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 9 月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Sept.2023第5 期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No.5乐记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的第十九篇。关于乐记的作者及成篇年代,历来争论纷纷,然而其共同之处,“都承认乐记的资料是采自先秦诸子故书,故其思想应属战国儒家”。1通过综合比较各家之说,我们认同这一观点:“乐记作者是七十子之弟子的公孙尼子,成篇于战国前期。”2P99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云:“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3P1073肯定乐记的特质是专门论述“乐”的义理精神。本文以乐记“乐通伦理”说为核心,对乐记中乐与人伦政治、乐与人
2、心人情、乐与天道、乐与仁爱等关系予以梳理,以诠释儒家乐教在涵养个体德性、和洽人际关系、融通天人之际等方面的价值意义。一、乐与人伦关系相通乐记认为乐与人伦相通,这就是“乐者,通伦理者也”。郑注:“伦,犹类也。理,分也”。正义云:“乐得则阴阳和,乐失则群物乱,是乐能经通伦理也。阴阳万物,各有伦类分者理也。”3P1081伦理,即伦类分理,本是指人禽之别、君子小人之分的伦常事理,则自然与人伦关系也是相通的。这里需要明晰的是,先秦之乐与今日之乐不同。今人谈及“乐”,一般指音乐,而先秦之乐则是“诗歌舞”三位一体。乐记有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3P1111-P1112。诗,表达人的志
3、趣。歌,咏唱人的心声。舞,展现人的容姿。先秦的乐在后世发生了流变诗词、音乐、舞蹈、歌曲、戏曲、小说、书画、雕刻、建筑,以及当今的电视、电影等,都涵括其中。有学者以现代“戏剧”与先秦之乐相比拟,认为“先秦时期的乐是综合了诗辞、乐曲、舞蹈等艺术元素而近似于戏剧的一种社会活动”4。这种以“戏”解“乐”的诠释方式,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先秦的乐,既有影响受众视听的乐曲演奏、诗词歌咏、舞蹈、节奏、旋律等,还有对受众视听审美产生协同作用的情节展示、舞台表演,旨在受众藉以进德修业、彰明父子君臣等人伦关系。儒家古典教育对人伦问题尤为重视。对此孟子曾明确指出:尽管夏商周三代学校称谓有异,然而目标一致,“皆所以明人伦
4、也”,都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5P225-P259等人伦彰明问题为旨归。换言之,古乐记“乐通伦理”释义万宜之1,张展硕2(1.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乐记关于“乐通伦理”的论述,是通过赋予乐以人伦的品格,而且将自然人格化,使乐具有了形而上的终极依据与仁学基础。乐上通天道,下通人伦,内通人情,外通政治,会通统一于仁。通过乐教,人的审美志趣与向善情操得以培育,人伦与天道同构。乐记亦藉此诠释了儒家乐教在涵养个体德性、和洽人际关系、融通天人之际等方面的独特意义。关键词 乐记;乐;乐教;伦理;天道;
5、人情;仁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3)05-0099-07DOI10.20012/ki.ISSN1008-8539.2023.05.016收稿日期2023-04-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仁学发展史”(19ZDA024)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万宜之(1995),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从事儒家哲学、美学、音乐教育史研究。99典教育皆以人的德性觉悟启迪为基础,所关注的是人的德性、责任伦理、社会和谐、政治文明等趋于理想的问题。因此之故,乐记 反复强调乐教与德性密切相关,乐的特质是“德音”,所谓“德音之谓乐”3P1123,德音才堪称“乐
6、”。那么,何谓“德音”?乐记认为德音有思想内涵,旨在弘扬道德、彰显伦理,所以说“乐者,所以象德也”3P1103。圣王作乐以教化民众,使其法象效仿其德。还有,“乐者,德之华也”3P1111。德内而乐外,表现于外的乐弘扬德性,可谓德的光华。通过乐教,使人懂得趋善避恶,始于修身,次及齐家,然后平治天下,即“修身及家,平均天下”3P1120。可见,有助于内圣外王之道的“德音”才堪称乐,乐在体现情感的同时确立了道义。道德的崇高性与德政的价值取向,在乐教中得以彰显。要之,乐记所论之“乐”是道德之音,是形式内容兼美的人文艺术,因此,其不只徒有满足情感愉悦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向伦理,具有道德价值,是集情
