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陈果仁信仰与隋至唐前期的常州地域社会--以碑刻史料为中心.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4121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果仁信仰与隋至唐前期的常州地域社会--以碑刻史料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陈果仁信仰与隋至唐前期的常州地域社会--以碑刻史料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陈果仁信仰与隋至唐前期的常州地域社会--以碑刻史料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陈果仁信仰与隋至唐前期的常州地域社会*以碑刻史料为中心关健赟摘 要:发源于常州的陈果仁信仰为观察隋至唐前期当地的宗族、信仰、地方秩序提供了重要线索。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 中所见的陈果仁家族事迹作伪可能性较大。陈果仁为沈法兴政权征战的经历被改写成为隋朝平定地方叛乱的故事,记入碑文。陈果仁后人及佛教势力为扩大自身影响力,将陈果仁由隋太仆丞元祐的叛将塑造为多次参与平叛的隋朝司徒以及常州地域的守护神。安史之乱中,常州地方官府为应对附近潜在的军事威胁及灾异,带头祭祀陈果仁,并立 隋大将司徒陈公神庙碑,希望以此稳定地方秩序。陈果仁信仰“忠”的特质实际上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势力共同塑造、层累形成的产物。关键词

2、:唐代 陈果仁 祠神信仰 安史之乱 常州引 言陈果仁信仰是江南地区的一种祠神信仰,最早出现于唐代常州15*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制度与生活:王朝秩序与唐五代以前的日常生活研究”(20JJD770008)的阶段性成果。部分文献中称陈果仁为陈杲仁,当为碑刻残泐之结果。笔者将陈果仁信仰定义为“祠神信仰”而非“民间信仰”,原因在于陈氏宗族、地方政府以及佛教均投身与陈果仁相关的信仰活动中,“民间信仰”的概念无法体现从事信仰活动的人的多元性,而“祠神信仰”更侧重强调多元信仰活动的中心点,能够较好地概括这类信仰活动的本质。关于“祠神信仰”的概念问题,参见皮庆生 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

3、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第15 页。晋陵县。陈果仁为隋末沈法兴部将。人唐后,以晋陵县为中心的常州地区开始崇奉陈果仁。中晚唐时期,陈果仁信仰逐渐扩散至周边地区。前人对陈果仁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传播阶段,侧重于其武神形象,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该信仰的产生、发展及其与隋至唐前期常州的地域社会的关系。与这一时期常州陈果仁信仰相关的现存史料为两通碑刻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与 隋大将司徒陈公神庙碑。隋司徒陈公舍宅造25唐宋历史评论据 隋书地理志,隋平陈置常州,隋炀帝改州为郡后为毗陵郡。据 旧唐书地理志,“常州天宝元年改为晋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常州晋陵武德中移于今治”。隋唐时期,晋陵县在大多数情

4、况下是常州地区(即常州或毗陵郡、晋陵郡)的政治中心(郡治或州治),也是陈果仁信仰的发源地与中心。参见 隋书 卷三一 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73,第 877 页;旧唐书 卷四 地理志三,中华书局,1975,第 1585 页;郭声波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第 483486 页。旧唐书 卷五六 沈法兴传,第 22722273 页;新唐书 卷八七 沈法兴传,中华书局,1975,第 3726 页。杨俊峰在其著作 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以国家和南方祀神之风互动为焦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中,专辟一节“南方武人对陈果仁信仰的崇奉与封赐”论述裴璩、高骈、周宝、陈晟等武人

5、对陈果仁信仰发展的促进作用。叶舟在 民间信仰的多元图景 以武烈帝陈果仁为例(民俗研究 2009 年第 3 期)中,从官方、地方政府、士人、民间等不同角度对唐至明清各地的陈果仁信仰进行了结构性分析。韩国学者金相范在 戰神-唐末五代時期 陳果仁信仰(全北史学会 2011年 4 月)中探讨了陈果仁信仰的形成以及晚唐以来战神形象的出现过程。宝刻丛编 宝刻类编 均称之为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铭,咸淳毗陵志 称之为陈司徒八绝碑,全唐文 称之为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八绝碑”得名于碑文中陈果仁之“八绝”,此应为俗称,非其正式名称,后世部分方志以及研究成果沿袭这个说法,笔者不取。自唐代一直存留至明代的 隋司徒

