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振辉贺辛参与者与旁观者:学生冲突场景下风险偏好选择差异实验研究管理学研究参与者与旁观者:学生冲突场景下风险偏好选择差异实验研究王振辉1贺辛2(1.西南交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2.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第九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000)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鲜见有深入探究学生冲突行为背后逻辑的研究,本文将基于框架效应分析学生出现冒险行为的缘由。在校园冲突情景下,事件中的角色和性别对学生的风险偏好具有交互影响。参与主体往往比围观者更加具有冒险倾向,且男生会因为信息属性的差异而呈现出相反的风险决策,而女生则一直在情景中表现出较高的冒险倾向。通过
2、分析学生可能的行为偏好,在此基础上优化校园安全教育的方式,有利于增加校园风险沟通的有效性。关键词:参与者;旁观者;风险偏好;框架效应作者简介:王振辉(1966),女,管理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风险与社会治理。中图分类号:G4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23)04-0069-08收稿日期:2023-05-03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各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在全球 48 个国家中年发生率高达60%,校园暴力已然成了校园安全的重要隐患。校园暴力实质上是学生由于矛盾差异而导致的公开或非公开的对立和冒险行为。冒险行为(risk-taking behavi
3、or)是指当面临趋避冲突时,在明知有潜在风险或消极后果的情况下仍然实施的行为,是在评估损失与收益的基础上个体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而做出的决策。心理科学研究表明,这种行为决定了一个人稳定的风险偏好。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框架效应的概念由美国行为科学家Tversky和Kahneman于1981年首次提出。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风险偏好与面对的信息属性直接相关,个体行为决策会充分利用环境中的信息结构以得出具有适应性的行为选择结果,个体面对相同信息的不同表征会呈现出行为决策的显著差异。个体极易在风险认知偏差的作用下出现一些偏离理
4、性决策框架的非理性行为。本文尝试采用框架效应理论来洞察学生面对不同信息属性时的决策偏好,进而发现学生的冒险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索分析学生可能的行为偏好,选择与之相应的安全教育方式,有利于实现风险沟通的有效性。一、研究假设已有研究证明,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迫性以及不确定性的特征,决策者在情景 Ben-Zur H and Zeidner M.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9,p.109-128.Tversky A and Kahneman.D,“The framing of decision and the rationality of
5、choice,”Science,vol.221,no.4481(1981),pp.453-458.参见吴静杰等:突发事件下情绪对决策者风险偏好和框架效应的影响,管理学报 2016年第13期。第38卷第4期2023年7月Vol.38No.4Jul.2023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069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管理学研究中会因信息差异呈现出不同的风险偏好,即框架效应。突发性事件主要是对人的生命财产问题造成影响,研究发现人们只有在生命问题背景下才会产生经典的双向框架效应,在货物问题背景中并未受到影响。校园冒险行为
6、的发生却有突发性与不确定所在,且主要涉及学生对象的生命问题,因此,文本提出假设 1如下:假设1:在校园冲突的场景下,信息不同属性表征对学生风险偏好差异产生显著影响。在校园冲突中,有参与到冲突事件的“当事人”,也有见证事件发生的“旁观者”。个体和决策情境的相互联系都会对决策偏好起到较大的作用。根据心理距离由近到远,由于心理卷入度的不同,作为决策的主要参与者站在“局中人”的角度思考,社会距离更近心理卷入度较高,在面对风险时会更为谨慎;而事件发生的“旁观者”决策时则是“局外人”思考角度,社会距离更远心理卷入度较低,对风险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据此提出假设2如下:假设2:在校园冲突场景下,参与者与旁观者在
7、风险偏好选择上具有框架效应。假设2的子假设如下:假设2A:参与者样本中框架效应显著。假设2B:旁观者样本中框架效应显著。假设2C:角色(H2C1参与者,H2C2旁观者)对正性框架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假设 2D:角色(H2D1 参与者,H2D2 旁观者)对负性框架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中,关于性别对框架效应的调节作用,学者因实验设计的情景不同呈现出结果差异,在面对生命问题决策时呈现框架效应。并且,将信息属性和性别同时作为影响因素,会对风险偏好产生显著的交互影响,说明性别和其他的调节变量也可能会对框架效应起交互作用。本文将对性别和决策角色对框架效应的交互作用这种可能性进行探索性分析,提出以下
8、假设3:假设3:在校园冲突场景下,角色、性别与信息属性会同时对风险偏好产生交互影响。假设3的子假设:假设3A1:女性面对正性信息,且作为参与者情况下,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差异显著。假设3A2:女性面对正性信息,且作为旁观者情况下,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差异显著。假设3B1:男性面对正性信息,且作为参与者情况下,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差异显著。假设3B2:男性面对正性信息,且作为旁观者情况下,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差异显著。假设3C1:女性面对负性信息,且作为参与者情况下,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差异显著。假设3C2:女性面对负性信息,且作为旁观者情况下,
