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攻坚-科技文献阅读之主观题 1(讲义+笔记)主讲教师:刘亦佳授课时间:2023.02.12粉笔公考官方微信1理论攻坚理论攻坚-科技文献阅读之主观题科技文献阅读之主观题 1 1(讲义)(讲义)科技文献阅读概述科技文献阅读题,属于综合应用能力 C 类(自然科学专技类岗位)的基础题型。历年考查比较稳定,一般在试卷的第一大题,近四年(20162021 年)分值都是 50 分,占试卷总分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类题型的材料来自自然科学类文章,所涉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科学、天文、地理、信息等诸多门类,这些文章紧跟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一、科技文献阅读主观题1、考查形式:
2、科技说明文(2000-3000 字)-简答题2、数量:1-2 道示例 1:根据材料,简述目前业内质疑石墨烯技术商业开发的主要观点。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150 字。示例 2:根据材料,请给本文写一篇内容摘要。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洁,不超过 300 字。题目类型作答目标明确的题型示例:根据材料,简述目前业内质疑石墨烯技术商业开发的主要观点。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150 字。作答目标不明确的题型(摘要)示例:根据材料,请给本文写一篇内容摘要。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洁,不超过 300 字。总结材料话题:科技说明文2材料字数:2000-3000题目
3、类型:作答目标明确;作答目标不明确(摘要)题量:1-2 道二、作答目标明确的题型(一)解题步骤与方法1.认真审题方法审题干:主题/作答目标审要求:准确/简明/条理清晰1.根据材料,概括月球演化的主要过程。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不超过 350 字。2.比较分析 AlphaGo 新算法与蒙特卡罗树搜索的不同之处。要求:概括准确,层次清晰,文字简洁,不超过 250 字。2.材料梳理方法技巧一:总分(分总)1.自然段首尾处2.标志词:总之,综上所述,以上情况反映了3.标点符号:破折号、冒号技巧一:总分(分总)3练习:概括飓风形成的主要条件(不超过 25 字)飓风的形成需要合适的流场。要有
4、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气流产生扰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飓风无法形成。答案要点:1.需要合适的流场。2.需要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技巧二:关联词(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递进:甚至、进而、更、何况转折:但是、然而、却、可惜、尽管如此、事实上、实际上因果: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导致技巧二:关联词(
5、转折、并列、因果、递进等)练习:分析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长的原因(不超过 50 字)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森林被乱砍滥伐,大量的农田建成了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答案要点:1.人口增加,工业发展;2.森林乱砍滥伐,农田、植被破坏;3.地表水域缩小,降水量降
6、低。4技巧三:高频词(1)直接出现(2)高频词变换:同义词指示代词重点强调技巧三:高频词(反复强调的同义词和同义词、指示代词、重点强调)练习:指出高轨卫星互联网的局限(不超过 10 字)但高轨卫星互联网也存在天然的局限。地球半径只有 6378 公里,用高轨卫星实现通信服务,相当于从地球表面发信号到 3.6 万公里以外,一来一回,再加上信号处理等过程,导致时延不小。这种延迟对于一般的通话或访问网页来说影响不大,但这种低实时性,对联网游戏、无人机遥控等应用来说却是“灾难”。答案要点:时延大。/延迟大。/低实时性。3.组织答案一、分条整理:标清序号如:一、二、三、1.2.3.二、分类整理:分门别类;
7、同类合并,异类罗列。1.需要分类的情况:层次分明,分类合理,归纳、种种、分别2.分类方法:按照题干要求材料本身逻辑顺序3.注意:分类方式不唯一,合理即可。5(二)例题讲解【例 1】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简述林研究员质疑美国研究人员“隐形海洋”结论的主要论点。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100 字。段 1:关于地表水的来源,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彗星或陨石撞击地球时带来的,也有科学家认为是从早期地球的内部慢慢渗透出来的。最新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 3 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形海洋”,这也为后一种可能的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段
