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948:“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前后——兼考钟嵘家世、生年和出生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48148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48:“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前后——兼考钟嵘家世、生年和出生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948:“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前后——兼考钟嵘家世、生年和出生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948:“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前后——兼考钟嵘家世、生年和出生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 42 卷第 4 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4 期Vol.42 No.4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No.4,2023收稿日期:2023-02-26作者简介:于之伟(1979),男,河北永清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史。1948:“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前后于 之 伟(辽宁大学 历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摘 要:院士一词源于西方,中国院士的产生也是受西方的影响。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便着手成立“中央研究院”,并在 1935 年成立了“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蔡元培、蒋梦麟、梅贻琦等众多中国最出色的学术精英被选为评议员。评

2、议会提出选举院士的提议因抗战的全面爆发而被搁置。抗战胜利前夕,为配合南京国民政府战后重建,评议会提出选举院士的办法。1946年 10 月,中研院拟定了首届院士选举的办法和名额并在 1947 年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院士候选人由不同的方面提出,以无记名方式投票选举,尽量做到不以政治身份和背景作为入选候选人和当选院士的主要凭证,而是更多地强调学术,努力做到学术独立。整个过程由分组审查和评议员投票两个环节完成,尽管程序相对正义且得到评议会通过,但依然引发一些异议。在随后1949 年的历史关头,院士们也不得不做出各自不同的政治抉择。南京国民政府希望通过选举院士来团结知识分子、推动学术进步进而带动国家

3、进步的设想终因军事失败而成泡影。尽管如此,1948 年首届院士选举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院士制度产生了影响。关键词:院士选举;“中央研究院”;解放战争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23)04-0049-12 院士作为国家在学术界的最高学术称号,是重大的荣誉和学术地位的标志。院士一词(Academi-cian)源于 Academy。Academy 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拯救雅典免遭劫难而牺牲的英雄。希腊人为了纪念这位智慧勇敢的英雄,建立了一个以 Acad-emy 命名的幽静园林。在建园后的 916 年的时间内,受到 Academy 智慧勇敢感动的学者,纷纷在

4、园内讲学,进行自发的学术活动。因此,其后的许多学术团体都自称为“Academy”。1666 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学习西方的历史。那么,作为西方学术制度的院士是何时在中国出现,又是怎样出现的呢?我们不妨来回首中国首届院士的产生,在记忆历史的同时也许会从中受到启发。一、“中央研究院”的建立与院士选举的提议 要想考察中国院士的出现,不得不先说“中央研究院”

5、。“中央研究院”外文译为 Academia Sini-ca,出自朱家骅之建议1105。1927 年 4 月 17 日,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前夕,在南京举行的中央政治会议第 74 次会议中,李石曾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推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 3 人共同起草组织法,此为设立“中央研究院”最早的纪录。同年 5月 9 日,决议设立筹备处;7 月 4 日,将正在筹设的“中央研究院”改列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的附属机关之一;11 月 12 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学术界人士 30 人,在大学院召94开“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展开筹备工作。1928 年4 月 10 日,国民政府修正

6、“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其成为不再属于大学院的独立机关,它的宗旨就是“实行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全国研究事业,以谋科学之进步,人类之光明。”研究范围包括数学、天文学与气象学、物理学、化学、地质与地理学、生物科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农林学、医学等 11 组科学。23 日,国民政府特任蔡元培为首任“中央研究院”院长;6 月 9 日,举行第 1 次院务会议,“中央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中央研究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国家科学研究院,它的问世是蔡元培有计划地将西方现代化学术制度引入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虽网罗了中国学术界大部分优秀

7、人才,但这时的中研院并无院士。在经历七年的建设之后,1935 年中研院成立了第一个指导协调全国学术发展的评议性机构 “中央研究院”评议会,成为院士制度发展的先河。6 月 19 日,在南京中研院总办事处开会选举首届评议员。当日出席者有蔡元培、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师大校长李蒸、清华校长梅贻琦、山东大学校长赵畸、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陈剑修代)、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周鲠生代)、川大校长王兆荣(陈大齐代)、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浙大校长郭任远、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居励今代),列席总干事丁文江。议决聘任评议员学科分配物理(包括数学)、化学、工程、动物(包括生理)、植物(包括农学)、地质、社会

8、科学、历史各 3 人;天文、气象、心理、语言、考古、人类学各 1 人。会议并对候选人资格进一步细化:两人学资相当,若一人为中研院成员,举另一人;若一人为研究机关领导,举之;若一人已改行不做研究,举另一人;若一人在国外,举在国内者。20 日正式选举,出席者新增交大校长黎照寰、暨南大学校长沈鹏飞。当场选定聘任评议员 30 人:物理组:李书华(北平研究院副院长)、姜立夫(南开大学数学系主任)、叶企孙(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化学组:吴宪(协和医学院生化系主任)、侯德榜(永利制碱厂总工程师)、赵承嘏(北平研究院药物所主任)。工程组:李协(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鸿勋(株韶铁路管理局局长)、唐炳源(无锡庆

9、丰纱厂总理)。动物组:秉志(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所长)、林可胜(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胡经甫(燕京大学生物系主任)。植物组:谢家声(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所长)、胡先(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陈焕镛(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地质组:丁文江(中研院总干事)、翁文灏(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朱家骅(前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地质学会会长)。天文气象组:张云(中山大学教授兼天文台台长)、张其昀(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心理组:郭任远(浙江大学校长)。社会科学组:王世杰(前武汉大学教授兼校长)、何廉(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鲠生(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历史组:胡适(北大文学院院长)、陈垣(辅仁大学

