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终于把手上20几份申请书全审完了,总共历时差不多一个月。我评审时主要关注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案。今年第一次评了不同学部的申请书,所以有些新体会,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1、要谨慎选择申请的学部。现在有很多标书都是交叉性工作,但我感觉不同学部之间申请书的差别很大。这些差别一方面体现在已有论文基础上(不同领域偏好的论文不一样,比如计算机的看重Top会议的,物理的看重IF),另一方面体现在行文风格上。尽管在评审不同学部的标书时大家一般都严格遵循研究方案创新性第一的原则,但我最后统计发现其他领域投到信息学部来的通过率比较低(我自己是信息学科的),我想这主要是学科差异造成的。举个例子,有个物理的要研究一个数
2、据模型,投到了信息学部,但由于数据模型在信息口有着很深远的研究历史,也有大家公认的研究内涵,而他给出的研究内容和方案则完全偏离了这种内涵,让人感觉根本没有解决一个数据模型的本质问题,所以尽管该申请人有很好的SCI论文列表,最终也没通过。版上很多人都关心交叉学科投什么学部,我想最好就是投自己最熟悉的学部。2、申请书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海归申请非常多,非博士的极少。总的来说,海归的论文都比土鳖们强,但是也有海归写得比较差的。总的来看,申请书质量都比以往有所提高。3、差的标书的三种典型情况。第一种是不了解国内外现状,选题陈旧,这类标书感觉挺多。其实我觉得要完全了解一个领域的现状还是需要下大功夫的;第二种是照搬自己已发表论文的内容,第三种是没什么具体的研究方案,寥寥几句。这个我估计大多数是因为换了方向申请但又没有深入预研,所以找到了问题却又暂时找不到好的思路导致的。这几点供大家参考。其实,这三点反过来就是一份很好的标书了。4、我评审主要看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案的创新性,兼顾前期研究基础,其余的像学校好坏、人员队伍、经费预算、预期成果之类的除非太离谱一般不care。这个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一般选题好,方案有创新的至少是同意资助。最后总的同意资助率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