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设计学研究进展.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120011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设计学研究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设计学研究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设计学研究进展096 周之澄 刘宇萌(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徐媛媛(上海交通大学 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摘 要 眼动实验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已成为评估设计效果、改善设计元素选取的重要手段之一。相应领域研究经历了起步探索期、平稳增长期、快速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研究热点正在从二维场景视觉偏好逐步转型向多感官综合要素研究。眼动追踪技术的介入为设计“服务大众”的目标提供了研究支撑,有助于提升设计研究效率。关键词 眼动追踪技术;眼动实验;设计学;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J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3)04-0096-08收

2、稿日期:2023-06-01作者简介:周之澄(1988),男,江苏无锡江阴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地域振兴设计。通讯作者:徐媛媛(1988),女,江苏扬州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旅游规划设计与管理。基金项目:上海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基于江南文化的长三角乡村文化景观基因提取与设计转化研究(YB2021G08)阶段性研究成果。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设计学研究进展 在“设计驱动创新”的背景下,设计作为一种可被利用于整合创新过程中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现有技术与社会元素的组合式应用,能为产品提供新的意义。1设计行为对于用户体验、用户研究的重视有利于提升顾客的

3、满意度,从而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多方法、多途径的生理测量技术在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都愈发成熟,其中能够准确记录人类视觉数据的眼动追踪技术,凭借其在定量分析人类行为与心理方面的优势,成为探索环境感知的重要方法,逐渐受到学者和设计师们的重视。2根据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中所指出的大脑信息处理的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次,3视觉注视行为既受到本能的下意识判断影响,又受到习惯养成的行为影响。因而眼动实验在“认知情绪”范畴、可用性范畴、审美范畴均受到广泛关注。4学者们由此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展开可用性分析、界面评估、交互设计、产品原型设计、空间体

4、验设计甚至元宇宙设计,开发了基于眼球运动探测研究的多种设计学应用。此类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共词分析及聚类分析,梳理了国内外设计眼动实验的方法及结论,总结出了眼动追踪技术的研究历史、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展开针对设计领域的眼动追踪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本文综合了国际研究与国内研究,以求全面客观地对文献进行分析。外文文献来源于 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的 SCI-E、SSCI、CPCI-S、CCR-、IC 五大国际核心数据库,检索时间为 2023年 2 月 28 日,检索词限定为“标题”字段,关键词“Eye tracki

5、ng*Design”或“Eye movement*Design”,文章限定类型为文章(Article)和会议论文(Proceeding paper),语言限定为英文,最终共检索英文代表性论文 201 篇。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检索条件为文章名、关键词、摘要包含“眼动追踪*设计”,文献类型为北大核心期刊、CSSCI、CSCD 期刊,检索时间同样为2023年2月28日,检索得到125条相关论文。经过阅读摘要和滚雪球式补充,最终遴选出共 60 篇代表性设计领域相关文献。一、眼动实验研究的三个发展时期随着眼动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实验方法介入设计领域应用的研究发文量逐年上升,其发展脉络

6、可被划分为三个典型时期,分别为 19922003 年的起步探索期、20042014 年的平稳增长期以及 2015 年至今的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在此 30 年间,以眼动实验为方法的设计学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研究主题不断创新,研究纵深随之不断提升。从表 1 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年发文数、主要研究群体分布区域还是研究领域与主题的细分程度,三个不同时间段内眼动实验相关研究都呈现出阶梯式的增长。研究阶段论文数(篇/年)研究主体研究主题起步探索期(19922003)13欧洲医学领域平稳增长期(20042014)49欧洲、美国工业生产、人机交互快速增长期(2015

