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表意系统考察_张淑萍.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06442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表意系统考察_张淑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表意系统考察_张淑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表意系统考察_张淑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表意系统考察_张淑萍.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表意系统考察_张淑萍.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表意系统考察_张淑萍.pdf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第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作者简介】张淑萍(),女,甘肃定西人,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符号学研究。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表意系统考察张 淑 萍(兰州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摘要】白马藏族傩文化以像似符号为主要表意媒介。其中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像似程度有级差,在形象像似、图表像似和比喻像似之间游移。傩文化符号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总是以形象像似、图表像似或比喻像似中的某一种为主体,在此基础上累加其他两类像似的特征。通过分析意义()的生成过程,白马藏族傩文化的意义可以分为三层,即意图意义、文本意义、

2、解释性意义。在意图意义的注入和文本意义的形成过程中,明喻、隐喻、提喻、转喻、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被大量使用,以期傩文化的各类符号文本能准确、有效地表达意图意义。就叙述方式而言,白马藏族傩文化是多层次、程式化展演系统,其静态组合、动态构成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秩序性和结构规定性,其制作者力求墨守成规,传承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表达一套既定的意义集合。【关键词】像似符号;意义;修辞;叙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年 月 日颁发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中,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

3、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年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国发 号),甘肃陇南白马藏人的祭祀性傩舞“池哥昼”荣列其中。作为白马藏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池哥昼”是综合体,几乎包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内DOI:10.13805/ki.2095-7009.2023.01.018容:首先,傩舞“池哥昼”是春节期间举行的驱邪纳吉仪式(),是白马藏人一年一度集体参与的最大节庆活动();其次,傩舞“池哥昼”是集舞蹈、歌唱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再次,傩舞“池哥昼”的面具、

4、沙嘎帽、服装、番鞋、道具均为白马藏人的传统手工艺();而且,傩舞“池哥昼”的仪式歌均用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的白马古语()演唱,以追述历史、解释自然、传授知识、分享经验、教化族人为主体内容,同时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第一条、第四条。总体而言,傩舞、歌谣、服饰三部分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傩舞“池哥昼”仪式系统,使之成为综合性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撑起了白马藏人的民族精神,鼓励其团结一心、克服无数困难,从遥远的古代走到了今天。今天的白马藏人聚居在甘肃陇南,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一带的高山丛林地带,其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农耕与狩猎。白马藏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仅限族内通婚,也不认同建国后将其归为藏族的族属划

5、分。学术界也多有讨论,通过史籍资料查考以及当地民俗文化研究,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白马氐人,为古代氐人的后裔。氐人最初生存在西北,后向西南迁徙。两晋南北朝之际的仇池国是氐人的兴盛期,氐扬政权被北周所灭后,氐人大部分汉化,其中一支逃逸至深山密林之中,就是今天的白马藏人。白马藏人没有文字,却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但与其族属问题一样,白马藏语的支属问题也没有定论。部分学者认为白马藏语属于藏语支,是藏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也有学者认为白马藏语是藏语的一种方言。虽然白马藏族未能创造出一套文字来巩固其语言系统,作为补充,他们却创造出了一套规范性和叙述性极强的傩文化符号表意系统,在面具、服饰中呈

6、现,在舞蹈中展演。白马藏族的舞蹈是祭祀性傩舞,在面具、服饰以及木剑、牛尾刷等道具的装扮下,在春节期间上演,按照既定的程式舞之蹈之。面具图式、服饰符号、舞蹈动作在各自表意的基础上,组配成上一级符号表意系统,叙述着白马藏族之起源、迁徙及发展历程,描摹白马藏人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生态。一、白马藏族傩文化的符号特征白马藏族傩文化的面具、服饰和舞蹈是以像似为主导的文化符号。面具主要包括池哥昼面具、麻昼面具、甘昼面具三类。其中池哥昼面具有池哥四兄弟面具四副、池母面具两副;麻昼有狮、龙、虎、牛、猪、鸡等六个生肖动物面具,甘昼是猫面具,共四副。依照符号与其表达对象之间像似性