8、2:近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 3 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形海洋”。这一“隐形海洋”位于地球内部 410660 公里深处的上下地幔过渡带,其形态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液态、气态和固态,而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于一种名为林伍德的蓝色岩石中。段 3:林伍德石是一种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介于 525660 公里间的地幔)产生的矿物,能将水合物包含于其结构中。1969 年,这种矿石首次在 Temham 陨石中被发现,且被认为很有可能大量存在于地球地幔中。段 4:“我想我们最终找到了整个地球水循环的证据,这或许有助于解释地球地表大量液态水的存在。”在西北大
9、学地球物理学家史蒂文雅各布森看来,他们的发现提供了地表水来源的一个合理解释。地下有“水”的猜想段 5:据报道,研究人员利用遍布美国的 2000 多个地震仪分析了 500 多次地震的地震波,这些地震波会穿透包括地核在内的地球内部,研究人员据此分析地震波穿透的是什么类型的岩石。由于水的存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会降低。结果表明,在美国地下 660 公里深处,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且从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来看,这是可能有水存在的信号。6段 6:美国的研究人员还在实验室中合成上下地幔过渡带中存在的林伍德石,当模拟地下 660 公里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时,林伍德石发生部分熔融,就像“出汗”一样释放出水分子。段 7:
10、“上述研究推论的逻辑是,如果地下有水的形式存在哪怕只有很少一部分,就会降低部分物质的熔点,它们在地幔过渡带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产生部分熔融。溶液中的波速要比固体矿物中的波速低很多,加上水的存在,所以能够显著降低地震波的流速。当观测到这种情况,首先就会推测是不是有部分熔融的发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研究结论是一项逻辑上比较合理的推断。段 8: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地震波穿过地下 660 公里深处,恰好经过发生部分熔融的林伍德石,那么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的现象就容易理解了由此也能够推测;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导致了林伍德石的部分熔融。难以定论有“海洋”段 9:然而,尽管此推
11、论在逻辑上能够讲得通,但以这种“从现象分析物质成分”的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否成立,还难以定论。段 10:同样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林研究员认为,美国科学家用地下有水的可能性去解释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结论还不宜“外延太多”,毕竟局部的现象不能代表整个地幔过渡带圈层均如此。段 11:“地球物理的很多问题是有多解性的。”林研究员认为,地震仪测到的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也许有别的解释,他举例说,俯冲板块(通常情况下是指由洋壳组成的大洋板块)相对于地幔是一个“冷而干硬”的东西。它到底能冲到多深?有人认为它穿过了地幔过渡带,有人认为它停留在过渡带上面,“如果它穿过了过渡带,由于洋壳中有
12、很多含水矿物,那么林伍德石含水就可能是一个局部的特例。”段 12:究竟是不是特例?判断依据是什么?林研究员与他的博士生曾经在开展极陨石冲击变质研究中,发现了大量林伍德石。通过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林伍德石颗粒的 Fa 值(FeO 的摩尔占比)与拉曼谱峰(可用于确定物质的成分)有很好的线性相关,从而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式,进而得到利用拉曼光谱测定林伍德石化学成分的新方法。7段 13:美国某学刊中有研究曾利用拉曼光谱的方法测出林伍德石 FeO 的摩尔含量在 25%左右,林研究员认为,这意味着该项研究的林伍德石中铁橄榄石占25%左右,这比地幔中的平均高出 8%左右。“这就给了一个信号,这个林伍德石代表
13、性不强。”段 14:“地震波速变化是不是一定因为水,即使是因为水,是不是全球性的,我认为都值得继续研究。”林研究员总结说。地球物理学与比较行星学段 15: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科学家对林伍德石的猜想始于地幔过渡带,而对其着手研究则始于来自陨石中的此类矿石,这其中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段 16:张研究员解答了记者的疑惑。原来,限于人们难以获得地下如此深度的矿石样本,对于地球深部结构和成分的研究,科学家们选择了一种间接的途径比较行星学。段 17:通俗地说,比较行星学是通过比较行星间特质的差异性来研究行星的学问。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对其他类地行星物质成分的研究,可以为地球内部的物理构成提供借鉴。正
