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卷 第 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 月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高校古委会项目“陈梦雷诗文集校笺”()作者简介 张晓红(),女,甘肃通渭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陈梦雷与杨文言交游考张晓红,高文晴(集美大学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福建 厦门)摘要 陈梦雷是清代著名学者,是 古今图书集成 的编纂者,他的一生因“三藩之乱”而浮沉:被贬沈阳 年,赦免回京后担任康熙帝三子允祉侍从 年,雍正即位后再贬黑龙江卜魁。他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感情最深挚的朋友是杨文言。他们相识相知于耿精忠叛乱闽中时期;乱后,杨文言帮陈梦雷脱困;陈梦雷贬谪沈阳时期,他们书信往来,互相勉励;陈梦雷
2、担任允祉侍从后,举荐杨文言入幕,与其联璧共纂书籍。他们患难与共,互促互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友情之歌。关键词 陈梦雷;杨文言;李光地;交游考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引 言陈梦雷(?),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文献学家,一生经历极为坎坷,交游颇为广泛。目前学界对其个人生平重要事迹有粗线条的勾勒,但对其交游尚缺乏必要的梳理。杨文言为清代比较有名的学者,然而对他的研究却很少。据笔者考查,陈氏弱冠中进士,结交座师丁蕙及同年李光地、王掞、徐乾学、德格勒等,壮岁遭遇耿精忠叛乱,被迫投降,乱平后被贬谪沈阳 年,期间,因才学为当地官员如奉天府尹高尔位、董秉忠、盛京将军绰克都等所看重而被聘为幕
3、僚;因设馆授徒,与地方世族如铁氏家族颇多交往。此外,还与游历此地的士人如黄来、孙眉光、方外之人心月上人等多有交游。被赦免回京后,又与顾八代、方世举等交游。然而,在其一生中,交游时间最长、感情最为深挚的人是杨文言。陈梦雷与杨文言年龄相仿,虽然志向不同,但皆酷爱读书、学问渊博,在耿乱中均有被迫投降的经历。杨文言也是李光地和陈梦雷在耿乱中盟约的唯一见证者。考查二人的交游,对厘清陈梦雷的生平事迹与思想、陈梦雷与李光地的关系以及杨文言的生平事迹,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拟以二人文集及相关文献为据,对其交游做较为详细的梳理。杨文言(?),字道声,号南兰,江苏武进(今属常州)人。其父杨瑀(字雪臣),
4、志行高洁。顾炎武赞其有“探赜洞微”之长,而“不刻文字,不与时名”“不为声利所迷而不悟”,且教其子“博探文籍而不赴科场”。文言少时与兄昌言同负文名,后则特意留心兵、农、河渠、历算、礼乐等经世致用之学,尤长于天文历算。撰有 南兰纪事诗钞九卷(今存两卷)、图卦阐义(佚)、易俟(佚)、历象图说 历象本要 等。二、耿乱之际:危难中建立的生死之交陈梦雷与杨文言的交游始于康熙十三年()。陈梦雷于康熙九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后得授翰林院编修。陈为家中长子,下有梦熊、梦鹏二弟。陈弱冠举进士,承载了全家的希望。其父为支持儿子在京发展,于康熙十年()携陈母及未婚妻李氏至北京生活。由于陈母难以适应北京的风土气候
5、,陈于康熙十二年()秋请假奉送父母归乡。孰料第 期张晓红,高文晴:陈梦雷与杨文言交游考投稿网址:次年三月十五日,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叛乱,据闽而反,四处网罗人才,陈不幸被列其中。在“父母被拘,脱逃无路”的情况下,陈被迫投降,被授以“户曹”之官。为耿精忠做事非其所愿,然不答应又面临杀身之祸,不得已,陈遂假托有尫疾而养病于乌石山寺院,拖延敷衍,直至康熙十五年()秋耿精忠投降。康熙十二年(),杨文言因家境贫寒,不得不“饥趋走他乡”(谢当事某公)以谋生,经人介绍,辗转来到福州,被耿精忠聘为上客。耿氏叛乱后,杨文言亦被迫任耿精忠之职(大学士或天文生)。杨文言深知耿氏不能成事,遂私下与敷衍耿氏的陈梦雷交好,二