7、的级差程度,白马藏族的面具、服饰符号可以分为三类:形象像似符号、图表像似符号、比喻像似符号。形象像似是初度像似,符号与所指代的对象之间存在较多形象上的一致性,即理据性,属于直观而具体的像似,像似关系一目了然。图表像似是二度像似,比形象像似更为抽象,理据性减弱。符号与对象之间不是外形上的直观像似,而是双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比例及其关系方面具有结构上的像似性。比喻像似是三度像似,抽象程度进一步加深,符号与其所指之间不是直观而清楚的形似,而是一种认知或者思维上的像似,理据性较 隐 蔽。符 号 再 现 的 是 对 象 的 某 种 品 质()。形象像似、图表像似和比喻像似经常并存于同一副面具、同一套服饰或

8、同一段舞蹈中,甚至一个符号可同时是形象像似符号,图表像似符号或比喻像似符号。其组合原理是在形象像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构图表像似和比喻像似。池母面具构图单纯,是典型的形象像似符号;池哥、麻昼和甘昼面具造型较为复杂,符号组合集形象像似、图表像似与比喻像似为一体。首先,池哥、麻昼和甘昼面具从整体上来说也是形象像似符号,外形基本上能表现出人或动物的面相轮廓,而其五官的布局与所指对象之面部轮廓的比例搭配,则是图表像似。池哥外凸的眼球、眉心夸张的纵目、鸡翎子头饰是基于形象像似基础之上的比喻像似,遥指一位与白马藏族生存息息相关的人或物、记录一次历史事件,追忆一段岁月,并由此映射一种残存在集体无意识中的社会关系

9、方式,如鸡翎子提喻那只叫醒了被敌人追赶却仍在沉睡中的白马藏人迁徙队伍的白公鸡;纵目提喻氐人的先祖刑天氏,转喻白马先祖聚居地奇股国,即刑天与黄帝因“争神”而遭黄帝斩首、断腿的地方。刑天受过劓刑,额上留下一个纵纹的裂口。刑天死后,其后裔奉其为三目神,为了纪念他,更为了族裔认同,白马藏人 在 较 长 一段 时 间 内 保留额 头 刻纵纹的习俗。这一历史记忆最终保留在傩舞神祗面具中。虽然白马藏人服饰中的形象像似符号不少,如对花、草等植物的形象描摹。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图案整体结构的组配上,图表像似依然是主体,如圆圈纹、三角纹、十字纹、米字纹、方块纹及其复杂的搭配样式。服饰中的图表像似是形象像似符号进一步

10、抽象化为几何图形的结果,其组合不限于形式的多样化和结构的复杂化,更包涵深刻的寓意,从而将比喻像似纳入其中,并将比喻像似作为服饰符号的终极旨归。如沙嘎帽上,帽檐前部用红丝线绣出三角形图案喻指鸡头;帽檐两侧饰以扇形纹饰,意为鸡翅;帽檐后部绣着“个”字形纹饰,比喻鸡爪,且沙嘎帽的色彩均为白色,以此纪念那只救了白马藏人性命的白公鸡,记录那次化险为夷的迁徙事件。服饰符号中,三角形指代鱼,圆点指代星星,米字纹指代太阳。在这些几何纹中,依照空白空间的大小,绣上各类团花,各花瓣所占比例相当,呈匀质化分布,用来指涉月亮。圆形纹、三角纹、十字纹、米字纹与其中的花瓣纹随机搭配,产生不同的组合。如女性百褶衣背部的符号

11、组合,与衣领一起,形成一个抽象鱼纹,遥指鱼作为生殖图腾而备受崇拜的岁月,以及女性作为生育者所应承担的主要社会职能,图表像似转化为比喻像似。傩舞之舞蹈本身集形象像似与比喻像似为一体,在形象像似的基础上累积比喻像似。首先,从舞蹈的每个动作元素到傩舞整体,都在模仿生活,从模仿一个日常举动到模仿一次大型活动。比如在傩舞“帕贵寨”(汉语意为“杀野猪”)中,一位舞者头戴野猪面具,模仿野猪,到处觅食,糟害百姓的庄稼,其他舞者手拉手围拢野猪,围着它转圈,瞅时机将其击倒,众人一起捕获野猪,拼命击打并杀死伺机逃窜的野猪,然后步调一致地做剥皮、肢解等动作,并象征性地朝围观的民众分发猎物。这样一整套的舞蹈动作,无不是

