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5 七律·长征 优质教案.doc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2767690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 七律·长征 优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5 七律·长征 优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5 七律·长征 优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5 七律·长征 优质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5 七律·长征 优质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5 七律·长征 优质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 题5 七律长征主备教师【课前解析】关注文本: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所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用词精当,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气。关注诗人: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

2、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关注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就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看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关注插图:课文的插图是艾中信绘制的油画红军过雪山。整幅画如严峻的史诗一般展开,在雪山中,红军战士互相搀扶,坚强行进,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面相照应。雪原高寒苍凉,更衬托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课文的上部分以毛泽东

3、手书的七律长征铺底,毛泽东的书法运笔峻拔,气势磅礴,生动地衬托出了诗句所表现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目标】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生字,了解“逶迤”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

4、师播放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2.师生交流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长征的了解。3.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视频了解长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对长征的认识。)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1)教师提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

5、顿,读出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出示课件6)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全班齐读课文。2.学习字词(出示课件7)(1)出示词语: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岷山指名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了解逶迤的意思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2)(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律”和“涯”的书写:这两个字的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的横画长短不同。(出示课件10)重点指导“索”的书写:下半部分是“糸”,不要误写成“系” 。四、理解诗题,了解背景1.理解诗题(出示课件11)

6、诗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题目。长征:1934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2.了解背景(出示课件12)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

7、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长征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五、再读课文,找出统领句 1.(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3.汇报交流。预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教师板书:总写(首联) 分写(颔联、颈联、尾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4.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路途之远及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凶险。 六、课堂

8、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416)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17)(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其饱含的感情。2.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尝试背诵,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9)教师出示提示,学生尝试背诵。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五岭( )腾细浪,乌蒙( )走泥丸。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 ),三军过后( )。二、

9、细读鉴赏,品悟情感1.(出示课件20)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后三联,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批注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1)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预设1:这句诗是在写“千山”,“逶迤”指的是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磅礴”指的是气势盛大。预设2: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出示课件21)预设3:翻越起伏连绵的五岭山脉和高大的乌蒙山脉本来是非常难的,可是作者却把它们分别看作细浪和泥丸,这里运用了对比

10、和夸张的手法,体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教师板书:过五岭、越乌蒙(2)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示课件22)预设1:这句诗是在写“万水”。预设2: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预设3:这两句写了两个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教师板书:渡金沙、抢大渡教师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感受战斗的激烈。(出示课件23)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预设1:“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预设2:“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教师总结:作者用一“暖”一“寒”

11、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3)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示课件24)预设1:“三军”指的是红军的队伍。预设2:“更喜”是对上文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感情收束。预设3:“尽开颜”是指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 教师板书:翻岷山 英雄气概三、品味“阅读链接”,感受伟人情怀1.(出示课件25)教师提出要求:学习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朗读“阅读链接”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感受毛泽东的革命情怀。(出示课件

12、26)教师出示自学提示: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朗读中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2.学生自由朗读菩萨蛮大柏地,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一背。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8)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2.拓展延伸:毛泽东诗词名句(出示课件29)(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想

13、象浪漫、文辞华美的特点。)五、课堂小结,课堂演练,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0)全诗短短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133)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4)(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

14、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回环复读,升华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希望学生能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二、抓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在解决完字词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如“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暖”“寒”“尽开颜”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战士所面临的险恶的自然条件,以及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词所传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豪迈的大无畏精神。三、利用反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诗词表现的反差愈是强烈,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就愈鲜明、深入。四、对比阅读,感受伟人情怀。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掌握并运用。在教学的最后,我安排了自主学习“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这也是毛泽东的诗词。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及伟人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案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