业链、职业岗位和区域产业的需求。大力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专业队伍的构建是促进产业学院的普及和深化高职教育的关键 6 。其次是结构上的合理性,由于行业、地域、政策等因素,目前国内对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的构建尚无统一的规范,构建模式也各具特色,但应做到合理可行。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师的培训,重视技术研究和资金支持,同时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制定适合所在省份或辖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教师培训体系。4.2供求融合,培育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专业
12、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是培养高技术型人才的基础。目前,我国人才流动呈现向一线城市集聚的特征,但二三线城市区域产业的转变与技术升级则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型就业岗位,高区分度的专业群体也随之产生,这在对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因此,高职教育应以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从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等几个角度入手,及时跟进产业转型升级、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和智能化、数字化的趋势,按照职业标准合理地调整育人模式,从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等几个层面深入,为企业招聘、录用、薪酬评定提供参考。在执行上,根据区域内的产业调研,对各个产业的工作流程进行动态分析,以适应区域的发展需要;通过对不同职业、工种、生产流程的
13、剖析,针对不同的行业需求,进行相应的调节,使其实现教育和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以培育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中心,在育人过程中要做到适度的分级教育、打牢根基、注重特色,以“理论结合实践、教育结合素质、课程结合产业”为主线,注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逐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7 。同时,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以人为本,强调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校企协作的教学方式不是“学中做”,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做中学”。以食品专业为中心,校企协同为“通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内容 8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可使食品工业与有关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14、,在教育与实习中实现双方的诉求。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由一个封闭型体制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开放型的发展。4.3目标融合,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专业群的建设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培养目标的构建对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其鲜明的特点在于技能与实践。第一,从专业能力要求的角度,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需要综合考量公共基础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迁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就业导向编制教学内容,并按职业能力区分度开展教学。通过整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国家精品网络课程,省级网络课程,拓展“线下混合教学”“成果导向学习”等教学新方式,提供丰
15、富的教学资源(视频、音频、富媒体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协作,实行多元制教育,将“1+X”的证书制度纳入培养体系 9。通过66福建轻纺福建轻纺2 0 2 3年8 月第8 期项目、任务等方式,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各环节关键点纳入课程体系,通过项目、任务等方式进行授课,并与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等内容的衔接。第三,根据食品专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地调整课程体系和产业学院教授的内容;以满足未来的技术发展,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第四,在评价系统中引入实践技能和道德素质,确立与产业紧密联系的教学目标、课程实践等综合性评价标准,以培育高质量的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满
16、足所在区域发展的需求。此外,专业群的小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正确掌握学科的区分度,通过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与特色能力。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应与育人的目标一致。在基础课程中,加强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计算机、企业管理等跨专业课程建设,并作为拓展课,克服单一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内容单一的缺陷。4.4平台融合,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培养高水平毕业生和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产业学院的建设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的虽然师资队伍比较雄厚,但“双师型”的教师还是比较紧缺,难以满足国内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怎样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目前高职院校呕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构建“政、校、行、企”的合作模式,可以强化校企协作,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师资队伍的创造力。第一,能够合理形成教师团队,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企业人员技术水平,为企业解决难题;第二,能够加强学生与企业工程师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科研项目中,提升技术水平;第三,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第四,促进产业中的工匠、技术人员、有实际工作经历的技术人员形成团队。4.5实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