7、感愉悦、道德规范、人伦秩序与社会政治于一体。因此之故,倘若一味地追逐感官享受,沉溺于情感愉悦,而缺乏真善美的价值导向,不能称之为乐,只能称之为“溺音”。这就是孔门弟子子夏与魏文侯论乐时,所批评的“淫于色而害于德”的“郑卫之音”3P1124。为政者无德昏聩,社会国家就会陷入昏乱政乖。因此之故,儒家强调“为政以德”5P53,肯定德治的重要性。德政与乐教具有相同之处,简约却能御使繁杂,在美化风俗、实现政治方面,都具有润物无声的功效。乐记肯定乐与政通,这就是:“声音之道,与政通矣”。3P1077声音安乐,则意味着政治人和;声音怨怒,则表示政乖人散。并将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伦相比附:“宫为君,商
8、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3P1078确定五音之主音,即以五音中的一音为主音,是乐以致和的前提,这就是乐记所说的:“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3P1145。“一”,是中声之所止。为乐,要先确定一个基调,然后五声八音据以调和,有倡有和,谐和相应,藉此声音和合,以和洽父子君臣的感情,家庭和睦、政治和顺,万民归为一体。由于“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3P691即五音十二律均可为“宫”主音,以“宫”声为中声之始,然后,由此生成其余四声,这样才有乐的谐和。确定了主音,五音也就有了主从关系。五音各有其分,就如同个人在社会政治伦理关系中各有其分一
9、样。对此,乐记 反复强调乐教与政治关系密切,指出:“王者功成作乐”3P1091。君王功成于世,方能作乐。换言之,君王作乐以应民心,藉以弘扬德政。与此相关,乐记 对黄帝、尧、舜、禹、殷、周“六代”之乐的主旨作了评述:“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3P1110大章,反映了尧德彰明昭著于天下。咸池,反映了黄帝其德施被周遍,德政完备。韶反映了帝舜继承帝尧德政。夏反映夏禹将尧舜之德发扬光大。历代之乐所蕴涵的“章”“备”“继”“大”等意义,亦可称之为古圣先王的功业成就,藉以诸乐得以生成并世代传承,德治传统亦因此而绵延不绝。这就是 乐记 所讲的:“夫乐者,象成者也。”郑注
10、:“成,谓已成之事也。”3P1132乐是对历史情景的模仿与政治功绩的弘扬。理想的君王,其作乐是为了取法治道,实现政治,这就是“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3P1113。乐藉以圣王功绩的历史情景呈现,德治意义由此而兴立;受众亦通过赏乐,而知晓圣王道德之尊盛。对此,我们还可从乐记“宾牟贾”章中3P1129-P1130,认识到乐的这一特质:孔子与弟子宾牟贾“言及乐”,围绕以“武王伐纣”这一史实而演绎的武乐,从其情节表演、气氛烘托、音律介绍诸方面而展开讨论,阐明“乐”是以古圣先王的政治功绩为主题,藉以诗辞、歌曲、舞蹈、曲调、节奏、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呈现圣王的功绩成就与天下化成,弘扬先圣先王的德治风
11、范,以此生成一个基于圣王政绩与人伦有序的意义世界。二、乐内通于人心人情乐通伦理,还因为乐能够内通人心人情。乐记云:“乐者,心之动也”3P1113,“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3P1116,“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100免也”3P1143。乐出于人心,由心动而成,赏乐自然能够心生欢悦,这是人之常情。对此,荀子 乐论篇亦有近似之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6P379。乐表达的是喜乐、愉悦的情感,而这一情感需求,人情难免,故而人不可或缺诗歌、舞蹈、音乐等艺术。其实,早在 尚书 中就载有:“(舜)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
12、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7P79帝舜下令乐官夔,以乐教教导国人子弟,使其正直而温和、宽厚而敬谨、刚毅而无苛虐、简约而无傲慢。乐教之所以有此功效,正是基于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之缘由,故而能够养成诸德。对此,帝舜评述道:诗,是表达志意的;歌,是将表达志意的语辞咏唱出来;乐声,要依照歌声;要用律吕来调和乐声。如此,各种音乐都能和谐,就不会相互弄乱次序(“理”),神(“天地自然”)和人就都和谐了。对此,夔也表示赞同,列举其敲击各种石磐乐器时,就连“百兽”都会随之起舞。百兽尚能如此,而人又当如何?在儒家看来,“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7P270,