10、校长)、陈寅恪(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语言考古人类学组:李济(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赵元任(中研院史语所语言组主任)、吴定良(中研院史语所人类组主任)。这些人与无需推选的 11 位当然评议员蔡元培(中研院院长)、丁燮林(物理所所长)、庄长恭(化学所所长)、周仁(工程所所长)、李四光(地质所所长)、余青松(天文所所长)、竺可桢(气象所所长)、傅斯年(史语所所长)、汪敬熙(心理所所长)、陶孟和(社会科学所所长)、王家楫(动植物所所长)共41 人组成首届评议会。聘任评议员主要来自高校、专门研究机构和企业,其中,高校方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协和医学院各 2 人,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大、

11、北大、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各 1 人共 14 人;专门研究机构方面中研院 4 人、北平研究院 2 人,地质调查所、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国科学社生物所、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各 1 人共 10 人;企业方面永利公司、无锡庆丰纱厂各 1 人共 2 人,黄河水利委员会、株韶铁路管理局各 1 人共 2 人,另有王世杰、朱家骅两位在政府任职的官员。首届评议员主要由学者组05为行文方便,以下除个别情境需表述全称之外均简称“中研院”,特此说明。成,代表了当时中国学术界的最高水平,官员在其间并不占据重要位置。评议员是学术界“中坚人物”,后来聘任评议员中有 19 人、当然评议员有 8人当选首届院士。蔡元培也说,评议会“

12、凡国内重要的研究机关,设有研究所的著名大学,以及与科学研究有直接关系的教育部,无不网罗在内,本院和各研究机关因之而得到更进一步的联络,这是本院历史中可以特笔大书的一件事。”他还对评议会寄予期望,认为如果评议会运转顺畅,就算“找到了中国学术合作的枢纽”2608。可以说“有了评议会,才有后来的院士会议,有了院士会议,研究院的体制,才正式完成”1745-750。朱家骅则将评议会誉为“国家学院的胚胎”195-98。9 月 719 日,在南京召开了评议会成立会议暨第一届年会,推选丁文江为评议会秘书,李书华、丁文江、胡适、周鲠生、谢家声、李济、何廉等七人为评议会规程起草委员,以这些人为骨干,中研院人才架构

13、端倪初现。1936 年 4 月 16 日,第二次年会在南京举行,由于丁文江因煤气中毒去世,所以选举翁文灏为秘书,会中对中研院的各项制度诸如国家奖励科研成果等做出议案。1937 年 5 月的第三次年会对上述制度做了更具体的制定,只是由于抗战很快爆发而未能施行,也没有最终体制化。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开始大举侵华,中研院无法正常工作与发展,于是西迁辗转西南数省之间。1939 年 3 月,第四次年会在昆明举行,就内迁后的工作重点广泛交换意见,形成共识,并推举朱家骅、王世杰、傅斯年、陶孟和、叶企孙、任鸿隽、翁文灏等7 人组织第二届评议会选举筹备委员会。1940 年3 月 23 日,首届评议会最后一次年会在

14、重庆举行。朱家骅代理中研院院长,下午选举第二届评议员。物理吴有训替叶企孙,化学曾昭抡、庄长恭代赵承嘏、吴宪,工程王宠佑接替唐炳源,气象吕炯接张其昀,地质谢家荣代叶良辅,动物陈桢替胡经甫,植物戴芳澜替谢家声,心理唐钺代郭任远,其余依旧3419。30 位聘任评议员中仅自然科学方面 21位中改选 9 人,社会人文科学方面无一人改选。此时的中研院已经渐具规模,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动植物等研究所都已经建立。朱家骅很重视中研院的建设,他期望中研院“其一,研究工作必须与国家社会密切联系,俾国家得学术之用,社会获学术之益。其二,为促进中国科学之独立与发展,造成坚实之国

15、力,推进久远之文明”。“研究学术原为百年大计,铢积寸累,难望速成”,但在抗战的情况下,也不得不“两面作战”,既要“应求急切之功,使研究工作适应抗战需要”,又“尤须为久远着想”173。孙中山曾讲:“欲使中国进于世界上一等地位,还须迎头赶上欧美之科学。”1941 年 3 月,中研院在陪都重庆召开第二届评议会第一次年会,朱家骅、傅斯年、任鸿隽提交了“国家统筹全国学术研究”的临时议案,翁文灏则提出了在中研院设置“名誉会员”的议案,名誉会员即院士,“原来本院最初之组织法中,即有本院设置会员及名誉会员之规定,其性质即今日之院士”194。但因与教育部发生摩擦,此事又延宕下来。1943 年,中国战场形势逐渐转

16、好,战后国家经济重建和学术文化复兴的议题提上中研院日程。1944 年在中国抗战出现胜利曙光之时,中研院又召开了第二届评议会第二次年会,专门探讨战后国家文化复兴问题。评议员均由全国学术界推选而出,他们都是学术界的权威人士,此时“瞻望前途的宏远,实有无限的兴奋”185。对于这次会议,蒋介石十分重视,特地要求此次会议“缜密筹拟战后学术文化事业之建设方案以供政府之采择”。针对蒋的要求,朱家骅在会上建议,“发起全国学术会议”,并“另设研究院学侣Member of Academia Sinica”4742。3 月 16 日,在评议会的谈话会上吴有训提出有关院士制度的说明,主要内容是:(一)Member of Academia Sinica 之译名,有“中央研究院”的“院员”“院士”“院正”“院侣”及“学侣”诸意见,应请公决(为便于讨论,以下暂称“院员”)。(二)“中央研究院”依组织法第一条及第二条之意义成立学术会,内分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二组。学术会会员即称“中央研究院院员”,英译见上。学术会之组织,应向政府备案,其条例另定之。(三)“院员”之被选人资格与评议员同,学科暂以本院已成立研究所之各门为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