14、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行星星际探测技术的发展和探测范围的扩大,比较行星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段 18:“地球深部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点,就好像瞎子摸象一样。比如我们做实验和模拟计算的,摸到的是一条腿,做比较行星学摸到的是另外一条腿,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角度和推测,但是大家都希望到最后能够得出大象的图景。”张研究员说,“地球物理学与比较行星可以相互佐证。”段 19:而对于“地球深部是否存在隐形的海洋”这一问题,张研究员认为,找到地表水源头的研究意义重大,美国科学家的发现值得重视,不过对其结果可靠性及其真实性的检验仍需要时日。【例 2】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根据
15、文章,回答下列问题: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与地球地质的形成相比具有哪些不同。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100 字。8段 1:相比地球而言,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算得上是真正的“简单”了。段 2:一方面,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一经生成,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这些活跃的地质机制,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段 3:另一方面,对于月球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
16、”,也同样过于“奢侈”。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便可保存恒久。段 4: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段 5: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也造不了盆地,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击盆地。段 6:此外,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流淌的岩浆汇入陨击盆地,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
17、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它们代表着月球最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段 7: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但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的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入月球史中的事件,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都可称为壮伟的“诗篇”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 46 亿到 35 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冥古庙”。段 8:月球演化“大事件”的第一幕,是 46 亿年前
18、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9中,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结。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逐渐形成椭球状,构成月球的雏形。段 9: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足以融化岩块,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一片岩浆的海洋。彼时的整个月球,简直是一锅由 Mg2+、Fe2+、Ca2+、Al3+和硅氧四面体(SiO44)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
