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公共阐释”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基础——马克思“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004897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阐释”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基础——马克思“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共阐释”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基础——马克思“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共阐释”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基础——马克思“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摘要 马克思哲学中的公共性和意识形态阐释学以及综合和凝练二者的“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对于中国阐释学构建中提出的公共阐释概念的深化理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是以社会关系的公共性为基础、以现实具体的意识形态规范为阐释原则,同时它一方面以现实的具体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规范完成自上而下的普适化,另一方面通过个体对话协商形成自下而上的共识重叠,使公共阐释在“收敛”与“开放”的辩证循环中形成阐释的有效性和真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作为公共阐释积极程度的确立方向,为公共阐释的可能性和合法性提供有效的空间。关键词公共阐释;公共性;意识形

2、态;阐释的有效性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BZX001)作者简介李昕桐,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3)05-0005-06李昕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阐释】一、中国阐释学构建中公共阐释概念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三大体系,要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发出中国声音,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离不开中国阐释,建设中国话语、中国理论需要有中国的阐释学。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中国学者从阐释学的中国建构的自主意识出发,反思中西方阐释学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走向以及

3、中国阐释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针对阐释的边界和有效性问题提出了公共阐释概念,试图以公共阐释作为核心寻求构建中国当代阐释学的基本路径,形成中国阐释学的主要框架。“公共阐释”被界定为“阐释者以普遍的历史前提为基点,以文本为意义对象,以公共理性生产有边界约束,且可公度的有效阐释”2。这里的“以普遍的历史前提为基点”是指阐释的规范在先,阐释的起点由传统和认知的前见所决定,这延续了西方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历史性思想。“以文本为意义对象”是指承认文本的自“公共阐释”的合法性和可能性基础马克思“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5在和本来的意义,“公共理性”指的是“人类共同的理性规范及基本逻辑程序”,“有边界约束

4、”指的是“文本阐释意义为确当阈域内的有限多元”,“可公度的”指的是“阐释结果可能生产具有广泛共识的公共理解”,“有效阐释”指的是“具有相对确定意义,且为理解共同体所认可和接受,为深度反思和构建开拓广阔空间的确当阐释”3。笔者认为对于公共阐释的解读还需要进一步展开和深化。首先,公共阐释包含的“公共理性”“有边界约束”“可公度的”和“有效阐释”的核心问题在于对公共的讨论,即对公共的划定决定了理性规范以及理解和阐释的有效边界。张江等学者从伽达默尔的共通感、语言、公共形象入手,认为这样的共通性决定了公共阐释中公共性的可能性和合法性。以无数个体为起点上升而成的所谓的公共,是个体阐释经由争取和被认同上升为

5、小范围的公共,又逐步依据这样的程序上升为大范围的公共和更大范围的公共,最后在此范围内成为知识进入共享的知识体系。个人阐释在公共的范围上不断变大,最终成为公众承认的公共阐释,并提出个体阐释是公共阐释的源头和基础。张江还谈道:“阐释的公共性本身隐含了公共场域中各类阐释的多元共存,但是,个体阐释绝非私人的,个体阐释的理解与接受为公共理性所约束。这是因为:人类的共在决定个体阐释的公共基础,集体经验构造个体阐释的原初形态。”4由此便出现一系列需要明确和解释的问题。张江认为个体阐释由于知识框架和文化历史的前见,必然形成个体阐释的异质性,也就是说个体的多样性、灵活性、变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必然决定了阐释的多

6、样性、灵活性、变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那么这里产生了第一个问题:既然公共阐释是经由个体到公共的路径,那么所谓的公共是如何在差异性中生成的,即公共阐释何以可能?张江解释为,虽然阐释具有个体的异质性,但由于人们具备理性的共通性,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语言模式和历史传统,所以具有交往和沟通的可能性,能够在公共场域中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实现相互的理解与认同。于是便出现了第二个问题:这里所谈的公共是何种意义上的公共?理性的共通性是否是一种先验的抽象?把文化历史领域的共同背景作为公共可能性的基础是否具有原初性?同时对于“公共阐释何以可能”的问题,一定有一个被确立的相互间承认的规范和秩序,使异质性的个体阐释受

