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场域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研究——以查干湖渔猎文化节为例.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51628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0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域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研究——以查干湖渔猎文化节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场域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研究——以查干湖渔猎文化节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场域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研究——以查干湖渔猎文化节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1 9武术研究2023 年 8 月第 8 卷第 8 期场域理论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生产研究以查干湖渔猎文化节为例景奕鹏武汉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摘 要:查干湖冬捕是流传于吉林省松原市郭尔罗斯县蒙古族中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是一项传承近千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章借助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基于场域理论视角下对查干湖渔猎文化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与传承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查干湖渔猎活动以蒙古族的宗教信仰、祈福信仰以及生产劳作等形式为溯源和文化内核而形成,而后随着社会背景的不断变迁,对其所依附的政治场域、传承场域以及自身的宗教场域进行主动调试,从

2、而维持其文化再生产的客观稳定结构。现在的查干湖冬捕渔猎文化节存在着“形存神离”的倾向,为了将这一民俗文化活动进行传承,应通过提高传承参与主体的责任认同意识,促进传承场域文化自觉的形成,提高宣传带动效应以及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等措施来保证这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存神聚”,更好地延续下去。关键词:文化再生产 场域 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民俗中图分类号:G 8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0 9 6 1 8 3 9(2 0 2 3)8 0 1 1 9 0 4作者简介:景奕鹏(1 9 9 7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1 引言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产物,其传承过程是看不见

3、摸不着的,因而其传承过程本质上即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过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传承与发展变革的过程也应遵循此种规律。为了深层次剖析研究民俗体育文化的文化记忆以及文化再生产过程,秉着“立足现实,贴近民生”的研究初心,本人于 2018 年至 2020 年连续三年亲临吉林省松原市参加查干湖渔猎活动进行现场实地调研,感受蒙古族传承千年的“仪式性身体活动”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以扎实可行的田野工作为保障,引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2 查干湖渔猎文化节文化再生产的个案分析文章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干

4、湖冬捕为个案调查对象,深入田野获得一手资料。通过对查干湖渔猎文化的历史沿革、传承现状、前景、场域空间以及再生产过程等传承影响因素调查,剖析查干湖冬捕文化在不同历史语境以及场域空间下与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解释这一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千年的现代化转型过程。2.1 缘起与沿革作为远古时期人类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一种重要方式,渔猎文化诞生已久且分布于世界各地。这些渔猎部落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与场域空间的背景下,延续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活内涵,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一种延伸,记录着历史变革与社会环境变迁之下人类文明的起源与走向。号称中国最后的渔猎部落查干湖渔猎文化就是这样一种仍然保持着运

5、用冰下走网、马拉绞盘等传统捕捞技艺进行冬捕作业的原始渔猎部落。有关查干湖渔猎,据 辽史营卫志 记载:“皇帝从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洣,乃纵鹰鹘捕鸭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网钓,春尽乃还。”这段文字所描述的便是辽金时期,皇帝冬季来到查干湖进行冬捕的壮观场景,这也便是“辽皇捺钵地,渔猎查干湖”这一文化典故的最早出处。此外,因为查干湖地区冬季十分寒冷,冬捕上来的鱼易于保存运输。同时,在近千年的岁月更迭中,这一古老传统的渔猎文化也与北方地1 2 0区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在每年的查干湖冬捕仪式开始之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湖神活动(关于这一“仪式性身体活动”其实最

6、早可追溯于蒙古人在政府一个地区以后基于信奉藏传佛教和萨满教的祭祀传统通过对查干淖尔进行祭拜以祭祀查干湖神)。仪式性身体活动的主题环节是两个部分“祭祀湖神”与“醒网仪式”,祭祀湖神活动主要通过朗诵祭祀词、点火、烧香、舞蹈以及一系列的仪式性身体活动来祭祀查干淖尔的湖神;而醒网仪式主要是向湖神战士放在仓库中一年未用的大网,通过与宗教信仰之间的不断交流融合,祭湖醒网的活动更具神秘色彩。而后由关键人物鱼把头带领渔民准确判断鱼群位置并下网捕捞,这也是查干湖渔猎文化的精彩独特之处。在这样一系列的身体仪式活动中,无不体现了查干湖人民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自此以后,查干淖尔地区的农耕文化、游牧文

