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哈尼族地鼓舞为例_杨康贤.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07159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哈尼族地鼓舞为例_杨康贤.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哈尼族地鼓舞为例_杨康贤.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哈尼族地鼓舞为例_杨康贤.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哈尼族地鼓舞为例_杨康贤.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哈尼族地鼓舞为例_杨康贤.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8 卷 第 5 期2022 年 10 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Vol.38 No.5Oct 2022收稿日期:2022 01 28作者简介:杨康贤(1979 ),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文化研究。doi:10 3969/j issn 1009 0479 2022 05 021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 以哈尼族地鼓舞为例杨康贤(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留下的宝贵

2、财富。地鼓舞作为哈尼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哈尼族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显现,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但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资金和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哈尼族地鼓舞自然退化日趋加剧。因此,多管齐下推进哈尼族地鼓舞的保护和传承,对传承哈尼族文化根脉,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适应性,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和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地鼓舞;保护和传承中图分类号:G127;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0479 (2022)05 0109 05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3、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in Ethnic Border egions:A Case Studyof Digu Drum Dancing of Hani PeopleYANG Kangxian(Faculty of Marxism,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Kunming 650033,China)ethnic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precious wealth transmitted by Chinese ancestors i

4、n their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 A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ani ethnic group,Digu drum dancingmanifests thepersonality and aesthetic of the Hani people,which is of great artistic value and re-search value However,due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economic development,capital and popu-

5、lation quality and other factors,the degeneration of the art due to natural causes is increasingly aggrava-ted Therefore,the multi-pronged promo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Hani Digu drumdanc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Hani people,and promo

6、te the ad-apt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of ethnic border regionsKeywords:ethnic border region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igu drum dancing of Hani peopl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0引言在 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7、,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1。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反映特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而成为云南独特的精神标识,可以有效助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但是,边疆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资金和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资源自然退化日趋加剧。因此,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应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保护和传承展现其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边疆民族地区全面振兴。1调查设计地鼓舞,是哈尼族先民在“祭祀”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男

8、女混合舞蹈,主要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架车乡扎垤村委会附近村寨。哈尼族一般在农历六月“矻扎扎”(哈尼族节日)和农历十月“测拉火施”(哈尼族节日)跳地鼓舞,祈求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在舞蹈过程中,通常由一名成年男性把鼓放在地上打,其他男女在鼓周边混合舞蹈。整个过程无其他乐器相伴,一个牛皮大鼓、简单的竹棍就可以演绎出震撼的鼓舞。地鼓舞的舞步、动作也相对简单粗犷,但因动力性强而极具感染力,给人一种古朴、粗犷和热烈交织的情感体验。哈尼族地鼓舞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谐和教育等价值。因此,哈尼族地鼓舞分别于 2013年 11 月和 2014 年 11 月入选云南省第三批非

9、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调查地点本次调查地点为地鼓舞的发源地云南省红河县架车乡妥女村,架车乡距县城 74 km,全乡面积325 km2,是红河县面积最大的乡,同时也是红河县最贫困乡;下辖 8 个村委会,60 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0 285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9 户,农业人口3 928 户;全乡共有劳动力 11 374 人,外出务工劳动力4 306 人;世居哈尼族、瑶族 2 种民族,哈尼族19 847 人,占97%,瑶族438 人。1.2调查方法本文以访谈、问卷调查和田野调查为主,文献分析为辅的调查方式。访谈对象主要为架车乡中学6 名教师(其中校长1 名,副校

10、长2 名)、架车乡党政领导、妥女村党支部书记、族长和地鼓舞传承人。调查共设计问卷两类,第一类调查问卷主要向架车乡中学学生发放,了解当地学校保护和传承哈尼族地鼓舞的基本情况。第二类问卷主要向架车乡村民发放,目的是了解当地村民对哈尼族地鼓舞保护和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保护和传承等基本情况。问卷一(学生)共发放 100份,回收 99 份,回收率 99%;其中有效问卷 97份,有效率 98%;问卷二(村民)共发放 15 份,回收 15 份,回收率 100%;其中有效问卷 15 份,有效率 100%。最终通过 SPSS 20.0 统计调查问卷。2调查结果及分析2.1建立了地鼓舞传承的管理机构,构建了科学、系