7、到约束和限定,最终汇聚为公共阐释。那么第三个问题:这个约束和限定是什么?张江认为是“受公共理性的约束”,即公共理性决定公共阐释。这里又出现了第四个问题:什么是公共理性?它是否是先验存在的?它是否是康德理解的公共性,即对各种公共性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在其中提炼出一种具有先验性、普遍性的公共性原则?张江认为,“公共理性是个体理性的共识重叠与规范集合,是阐释及接受群体展开理解和表达的基本场域”,即公共理性是个体理性汇聚的共识重叠,反过来它又成为个体阐释上升为公共阐释的限定。如果公共理性是个体理性的共识重叠,那么公共理性实际上是处于动态的不稳定状态中,也就是说如果完全以不具有稳定性的个体理性的共识重叠作

8、为相互间承认的规范,公共阐释会成为虚幻和空谈,所以一定还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作为约束和限定的规范和秩序。那么进一步产生了第五个问题:这个“相对稳定的被确立的相互间承认的规范和秩序”是什么?再有,张江认为,“公共理性的运行范式是由人类基本认知规范给定”5,这种对公共阐释基础的设定是在观念层面上的,并没有对作为观念层面的理性的前提给予解释。还有,在谈到公共阐释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张江进一步指出:“人类的共在决定个体阐释的公共基础,集体经验构造个体阐释的原初形态。”6这里又产生了第六个问题:“人类的共在”是什么形式的共在,即共在或公共是指什么领域的共在?是阿伦特政治领域的公共,还是哈贝马斯舆论或文化领域

9、的公共?“集体经验”又是指什么,且经验是指什么层面、什么领域的经验?可以看出,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公共的解读上,即公共是何种意义上的公共?公共所意指的承认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和秩序是什么?所以公共阐释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公共的理解,使之澄明并具有合法意味,而且需要超越对公共阐释抽象的普遍性界定,揭示现实阐释活动得以展开的真实境况和实际的界限。为此笔者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通过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和意识形态阐释论,并尝试性地综合二者,形成马6克思的“现实的公共性阐释”思想,以此对中国阐释学构建中提出的公共阐释问题加以拓展和深化。二、马克思阐释的公共性原则现实的公共阐释1.马克思的“公共”内涵

10、近代哲学,譬如从卢梭、康德到李普曼、阿伦特,从哈贝马斯、罗尔斯到桑德尔都是从观念层面理解公共性,并依据观念层面的公共来界定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而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批判以观念为载体的公共性,他认为观念层面的公共理性、公共观念的基础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和交往,因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7,所以公共观念、公共理性无非是人们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观念反映。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公共性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属性。马克思在讨论公共利益问题时指出,公共利益出现问题的前提是分工,分工导致公共利益的形成及其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共同利益不是仅仅

11、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8。所以公共理性的界定不应基于理性本身的共通性,而首先是基于置于其中的生产生活层面的共同性,是在人们共同的物质生产交往中形成的对于社会关系的观念。马克思在通过批判私有制和扬弃异化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展望中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其中进一步呈现了对公共的理解。首先,公共的基础是一种通过生产、交往有机互补结合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强调主体间的、与私有对立的关系。实际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都表达了与私有对立的普遍、共同、共产、共有的思想。其次,公共的形式是“

12、真正的共同体”,它以生产力的普遍高度发展以及与世界的普遍交往为基础,以摆脱民族与地域的局限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它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不一致的政治的“虚假的共同体”,而是个体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逐步趋于一致的共同体,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才获得自己的自由”9。再次,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采取“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10,即“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11,而且这个“共同活动方式”的展望就是“世界历史性的”12共同活动。最后,在马克思的思想逻辑中,人类的“共同活动方式”是通过生产和生活两个实践维

13、度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而且生产本身就是生活,二者统一于生活,只有满足生活的需要才是人们共同活动的实践动力、进程、目标及其价值。所以“能够生活”集中反映了人之生存的价值诉求,是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公共的基础是生产生活,公共性强调的就是生产生活基础上的价值取向;而且所谓“能够生活”,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指占有和享受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占有和享受物质财富之上的精神生产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同时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即是“生活本身,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13。“共同的活动方式”体现了整体的协作