12、对原始狩猎场面的形象模仿。由此可见,傩舞也是一种历史性比喻像似,用仪式的方式将遥远的集体狩猎场景及其文化记忆做超时空的投射。同时,傩舞并不自我设限,拘泥于像似符号,而是延及指示符号和规约符号领域,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与指示符号、规约符号相互转化。首先,傩舞在模仿生活即符号在模仿对象,追求像似的基础上,指示着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因果、邻接、部分与整体等关系。如池哥手里的木剑指代武器,与真实的利剑之间是邻接关系,与武器之间是部分与整体关系,与先民的生存状态之间是因果关系。指示符号的功能是让符号组合秩序化,在因果、邻接等关系中,让整个傩舞之符号文本有一个相对规整、协调的排列方式,实现符号的有序化。并以秩序化

13、的符号体系反过来影响并建构现实生活,引导现实生活的秩序化发展。其次,傩舞作为像似符号,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使用中,其像似性会逐渐淡化乃至消失,成为一套人们习以为常的、后人不能轻易改变的傩舞体系,使得像似符号规范化为常规符号或者说规约符号,不容使用者做自由的发挥和创造。事实上,不仅傩舞如是,其他符号均如是。当一套面具模式、服饰符号经过千百年经年累月的使用,其文本的组合方式就变成了一套程式化规定,最初的像似符号和指示符号转化为这一民族约定俗成的规约符号,成为白马藏人的集体记忆,族裔认同由此产生,也被不断重温和强化。二、白马藏族傩文化的意义生成及解释机制白马藏族傩文化有丰富而深邃的涵义,这些涵义或意图意

14、义()在傩文化符号产生之前预先存在,在面具、服饰、舞蹈的符号文本生成过程中“强加”至文本。意图意义包括文本制作者的意图意义和该民俗文化群体共享的集体无意识意图意义。制作者的意图意义指面具、服饰制作艺人以及舞蹈的编排艺人特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生命观;集体无意识意图意义既包含原始先民的集体无意识,也充满后世先民有意赋予并逐步强化的民族文化记忆因子,在世世代代的传承过程中从有意渗透到潜移默化,最终内化于该族群的集体文化意识之中。对意图意义的解读,可以通过考察面具、服饰、舞蹈之符号文本的各类伴随性文本来倒推构筑。伴随性文本有两类,一是显性文本,包括面具符号文本、服饰符号文本、舞蹈符号文本的作者及其身世

15、等副文本(如白马藏人口口相传的故事“班启明振兴面具舞”),以及该文本的题材及风格等型文本;二是生成性文本,如一副面具、一个纹饰、一段舞蹈产生以前的各种同类型面具符号文本、服饰符号文本和舞蹈符号文本及其产生以前的整个白马藏族的民俗文化史等前文本,在制作该文本的当时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甘、川两省各个白马藏人村寨现存的傩舞面具造型、服饰纹和舞蹈动作流程等同时文本,也包括该面具、服饰、舞蹈之符号文本制作时的文化氛围,如傩舞“池哥昼”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前、后的人文环境,年岁季节以及庄稼的收成情况等自然环境以及民俗活动等各类边缘文本。面具、服饰、舞蹈之符号文本形成后,文本本身便具有了意义。文本意义“一

16、旦实现,就一定与意图意义有差距,只是在大意上类似于意图意义。”于是就有了文本意义的解读。文本意义的解读与解释性文本有极大关系。解释性文本包括元文本、链文本和先后文本。一件面具符号文本产生后、被解释者解读前出现的各类评价,包括对此作品的精细程度及其作者的声誉等评论是元文本。元文本会先入为主地影响解释者的解读态度和解读行为。其次,在解读某文本时,解释者会自觉不自觉地与某些其他符号文本一起解读,参与解释的这些符号文本为链文本。链文本的形成与解读语境、解释者的身份、阅历及相关知识的储备等相关,如在解读某一面具、服饰符号文本时,解释者先前所见到过的所有面具、服饰符号文本都有可能被想起来作为参照。再次,如果两个文本之间有特殊关系,如新的面具符号文本是对旧的面具符号文本的模仿,该新、旧面具文本即为先后文本。由于白马藏人注重文化的接续和传承,所以先后文本不仅在面具、服饰符号文本中最为常见,也在舞蹈符号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极高。三、白马藏族傩文化的表意方式白马藏族傩文化蕴含的丰富意义是通过修辞来表达的。面具、服饰、舞蹈符号是图像符号,使用的是超语言的概念比喻,包括明喻、隐喻、提喻、转喻、夸张和象征等。语言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