19、。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例 3】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简要说明暗物质难以探测的原因。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75 字。段 1:从 20 世纪 30 年代至今,科学界从未停止对暗物质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质?找到它难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义?2015 年 12 月 17 日,由中国科学院总体研发的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它的一个使命就是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段 2:一般情况下,凭借肉眼或借助工具就能看到普通物质,但暗物质是个例外。段 3:暗物质最早是天文学家观测宇宙时“发现”的。2
20、0 世纪 30 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研究发现: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占总质量的 1/300 以下,而 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这一结论意味着星系团中有某种神秘物质被人忽略。段 4:在当时,多数人并不认同茨威基的观点。不过,后来的宇宙观测结果越来越验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因为按照万有引力原理,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但 20 世纪 70 年代,科学家在观测宇宙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发现,往外看,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有些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理论上讲,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也越小,速度也应该越低。科10学家由此推测:外圈的那些能被直接观测到的、数出来的星星数
21、目变少了,但其实内部的物质数量并没有减少,引力也没有变小,只不过没被观测到而已。这些天文观测直接看不到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段 5:“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直接看到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但我们却发现了由于这种物质的引力作用对于其他可见的物质运动的影响,这是我们断定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的理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毕效军说。段 6:暗物质的物理组成到底是什么?毕效军说,通常认为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全新粒子。与通常物质一样,暗物质也有引力作用。根据引力效应,天文学家估算,宇宙由 27%的暗物质,68%的暗能量和 5%的普通物质组成。这些看不见的“大多数”就像披上了隐身衣一样
22、,使得长期以来在宇宙中占比最多的东西反而是人类最迟也是最难了解的,至今仅知道它们存在,还不清楚它们的性质。段 7:暗物质如何产生?毕效军认为,和普通物质一样,暗物质应该也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在宇宙早期某一个时刻,宇宙温度非常高,粒子能量非常强,它们剧烈碰撞,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包括暗物质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由此产生。段 8:为了解暗物质这种存在于宇宙的隐身神秘“居民”,科学家做出了一些基于假设的理论模型,但物理学界渴望有实验研究的结果,特别是直接探测的结果,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段 9: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介绍,国际科学界研究最多也最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暗物质模型是“弱作用重粒子”,主要
23、因为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有弱相互作用,所以具有可探测性。相比之下,其他暗物质模型,由于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更弱,在现有的实验水平下探测到的可能性更小。段 10:暗物质难以探测,除了不发光外,还在于它的速度快,难以捕捉。科学家测算,暗物质粒子每秒的运动速度为 220 千米,是 56 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 300 倍。而且它们穿过人体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人完全没有感觉。段 11:“暗物质粒子必须有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看得到它,但是现在具体是什么样形式的相互作用,我们是不知道的。”毕效军认为,如果能够测量到这种相互作用,就有望成功地探测到暗物质。段 12: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科学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范