13、“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3P690。这首先认定万物皆为天地所生,其次又肯定人是万物之一,最后则强调人是万物之中最为灵秀、高贵者。依此理路,人更应该有感于乐。换言之,乐声之和,尚能感及鸟兽,遑论兼具灵秀与高贵的人。对此 乐记也是无可置疑,指出“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3P1139。这是说,致力于乐教于心灵调治,能使人自然而然地滋生平易、正直、慈爱、善良的和乐心态。显然,内通于人心人情的乐教,对人的情感世界影响甚大。关于人情,儒家有明确的解释:“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3P689这里将情绪、情感并举。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
14、七情”,不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是生而即有的,人不可违逆人情而强作妄为,否则,就会造成人心放逸、人而不人、社会政治混乱的局面。所以说,造成先秦“礼坏乐崩”兵戈乱世的内在原因,就在于“七情的失控”,“公心”几近泯灭、“私心”恣意泛滥,8人心失却本然、本真、真诚。其实在先秦,“情”就事物而言通常指事物之“真”,即事物的真实本然;就人而言,则一般指人心之“诚”,即人的真情实感。此外,人情还具有明显的道德倾向意味,如“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3P1556。三年之丧,称人情之轻重而立礼,取法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3P1559乐记大谈人情,目的就是为乐教的必然性建立依归。乐教是人情、道
15、德要求的自然发动。所以说,这种基于人情的乐教,内至个人修身,外至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积极意义。对此,乐记 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3P1087;荀子 亦云:“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6P316。二者义蕴一致。乐教的价值在于解决人的安身立命的问题,重点不在鬼神,而在人文。所以,儒家并不像后人所訾议的那样否定人情人欲,相反,恰恰是肯定人情人欲的天然性和必要性,明确指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3P689一个浅显道理,人倘若无欲无情,就不是现实中的人。所以,乐教对人情不能忽略,要顺乎“人情”。当然,儒家肯定人情不等于肯定人的动物性,而是主张将人情人欲置于合情合理的框架内,予以约束和规范
16、,以免人情人欲变得毫无节制。这种情理兼尽的情理精神,对中华民族之性格影响甚深。林语堂曾说:“中国人在判断某论点正确与否时,并不仅仅诉诸道理,而是既诉诸道理,也诉诸人情。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就是评价某项活动,或某个历史问题的标准”。9P100要之,乐记肯定人情,是为其乐教立论,并同时为人的情欲给出了一个理性化的提升方向。这是从人性论的视角回答了乐教的根源。阳声六为律,即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六为吕,即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律吕是古时用以定声音高下清浊之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中于律吕乃和。101也正是由于乐与人的心性、性情相通,乐教因此能够让生命内外臻于和悦欢洽。对此,西方哲学中也有类似观点,如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直接包含情绪,“能够表现心理上或精神上的情绪的,严格说来只有音乐和诗歌”,“情绪实际上是音乐引起的,特定的曲调似乎总能引起特定这类的激动,如舞蹈、进行曲或赞美诗的音乐能够重新唤起某些基本的情感和活动趋势,几乎同一种药物所起的一定作用一样”10P88-89;黑格尔在其美学中也讲道:“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