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4 第四单元(A卷基础卷)(解析版).doc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2804362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 第四单元(A卷基础卷)(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4 第四单元(A卷基础卷)(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4 第四单元(A卷基础卷)(解析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4 第四单元(A卷基础卷)(解析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4 第四单元(A卷基础卷)(解析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04 第四单元(A卷基础卷)(解析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专题04】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同步检测卷(A卷基础篇)(解析版)(全卷共三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 基础知识与运用(25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缺乏(f) 惆怅(chu) 孤帆远影(fn)B.遥望(yo) 真挚(zh) 寓情于景(y)C.柏树(b) 搏斗(b) 朝霞暮霭(i)D.渲染(xun) 赋予(y) 惨淡经营(yng)【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字音的识记,学生需要对易混的字音进行掌握。A.fnfn;C. bbi;D. xunxun。所以本题选B。

2、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2分)A.她的温声细语在耳边流淌,仿佛阳光穿透浓荫,撒下一地的色彩斑澜。B.让我们以志向为矛、以坚韧为弓,持之以恒地捶打命运这堵厚实冰冷的墙。C.读书可不求甚解,但不可潦草应付;可咬文嚼字,但不可吹毛求次。 D.一阵暖风熏过,花儿们抖落一冬的沉闷,相互拥抱嘻闹。【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学生需要对易混的字形进行识记,A“澜”为“斓”,C“次”为“疵”,D“嘻”为“嬉”,所以答案为B。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夏天的庐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B.从2014年9月1日起,我校将基本上完全启动课堂教学改革。C.班主任老

3、师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五小行动”,畅所欲言,广泛地交流了意见。D.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后人利益为代价。【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修改。 A句压缩句子主干可知“庐山是季节”主谓搭配不当,B句“基本上”与“完全”矛盾,D句谓语“杜绝”之后的宾语部分缺少中心语“行为”,答案为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北京故宫是一个富丽堂皇、举世无双的宫殿群,现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观光。B.这次活动从校园欺凌、社交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为大家模拟再现了各种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安全的重要性。C.爸

4、爸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每天早出晚归,朝朝暮暮,从不迟到早退。D.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运用。“朝朝暮暮”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比喻从早到晚,天天如此。用在这里不合句意。5.将下面几句话组成一段文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2分)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在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

5、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句子排序。综观各句,句是总提句,提出“读死书”的话题,分析其意。然后按句中的“求准”“求懂”“求用”三个词的排列去分析其余的句子,是说求“准”,是说“求懂”。所以综合选C。6.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8分) ,思而不学则殆。好读书,不求甚解, ,便欣然忘食。作者有思路, 。 敏而好学,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 每有会意 遵路识斯真 不耻下问【解析】本题主要考

6、查名句默写。回顾所记名句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罔”“遵”“斯”的写法。7.崇文中学文学社团开展“走进多彩盐城,关注身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7分)材料一绿色湿地盐城沿海683万亩海涂湿地,是太平洋西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盐城有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成员,被列入联合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材料二白色海盐盐城因“盐”而兴,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地级市,有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串场百里皆盐场”,贯穿市区的串场河曾是古代运盐之河。材料三红色铁军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战

7、中心,享有“陕北延安,苏北盐城”的美誉。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1)【活动一】绿色是盐城的生态名片,请依据前一句格式,补全城市宣传广告语。(2分)走进东方湿地, (2) 【活动二】星期天上午,社团成员按照计划来到中国海盐博物馆门前,准备参观。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你要先去和工作人员联系导游讲解的事,你该如何说?(3分) (3)【活动三】社团开展“红色盐城”实践活动,向成员征集活动建议,请写出你设计的一个主题活动的名称。(2分) 【答案】(1) 感受盐城魅力(畅游绿色盐城) (2)示例:你好!我是崇文中学文学社的学生,我们社团正在开展“走进多彩盐城,关注身边

8、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准备进盐城博物馆参观,想请你安排一位导游帮我们讲解下,您看方便吗? (3) 示例:举办“红色盐城”征文活动,体会抗战精神;举办“红色盐城”演讲比赛,体会革命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活动一: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结合材料内容,形成总体认识,然后组织语言。活动二:解答此题,要明确说话对象,语言力求得体,通顺,讲清主要内容。活动三: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材料,结合活动主题思考,注意语言简洁,主题明了,易于开展,如可结合盐城的革命历史开展,也可结合盐城的新时代魅力开展。二、阅读理解(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7分)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

9、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

10、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

11、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

12、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

13、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

14、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

15、,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8.解释下列词语。(4分)(1)怡情_ (2)矫_(3)诘难_ (4)不求甚解_【答案】(1)使心情愉快(2)做作 (3)诘问,为难 (4)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需要看平时的积

16、累。9.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3分)_【答案】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结构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划分层次。【甲】文的论题是“读书”,整个文段都是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论述的。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书的方法;至结尾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10.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 (4分)【答案】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解析】

1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掌握能力。解答此类题,仔细回顾课文内容,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不求甚解”,找到与“不求甚解”有关的语句,理解概括作者批驳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即可。11.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2分)_【答案】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字词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起指代作用的词,通常到前文去找指代的内容。12.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4分)_【答案】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 诸葛亮读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要结合本文的观点去寻找合适的论据。【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

18、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乙】文中诸葛亮读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甲】文中划线句。(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善读可医愚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

19、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

20、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

21、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将“善读”与“医愚”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善读”。B文章论述观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也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自己的看法。C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是为了后文进行针对性批驳。D文章的论点是“善读可医愚”,本文题目就揭示了中心论点。【答案】C【解析】本文显然不是一篇驳论文,但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

22、,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观点:善读可医愚。14.文章第、段引用了培根和另一位英国一位作家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_【答案】培根的话是为了有说服力证明“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而一位英国作家的话有说服力证明“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前后形成对比。【解析】本题考查对道理论证的作用分析。培根的话是为了有说服力证明“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而一位英国作家的话有说服力证明“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前后形成对比。15.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

23、的必要性?还进一步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4分)_【答案】“善读”的必要性有两点:书籍太多,人生有限,所以必须有选择地读书书籍有好有坏,所以必须有选择地读书。还指出: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根据第段中的“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下的书读尽读完。”和最后一段中的“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可知善读的必要性。根据第段中的“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和第段中的“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

24、他们”可知该怎样有选择的读书。1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有什么现实意义?请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谈谈感悟。(3分)_【答案】围绕“需要读书”和“有选择的读有益的书”两方面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开放性试题。一要结合原文,二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自己对读书的认识作答。围绕“需要读书”和“有选择的读有益的书”两方面言之有理即可。如:书籍太多,有好有坏,人生有限,所以必须有选择地读书。(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15分)拾馒头的父亲(1)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2)恰巧这时我家

25、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3)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4)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5)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

26、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6)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7)我为自己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8)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9)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10)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辅习题 > 4-1、语文 > 4-1-6、初三语文下册 >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 单元试卷(024份) > 第2套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