9、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差异显著。假设3D1:男性面对负性信息,且作为参与者情况下,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差异显著。假设3D2:男性面对负性信息,且作为旁观者情况下,确定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差异显著。二、实验设计(一)实验对象选择以研究“亚洲疾病问题”、癌症问题和工厂灾难问题为研究情景,研究发现,有社会工作经历的被试在校大学生,在面对框架效应风 参见王凯:突发事件下决策者的框架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0年,第129 页。Wang XT,“Framing effects:Dynamics and task domains,”Organizational
10、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vol.68,no.2(1996),pp.145-157 参见张士昌、曹靖宇:对决策偏好的理性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070王振辉贺辛参与者与旁观者:学生冲突场景下风险偏好选择差异实验研究管理学研究险决策偏好中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框架效应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中发现,专业不同的被试与是否有工作经历的被试在框架效应研究中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为实验方便且有序进行,本实验选择职业高中及大学一年级学生为实验样本。同时,选择被试还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18岁左右的学生在性格、价值观等方面趋于稳定,行为偏好也基本
11、稳定;二是近些年的新闻报道中大学生和职高学生发生冲突的比率较高。本实验有效样本为314份,其中,男性样本 159,女性样本 155;参与者 154,旁观者156;控制组155,实验组159。(二)操控实验操控实验目的是为构建实验场景而进行的情绪启动实验。首先,采用“特质-焦虑”量表在全体实验样本中测量焦虑特质。其次,将160份有情绪启动图片的“状态-焦虑”测量量表和160份无情绪启动图片的“状态-焦虑”测量量表混在一起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方法生成320个随机数,将随机数字与量表编号进行对应,将测量量表随机排序,对实验样本进行测量。在记录每个样本的组别信息情况下,对“特质-焦虑”测量结果增加组别
12、编码,有效样本314份。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组与实验组特质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t=-0.837,df=310p=0.403),为情绪启动操控提供前提。操控实验结果显示,控制组的“状态-焦虑”水平中位数超过 26.5 的比例为 35%,实验组“状态-焦虑”水平中位数超过28.5的比例为64.3%。由此得出实验组焦虑水平明显提高,操控实验相对成功。(三)正式实验1.实验设计正式实验选取组别(控制组,实验组)角色(参与者,旁观者)信息属性(正性信息,负性信息),最终形成了8种类型的问卷,在无任何外力干扰情况下,提高被试作答的可靠性,且在图 1 中具体呈现正式实验的结构框架。2.实验材料实验情景材料:
13、框架效应是一个比较可靠的现象,但是实验设计的特点会对框架效应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参考经典“亚洲疾病问题”,编制“学生冲突场景下的风险偏好选择问卷”。为尽量模拟冲突事件场景的突发性和 Khberger A,“The framing of decision:A new look at old problems,”Organizational Behavior&Human Deci-sion Processes,vol.62,no.21(1995),pp.230-240.参见周纯: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再探,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9年,第27页。参见徐晓华:突发事件下焦虑对风险
14、决策框架效应影响的脑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管理学院,2017年,第19页。确 定 性决 策 偏 好不 确 定 性正 性 框 架框 架 属 性负 性 框 架角色组别图1正式实验结构框架图控 制 组实 验 组参 与 者旁 观 者071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管理学研究时间的有效性,在题目下方用黑体字提醒被试者“请在两分钟内答完”。三、实验结果(一)实验变量评价本文采用非参数卡方检验方法在实验样本中检验信息属性与决策偏好选择差异的显著性。由表1可知,实验样本存在显著的框架效应。其中,卡方值=23.059,p=0.0000.05。假设1获得支持。为了考察研究变量对框架效应是否存在显著的
15、调节作用,本研究以风险偏好为因变量,以决策者角色、决策者的性别和信息属性为自变量进行Logit回归,结果参见表2。由表2的回归结果可知:(1)决策者的性别对风险偏好存在显著性的影响(p=0.015),这种显著性的影响说明,男性和女性在面对同样的风险决策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2)决策者的角色影响风险偏好(p=0.038),说明处于不同的角色情景中,决策者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险偏好。(3)框架属性的主效应明显(p=0.023),说明正性的信息呈现方式和负性的信息呈现方式会给被试者带来不同的刺激。(4)性别角色对风险偏好存在边际显著的交互影响。根据解释,这种显著影响意味着决策者角色和决策者性别对框架效
16、应的形式存在交互效应。(二)角色与信息属性对风险偏好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本部分内容采用非参数卡方检验方法检验不同角色的框架效应是否存在。分析结果见图2至图5以及表3。由图2和图3可知,在学生冲突场景下,参与者与旁观者的框架效应均显著。图2和图3进一步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参与者样本中,参与者在面对负性信息时,选择不确定性决策的比例显著高于选择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卡方值 15.36,p=0.000);在旁观者样本中,旁观者在面对正性信息时选择不确定性决策的比例显著高于选择确定性决策的比例(卡方值8.308,p=0.004)。图4和图5可知,在学生冲突场景中,在0.05显著水平下,面对正性信息时,旁观者选择不确定决策的比例显著高于选择确定性决策的比例。由表3可知,卡方值为6.722,显著性概率值为0.01,假设H2C2获得支持;而面对表1实验样本框架效应检验变量决策偏好选择比率确定性36.3%(111)不确定性63.7%(195)卡方值23.059p值0.000表2风险偏好对性别、角色和框架属性的logit回归结果变量性别角色框架属性性别角色性别框架属性角色框架属性性别角色框架属性回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