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齐民要术》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5109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民要术》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齐民要术》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齐民要术》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齐民要术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李梓豪李兴军(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潍坊科技学院农圣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摘要齐民要术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不仅记载了公元六世纪及之前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史料,还蕴含着优秀的农学思想、经营理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以齐民思想、敬民思想、律已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政德思想是齐民要术精神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政德观思想维、实践维和认同度、自觉度与自律度“两维三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结合“为政以德”“敬德保民”“克明峻德”的核心旨归,探讨了齐民要术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治国理政

2、提供借鉴参考。关键词贾思;齐民要术;农圣文化;政德;治国理政烟台264005;东潍坊262700)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古农书作为承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指导劳动人民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国家赋税收人,以及教化人民和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现实作用,挖掘、研究和传承其蕴含的优秀文化思想理念,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积极的文化支持和历史镜鉴作用。根据中国农业古籍目录统计,流传至今的古农书有2 0 8 4种,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3、,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万国鼎先生认为“这部书,不但对于考证祖国农业史是不可缺的,对于现代农业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在提供资料,启发思绪,以及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办法上,也会是极有用的。”齐民要术不仅记载了公元六世纪及之前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史料,还蕴含着丰富的政德思想内容。本文通过简要梳理中国传统政德观的形成与发展,重点探讨齐民要术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治国理政提供借鉴参考。一、中国传统政德观的形成与发展(一)传统政德观的形成与核心旨归“德者,得也”(礼记乐记),这是周代之前乃至周初时期人们对“德”的内涵理解上的主流观点。据有关文献和甲骨卜辞材料,中国商代时期已出现

4、“德”的观念,但其义多为视天命、先祖的赐予为“德(得)”。至西周康王姬钊时,大孟鼎“今我隹(唯)即(训为就)井(通型,效法),(通,领受)于玫王正(通政)德”的铭文,是“政德”一词最早出现于青铜礼器的重要佐证,其核心要义在于说明文王惠保13古今农业小民、勤政节俭、与民同乐、孝敬、恭祭先祖的高尚德操,也即周王因“德”隆而“得”上天之命以为王,诚如周惠王时内史过所言“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神飨而民听,民神无怨,故明神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语周语上)。此时的“政德”,虽然尚未完全突破“敬天”有“德(得)”的宗教性泛神论,但已经显示出个人道

5、德修养之“德”与治国理政之“礼”(德)交融的伦理性意涵萌芽。鲁襄公二十四年(前5 49),文献中已有将人之“德”与治国以“礼”(德)融为一体的记载,形成“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政治论断。春秋后期的鲁昭公四年(前5 38),文献记载司马侯以殷纣淫虐灭国、文王惠和兴周之史谏于晋侯,“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左传昭公四年),成为“政德”一词最早见诸典籍的文本记载,此时,“政德”的旨归已由殷商时单一的泛神论,转向对个人德操与治国理政之“德”的相提并论,政德观更加清晰化。春秋末年,随着儒家学派的创立,以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德性政治”思想的确

6、立为标志,传统政德观得以正式形成,并在孔子及其后学孟子、荀子等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学者和其他诸子与思想家的发展下,“政德”思想的逻辑结构更加清晰,理论内涵不断丰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和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与重要指导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社会的政治走向,也因此奠定了中国以德治国的政治基调。综上所述,结合文献和学界观点,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和凝练出中国传统政德观的基本内在逻辑:坚持政治本体,即“德142023年第2 期性政治”(德政)治国理政原则基础上,政治主体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自觉和从政之德。其核心旨归可概括为“两维三度”,“两维”即思想维和实践维,“三度”即思想维上

7、的认同度、政治实践中的自觉度和自律度,包括从政者对“为政以德”(德政)传统的思想认同度,践行“敬德保民”政德主旨的政治实践的自觉度和提高“克明峻德”(人德)涵养政德的道德自律度。本文基于此逻辑观点,就齐民要术在传统政德观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作浅要探讨,以求教方家。(二)齐民要术之前古农书及相关文献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丰富据万国鼎先生考证,“齐民要术引用了将近二百种古书这些古书,大部分早已散失了,现存的不到四分之一。不但失传的古书,由于齐民要术的引用而部分地保存下来;即使现在仍有传本的,由齐民要术引自古本,也往往可以用来订正今本的伪字脱文。”对于齐民要术之前的古农书,万国鼎先生研究认为“秦之前已有

8、农书。汉书艺文志农家类有神农野老等书不过这些都已失传了。现在只能从管子地员篇,吕氏春秋任地、辨土、审时诸篇,及礼记月令等,看到秦以前农家言的一些鳞爪。西汉农书有几种,也早已失传。而保存下来的胜之书旧文,也几乎全靠齐民要术的引用。东汉崔的四民月令,公元二世纪作品,已失传晋初郭义恭的广志,三世纪作品,已失传,保存下来的也主要依靠齐民要术的引用。”惠富平教授也认为,“先秦专门农书悉已亡,只可在现存战国末期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农学论文和其他先秦文献中略见一斑。”就此而言,齐民要术之前保留下来齐民要术对传统政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或辑轶所成、属于古农书者,只有汇胜之面又从人的勤、惰“德”性角度说明人

9、书。中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只是“德”在勤的必要性,这一农事总则充分体农书的萌芽状态,并未完全成形。现了先秦“敬天”有“德(得)”思想在农夏小正礼记月令四民月令业生产领域的继承应用。“神农之教,虽有均是以时系事的农事历书,虽非真正严格意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义上的农书,但其农事与政事内容相杂并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卫尉前上蚕法,今陈,具有典型的政典特点,因而成为传统农上农事,人所忽略,卫尉勤之,可谓忠国忧本思想与治国理政交融一体的事实佐证。作民之至。”(汇胜之书)“谷帛实天下之命”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夏小正强调治国理政之本在于重视农桑,而“忠国对商周时期的农时农事活动