6、人在危难之中结为挚友。此阶段二人的交往主要有 件事:杨文言营救了危难中的陈梦雷。陈梦雷在 杨道声诗序 中说:“吾友杨道声先生,早抱经济,冥鸿高举,乃不幸为奸人罗致,幸而深识逆顺,矫然自拔,力拯余于白刃之下,誓订同心,坚图反正,散其望风纳款之徒,离其唇齿辅车之党,卒之天日重光。”可知在陈面临困境、为耿精忠所迫而几遭不测之时,是杨文言用力营救,方得去耿氏之疑而免除一死。杨之于陈,有救命之恩。患难见真情,这是二人成为挚友的关键。据 原皇清敕封孺人先室李氏行述,陈梦雷自言其于“癸丑除夜抵家”,即回 到 福 州 家 中 的 具 体 时 间 是 康 熙 十 二 年()除夕。耿精忠叛乱在次年三月十五日,杨救
7、陈当在耿乱后数日之内。疑二人在耿叛乱前已有谋面,方有危急时刻的营救之举。杨文言参与并见证了陈梦雷与李光地的共谋与盟约。由于杨的营救,陈、杨成了金兰之友。二人处境相同,政治上对耿氏之反叛均不看好,认为必须另谋出路,故“誓订同心,坚图反正”,策略是通过散播流言来离间耿氏集团。当年五月初,李光地亦被迫来福州,在陈父的建议下,二人商议如何共同报国保身。商量的结果是:陈在福州结杨文言以“从中离散逆党,探听虚实”,而李则当迅速返回泉州,伺机“从山路通信军前”,事成之后则互白对方之功。为了取信于李光地,陈梦雷约请杨文言一起合议,临别时,陈、李二人还盟誓互保。此事在陈氏与李厚庵绝交书皇清原敕封征仕郎翰林院庶吉
8、士乡饮大宾七十四寿斌侯二府君行状 抵奉天与徐健庵书 四十四年五月疏 等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及。如 与李厚庵绝交书 说:年兄犹以为落落难合。及不孝引杨道声与年兄抵足一夕,年兄既深服其才,且见其胜国衣冠之遗,犹有不屑与贼共事之意,始信前言。不孝于是定计:不孝身在虎穴,当结杨道声以溃其腹心,离耿继美以隳其羽翼,阴合死士以待不时之应;年兄遁迹深山,间道通信,历陈贼势之空虚,与不孝报称之实迹,庶几稍慰至尊南顾之忧。年兄犹虑既行之后,逆贼有意外之诛求,欲受一广文以归。不孝谓不得一洁身事外之人,军前不足以取信。若后有征召,当坚以病辞。万一贼疑怒,至发兵拘捕,吾宁扶病而出,以全家八口为保,年兄始慨任其事。临行之日
9、,不孝诀曰:“他日幸见天日,我之功成,则白尔之节;尔之节显,则述我之功。倘时命相左,郁郁抱恨以终,死者当笔之于书,使天下后世知国家养士三十余年,海滨万里外犹有一二孤臣,死且不朽。”这一计谋在当时的确不失为最好的保全之策。正如邓之诚先生所言:“大约两人皆热宦,当事变时,即知皇上神武,天道助顺,恐不可信。两人皆观望,且自视甚高,不肯轻于从逆,受不重不轻之官。熟权利害,乃定一去一留之计。”从后来杨一直协调陈与李之关系,且与陈、李皆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来看,杨确实参与并见证了陈、李在耿乱中的共谋与盟约,而且是唯一的见证人。因此,他也成为乱后能为陈洗刷罪名的最重要的证人之一,直至康熙四十四年()五月陈想上疏
10、弹劾李光地为自己辩白时,还说:“至臣当年劝回李光地之事,现有李光地亲笔赠诗可据,有江南布衣杨文言可问。”(四十四年五月疏)陈、杨交游之始,最早不过康熙十三年()正月。短短数月的交往,在商议如此重大事宜之时,陈即以杨为证人,且欲以其做内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 卷二有“杨文言乃耿逆伪相”之说,邓之诚以为“杨文言或为耿精忠之大学士”,然“知其无成,不受委任”。杨氏之任职不确。(邓之诚 清诗纪事初编:卷四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投稿网址:应,足见二人情志之相投。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之交。这种情谊从后来陈、杨二人的诗文和行动都可得到印证。共同探讨学问。陈、杨之深交,源于
11、性命攸关的特殊事件,但能长期持续,则在于其志同道合。二人都属于好学博识、志在建树之人,又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陈自幼聪颖,弱冠即举进士,学问、文采优长,极嗜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观,即便是在狱中,也手不释卷,最终编纂了 古今图书集成。杨则有所不同,据其诗“十三学诗赋,呕心古锦囊。十五弃雕虫,六艺恣翱翔。天官本圣典,悠缪排祥。指掌披舆图,所志在匡襄”。可知其开始用力最勤的也是诗赋,但不久后便将学习兴趣转向了经学,而且重点是天文和历法。从陈后来在贬谪地沈阳写作 周易浅述 时附录了杨氏的 河图洛书 图看,二人关于易的探讨应当始于此阶段。三、耿乱之后:困境中的倾力援助 康熙十四年()十月,康
