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9409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23年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篇一: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课在第一课的根底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局部组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这两个活动是开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根底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二、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

3、、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三、设计理念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根底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

4、现认识上的跨越。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更多物体,采用实证与反证结合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四、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会停止的。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2)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5、等思维方法。(3)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听、说等方法进行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六、教学模式选择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局部: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猜想。三、稳固提高,拓展延伸;四、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听、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

6、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比照、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七、多媒体的使用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羊角锤、铁钉、小木板、洗衣刷、音叉、装水的水槽,砂纸 学生分小组准备:音叉、乒乓球、装水的水槽、小鼓、彩色纸屑、小

7、瓶水、口哨、 橡皮筋、实验记录表。课时安排一课时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用羊角锤在小木板上钉铁钉。问:刚刚看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钉铁钉,敲打铁钉发出的声音)()、老师出示洗衣刷,砂纸,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问:刚刚看到了这位学生做了什么动作?你们听到了什么?(用刷子在砂纸上来回刷,听到了较响的沙沙声)()、播放多媒体课件“丰富多彩的声音。小鸟欢快鸣叫、哗哗的流水声、咚咚的鼓声-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也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

8、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答复:敲打、摩擦、撞击、弹拨、风吹、乐器发声、语言说话)(板书)(2)谈话:刚刚同学们所说的都是自己的一种看法,一种猜想。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想。而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敲打、摩擦、撞击、弹拨、碰撞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正确的学习气氛,通过创设情景敲铁钉,邀请学生参与活动,聆听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音叉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 介绍实验材料(1)介绍并

9、演示实验仪器:音叉A、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B、使用方法: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教师示范)C、学生尝试用音叉。、学生开展活动:()、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实验要求):请各组分工协作,想方法让音叉发出声音来,每个人制造声音, 声音不要太大,看谁想的方法多,交流你们的方法,说说物体在发声时你有什么发现?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在报告单上。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答复,教师同时板书:音

10、叉在振动,引起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学生答复,音叉在振动教师同时板书:麻、痒)当我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时,听一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说一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答复,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抖的、动态、振动)小结: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知道音叉产生的声音是音叉在振动(颤抖)时发出的。 刚刚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答复:看、摸、听、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橡皮筋、

11、小瓶水、口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探究活动二:其它物品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些什么?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小鼓、橡皮筋、小瓶水、口哨。你能想方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将彩色纸屑放在小鼓鼓面上,敲响小鼓时小纸屑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吹响口哨时,口哨里的小珠子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实验发现。、交流汇报实验现象,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得出结论,总结方法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

12、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抖、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抖、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抖、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讲解:科学家发现,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振动。(出示课件:振动。)篇二: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

13、欲,开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根底。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根底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时机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开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3 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

14、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围绕“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开展探究活动。安排了“植物的一生、“翩翩雌与雄、“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物质的变化、“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六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4个活动。“植物的一生:根据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种植、观察、记录、整理信息等活动,使学生了解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翩翩雌与雄:教材以植物的繁殖与动物的繁殖、有性繁殖与无

15、性繁殖两条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活动了解生物繁殖的方式。对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探究方式以接受式探究为主。“位置与运动:通过观察、描述、游戏、实验、测量、统计分析等活动,引领学生发现:描述物体位置时需要用到参照物、方位和距离3个因素;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用到参照物、位置、方向和快慢(速度)“力与运动:首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在生活中力无处不在;然后通过试验、游戏、测量、统计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弹力、重力、摩檫力。“物质的变化:首先在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渗透化学变化的概念;最后,综合前面所学进行应用,同时渗透物质守恒的原理。“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回忆本学期整理资料的活动,归纳总结整理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继的探究活动中继续应用这些方法整理信息。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实验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