24、一中说,目前,暗11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都是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发现的,实验中还没有确定的暗物质信号被探测到。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方式主要分为 3 类。第一类是加速器探测,这方面主要的探测设备是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第二类是在地下进行的直接探测,中国在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中正在开展相关实验;第三类是间接探测,主要是在空间进行,因为物理学家们认为暗物质粒子的湮灭或衰变会形成各种正粒子、反粒子对,这些粒子对在太空中传播就成了宇宙中宇宙射线和伽马射线的一部分。我国发射的“悟空”就是采用这种探测方式,收集高能宇宙线粒子和伽马射线光子,通过其能谱、空间分布分析来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段 13:现在
25、,国际上一项瞩目的工作是将强磁场和精密探测器送到太空,阿尔法磁谱仪是人类进入宇宙空间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2013 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宣布,阿尔法磁谱仪发现了“弱作用重粒子”存在的证据,而“弱作用重粒子”就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这意味着人类向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了重要一步。2014 年 9 月,丁肇中团队和东南大学发布合作研究成果表示,暗物质存在实验的 6 个有关特征中,已有 5 个得到确认,进一步显示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段 14:国际科技界认为,未来 10 到 20 年将是暗物质探测的黄金时代。12理论攻坚理论攻坚-科技文献阅读之主观题科技文
26、献阅读之主观题 1 1(笔记)(笔记)【注意】本节课讲解科技文献阅读题的主观题。科技文献阅读概述科技文献阅读题,属于综合应用能力 C 类(自然科学专技类岗位)的基础题型。历年考查比较稳定,一般在试卷的第一大题,近四年(20162021 年)分值都是 50 分,占试卷总分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类题型的材料来自自然科学类文章,所涉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科学、天文、地理、信息等诸多门类,这些文章紧跟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注意】1.科技文献阅读题,属于综合应用能力 C 类(自然科学专技类岗位)的基础题型。历年考查比较稳定,一般在试卷的第一大题,近四年(20162021
27、 年)分值都是 50 分,占试卷总分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类题型的材料来自自然科学类文章,所涉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科学、天文、地理、信息等诸多门类,这些文章紧跟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2.科技文献阅读题考查的是阅读理解的能力,通过设置判断题和选择题等客观题考查对于细节的把握,也会设置主观题,考查对文章逻辑的把握,从而找到文章的重点。3.科技文献阅读题难度是在文献上,即题目给出的材料,材料主题话题比较难,主要是科学方面有关的内容,材料一般都是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科学、天文、地理等的相关知识,与日常生活接触到的领域不同,专业性强,难度拔高,除此之外,材料篇幅较长,
28、字数大概是 2000 到 3000 字。一、科技文献阅读主观题1、考查形式:科技说明文(2000-3000 字)-简答题2、数量:1-2 道示例 1:根据材料,简述目前业内质疑石墨烯技术商业开发的主要观点。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150 字。13示例 2:根据材料,请给本文写一篇内容摘要。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洁,不超过 300 字。【注意】1.科技文献阅读主观题:主观题就是简单题,阅读材料后需要自己组织语言作答。2.数量:1-2 道。3.例题:(1)示例 1:根据材料,简述目前业内质疑石墨烯技术商业开发的主要观点。本题阅读文案题干后就知道要到材料中找的内容,即找观点,