7、至今)10+欧洲、美国、中国 机械制造、教育研究表 1 不同时期眼动实验特点概览设计与设计史研究 097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41.起步探索期(19922003)19922003 年的第一个 10 年是眼动追踪技术介入设计应用的起步探索阶段。该阶段每年仅有约 13 篇该主题研究论文发表,研究主体也集中在眼动仪的发源地欧洲。本时期研究论文的核心内容集中于医学领域以及工程领域,以会议论文为主,充分说明了眼动追踪技术在成熟技术研究领域的应用空间。而其在设计领域的崭露头角也主要体现在人机交互的软、硬件设计方面,如通过眼动追踪结果评估特定人群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反馈,从而

8、设计改良相应工具设备:森古普塔等人开始将眼动追踪技术引入人机交互设计领域,观测被试者利用鼠标执行页面任务时的眼球运动,提供了视线与电脑应用操作关系的初步结果,认为易于熟悉的指令操作界面会使用户更多关注核心工作区域;5彼尔德等人通过眼动实验测量了放射科医生的观察行为,并以此改进了乳腺 X 线摄影图像的工作站设计。6眼动追踪技术在本时段的应用体现了起步探索时期实验方法与逻辑简单、研究内容不够深入、设计学交叉视角不开阔的特点,主要讨论了该实验方法在人机交互设计领域应用的前景,为后续眼动追踪技术在设计学的应用与发展打下了基础。2.平稳增长期(20042014)20042014 年的 10 年间,眼动追

9、踪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平稳增长,在较为直观的论文发表方面从上个阶段的每年少于 4 篇增长至每年 49 篇。研究主体从“欧洲独占”转向“欧美并驾齐驱”,甚至美国专项研究后来居上。相关研究领域从单一的医学与工程领域扩展到工业生产领域,为其在设计领域的蓬勃发展拓宽了道路;同时论文发表形式从会议论文为主转变为体系化论文研究,在实验设备使用与研究结果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王志英等通过对眼动追踪技术和产品设计评价间关系的研究,用设计实例分析并论证了眼动实验方法应用在汽车设计评价领域的有效性,并以之为基础总结出了汽车设计的评价方法;7洛伊特霍尔德运用眼动实验测试了万维网菜单栏的用户性能、导航策

10、略对主观偏好的影响,发现垂直菜单比动态菜单更适合用户的认知行为;8科克伦等人通过眼动注视行为信息改进游戏 UI 设计,从而提供更智能、更丰富的交互模式。9本阶段的相关研究开始快速转向设计生产领域,主要探讨了以眼动追踪技术直观反映用户行为,从而为设计优化途径提供思路参考的促进作用,此阶段的研究方法虽然“百花齐放”但仍相对零散,以描述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未能良好地将眼动实验在数据获取技术层面的优势体现出来。3.快速增长期(2015至今)进入快速增长期后,应用眼动追踪技术的设计类研究论文年均发文量达到了 10 篇以上,并且仍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从事相关研究的主体群体更加多元化,除了欧美等传

11、统工业化强国,中国学者也积极地加入了此领域研究行列,主题发文量激增至 49篇。在研究方向方面,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清晰,覆盖了医学应用设计、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在近年的研究中,眼动设备精度逐渐提高,研究方法日臻成熟,除传统桌面式眼动仪外,围绕头戴式眼动仪(Eyelab Glasses)、虚拟现实眼动仪(Eyelab VR)等新设备应用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加。在多个游艇设计案例研究中,使用眼动设备将人类感知定量转化为设计参数,以加强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相互理解;10丁蔓等人通过研究被试者对不同颜色电熨斗图片的观察行为,基于观察者瞳孔直径大小能够直接反映自身积极感受程度的实验结果

12、,推断多色样本及均匀的色块分布方式可明显提振被试者的正面情绪;11叶俊南等人通过对竹、木、玻璃、金属等常用桌面材料眼动追踪数据的主观评估,发现被试者的专业素养差异显著作用在对不同材料的选择上,并且同样认为被试者瞳孔直径大小与其对材料的注视时间呈正相关关系。12在此阶段的研究中,得益于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设计学交叉学科理论的普及,眼动实验介入设计领域的研究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关注点、视线移动路径等“初级参数”,研究者们开始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研究的方法,尝试阐释注视行为与心理学之间深层次的关系,使本领域研究体系的科学性、研究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较大提升。二、设计学视角下的眼动实验研究热点参照设计