12、亲王杰书率军入闽,耿精忠投降。耿乱期间,陈梦雷多次向朝廷投蜡书而失败,“空怀图报之诚,终无实效可见”(康熙十五年上康亲王启),故以胁从投降而处罚;而李光地则因成功进呈蜡丸书而升内阁学士。陈期望李能遵守当初盟约的承诺,上书证明自己为伪降且有功,而李光地却因故一再拖延。康熙十七年()春陈独自进京,无果而返。不久闻知京察降调之命,而李恰值丁父忧,无奈,陈遂于康熙十八年()冬再次进京寻求自白的机会。此番进京,陈约请杨文言同行。陈诗 同杨道声入都题汴梁旅店 有“喜遂京华约,初从宛洛期”语,可知二人相约进京,在开封相遇。此诗自注作于“庚申孟春”,即康熙十九年()正月。闲止书堂集钞 本题作庚申上元同杨道声题
13、汴梁旅店,诗中也有“令节依村店”句,说明二人相见的时间是当年正月十五日。二月初,同行至清风店遇雪,还分韵赋诗。陈集有 庚申春仲清风店阻雪同杨道声分韵诗,其中“汉节当年心共苦”句追忆了耿乱期间二人忠于朝廷却不得不伪降的良苦用心。杨作所存甚少,和作已佚,但在其写给万斯同的与明州万子话旧感述 诗当为对此事的追忆:“今日复相见,颇忆昔年否?我有骨肉交,异姓胶漆投。遭逢成市虎,梁狱收枚邹。彷徨策驽马,栖栖京洛郊。”从末句看,其所追忆之事与陈“喜遂京华约,初从宛洛期”相同,均为相约赴京之事。杨直言陈为其“骨肉交”“胶漆投”,二人关系可见一斑。此番二人相约进京,当为陈主动相约。当时形势,因耿精忠手下徐宏弼告
14、陈曾任耿氏枢密院学士兼户部侍郎,康熙令部议,以为其“身为侍从,率先倡乱”,拟加惩处。部议以其久不来京而革职,福建巡抚吴兴祚为其上疏补题也获咎,降五级。在此情形之下,陈入京是为了寻求机会辩白,约杨文言进京,显然是为其作证的。杨帮助陈的详情虽然不得而知,但是四处寻找关系,在朋友中说明实情,应是主要方面。杨乃一介布衣,贫穷且年轻,加上其自己曾为耿精忠高级幕僚的历史使得他很难直接为陈帮上大忙,但是在陈梦雷由死刑转为流刑的过程中,他作为陈、李“证人”的角色无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从营救中起主要作用的李光地和徐乾学在此后都争相延请杨文言可推知。他们对杨文言都极为赏识,在康熙问询时,李光地说杨品行高洁,乃“
15、杜门高蹈,李颙之流”。此阶段,他们也参与了一些聚会唱和活动。康熙十九年()七月,他们与德恒一、赵过千一起去京城南郊的九莲寺避暑,有分韵赋诗活动,陈诗 庚申初秋同杨道声德恒一赵过千避暑九莲寺分韵五律五首便是此行之作。九月陈被捕入狱后,亲朋好友仍去狱中探望。从次年九月陈诗 关西墨客以扇头黄、紫二菊呈郑雪卢先生,余既为咏诗,而朱起予重赓前韵。杨友道声继至,复新郢唱。笔墨既多,风味各见,增余感慨,为足一律来看,杨道声与同乡郑雪卢等人常去探望陈梦雷,且有酬唱。四、贬谪沈阳:书信往来,互相勉励 康熙二十一年()春,陈被流放奉天,杨文言送别朋友之后即返乡。在陈流放沈阳的第 期张晓红,高文晴:陈梦雷与杨文言交
16、游考投稿网址:年间(),杨亦未能安居,为生计四处辗转,二人未能谋面。尽管天各一方,却仍然有书信往来。从陈 答杨道声书可知,陈至少给杨写过 次信。首次在康熙二十三年(),当时杨的同乡西雷和尚云游至沈阳,陈为了给亡父作法事而请其主持,遂得相识。当西雷返回时,陈即托书给杨。此书陈集未载,内容不详。由于通信不便,陈一年多都没有收到回信,心中十分挂念。康熙二十五年()春夏间,陈弟乘商船自福建至沈阳,途径常州,由于“舟夜过毗陵(即常州),未及一叩”,也没有得到杨的讯息。至十月,却意外得到了杨的信,陈欣喜异常,感觉“如晤故人”。但当看到信中杨“叹老忧贫,离悰别绪,凄清欲绝”,觉其“豪爽风流”减退,倍感痛惜。陈认为杨个人“受困食贫”尚可,而“高堂白发”在上,当有所作为,“古人志谋菽水,不惮负米行佣。被褐怀珠,据图扼吭,智者不为,而风雨衡门,馔乏甘旨,仁者不忍”,怎能只一味求取自己风骨之峻呢?陈自己被贬谪,尚且能够设馆授徒以谋生,而杨氏“生长文物大邦,竟尔钟期寂寂”,不禁黯然神伤。陈复信劝说对方说当今“圣天子勤政爱民,简擢循良,搜扬岩穴。倘有荐剡上闻,幸发悲悯之心,无作小山丛桂之恋”,认为康熙帝勤政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