29、这种题目是阅读完题干后有明确的作答目标,属于作答目标明确的题型。(2)示例 2:根据材料,请给本文写一篇内容摘要。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但是具体作答内容通过题干是不知道的,属于作答目标不明确的题型,即摘要题。4.科技文献阅读题主观题会根据提问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具体题型,一种是作答目标明确的题,另一种是作答目标不明确的摘要题。题目类型作答目标明确的题型示例:根据材料,简述目前业内质疑石墨烯技术商业开发的主要观点。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150 字。作答目标不明确的题型(摘要)示例:根据材料,请给本文写一篇内容摘要。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洁,不超过 300 字。【注意】本节课
30、和下节课分别讲解着两种题型。总结材料话题:科技说明文材料字数:2000-300014题目类型:作答目标明确;作答目标不明确(摘要)题量:1-2 道【注意】给出字数为 2000-3000 字的材料,阅读完材料后,作答题目,题目类型分为作答目标明确的题和作答目标不明确的题,题量是 1-2 道。二、作答目标明确的题型(一)解题步骤与方法(二)例题实战(一)解题步骤与方法1.认真审题2.材料梳理3.组织答案【注意】试卷上呈现的是先给出材料,后面加上题目,如果拿到试卷先阅读材料,但是不确定题目要找的要点,审题结束后还需要阅读一遍材料,这样会更加花费时间,因此第一步是审题,相当于是领取任务,知道要做的事情
31、,第二步是阅读材料相当于做任务,第三步是组织答案,提交任务即可。1.认真审题方法审题干:主题/作答目标审要求:准确/简明/条理清晰1.根据材料,概括月球演化的主要过程。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不超过 350 字。2.比较分析 AlphaGo 新算法与蒙特卡罗树搜索的不同之处。要求:概括准确,层次清晰,文字简洁,不超过 250 字。【注意】1.主观题由题干和作答要求两个部分组成,审题要审到这两部分。152.本节课讲解作答目标明确的题,要从题干中找到作答目标,是要写到答题纸的内容;除了作答目标,还要审出主题,即这道题围绕的核心。3.例 1:(1)本题要到材料中找的是主要过程。(2)主题
32、是月球演化。(3)找到主题和作答目标后阅读材料。如果材料说的是月球演化的主要过程,与主题和作答目标相符,从中找要点即可;如果材料说的是地球演化的主要过程,虽然也是主要过程,符合作答目标,但与本题的主题不相关,此时可以直接过掉;如果材料说的是月球演化对地月系统的影响,虽然主题相符,但是与作答目标不相符,此时也可以直接略过。审题时找准主题和作答目标,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材料时排除无关信息,找要点的范围压缩为几段,可以帮助提升找要点的速度。4.科技文献阅读主观题的作答要求有三个:(1)准确:即符合材料原意,以材料为王,审完题干,找到主题和作答目标后,要依据材料,才能做到准确。如何做到准确,即摘抄材料,
33、使用材料的原词原句进行作答。综应 C 的主观题中,90%的答案都是摘抄得来的,不需要自己概括、分析推导、组织规范词作答,直接摘抄材料即可。(2)简明:作答语言不要太啰嗦,要简洁、扼要,即在抄材料时,如果遇到不必要的修饰性成分,去掉即可,保留核心关键词。例如我爱吃红红的苹果,“红红的”是修饰性成分,修饰苹果,句子变为我爱吃苹果,没有影响句子表达主要含义,此时去掉即可。(3)条理清晰:组织答案的标准,即答案要分条列项,并且标记清楚序号。(4)例 1 的要求:概括准确:摘抄材料。条理清晰:分条标记序号。文字简洁:保留核心关键词,去掉修饰性成分。5.例 2:演示完整的审题过程。(1)审题干:本题的作答
34、目标是不同之处。主题是 AlphaGo 新算法与蒙特卡罗树。16(2)审要求:概括准确:摘抄材料。文字简洁:去掉修饰表述。层次清晰:条理清晰是指答案要分条,层次清晰即答案要分层、分类,在答案分条标记序号的基础上进行分类。2.材料梳理方法【注意】1.找到主题和作答目标,到材料中进行浏览,这篇材料有 15 个自然段 其中只有三段与主题作答目标相符,但是不能全部摘抄,要使用方法技巧从三段中提取重要的要点。2.要点提取:(1)总分(分总):关注总分、分总、总分总结构,主要是寻找总结性信息,分述的部分是对总述部分进行展开,总述部分具有概括性和总结性,作答时优先写总结性信息。(2)关联词:如果没有总结性信
35、息,可以根据关联词,关联词提示的逻辑关系,不同关联词提示的逻辑重点不同。(3)高频词:如果没有总结性信息和关联词,还可以用高频词法,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出题人想强调的内容。技巧一:总分(分总)1.自然段首尾处2.标志词:总之,综上所述,以上情况反映了173.标点符号:破折号、冒号【注意】1.关注自然段的首尾处:写文章和自然段时,会先写总起句,再详细阐述,最后进行总结,科技文献阅读题的材料中也会如此,自然段的首尾处会出现总结信息。注意首尾处不等于首尾句,有时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会起到呈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可能总结句会出现在第二句或倒数第二句。2.标志词:总之、综上所述、以上情况反映了、由此可见、以上
36、实验表明了、研究结果说明了等,提示材料存在总结。3.标点符号也可以起到总结作用,例如破折号、冒号。(1)冒号:如果出现冒号提示总分关系,往往冒号的前面是总结性信息,冒号的后面是分述。(2)破折号:前后都可能出现总结性信息,看看前后哪个更简洁、更有概括性就写哪一个。(3)标点符号提示总结信息的方法不绝对,因为标点符号可以起到的作用比较多。例如破折号还可以表示转折、顺接、承接;冒号可能是在引出某人说的话。看到破折号、冒号,可以在其前后找一找,是否有总结性的信息,如果有总结性信息就写,如果没有就过掉。技巧一:总分(分总)练习:概括飓风形成的主要条件(不超过 25 字)飓风的形成需要合适的流场。要有低