13、学学科分类,眼动追踪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均有所建树。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受关注的主要是平面设计和操作系统优化;产品设计领域的重点是视觉审美偏好和产品功能优化;环境设计领域则为空间色彩偏好以及注视行为与主观喜好间的关系研究(图 1)。在数据采集方法上,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眼动数据结合主观问卷(N=32,53%),完成指定任务(N=13,22%)与聚焦眼动数据(N=10,17%)也各有一席之图1 眼动实验分类、方法与研究关注点关系示意图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设计学研究进展098 地;研究关注点方面,多数研究关注主观喜好(N=27,45%),设计实用性(N=14,23%)、注

14、视时间(N=8,13%)、注视点(N=7,12%)等关注点分列其后。1.眼动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1)平面设计优化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准确记录用户的眼动扫描路径和页面元素关注顺序,13在网页设计实用性测试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4在此类研究中,通过用户在网站上执行任务的实验过程,研究者可以观测被试者的页面探索性视觉行为,并进行针对性设计优化。在研究案例中,薛艳敏通过眼动实验结合 PAD情感模型总结,在网页设计中鲜艳的色彩、图片可以提升用户的喜悦度和活力度;15孙瑞通过研究平面设计用户体验的实用性,认为在非遗平面海报设计中,集中版式和中心对称型海报的突出主题效果最好,竖版海报的传播性和辨识

15、度较高;16欧新菊等人指出“新国潮”设计要素中,书法体、色彩渐变、高纯度色彩、象征符号获得的关注度更高。17平面设计领域眼动实验研究主要关注设计元素对情感、辨识度、记忆点的影响。常规的用户测试分析主要由任务完成度、任务完成时间、用户满意度问卷几个部分构成。18眼动追踪技术加入后,结合对视线路径、注视点、注视时间等影响因素的分析,使设计过程中的多因素评估工作变得易于开展,从而能够帮助设计师在海报、宣传栏、网页设计等具体设计任务中有效把握视觉元素关注度的差异、关键性视觉目标捕捉时间等关键信息。眼动追踪技术在网页设计布局、色彩、文字、版式、元素等多方面的优化辅助功能已经受到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其与问

16、卷调研、使用评估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形成了平面设计优化中较为完善的研究范式。(2)操作系统优化传统眼动实验的常用范式是基于 Web 系统早期开发的静态设计测试,19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操作系统追求极致可用性和便捷性的用户需求型设计导向促使交互行为研究成为当下眼动实验研究的一大热点。傅晓云通过眼动实验优化了高铁候车屏幕的交互功能,使游客能更快速准确地获取列车到站信息,为交通行业提供新的设计依据;20戈贝尔通过眼动追踪技术使交互式地图与传统地图的可视化矢量模型相匹配,优化了交互式地图的详细程度和有效性;21李石等人通过眼动追踪实验结合脑电设备测试,指出交互式 AI 操作系统会显著提高用户的注视时

17、间,并影响用户的注视区域,但不会影响脑力劳动。22现有眼动追踪技术在操作系统优化中的研究应用,主要关注交互式信息获取界面的有效性提升。眼动实验在交互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弥补任务模式产品评估方法的不足。当前的研究初步证实了通过改善交互系统的元素排列和交互方式能显著提升用户的体验反馈,23并且该方法可以在多种人机交互领域得到应用,也为信息交互背景下设计优化过程带来使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支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设计学研究中设计动因、数据来源、问题解决方法的缺失。但目前的眼动交互研究主要观测静态页面的交互行为,而动态交互过程作为未来交互设计领域的新研究趋势,亟须通过对眼动追踪实验结构与方法的升级实现更加高

