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专题22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难点)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比较性阅读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文言文新型考查形式。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这是课内知识达成和课外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可以“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素质。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
2、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人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三个要点:1.要认真读好课内文言文,在诵读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准确阅读选自课内的文段,有效的阅读选自课外的文段,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显能力”。2.如果均是课内文段比较,切忌浮躁心理,要从容不迫地认真阅读材料,更要认真读懂试题题干内容、要求、按题目要求作阅读比较。3.如果用来作比较的文段选自课外,首先要认真读懂原文,然后再根据要求作比较。对比阅读中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步骤:一、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3、;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其实也就找准了文章的切入点。二、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徐霞客游记这篇课外文言文。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三、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
4、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中的记叙文六要素,分析其关系,以求更准确地理解,就可以了。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1.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内容理解和比较阅读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第1种题型是积累题。考查平时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解释实词时,要考虑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通假字,并联系上下旬来理解。解释虚词时要辨析词的读音、词性和语气。偶尔也会考察句子的朗读节奏。这两类都需要源于平时的积累
5、。第2种题型是翻译题。文言文的翻译主要有以下方法:(1)保留法(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2)删减法(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3)增补法(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4)替换法(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
6、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5)调整法(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6)贯通法(贯)。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7)直译法(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7、翻译时必须译出。(8)意译法(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9)缩译法(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10)扩译法(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第 3种题型是阅读理解题。考查对文段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的理解及描写方法的理解。这要紧扣全文的题旨,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比较理解了两篇文章的主旨即可解答。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
8、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已的话组织文字向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但也要看清题目要求。2.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应该怎么办?结合网上资料,下面介绍几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岩即幔亭峰后崖也”中“即”的意思,从句末的“也”可知为“就是”的意思。(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如“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中“敌”在句中做动词,译为“攻击”,这里是“抵抗”的意思。(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如“酒既酣”。“酣”虽是冷僻字,但“酣”从西,与“酒”有关,联系到成语“
9、酣畅淋漓”,便可推出“酣”是尽情地喝酒的意思。(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如“仓鹰击于殿上”中的“仓”本义为“仓库”,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仓”通“苍”。(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如“可以去乎”中的“去”,可用现代汉语“离去、失去、舍去、去世、距离”来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离去”。(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如“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中“汩”的意思,从后面“然”字做状语推断出为拟声词“泪洞泪地”的意思。3.理
10、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解题方法。(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物、何景、何事。(2)通读文章,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章内容,仔细阅读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判断各项表述正确与否。(4)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题目、注释中的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全面理解文章内容。4.分析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1)根据分值判断应该答几点。(2)分析标题或原文内容。分析标题。如戴胄犯颜执法,写的就是“戴胄冒犯君主的威严执行法律”的故事。找出具体的句子(词、句、段),如文中对人物的评价、人物的语言和行为等。分析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从人物的语言很容易
11、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行为、动作。有时,语言可以伪装,但行为、动作却很容易暴露自身的特点,而且往往表现在细节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不敢稍逾约”求写出了宋濂小时候嗜学、勤学、苦学的品质。(3)结合答题规范作答。人物定性(身份)+做了哪些事情+性格特征。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样的人,他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专题知识提升训练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甲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傒
12、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选自张岱金山夜戏)注释:兖:兖州。日晡(b):傍晚时分。舣(y):停船。噀(xn):喷。傒(x):奴仆。韩蕲王:南宋名将。喧阗(tin):哄闹声。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一处)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2.解释加点的词语。(1)已二鼓矣:_ (2)盛张灯火:_(3)拥毳衣炉火:_ (4)焉得更有此人:_3.翻译句子。(1)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4.甲文中张岱也有“痴”的表现,请简要概括。5.结合全文说说甲乙两文画线句有何相同的作用。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
14、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15、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注释)愀:容色变得忧惧。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朝晖夕阴晖:_ (2)泫然不能自已也 已: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2
16、)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3.(甲)(乙)两文写的都是游览者在岳阳楼的所见所感。(甲)文中,_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苦之情,沙鸥、锦鳞、芷兰等景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喜悦之情。(乙)文中,_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狂风、巨浪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_之情。4.(甲)文中的“迁客骚人”和(乙)文作者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为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以下各题。(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
17、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选自醉翁亭记)(乙)于成龙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箧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赐祭葬,谥清端。内阁学士锡住勘海疆还,上询成龙在官状,锡住奏甚清廉,但因轻信,或为属员欺罔。上曰:“于成龙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成龙,能有几耶?”(选自清史稿,有改动)(注)绨(t)袍:用粗布做成的袍子。盐豉(ch):即豆豉。用黄豆煮熟霉制而成,常用以调味。素行:平素的品行。鲠(gng):正直。不肖:品行不端的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
18、的字。(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 (2)太守谓谁_(3)惟箧中绨袍一袭_ (4)不肖挟仇谗害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乃知其始终廉洁。3.(甲)文表现了欧阳修_的政治情怀,(乙)文写出了于成龙_的为官特点。4.欧阳修和于成龙都深得民心,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说明这一点。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19、谁?庐陵欧阳修也。喜雨亭记(节选)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zhn)为有年。既而弥死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
20、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注释:禾:谷子、小米。扶风:凤翔府。治:修建。弥:整、满。忭:欢乐、喜悦。属:劝酒荐饥:古人说,连岁不熟曰荐,连续饥荒曰饥。优游:安闲舒适、无忧无虑的样子。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予至扶风之明年_ (2)弥月不雨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而夕阳在山(连词,表方式或状态)B.而不知人之乐(连词,
21、表转折)C.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连词,表并列)D.始旱而赐之以雨(连词,表顺承)4.两段文字分别以“乐”和“喜”来表达感情,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欧阳修“乐”在何处,苏轼“喜”从何来?五、文言文阅读。(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22、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可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侯生长富贵,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乐
23、,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注释)潺湲(chn yun):水流动的样子。滴沥:水稀疏地向下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B.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C.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D.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B.太守谓谁 谓:为,是。C.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 穷:穷苦。D.不一动其心 动:使动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不正确的
24、一项是( )。A.(甲)文先写山间朝暮与四季的不同景色,再写滁人游和太守宴,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B.(乙)文采用对比,写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两种乐,对李侯进行了称赞。C.(甲)(乙)两文都在写“乐”,都是以“乐景”写“哀情”,都表达的是寄情山水之“乐”。D.两文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甲)文巧用“而”字,整散结合;而(乙)文语言晓畅自然,平易好懂。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六、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_ (2)牺牲玉帛_(3)退亦
26、忧 _2.下列加点词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何以战B.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_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5.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6.(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7.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七、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
27、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夭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_(2)月色入户_(3)是日更定矣_(4)上下一白_(5)相与步于中庭:_(6)雾凇沆砀_2.用斜线划出句内两处停顿的地方:湖中人鸟声俱绝。3.译文:但少闲
28、人如吾两人者耳。4.请比较两文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八、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注)该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当时
29、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谪居江州,任江州司马。讶:惊诧。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余孥一小舟_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 (3)客此_ (4)已讶衾枕冷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3.请你品读夜雪,说说它与(甲)文的情感有何异同。九、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