6、陈公舍宅造寺碑 立于元和十五年(820),据乾元二年(759)隋大将司徒陈公神庙碑,“至于叙官游历系业已详于宣法师所制寺碑”,可见德宣碑文写就后确已上石立碑,天宝四载(745)之碑立后可能出于某种原因被毁,故有元和十五年重立之举。据 旧唐书地理志,“常州天宝元年改为晋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常州”,故书碑并篆额的常州司马护军王遂为元和十五年重立活动之参与者。参见陈思 宝刻丛编 卷一四引 复斋碑录,石刻史料新编(第1 辑第 24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第 18317;佚名 宝刻类编 卷五,石刻史料新编(第 1 辑第 24 册),第 18465 页;史能之纂修 咸淳毗陵志 卷一九 碑碣,宋

7、元方志丛刊 第 3 册,中华书局,1990,第 3204 页;董诰编 全唐文 卷九一五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中华书局,1983,第 95319533 页;全唐文 卷八一三陈公神庙碑,第 85608562 页;旧唐书 卷四 地理志三,第 1585 页。此外,唐大中八年(854)唐叔珦立的 陈司徒告身并陈司徒夫人轸氏舍宅造寺疏 碑与陈果仁直接相关,其中 陈司徒告身 为隋大业十一年(615)的文本,陈司徒夫人轸氏寺碑 为沙门德宣撰,于天宝四载立碑,后于元和十五年四月重刻,由常州司马护军王遂书并篆额,位于常州城内武进县治以东陈果仁庙中,毁于明成化五年(1469)。目前所见最早版本的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

8、寺碑为 泰定毗陵志 辑本。泰定毗陵志 成书于元泰定年间,已佚。目前所见 泰定毗陵志 文本是从上海图书馆藏 永乐大典常州府 中辑出。笔者将其与 全唐文 本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 对校使用。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 序文第一部分为陈果仁舍宅为寺的事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陈氏郡望、父祖三代的仕宦经历及其在陈、隋二朝的事迹;第三部分介绍乡里父老对陈果仁“八绝”的赞叹及对唐朝皇帝的褒35陈果仁信仰与隋至唐前期的常州地域社会舍宅造寺疏 为明政二年文本,惜碑文不存。金石录、集古录目 以及 咸淳毗陵志 等著录有其碑名,金石录 录其碑名为“唐陈杲仁告身夫人舍宅疏序”,欧阳修在 集古录跋尾 中亦有跋文。明政为李子通所建

9、立“楚”政权之年号,欧阳修从不同史源出发,认为明政二年为唐武德三年(620)或大业十二年,今人多认为明政二年为武德三年。参见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 卷九 唐俞珣书陈果仁告身并舍宅为寺疏,石刻史料新编(第 1 辑第 24 册),第 1791217913 页;宝刻丛编 卷一四 两浙西路 引 金石录 集古录目,石刻史料新编(第 1 辑第 24 册),第 18318 页;金文明 金石录校证 卷一 目录十,中华书局,2019,第 206 页。咸淳毗陵志武进县境图,宋元方志丛刊 第 3 册,第 2954 页;咸淳毗陵志 卷一四 诸庙,宋元方志丛刊 第 3 册,第 3072 页。“碑在本庙门左,虽屡经兵火,旧石

10、犹存,国朝成化五年建庙,为董工者所毁。”参见朱昱 成化毗陵志 卷三九 碑碣,明成化二十年刊本。目前可见常州地区最早的方志为成书于南宋咸淳年间的 咸淳毗陵志,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 隋大将司徒陈公神庙碑 应收录于其 词翰 中。据目录,卷二 词翰一 载“表”“书”“记”,卷二一 词翰二 载“记”,而卷二一 词翰二 所载之“记”均与宜兴、无锡两县有关,故两碑应载于卷二 词翰一。遗憾的是,现存 咸淳毗陵志 各本均阙卷二 词翰一。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该清嘉庆年间抄本是为编修 永乐常州府志 而编排的资料长编,故有学者称其为 永乐常州府志汇编。王继宗认为该抄本即为 永乐大典常州府 的一部分。笔者认同王继宗的

11、观点。该本虽存在较多误、漏、讹,但其重要价值之一是抄录了包括 泰定毗陵志 在内的宋元旧志。参见徐复、季文通主编 江苏旧方志提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第 216 页;巴兆祥 重刊永乐常州府志序 及朱玉林、张平生、叶舟 点校说明,明永乐常州府志“序”2 页以及“说明”2 页,广陵书社,2006;杨印民辑校 大德毗陵志辑佚(外四种),凤凰出版社,2013,“前言”,第15 页;王继宗 永乐大典 十九卷内容之失而复得 洪武 常州府志 来源考,文献 2014 年第3 期;王继宗 永乐大典 卷6400 至6418“常州府一至十九”的考证、价值与整理说明,永乐大典常州府清抄本校注,中华书局,2016,