18、效、便捷、全面而有条理的交互信息获取。2.眼动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视觉审美偏好外观偏好研究是产品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支,多以问卷或访谈的研究方法来评估用户体验。但现有研究发现,此类间接研究方法在评估用户的感知和偏好方面容易受到周围环境、情绪状态等外界因素的干扰,24而眼动实验方法的生理测量特性有助于准确、直观地反映用户对于产品外观的注视行为,能够与用户体验及未来购买意愿进行合理挂钩,25从而左右设计行为中的元素选取与设计表达。研究实例中,马旭东等发现透明的食品包装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26张巍等人以涂料产品的“绿色化”包装设计为研究对象,认为图像的消费者关注度优先级高于文字,并且

19、绿色的包装更能体现健康、环保的理念。27胡珊等人以楚漆凤鸟纹为例,通过视觉偏好结合主观评价提取了中国传统纺织图案作为设计元素,为传统文化符号再设计提供了设计方法;28陈香等对皮影纹样进行特征提取及色彩评价研究,将皮影的文化因子应用于灯具等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领域。29眼动实验在产品视觉审美偏好研究中,主要应用于产品设计的造型优化、元素提取两个方面。以问卷调查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在产品设计领域无法为设计师提供准确的用户审美偏好引导,30因此眼动追踪技术对于产品设计在视觉体验上的优化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主要在视觉关注度和主观喜好两方面指导设计师提升用户审美感知体验,从而提升新产品的关注度与用户满意度,达到

20、提升产品销量的目标。(2)产品功能优化除了视觉审美偏好,眼动追踪技术在产品设计的功能改善方面也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31在感性工学背景下用户的喜好是设计、制造产品的重要依据,提取旧产品的设计要素、发现其功能不足就成为提升设计的关键基础,而眼动追踪技术可以从定量层面分析消费者的感性认知,以搭建可视化感性工程模型的方式使用户需求在设计过程中放大得较为直观,为产品功能优化中的取舍提供参照。围绕此研究出发点,刘淼等人通过眼动数据分析保温饮水器的形态设计要素,对饮水器的倾斜程度、设计与设计史研究 099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4杯盖的造型、商标的位置等做出改进;32常瑜

21、等人通过眼动技术结合 VR 仿真实验,准确地对用户感性需求进行了更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机器人造型设计问题。33卢兆麟等人通过实例论证了眼动追踪技术在汽车设计评价中的应用,并提出汽车产品设计评价的背景条带化、HSV 模型彩色字符提取、灰度直方图统计量等计算指标。34由此可见,眼动追踪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判断产品的可识别性,在提升产品设计易用性、便携性等方面也能发挥作用。现代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兼顾功能与审美需求的相适应,但囿于设计学“主观评价”的刻板印象,用户研究难以做到客观高效而令人信服。人体工程学、设计心理学等理念大量引入后,如审美偏好等用户体验与反馈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而眼动追踪技术可以实现主、客

22、观用户体验度量的特点则显著地促进了产品设计体验研究的增长。35此类研究方法受用户习惯的影响较小,但主要针对二维平面图像开展实验,难以满足模拟真实体验场景下多角度评估的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应更多尝试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端科技,实现多维空间立体场景下新产品的功能开发。3.眼动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1)空间色彩偏好在生理层面上,颜色是视觉感知中最直观的景观元素。36由于人类视觉感知的机制,颜色对比被认为是环境感知方面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以视觉检测阈值为衡量标准时;37而颜色对设计的“外观质量”,甚至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都有巨大的影响。38因此,基于眼动追踪技术在二维图像观测取样方面的优越性,

