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54110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 期 济宁学院学报 年 月 文章编号:()“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谢吉晨(南京晓庄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摘要: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通过“课内”与“课外”“请进来”与“走出去”“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目标。关键词:课程思政;行政管理学;教学设计;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南京晓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行政管理学”;年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以赛促学:新

2、商科背景下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作者简介:谢吉晨()男,山东沂南人,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干部选拔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年,教育部印发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教育部又于 年印发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称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并要求“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

3、“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的是行政组织的构成、运作、执行过程和效果,以及内部管理等客观规律”,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本文结合“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具体实践进行总结,并对“行政管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以及授课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索。一、课程思政建设下的“行政管理学”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建设下的“行政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学科范畴和理论,掌握各知识模块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和方法,了解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奠定良好的知识和学科基础。能力目标是

4、培养学生运用行政管理学的知识、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的大政方针、改革实践以及发展历程,提高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中国行政管理现状的理解和认识,并对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价值目标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崇尚宪法法律,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队协作、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二、“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思政核心元素及其融入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程思政化,而

5、是立足于自身的思政资源,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形成思政教育上的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并不要求各学科教师把思政课的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课堂上加以重复,而是要把专业课与思想理论交叉地带的问题讲清楚,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不同课程的思政禀赋不同,传导的价值理念也不尽相同,为此,就要从专业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根据课程学科形式和特色,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做到“润物细无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纲要 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社会主义制

6、度区别于其它社会制度的根本特质,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密码。我国国家性质的人民性决定了行政管理学的人民立场,因此在“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元素。如行政决策过程是利益的再次调整过程,人民支持与否是一项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各项政策要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在行政执行中,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高效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危机管理中,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

7、至上,把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纲要 指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行政管理学最早诞生于西方,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的探索西方也先于中国,因此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奉西方道路为经典,照搬照抄西方治理模式的弊病。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中国的探索、中国的智慧及中国的成就,提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治理这样一个超大型、文化差异化巨大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起

8、来,独立自主,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治理模式,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挖掘中国政府和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尤其是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学生的制度自信;另一方面,通过中西方国家政府治理能力的对比,尤其是新冠疫情之下让学生明白西方模式并不是标准模式,更不是唯一模式,不能盲目迷信西方所谓的“权威理论”,而应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视野看待西方的政府理论和治理模式。宪法法治精神 纲要 指出,“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行政管理的过程就是依法履职过程,为此,“

9、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是践行法治教育的过程,必须把法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行政管理学”课程中有丰富的法治内容。如讲授政府的性质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时,就会涉及到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等法律相关知识;“人事行政”部分要涉及到 公务员法;“危机管理”部分要涉及到 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学中要结合具

10、体、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崇尚宪法、法律,带头遵守法律,提升运用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改革创新意识 纲要 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掘、理解中国的创新,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共进行了九次改革,每次改革,党中央国务院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不断推进,正是由于这种改革创新精神,

11、我国的政府管理探索出一条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管用的道路,为国家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挖掘这些元素,一方面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国之治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把改革创新贯彻到学习、生活中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纲要 指出,“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行政管理的过程是各级政府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最终要通过人 公务员来展开,因此,各级公务员的职业品格与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权力的行使。在教学中,课程组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12、的职业道德。如在讲授行政决策部分,部分领导干部为了政绩拍脑袋决策,“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大行其道,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有的领导贯彻民主与科学精神,深入实际调研,把决策建立在详实的数据基础之上,这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保障了决策的有效执行。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公道办事、开拓创新为荣,以违法乱纪、敷衍塞责、假公济私、徇私舞弊、保守僵化为耻的职业理念。三、“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政治性较强的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是这些元素是“隐性的”“沉睡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激活。为此,课程组坚持“课内”与“

13、课外”“请进来”与“走出去”“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关注和解决中国问题,厚植家国情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程思政属于 非思政课,其所蕴含的育人资源是不显著的,是高校育人资源的隐性课程”。“隐性”意味着思政元素的呈现方式不是直观的,而是隐蔽着的,这就在客观上需要教师利用课内教学面对面的优势,以精辟语言点睛、升华,刺破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隔膜,勾连知识与价值、使命与情感,“讲出学生在课下无法通过自学学到的内容”,达到育人效果。课堂教学并不仅是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开展价值情感培养、批判性思维训练。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内”教学具有不可替代性,教

14、师必须进行精细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在启迪智慧、价值关怀中的效用。对“课内”教学的强调并非否定“课外”教学。“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等。特别是走出校门,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可以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实践能力,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为此,要引导广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纲要 要求,“将 读万卷书 与 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课程与体现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创新精神、劳动精神的思政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通

15、过小组调研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课程开设之初,要求 名学生自由组合成为一个课题组,根据前期的阅读及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研选题,并进行研究设计、实地调研。为提高针对性,调研活动还和“挑战杯”“互联网”、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学科竞赛项目相结合。研究设计完成后,进行集中汇报展示,不同小组之间相互提问,不断打磨完善、提高质量。调研开始后,教师要及时跟进并对学生调研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持续指导。这样,课程结束后,不少学生完成了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例如,为了对帮助儿女照看孩子而在城市漂泊的老年人有深入了解,学生对南京江宁大学城周边小区的老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完成“老漂”何时不再漂 积极老龄化视角

16、下“老漂族”社会适应及支持研究 等;为了了解医疗分级诊疗政策的执行情况,学生完成了 南京市分级诊疗体系运行情况及优化方案。还有很多学生对社会基层治理的热点问题感兴趣,以此为基础申报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或“挑战杯”项目。总之,通过“课外”调研,学生们不仅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还对生活中的社会有了更为深刻、更为真实的了解。“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纲要 指出,“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为此,课程组根据教学需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升育人效果。“请进来”,即结合专业特点邀请基层模范公务员、扶贫攻坚先进代表、美丽乡村建设典型代表进校园作报告或与学生座谈。这种教学安排,其一,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到基层去,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了解,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其三,模范人物的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会感染、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奉献精神。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