14、性,共同占有生产力,共同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共同的活动方式”决定了共同体成员的共识(能够生活),并决定了在此基础上必将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2.马克思作为意识形态的阐释原则在马克思看来,阐释除了受历史性的前见影响,还受当下的意识形态力量的驱使。“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构成该时期的理解和解释活动的总体背景,换言之,构成了理解和解释者的先入之见的基础和源泉。”14这就是阐释的具体的现实性,即人们理解和解释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力量就是意识形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根植于实践阐释的意识形态阐释“不是从抽象的、价值中立的理论态度出发去探索人的理解和解释活动,而是把实践活动,特别是政治活动的具体意向看做

15、人的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本质。事实上,马克思揭示了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真正的秘密”15。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指出,在任何存在着阶级利益冲突的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通过从整体上掌控物质实践活动支配着物质7资料的生产,进而掌控着精神实践。“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16正是因为统治阶级以物质实践的方式以及在此之上的理论方式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他们主宰着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向。这种意识形态渗透到人们的全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不自觉地决定着人们理解和解释活动的

16、内涵、实质和界限。所以说人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一个先定的意识形态的磁场中进行的。17而且在马克思看来,“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18,无产阶级只有夺取政权,才能确立自己的阐释权,使自己的全部阐释活动获得合法性。所以阐释的界限就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对一切阐释活动的合法性界限的规定,所谓“合法性”就是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认同。3.马克思“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在前面讨论的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和意识形态阐释学中,我们试图综合和深化出一种全新的阐释原则“现实的公共阐释”,即以意识形态作为规范的公共阐释。它既是一种社会关系

17、属性的公共性,又是以现实的具体意识形态作为规范限定的公共性。首先,我们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探讨公共性。公共性的表现载体不是先验的思想观念,而是现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所展望的“真正的共同体”就是以生产生活为基础的公共性,它是共同活动的协作性,在其中人们共同占有和享受物质以及之上的精神财富,而且以“能够生活”作为共同体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不能依据(先验的)思想观念,而是要立足于具体的社会关系来把握公共性,进而把握公共理性和公共阐释。其次,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确立以某种意识形态为规范的公共理性。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理解和解释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力量,对个体阐释上升为公共阐释起着决定性的规范和限定作

18、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如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传播、文化等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个体阐释进行规训和引导,以此来形成更具普适性和主流性的公共阐释。可以说意识形态是公共阐释对个体阐释能动的影响,是公共阐释给个体阐释的强大的聚合力。意识形态作为公共的规范更直接地实现了从个体阐释到公共阐释的可能。这个作为意识形态的规范就是共同体内部凝结的价值共识,它是共同体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也如同戈德曼提出的“世界观”思想:“一种世界观正是使一个群体(最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社会阶级)的成员统一起来并使他们与其他群体相对抗的全部意向、感情和表象的总和。”19这种世界观是集体的意识现象,具有整体性,表现为共同

19、体成员(统治阶级成员)统一起来的全部意向和感情,是集体的意识现象。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意识形态的否定性用法被颠覆,而且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从结构功能的视角关注意识形态。譬如斯图亚特霍尔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意识形态“阶级主体论”的突破;理查德奥曼认为,任何“拥有共同利益”的群体的观点都可以称为意识形态。20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结构,甚至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公共思想、公共文化。所以在马克思畅想的由自由人联合起来的“真正的共同体”就是共同体成员以共同的活动方式,共同占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凝结“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就是集体的价值共识、集体的公共思想或公共文化。三、公

20、共阐释的合法性与可能性1.公共阐释的合法性基础通过对马克思“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的理解,我们再去观照第一部分针对中国阐释学提出的公共阐释中存在的一些质疑,即公共阐释的合法性和可能性问题,并试图对其进行解释和突破。第一,无论是把“理性的共通性”还是文化历史领域的共同背景作为公共可能性的基础,其都不具有原初性,公共绝不是观念层面的公共,不能以“共通感”这样的先验性作为基础,而是要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公共的理解社会关系属性的公共。马克思的公共意指社会领域,而非哈贝马斯的文化领域和阿伦特的政治领域。马克思社会关系属性的公共性理解,相比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而言更具有基础性和原初性。可以说马克思唯物史观