11、统的传承体系在各级政府的宣传下,人民群众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并有强烈的愿望参与地鼓舞的保护和传承。当地政府则在红河县架车乡扎垤村委会一带建立了地鼓舞传承管理机构,充分挖掘和收集地鼓舞相关资料;整理当地背莫(哈尼族长者)的口述资料,建立健全地鼓舞资料档案。针对地鼓舞传承人濒危的问题,政府根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明确了传承人的主要任务,即向当地中小学生、年轻人教授地鼓舞,组织地鼓舞的文化展演;为了激发传承人和展演队的积极性,每年给予传承人 5 000 元补贴,展演队在外展演时给予每人每天 100 元的补助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村民

12、参与地鼓舞表演的积极性。2.2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和现代传媒推进哈尼族地鼓舞传播除了通过哈尼族传统节日、体育运动会和饮宴、婚礼等活动传播地鼓舞外,当地政府还组织了地鼓舞展演队,多次参加了红河县乃至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地鼓舞由最初的民间自娱性表演到搬上舞台,更好地提升了内在价值。此外,当地还通过书籍出版,VCD、DVD 等光盘的发行,电视节目的录制,网站介绍等现代传媒的运用,也扩大了地鼓舞的影响力。2.3保护和传承哈尼族地鼓舞形成普遍共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学生对保护和011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 年 10 月传承哈尼地鼓舞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均认为地鼓舞作

13、为哈尼族独特的民族标识,是哈尼族的根,应该进行保护和传承。其中,55%的学生和60%的村民认为哈尼地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优秀,需要保护和传承”;76%的学生和 75%的村民认为“地鼓舞的传承和保护有积极意义,应大力加强”。此外,哈尼族群众对参与到地鼓舞保护和传承过程的愿望也十分强烈:81.4%的学生和 80%的村民表示很有兴趣选择“与周围的人一起行动保护,提倡继承和发扬”;在实际生活中,67%的村民在家庭教育中就对子女讲授过地鼓舞的故事和相关知识。群众对参与地鼓舞的热情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地鼓舞的保护和传承。2.4学校参与保护和传承哈尼族地鼓舞学校不仅有文化教育功能,也有文化传承

14、的功能。红河县为了打造“歌舞之乡”品牌,加快文商旅一体化建设步伐,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于 2015 年 6 月成立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2016 年 5 月开始招生2。学校秉承健全一套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教授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和技艺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哈尼多声部演唱、哈尼乐作舞表演和哈尼乐器制作等专业艺术人才。为了鼓励更多初中毕业生加入到传承哈尼文化的队伍中,学校对入学学生进行“三免一保”(免学费、免住宿费、免餐费,保证学生毕业有接收单位)。红河学院也成立了哈尼族学生研习协会,为在校生了解、传播、交流哈尼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对社会各界传承和弘扬哈尼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15、红河县架车中学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地鼓舞传承:一是邀请地鼓舞传承人陈保克来学校传授地鼓舞;二是利用音乐课、体育课教授地鼓舞;三是建立地鼓舞社团,由 2 名音乐教师负责,学生志愿报名组成社团。目前,社团已经组成 30 多人的地鼓舞展演队,主要在课外活动和学校大型活动中表演,偶尔也参与妥女村地鼓舞展演队外出表演。总体上来说,在红河州各级政府主导下,学校、家庭教育和社区活动的有效配合,民众对哈尼地鼓舞保护和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加强,依托舞台、现代新媒体技术等手段向外传播,也让更多的人增进了对哈尼地鼓舞的了解。3红河县哈尼族地鼓舞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随着现代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

16、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要性认识不足;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新鲜的事物,对地鼓舞的热情逐渐消减;再加上民族民间艺人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不够健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濒危现象突出。3.1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全员参与保护和传承的合力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交通状况、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但也因封闭落后、交通不便和缺少宣传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成为民族自娱自乐的文化资源。在架车乡,政府部门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宣传不到位,当地了解地鼓舞来龙去脉的人少之又少,大约只有13%的村民知道地鼓舞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3.2经费投入不足作为地鼓舞发源地的妥女村距乡政府 18 km,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生态环境好但村容不够整洁,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里有专门的地鼓舞表演场所,但地点狭窄、设施简陋。因管理不善,舞蹈用具保存不当发霉或遗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地鼓舞展演队服装精美,但 1 200 元左右的服装费由展演队队员自己承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参与积极性。这也一定程度上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