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数学是一门根底学科,我们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都需要学习。作为数学老师,在平时数学教学时不能只单纯地传播数学知识,而应该更加重视数学的内在功能,重视数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一)一、情况分析本班共有38名学生,男生居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对一些根底的知识大局部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并且能灵活地运用。袁佳月、顾莹等同学根底扎实,数学根底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男生陆旭鹏等男生思维活泼,但作业粗心,错误率高。学生的组织纪律强,班集体有一定
2、的凝聚力,给数学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气氛。但是由天本班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根底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刘蒙、邰玉娟等同学成绩偏低,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二、教学目标1、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外表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根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
3、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稳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开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重点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3、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实际问题。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制作一些
4、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6、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单方程等根底知识,具有进行四那么混合运算的能力。四、教学难点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3、使学生会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五、教学措施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
5、不断探索、提高。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响信息。4、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学困生。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开展。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二)一、班
6、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1)班有学生40人,(2)班35人。由于新接手这两个班级,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开校的几天中了解了一些。对于六(1)班,大多数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一定的开展, 根底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但也存在少数学生根底知识差,行为习惯差。对于六(2)班,因这个班级的局部学生是从其他班级分流而来的,而这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作业错误率较高。故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将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面向全体,创设愉
7、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正确学习的动态,以提高成绩。二、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数与代数:方程、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四那么混合运算、比的意义和根本性质、百分数和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2、空间与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体积(容积)的意义。3、统计与概率: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4、实践与综合应用:外表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同时会列方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经验,开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2.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展开图;长
8、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体积、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增强空间观念,开展数学思考。3.让学生体会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简单的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数连乘连除,认识倒数,以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4.使学生在现实中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局部名称,学会求比值及比的根本性质和化简比,能解决有关比的实际问题(按比例分配)。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5.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四那么混合运算
9、(包括简便计算)并能解决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6.初步学会用替换(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开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7.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开展和增强数感。8.在情境中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学会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相改写,并运用百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 具体措施:1、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做
10、到不打无准备之仗。2、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4、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根底。5、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根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6、加强直观教学,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11、;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三)一、学生根本情况分析:情况分析(学科特点与班级情况“个性的分析)我们六年级现有学生 名,其中男生 名,女生 名,这些学生中,无弱智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来自效劳半径“三村一段,学生的根底成绩都比较好。 该班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共同学习生活,已经形成了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的良好道德品德;他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比较刻苦,成绩比较稳定。二、总的教学目的要求:1.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
12、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根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外表积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开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4、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
13、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5. 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开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和研究课题: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4、加强根底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根底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到达掌握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