21、的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公共才是公共8阐释的起点。当我们明确了公共的内涵起点社会关系的属性,公共阐释所包含的“公共理性”“有边界约束”“可公度的”和“有效阐释”的讨论才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释。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公共的划定决定了理性的规范以及理解和阐释的有效边界。可以说社会关系属性的共在决定了个体阐释的公共基础。在此基础上,公共阐释的澄明性、公度性、建构性、超越性和反思性特征才真正被确定。第二,如果要使个体阐释的异质性通过公共理性达到公共阐释的可能性,必须经由意识形态作为稳定的自上而下的规范成为个体阐释向公共阐释迈进的约束和限定条件。而且这个意识形态是共同体内部成员为了更好地生产生活而达成的价值共识,即“

22、集体经验构造个体阐释的原初形态”,且这里所提到的“集体经验”就是共同体内部成员集体的意向和情感。2.公共阐释的可能性途径个体阐释的溪流注定要汇入公共阐释的海洋。通过对公共的唯物史观界定,以及确立“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之后,我们还要明确公共阐释的积极发展途径:阐释的“收敛”与“开放”的辩证关系。它表明公共阐释既包含阐释在先的、以意识形态为规范的自上而下的收敛约束,揭示现实阐释活动得以展开的真实境况和实际界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包含个体阐释的自下而上共识重叠的多元和开放,即共同体成员在各自文化的、历史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可以自由对话协商的阐释的开放性。总之,公共阐释以具体的现实关系为背景、以具体的意

23、识形态约束为合法性基础,又以个体的自由协商对话阐释为原则,在阐释的“收敛”与“开放”的辩证关系中使个体阐释上升为公共阐释成为可能。而且阐释的“收敛”与“开放”相互依赖、互为条件,“收敛”指向认同和服从,而“开放”则在于理解和沟通。公共阐释在“收敛”与“开放”的张力中、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中达成平衡,并且确立了公共阐释的真理性,即在“不确定性中追索和把握确定性”21。总之,从个体阐释到公共阐释的实现,依据的是阐释的“收敛”与“开放”的辩证循环:意识形态的规范起着“收敛”的作用,而个体的历史性特质以及相互间的协商对话成为“开放”的意义。而且在优越的社会关系境遇下,公共阐释会在阐释的“收敛”与“开

24、放”的辩证关系中产生动态的积极效果,即一种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的渗透与自下而上的个体相互对话、协商的融汇和循环过程。这就使阐释的公共性不仅在于阐释者始终以共在(共同的活动方式与共同的价值取向)的方式生存于世,不仅在于公共的集体经验始终构成阐释活动的基础(这个集体经验既包含当下意识形态的现实性,又包含历史文化历史性积淀),也在于它使个体的人面向他者、旨在与他者达成共识而进行阐释的意义。所以,公共阐释本身就是“收敛”与“开放”的过程,在其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和谐的、尽可能达成一致的互动性与关联性,让作为此在的个体转变成作为共在的个体。而且公共阐释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优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3.公共阐释

25、积极的确立方向阐释的公共性总是与阐释行为所依赖的共同体紧密关联,因此讨论公共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讨论共同体问题。真正的公共诠释就是充分实现其有效性的阐释,即得到诠释共同体中大多数人认同的诠释。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中不但表现为物质生活的共同体,而且蕴含着精神生活的共同价值,它是凝聚共同体力量的精神滋养,是保持共同体向心力的无形纽带;另一方面它又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也为协调人们的物质利益设立了必要的尺度。总之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价值共识作为整合的“人的精神规范”是“真正的共同体”的基本标志之一,人们在共同体内部集体凝聚的思想下进行阐释活动。在这样的论述过程中,我们再回到张江提出的公

26、共阐释的内涵上来,譬如共同体中个体理性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个体成为共同性。笔者认为在“真正的共同体”内部“共同活动的方式”凝聚共同价值取向的诉求,它使个体理性能力“收敛”,个体间的差异被有意义地“限定”。普遍的理性能力在不同个体之间、在“真正的共同体”成员之间达成理性判断的共识。这就是公共理性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谈阐释边界、可公度性等等就更加有理可依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域下谈公共阐释意义深远。在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的公共性中,以9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社会凝聚了新的价值共识。它是中国人民在共同活动方式、共同占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为了更好

27、的生活所统一起来的全部意向和情感,是中国社会共同体中全体成员集体凝结的价值共识,所以它作为意识形态在公共阐释中起着规范和向导意义的约束和“收敛”,同时共同体成员形成多元阐释的开放性,并在对话和协商中形成共识重叠,完成从个体阐释到公共阐释的循环递进过程,使阐释不断更新完善,指向有效。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在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引领下,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以及价值多元、价值差异和价值冲突的形势下,为谋求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类新文明形态”的思想,它们成为马克思畅想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即人类进一步发展的新坐标。“人类命运共同体”