23、以及颜色在环境景观设计平面成像、空间定义等方面的重要性,使用眼动追踪技术采集数据的受众色彩偏好研究成为当下环境设计的研究重点。卡特尔等人发现在室内生活空间的设计中,颜色是影响情绪和空间感知的重要因素;39博加卡研究了室内空间在不同比例、照明、配色方案下的喜好程度偏好,发现柔和的色彩可以使人们感受到积极的情绪;40宋云嵩研究了在牙科医院中关于颜色感知的偏好,发现棕色比传统的蓝色更能稳定患者的情绪;41张林发现地铁空间色彩饱和度和亮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人感到不舒服,并且最喜欢的颜色不一定对人们来说视觉上舒适。42这些研究都从室内空间设计或特定环境场景设计的角度,以被试者视觉元素观测采样数据结合环境心

24、理分析,为空间色彩的设计选用提供了有力依据。目前环境设计领域中以空间色彩为对象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集中于色相、明度、饱和度等色彩要素对于视觉注视行为之间的影响,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从环境设计的专业视角出发,大部分场景下景观色彩都是人造产物,色彩环境不仅是人文内涵的集中体现,也能引发受众审美情感的改变。43但设计过程中,除颜色外材质、尺度、位置等因素也会影响注视行为,因此对色彩与其他设计影响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值得深入探索。(2)注视行为与主观喜好视觉注视行为受内源性、外源性因素的双重影响。在环境空间中,游客会反射性地、无意识地关注视觉显著性最突出的部分,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但同时游客的

25、注视行为又会受到由内而外的主观喜好、信息处理、动机、熟悉程度等自身因素影响,从而影响注意力与关注视角。两者间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下环境设计研究的热点之一。陈婉指出视觉注视过程和思维方式均会对环境审美偏好产生影响,并且自然图像在视觉上更受欢迎;44苏亚雷斯研究发现,参与者观察不同建筑元素的时间既不受探索建筑路线的影响,也不受路线起点的影响,但行程中被参与者视为审美愉悦的建筑元素被观察了更长时间;45李琪研究发现风景照片中的文字会吸引大多数观众的注意力,并且游客会对熟悉的文字有更高的好感度。46研究成果都表明,环境空间中的视觉行为受到天气、植被、建筑、视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令人熟悉或感到愉悦的文字

26、、图景等设计元素会显著延长受众的关注时间,而其中自然风光的不可替代性让设计师们不得不在设计时做出一定程度的取舍。目前大量的实证研究在减压理论(The Stress Reduction Theory)和注意恢复理论(The 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的指导下,主要关注被试者在环境空间中面对外界刺激时由外而内的反映过程;眼动追踪技术的成熟应用从主观喜好等内在影响因素方面,结合瞳孔直径、主观问卷、同声思维等方式,为环境设计评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三、设计学视角下的眼动实验研究趋势依据现有文献研究成果,结合当下学科发展、业界技术进步的整体方向,未来一段时间内眼动追

27、踪实验介入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将涵盖三维场景中的交互行为研究、多感官综合研究、基于人口特征的差异研究三个主要方面。1.三维场景中的交互行为研究传统眼动实验往往采用以桌面式眼动仪观测静态展示过程的方式,十分契合如交互设计等以平面设计为基础的二维设计研究领域。但对于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内容而言,设计主体所处环境空间的尺度、位置关系以及受众体验角度等是必须纳入考虑的因素,因此实验场景模拟三维甚至多维真实场景,并从中取得的观测数据才更具有现实意义。真实体验场景中用户的注视行为差异较大,由于视角、位置的不同难以进行兴趣区域(AOI)划分,阻碍了交互行为研究的实用性进步。好在这样的现状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

28、设计学研究进展100 正逐渐好转,通过眼动设备公司开发的分析系统,图像眼动追踪数据的自动聚类得以实现,简化了此类注视过程,47提升了相应研究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随着 VR、AR 等虚拟现实技术概念的兴起,面对“元宇宙”这一人类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无论是在虚拟空间中划分空间、为虚拟活动张贴横幅,还是在虚拟世界中装饰场景,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用户研究都为指导设计元素的选用与布置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48可以预见的,更加贴合现实环境的实验场景与更综合、更能模拟用户体验感受的三维场景交互行为研究将成为眼动实验的一大研究发展方向。2.多感官综合研究目前的眼动实验研究多以注视点、注视时间、注视率、瞳孔直