12、第 176 页。扬;第四部分详细介绍陈果仁之死及其死前舍宅为寺的行为,并记载陈果仁死后的神迹以及陈果仁忌日的纪念活动;第五部分介绍陈果仁后人的情况,并表彰陈果仁曾孙陈光胤带领“同志之士”铸菩萨像的行为,也介绍了刻碑的缘由;最后的“铭”部分再次赞颂陈果仁崇佛的行为及其功业。隋大将司徒陈公神庙碑由齐光乂撰序,常州录事参军裴导撰铭,陆曾书并篆额,于乾元三年二月建石,后毁,南宋建炎三年(1129)重刻,亦位于常州城内武进县治以东陈果仁庙中。此碑主要记述常州“邑45唐宋历史评论此寺初名“杜业寺”,后改为“弘业寺”,续高僧传 卷一二 唐常州弘业寺释道庆传、卷一四 唐苏州武丘山释智琰传 亦作“弘业寺”,卷一

13、九 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传 作“弘善寺”,可能因异地而讹,后避李弘之讳改为“福业寺”。参见道宣 续高僧传,中华书局,2014,第 426、480、720 页。全唐文 本作“允”,当为避清讳改。宝刻丛编 引 复斋碑录 称之为 隋司徒陈公神祠碑,咸淳毗陵志 称之为 司徒神庙碑,全唐文 在收录此碑时将齐光乂的碑文称为 陈公神庙碑,将裴导的碑铭称为 陈公神庙碑铭,二者实为一碑。齐光乂原名是光乂,后赐姓齐,又作齐光义,开元末授集贤院修撰。全唐文 将齐光乂与齐光义视作两人,误以齐光乂为乾符年间集贤院士,清人劳格已有辩证。宝刻丛编 中裴导作裴遵。咸淳毗陵志 全唐文 等载此碑立于乾符三年(876),误。宝刻丛

14、编 引 复斋碑录 载为乾元三年。郁贤皓在 唐刺史考全编 中亦以乾元三年为是。碑文中“(常州)长史李公昌岠”即为李昌岠,常衮有 授李昌岠辰锦等州团练使制,常衮“天宝末举进士,历太子正字,累授补阙、起居郎。宝应二年,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依前翰林学士。永泰元年,迁中书舍人”。此可为一旁证。全唐文 之误应来自顾云之 武烈公庙碑记。武烈公庙碑记 载乾符二年裴璩平王郢之乱时,陈果仁曾显灵助阵,全唐文 编纂者将此事与 隋大将司徒陈公神庙碑 中“余寇未宁”等词句联系起来,误认为同一件事,故将乾符二年的时间安置到 隋大将司徒陈公神庙碑 上。裴导应为常州录事参军而非司录参军。录事参军为唐代州级官员

15、,自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以来,京兆府、河南府等府录事参军改为司录参军。常州并无司录参军。全唐文 误。参见 宝刻丛编卷一四引 复斋碑录,第18317 页;全唐文 卷八一三 陈公神庙碑,第85608562页;全唐文 卷八一五 武烈公庙碑记,第 85878589 页;新唐书 卷五九 艺文志三,第 1563 页;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辨证 卷四 十二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第 62 页;劳格 读书杂识(外一种:吴昌绶辑 劳氏碎金)卷九 全唐文札记续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第 320 页;李昉等 文苑英华 卷四九 中书制诰授李昌岠辰锦等州团练使制,中华书局,1966,第 2077 页;旧

16、唐书 卷一一九 常衮传,第 3445 页;郁贤皓 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第 1883页;旧唐书 卷四四 职官志三,第 1918 页;旧唐书 卷四二 职官志一,第1790 页。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版本的 隋大将司徒陈公神庙碑 为 成化毗陵志 卷三三 词翰一 中所载文本,该本亦较为完整,笔者将其与 全唐文 本对校后使用。老”与福业寺僧众合作新修陈果仁庙的事迹,并介绍地方官员参与祭祀的情况以及陈果仁的灵验。笔者将从上述碑文出发,探讨陈果仁信仰吸引常州地区不同人群的原因、不同人群投身与该信仰相关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人在该信仰的形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 中陈果仁家族事迹考辨陈果仁死于武德二年(619)五月十八日,此后当地僧俗在其忌日以“饭僧供佛”的形式进行纪念。天宝四载,陈果仁曾孙陈光胤与他人合铸文殊菩萨像,并劝说他人另铸普贤菩萨像施予福业寺。龙兴寺僧人德宣于是年五月十三日立 隋司徒陈公舍宅造寺碑 纪念此事。造像、立碑也是此年五月十八日的纪念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德宣对陈果仁及其家族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公讳果仁,字世威,其先豫州颍川人也。十七代祖寔为太丘长。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