28、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反映全世界最广大民众的价值理想、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人类处理各类关系的共同准则”22,是为追求人类公共善的价值共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构建中国阐释学,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经典“复活”于现代,并且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之中,乃至参与到世界文化之中。马克思所理解的公共内涵是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的公共性,是一种社会关系属性的公共性,而且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就是强调共同活动方式基础上的价值取向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凝聚价值共识。同时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人们理解和解释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力量,意识形态是人们理解和阐释的原则,这样从马克

29、思的公共思想和意识形态阐释学中,我们综合和深化出一种全新的阐释原则“现实的公共阐释”。它既是一种社会关系属性的公共性,又是以现实的具体意识形态作为规范限定的公共性。那么中国阐释学构建中所提出的公共阐释的合法性基础便可依据于此。同时在阐释的“收敛”与“开放”的辩证循环中,即一方面以现实的具体意识形态作为规范、自上而下的普适化,另一方面通过个体对话协商,形成自下而上的共识重叠,二者同时进行完成个体阐释到公共阐释的可能性进程,实现阐释的有效性和真理性。总之马克思的“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对中国阐释学构建中提出的公共阐释作了进一步的深化解读。它既超越了康德先验的公共理性,又超越了罗尔斯把公共理性所蕴含的

30、“普遍性”限定在特定的政治共同体之中,也超越了阿伦特、哈贝马斯、桑德尔等人具有道德主义倾向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逻辑。同时马克思的“现实的公共阐释”思想打破了个体到公共的抽象模式,在个体阐释的多元性共识重叠中,将意识形态作为阐释的有效限定。它超越以往对“公共阐释”的普遍性界定的抽象意味,揭示现实阐释活动得以展开的真实境况和实际界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国乃至世界凝聚了新的价值共识,为公共阐释的可能性和合法性提供了有效的空间。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 年 5 月 19 日,http:/ 3 4 5 6 21

31、 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 2017年第6期。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3页。8 9 10 11 12 16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3、199、160、340、166、178、179页。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94页。14 俞吾金:实践诠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15 17 俞吾金: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及其当代意义,天津社会科学 2001年第5期。19 法 吕西安 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滨译,天津:百花文

32、艺出版社,1998年,第21页。20 美 理查德 奥曼:广告的双重言说和意识形态:教师手记,罗钢、刘象愚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99页。22 习近平: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铸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纪实,光明日报 2016年2月5日,第1版。【责任编辑:李凡】10The Basis of Legitimacy and Possibility of“Public Interpretation”Marx s Idea of“Public 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Li XintongThe“publicity”an

33、d“ideological hermeneutics”in Marx s philosophy,as well as the ideas of“public 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synthesized and condensed,have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the concept of“public interpretation”propo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hermeneutics.The idea

34、of“public interpretation of reality”is based on the publicity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based on the specific ideological norms of reality as the interpretation principle.At the same time,on one hand,it takes the specific ideology of reality as thevalue norm and is universalized from top to bottom,on

35、the other hand,through individual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bottom-up consensus overlap is formed,so that public interpretation forms the validity and truth of interpretation inthe dialectical cycle of“convergence”and“openness”.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future for mank

36、ind proposed b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used as the direction for establishingthe positive degree of“public interpretation”and provide effective space for the possibility and legitimacy of“public interpretation”.On Adam Schaff s Notions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nguageFu Qilin

37、Adam Schaff is a well-known Marxist philosopher of language in the contemporary Eastern Europe and hisbooksProblems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Truthand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are considered as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h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In the two books,Schaff,on the basis of discus

38、sions about language ofMarx,Engels,Lenin and Stal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analyzes such bourgeoisie idealistphilosophies of language as empirical citicism,conventionism,neopositivism and reveals their weakness and dangers.Schaff reflects on such foundamantal issues as truth

39、,objectivity,meaning and communication from point ofview of Marxism,and adva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language.He combines the constuctionand critique,innovation and conversation,and thus puts forward a kind of systematic philosophy of language,with astrong critique,originality and avant-garde,while with some limitations in it.2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