29、径等眼动仪擅长捕捉的观察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实验中被试者客观行为的直观反映。而与其直接相关的主观情绪表达,大多通过出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同声思维法(Concurrent think-aloud)、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开展深入研究,但相应核心信息的获取需要由被试者转述表达,与实际状态存在偏差。49另一方面,现有的眼动实验多用于研究被试者主观喜好,对于离散情绪缺乏相应解释以 PAD情绪模型为例,除高兴外还有愤怒、痛苦、放松、平静等情绪。50正因如此,在应用眼动追踪技术的同时引入如脑机交互(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手势

30、识别、皮肤导电、心率检测等多种生理检测技术变得十分必要,在将其与同时监测获取的视觉属性数据相挂钩后,有助于更细致地分析受众情绪类型,对判断被试者压力状态、情绪反馈等都有积极意义,对于特定设计领域理论与实践反馈体系的建构起到支撑作用。3.基于人口特征的差异研究设计学领域内的眼动实验研究中,最常见的被试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其优势在于对实验任务的感知更明确,并且在问卷调查、访谈、事务日志等辅助数据的采集中可以提供较好的反馈,有利于实验数据的高效获取。然而现阶段研究中其弊端也很明显,绝大多数实验都针对同一学校的在校学生开展,其文化背景、年龄构成、专业背景相似度都较高,导致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受影响,与设计学

31、科“面向大众设计”的定位不符。国外已有少量研究者表现出了对此问题的关注。有学者评估了设计师在环境视觉反应方面的专业性,指出设计师们具备基础分析的能力,但是无法预测更深层次的注视行为,51这一结论对设计研究者及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优势提出了挑战,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大众参与”的必要性。而也有研究发现女性群体存在更多的探索性凝视行为,表现为更大的眼跳幅度和更长的扫描路径,52也从性别差异方面对相应实验被试群体的组成复合性提出了要求。此类研究为本领域后续开展针对性别、民族、文化等被试者自身要素的专项研究提供了借鉴,也证明了实验中被试对象差异性的存在价值,因而此类研究的开展势在必行。结语与展望直观与高效的

32、视觉感知构成了用户接触设计实体的第一印象,科学地研究视觉感知与用户体验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而眼动追踪实验在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从专项研究的发展历史上看,目前的眼动追踪实验研究经过 30 年的成果积累,从作为新技术、新方法的备受关注,在成熟领域代表了技术导向的前沿研究趋势,到转向大众生产过程应用,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体系化,直至作为广为认可的研究方法介入新兴学科与领域的基础研究,其研究广度与科学性都得到了验证。以设计学的研究视角看待眼动追踪实验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典型阶段:第一阶段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开始介入研究领域,从以新技术反映观察行为、提供生理数据的角度

33、为设计研究提供支撑,这一阶段研究者关注的主要是新技术手段所能给予的变化,开创性地从工具辅助研究的视角推行实验手段;第二阶段则是重点关注被试者视觉行为的直观反映,将研究重心置于眼动实验获取数据的资料处理与结果整理上,但研究结论与研究方法仍然基本处于第一个 10 年的初级阶段;第三阶段在前两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倾向于研究发现客观视觉反馈与主观心理活动的联系,这一研究关注点因为与用户研究方向的高度契合成为了设计领域眼动实验研究的一大特色;第四阶段随着关注受众、服务大众、深度挖掘受众需求等全流程服务设计思想的大行其道,主要研究内容再次回归到“为人设计”本身,在无论是研究领域、研究主题还是研究方法、研究内