7、化以及渔猎文化便开始了不断交流融合,并与蒙古族传统的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查干湖渔猎祭祀文化。同时,蒙古族在不断传承的祭祀活动中糅合了其特有的宗教信仰内容,使得查干湖的渔猎活动脱离了一般的“撒网捕鱼”高度,而形成了一种具备丰富文化内涵以及神圣宗教仪式的规范体系,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定符号,因此,也被称为“最后的渔猎部落”。也正是这样一种将传统的民俗文化活灵活现的展现给世人面前,使得这一古老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延续至今。2.2 查干湖渔猎文化的再生产过程221 民间层面的文化再生产一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依赖于地域性或者场域空间性的历史、背景、空间环境。在这种流动且封闭的

8、环境下,血缘性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地缘性的群体关系,个人与团体构成了传统的伦理社会关系。在查干湖的传统渔猎活动中,“鱼把头”是一只打鱼队伍的灵魂人物,他也是渔猎文化的传承人。从古至今,挂网捕鱼、冰下走网、马拉绞盘是一个鱼把头必须要掌握的技艺,而将这样一种传统技艺交付给谁传承依靠的便是对捕鱼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冰面上的决策者,鱼把头既要有服众的威望,也要有熟练的技能。而如何将这一传统的技术与经验传承下去依靠的便是一片固定的场域空间以及依靠血缘关系或者模拟血缘关系得以延续的族群认可观念。此外,每年查干湖在进行冬捕之前,都会由“鱼把头”主持声势浩大的祭湖醒网仪式。这一仪式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祭湖祭祀

9、天赋、地母、湖神等神灵,保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百姓生活吉祥安康;二是通过祭网,唤醒已经沉睡的渔网,以保佑捕鱼顺利平安。222 政府层面的文化再生产查干湖渔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现代社会保留其传统作业方式,又能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世界各地人们前来带动经济发展,与其特定的场域空间和传统的传承方式密不可分。作为松原市走向世界的名片,当地的渔猎文化也在当地政府大力扶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宣传。当地文化部门将这一民俗文化推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积极制定各种宏观指导政策来支持当地渔业发展。现阶段,每年冬季都会由吉林省政府、松原市政府举办规模宏大的“查干湖冬季旅游文化节”来吸引世界各地的媒体以及人们前来观

10、看,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宣传推广活动也大大的提高了查干湖的知名度,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的舞台政策下,查干湖冬捕渔猎文化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同时松原地区也以查干湖为名片走向世界,并推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以查干湖冬捕为旅游名片的带领之下,东北的冰雪旅游愈发火热。查干湖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以及不可替代的民俗文化,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模式。除冬捕节之外,现在的查干湖形成了以春秋季为代表的湿地草原旅游和以夏季为代表的避暑垂钓旅游,在民俗传统文化搭台的整体环境之下,查干湖逐渐形成了以冬捕为文化旅游名片的全季节旅游 IP。2.3 现状与前景近年来,在松原地区人民以及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挖掘性抢

11、救以及不断丰富完善下,查干湖渔猎这一传承千年的传统民俗文化已经在现代社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07年,查干湖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2008 年,查干淖尔冬捕渔猎文化习俗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查干湖渔猎文化知名度的不断提高,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地来到查干湖并且提出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行政力量的介入使得查干湖冬捕在其所依附的政治场域下焕发全新的生机,在现代社会再次实现了文化记忆的延续,也通过文化再生产过程实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然而,渔猎文化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除了其所依附的政治场域之外。其作为一种以传承