10、有具体、系统的忧民”(为政之德)的最好实践也在重农桑。记载,而礼记月令关于“天子亲载末其核心旨归除继承了传统农本和民本思想之,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外,还有力地例证了农业生产与国家治理密侯、大夫,耕帝藉籍。”“布德和令,行庆施切相关,指导好“农事”是践行为政之惠,下及兆民”的记载,四民月令关于“德”的重要体现。充分证明,以“敬天有“布农事”“以教道民”“命农勉作”“以祈谷德(得)”“为政以德”“敬德保民”“克明俊实”的描述,都体现出农本思想和民本思想德”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政德思想在汉代的自的特点。研究发现,此时人们已经把天觉坚持、继承和发展。“德”、人“德”与统治者从政之“德”,也至

11、于管子吕氏春秋,虽非农书,即将观(天)象授时、物候指时与农事活但因其内容在于阐述治国理政之大法,又较动,乃至统治(从政)者的活动紧密融为一全面地整理、继承了先秦各家的优秀学术文体,成为统治者督管农业生产的依据,在化思想,其观点也多为贾思佐证引用于思想与实践上形成天“德”(得)、人“德”齐民要术,构成贾思政德思想的理论与政德三者交融相属的事实,进一步拓展和元素。丰富了传统政德思想内涵,也为后世农家和农书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从政者政治实践提供了文献依据和行动参考。历经秦末暴政和战争影响,社会经济凋,民不聊生,为稳定政权,汉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把恢复和推动农业生产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国策,为“文景

12、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汇胜之在西汉成帝时曾为议郎,知农事,后以轻车使者身份“致用三辅”指导农业生产,其汇胜之书提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农事活动总原则。“趣时和土”强调农事应当遵循天地自然之道,蕴含着深深的敬天“德(得)”之意;“务粪泽,早锄早获”则一方面说明稼稽之关键所在,另一方二、齐民要术对“为政以德”德政传统的继承齐民要术对“为政以德”(德政)传统的继承,可以从贾思对“仕”“农”同理性的深刻辨析和思想认同,以及体现传统“德政”思维之著书目的两个方面得到证实。北魏官制承旧制,据“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凡郡国,皆掌治

13、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冬遣吏上计。并举孝廉”(后汉书志第二十八)可知,15古今农业管理和教化区域内的民众,赈济灾荒,春天巡察所辖县域,劝农桑,整齐风俗,举办文化教育等是“太守”的重要职责内容,贾思官至“后魏高阳太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地方官吏。在“耕田第一”,贾思从万物皆是一理视角出发,援引孟子滕文公下“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把为仕从“政”与农夫事“耕”同理视之,这既是贾思的职业观,也是其从政观。为进一步阐释自己的观点,贾思还引用淮南子主训术:“耕之为事也劳,织之为事也扰。扰劳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

14、。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物之若耕织,始初甚劳,终必利也众”,引淮南子说林训“不能耕而欲黍梁,不能织而喜缝(采)裳,无其事而求其功,难矣”,说明从政虽有扰劳之累,但只要“不舍”不放弃,仕者有“德”(得),最终老百姓也必能惠泽到仕者为政以德之“利”。同时,贾思还在齐民要术自序中从远古时期的神农氏、仓颉、尧、舜、禹、孔子,到秦汉以来的李、商鞅、显错、陈思王、赵过、耿寿昌、桑弘羊、任延、王景、皇甫隆、茨充、黄霸、龚遂、召信臣等,或是往圣或是“仕”于中央或“仕”于地方的2 4位先贤、“仕”者,及其“保民”有“德(得)”的史实,援引管子论语尚书左传淮南子汉书等10 余部经籍原典内容,进一

15、步说明“食为政首”即“为治之本,务在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的重要性,以及“食者民之本,民者国之本,国者君之本。是故人君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的现实意义,深刻例证和辨析了“仕”“农”的同理性,表明自己对“为政以德”的思想认同,反应出齐民要术对传统“德政”传统的有益继承。162023年第2 期关于“齐”字,现代汉语词典有“同样、一致”的解释,辞海有“整治”和“同、并、比”等12 种解释,学界对齐民要术“齐”字也有多种理解,曾雄生研究员概括为五说,认为“齐”作动词,有整治、整理、治理和管理,乃至安定之意,与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1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中的“齐”同意。笔者基于贾思“高阳太守”的身份特点,支持曾的“治理和管理人民”说。同时,笔者认为“齐”字还应当与见贤思齐之“齐”同义,有同样、一致之意。根据贾思所处时代,结合“太守”职责和其对“德政”传统的思想认同,及其著书目的,也即在序中所明确的“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观点,通过“政德”实践让老百姓都能同样致“富”,从而实现“全民”一致(富裕)的思想,应当是齐民要术题中之意,如此,“齐民”则有“使民齐”之意,这对正确理解贾思何以“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齐民要术序),而倾其一生著述齐民要术,具有事理判断的合理性和逻辑推理上的严密性与可信度。由是观之,可推知贾思无论在思想认知、思维方式,还是实际行动上,都自觉继承了“为政以德”的“德政”传统。三、齐民要术对“敬德保民”传统政德观的创新发展(一)“齐民”思想具象化了“为政以德”(德政)政治实践的内涵论语子路第十三所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又何加焉?日:富之。日: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政德思想对民本思想的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