37、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适宜的环流条件能起动和诱导高温高湿的空气产生扰动,使气流辐合上升。气流产生扰动后,必须有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若地转偏向力达不到一定数值时,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则会直达低压中心,使之填塞不能形成气旋性涡旋,飓风无法形成。答案要点:1.需要合适的流场。2.需要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注意】181.审题:(1)作答目标是主要条件。(2)主题是飓风形成。(3)主要条件:条件例如必要条件、非必要条件,意思是有什么东西必须要有、需要什么东西,飓风才能形成,阅读
38、材料时,看到“飓风形成需要/要有/离不开”,可能后面就是在介绍飓风形成的主要条件。2.材料:(1)“飓风的形成需要合适的流场”:出现主题,“需要”提示作答目标,合适的流场直接摘抄即可。(2)“要有低层大气不断加强”:阐述低层大气要怎么样、高层辐散要怎么样,高层和低层要有什么关系,介绍什么样的流场才是合适的,后文介绍为什么合适流场可以形成飓风,后文是围绕前文进行解释说明,本段呈现为总分结构,写到总述段首句的部分即可。(3)“适宜的环流条件辐合上升”:承接上文,说明飓风形成之后还有什么。提示作答目标即主要条件,地转偏向力作答出来即可。(4)“气流产生扰动后作用”:“气流产生扰动后”承接上文,话题是
39、承接的,说明飓风的形成之后还要有什么,与主题相似。“必须有”提示飓风形成要有什么条件,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直接摘抄即可。(5)“地球自转作用无法形成”:说明要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作用才能形成飓风,围绕段首进行解释说明。本段也是总分结构,写段首出的要点即可。3.本题要在段首句找到要点。在答案要点中,如果写到合适的流场、一定地转偏向力作用,作答时要简洁,应去掉修饰性的成分,“合适”和“一定”是修饰词,思考这两个词要不要去掉。这两个词不能去掉,起到限定的作用,这两个词如果去掉,要点表达的意思就不精准了,且材料强调的是什么样的流场才是合适的,作答时,不确定一个词是否要删除,可以去掉这个词,看看意思有没有变
40、,如果意思没变就去掉,如果意思改变了就保留。技巧二:关联词(并列、递进、因果、转折等)19递进:甚至、进而、更、何况转折:但是、然而、却、可惜、尽管如此、事实上、实际上因果: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导致【注意】1.如果没有总结性信息,可以用关联词法,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是最常见的关联词。2.并列:和、与、并、及、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提示并列,并列强调前后的信息同等重要,如果前面有要点,后面往往也有要点。除了词语表示并列,有些标点符号也可以表并列,例如分号并列短句、顿号并列短词。如果材料中出现 A、B、C、D,如果 A 要写,B、C、D 都要写;如果材料中出现 A、B、C等 D,此时只要写
41、 D 即可,字数够可以都写上,但是字数不够,可以写 D,“等”提示后面的词可以概括前面的词,例如眼睛、鼻子、嘴等五官,五官就包含了眼睛、鼻子、嘴。3.递进:言语中,递进之后可能更加重要,但是在主观题中,要照顾要点全面性,所以处理时要将递进当作特殊并列,递进就是前后都重要,本质上而言,递进是一种弱转折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所以为了照顾全面性,前后都重要。例如 刘老师喜欢吃炸鸡,更爱喝奶茶,问题是刘老师喜欢的食物是什么,虽然有递进,但是答案是炸鸡和奶茶。4.转折:但是、然而、却、可惜、尽管如此、事实上、实际上,转折之后是重点。5.因果:因果关联词,写原因还是写结果是不一定的,要依据作答目标,如果
42、目标是找原因就写原因;如果作答目标是其他东西,要优先写结果,原因就是在阐述结果是如何得来的,落脚点还是结果,只是如果作答目标是原因,要优先写原因。6.关联词看似简单,但是答题过程中还是要引起注意:递进要与并列一起记忆,二者是相等的,主观题中前后都重要;因果关联词,作答目标明确的题目要看作答目标,问什么、答什么;并列和转折常用理解即可。20技巧二:关联词(转折、并列、因果、递进等)练习:分析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长的原因(不超过 50 字)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森林被乱砍滥伐,大
43、量的农田建成了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答案要点:1.人口增加,工业发展;2.森林乱砍滥伐,农田、植被破坏;3.地表水域缩小,降水量降低。【注意】1.审题:作答目标是找原因;主题是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长。找原因要关注因果关联词。2.材料:(1)“但是近几十年来过去的水平”:二氧化碳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说的就是主题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长,表达的含义与主题相同,可以锁定主题。“由于