12、人为传承链条的活态文化,传承主体的责任意识以及传承场域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都是其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受现代化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传承人群体新老交替体系尚未形成等方面因素影响,查干湖渔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得以焕发新活力的同时却又出现了只留其表丢失其魂的现状,例如,参观祭湖醒网仪式的观众越来越多,具有代表性的身体活动仪式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却日渐式微。且新时代多数的年轻群体已不愿再去学习传统捕鱼方式,多数只是在祭湖醒网仪式当天参加活动展演,其目的却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非真正以一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态度参与其中,并未真正形成文化自觉活动。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期的发展传承,必会使

13、此种文化无法真正传承下去。2.4 查干湖渔猎文化的制约因素分析1 2 1至 2020 年,查干湖冬捕渔猎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 19 届。其影响力以及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扩大,在这良好趋势的引领下,传统民俗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传承。以文化再生产视阈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民俗传统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仍然面临着,旅游结构单一、服务有待提高、短期游客扎堆、缺乏系统规划以及自然环境影响等因素。241 文化的再生产发生变迁查干湖冬捕传承场域中出现了代表性的仪式与资本相违背的情况,因为文化在进行再生产时表现出的特殊性,是各种场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倾向包含了各种争夺旨在维续或变更各自位置的力量。阔克麦西热甫

14、传承场域中各参与主体的位置是通过争夺各种权力或资本的分配中获得,他们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和完善自己的位置,并在场域中强加一种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等级化原则,从而出现了“形存神离”现象。242 政府力量的过度干预现阶段,多数地方政府在举办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都是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搞旅游开发。纵观国内具备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现阶段或多或少都挂着某某民族特色展览馆或者某某民族特色体验区的名号。当我们真正步入这些“民族村”的内部却发现,这样一种打着展现民族特色旗号的“民族村”却或多或少的以一种充泛着“小商品”市场的表演舞台的形式而存在。为何?民族传统的一种文化在脱离了其产生并作用于那个时代背

15、景之外而存在,我们所观察到的只是这种仪式性或者展演性活动的一种外在感官效果,而失去了其真正的灵魂所在。因为人们心中真正想要去观察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不会依附于单纯的“舞台表演”或者“商业架构”而存在的。文化的传承需要以经济利益作为支撑,但这样一种传统文化不管是形成、调试还是作用于当代都需要其能够体现出它的文化原真性。忽略文化旅游的核心,单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来举办一些文艺演出,对以体育文化旅游为卖点的旅游项目来说终究不会走的太远。冬捕文化想获得生生不息依然需要的是其“冬捕部落”这样几个字。把落脚点放在“原始”“神秘”以及“原生态”上,以此为基础,保障游客或者爱好者能有一个较好的公共基础配套设

16、施,即星级宾馆或者完善的医疗、饮食卫生旅游等后勤保障体系,也是完善文化体育旅游项目的重要措施之一。243 传承场域的参与主体缺乏群体认同与文化自觉意识传承一项文化首先需要的便是这一文化传承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其次作为传承场域的参与主体。当地群众对于这一文化的认可程度也是文化能否顺利传承的关键。费孝通曾经提出“文化自觉”指的是一个地区的人群即使没有特意去传承某项东西,也能在出现某项东西的时候自觉去围观。若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真正传承,在保留其纯真性的同时,也要让地区民众形成一种根植于心的文化自觉,使得渔猎文化能够真正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比如,公开其传统捕捞方式,并向民众进行普及,让人们体会原始捕捞的乐趣,但同时也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3 结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问题,学术界基本的观点为“保护”与“发展”两种论调。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以其“原生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空间为基础,但是在社会结构快速建构的今天,仅仅保留其原生性特点,无法保证其经济价值,而仅仅依靠政府出资保护则无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亦无法形成文化再生产过程。参考文献:1 爱弥尔涂尔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