44、”是因果关联词,后面是原因,直接摘抄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即可。(2)“而另一方面条件”:“而另一方面”出现并列关联词,后文有要点。二氧化碳无法转化,含量逐年增长,与主题含义一致。“由于”是因果关联词,之后提示主题的原因,即作答目标。中间部分都可以写,但是本题字数只有 50字,如果直接抄字数不够,可以概括为森林被砍伐,农田植被被破坏。(3)“再加上逐年增加”:“再加上”是并列关联词,说明后面还有要点。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是主题。“使”是因果关联词,其后是结果,前面是原因,如果字数允许,可以全抄上。本题的字数不允许,只有 50 字,要识别哪些部分要写,中间部分有因果链,首先根本原因是“水域
45、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通过“减少、破坏”形成因果链条,作答时要写最根本的原因,“减少了吸21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这两句话没有实质性内容,起到承接、桥梁的作用,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水了,所以原因就是水域缩小,降水量降低。(4)“空气中发生了改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出现主题。“使”之后提示结果,不是原因,与作答目标不符,直接过掉即可。3.本题是通过两个并列关联词找到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有关;森林乱砍滥伐,农田、植被破坏;地表水域缩小,降水量降低,每个方面先锁定主题,再通过因果关联词找到要点即可。技巧三:高频词(1)直接出现(2
46、)高频词变换:同义词指示代词重点强调【注意】1.段落中,一个信息点出现大于等于两次就是高频信息点,高频词一个词反复多次出现肯定会立刻找到,但是出题人会在材料中将高频词进行改变,使用同义词或指示代词进行替换。2.例如:在疫情中,医护人员是最辛苦的群体,这些白衣天使安抚患者的心灵,逆行者守卫着大家健康防线,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医护人员、白衣天使、逆行者、他们”用词不一样,但含义完全一致,这就是高频词的变换形式。3.材料信息只出现一次,但也可能是重点,因为其前面会加上表重点强调的表述,例如尤其是、尤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重点强调提示重点。技巧三:高频词(反复强调的同义词和同义词、指示代词、
47、重点强调)练习:指出高轨卫星互联网的局限(不超过 10 字)22但高轨卫星互联网也存在天然的局限。地球半径只有 6378 公里,用高轨卫星实现通信服务,相当于从地球表面发信号到 3.6 万公里以外,一来一回,再加上信号处理等过程,导致时延不小。这种延迟对于一般的通话或访问网页来说影响不大,但这种低实时性,对联网游戏、无人机遥控等应用来说却是“灾难”。答案要点:时延大。/延迟大。/低实时性。【注意】1.审题:作答目标是找局限,主题是高轨卫星互联网。2.材料:(1)“但高轨卫星局限”:出现主题和作答目标。(2)“地球半径灾难”:“时延不小、这种延迟、低实时性”这三个词表述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的,三
48、种表述写到一个即可。原则上高频词写要点的时候要写规范的词,本题写低实时性即可。3.组织答案一、分条整理:标清序号如:一、二、三、1.2.3.【注意】条理清晰就要分条、标清序号。序号写汉字序号或阿拉伯序号都是可以的,只是需要占格子有所不同。汉字序号“一、”占两格,阿拉伯数字序号“1.”“”只占一格。二、分类整理:分门别类;同类合并,异类罗列。1.需要分类的情况:层次分明,分类合理,归纳、种种、分别2.分类方法:按照题干要求材料本身逻辑顺序3.注意:23分类方式不唯一,合理即可。【注意】1.有些时候作答目标明确的题目会要求分类,如果作答要求中出现层次分明和分类合理,说明题目要求分类,如果题干中出现
49、“归纳、种种、分别”,也是提示题目要点较多,涉及的方面较多,需要进行分类。2.分类方法:(1)按照题干要求:例如分别指出人类对抗病毒的做法和难点,按照做法和难点分别作答即可。(2)材料本身逻辑顺序:如果题干没有要求,就按照材料自身逻辑分类,科技文献的特点是逻辑层次清楚,根据材料呈现的逻辑进行分类即可。3.答案分类方式不唯一,只要合理即可,只要是分为不同的门类和不同的参差,要点间没有交叉即可。作答目标明确的题,需要分类的情况只考过一次分类,一般分条标记序号就可以。知识总结(二)例题讲解【例 1】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简述林研究员质疑美国研究
50、人员“隐形海洋”结论的主要论点。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 100 字。24【解析】1.审题干:(1)作答目标是论点,主题是林研究员质疑美国研究人员“隐形海洋”结论。本题要找林研究员质疑的论点,一个人的论点就是其观点、看法、如何认为,阅读材料时,要关注林研究员发表观点的词,例如他说、在他看来、他认为、他觉得,说明要发表观点和论点。(2)“简述林研究员质疑美国研究人员隐形海洋结论的主要论点”:主语是林研究员,阅读材料时只看林研究员如何认为的即可,出现其他人过掉即可,且观点是质疑的论点和观点,质疑是负面的,因此找到林研究员之后要关注其发表的观点与反对、否定、负面表述有关的,才是与主题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