34、容方面都呈现出多工具与途径结合、综合度高、纵深明显的态势,深度探究人们生理行为背后心理与情感的变化,以及通过设计改变所能带来的价值提升空间。而在发展过程中,眼动追踪实验作为核心研究范式,也伴随着技术、设备与研究方法的进步而促使着相应研究不断同步、回溯、总结和演绎。在设计学相关研究热点中,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都各自有主要关注的研究内容,说明眼动追踪实验已经较好地融入了设计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其相同点在于,目前的研究热点都在关注各领域内通过视觉行为所显现出的主观喜好以及使用便捷性的评估;不同之处则与学科分类直接相关,由于被试者观测对象的特性不同,不同方向研究采用不同的设

35、备与测量方法,通过反馈研究所设计与设计史研究 101美术与设计|FINE ARTS&DESIGN 2023_04得出的设计引导性结果也不尽相同。而正因为方法途径的相似性及具体研究的异质性,研究之间的交叉借鉴意义较大,例如,环境景观空间设计中的视觉呈现方式也多用平面元素表达,但加入空间尺度、材质等影响因素后就能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研究趋势方面,基于元宇宙语境下 VR、AR 等新兴虚拟现实技术的眼动实验研究能够拓展三维、多维空间中的交互行为研究,弥补现有设计领域研究中大量静态展示方法的不足。而以眼动追踪技术为主,融合多种生理监测设备的多感官综合研究对比形式单一的眼动实验,能够从多个不同角度提供客观

36、数据,为分析复杂的被试者“生理心理”活动机制提供更多依据,有利于优化主观调查的信度问题,也能帮助完善多角度的设计评估体系。与之类似,基于人口特征的差异研究将研究关注点重新置于眼动追踪实验的被试者群体基础上,对于优化实验结构、提升实施效率都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设计师在市场不断细分的潮流下针对特定受众开展分析研究,能够进一步提升眼动实验的信度,进而为研究的整体效度提升打好基础。眼动追踪实验介入设计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已有超过 30 年的时间,通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成体系的研究方法范式,并在设计实践、设计产业中得到了良好的转化。作为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活跃在设计元素选取过程的设计领域研究

37、手段,其发文量与成果积累与日俱增,国内相关研究也已渐成规模。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有起步晚但善于利用学界研究基础、设备技术与研究条件进步较快的特点,这也使国内设计领域眼动实验研究呈现出更为关注进阶细化研究的特征,即更关注微观层面设计单品的某方面优化导向研究,与西方研究更关注学科基础、具备整体纲领性宏观视角的研究内容有明显区别。应用眼动追踪技术将人们对设计的感知具象化,因其在强化设计分析并增强受众理解方面的优越性将成为设计评价中不可替代的一种研究方法。在 2015年之后,国内相应研究的增长已有“井喷”态势,纵观该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后续研究应针对不同学科学理研究的融合发展、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数

38、据分析的科学性等方面继续精进,进一步拓展各领域间的相互交叉、互相借鉴,为眼动追踪技术在设计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参考文献:1秦发伟,杨伯军,曹国忠,等.设计驱动的产品功能创新过程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8):24-31.2De la Fuente Surez L A.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visual attention to a historic building:A real-world eye-tracking studyJ.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020,9(4):774-804.3唐纳

39、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2.4康丽娟.眼动实验在设计研究中的应用误区与前景基于国内研究现状的评述J.装饰,2017(08):122-123.5Sengupta T,Jeng O J.Eye and mouse movements for user interface designG/2003 IEEE 29th Annual Proceedings of Bioengineering Conference.New York:IEEE,2003:1-2.6Beard D V,Bream P,Pisano E D,et al.A pilot

40、study of eye movement during mammography interpretation:eyetracker results and workstation design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digital imaging,1997,10:14-20.7Wang Z Y,Liu H S,Shi H H,et al.The research of automobile design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eye tracking system technologyG/Advanced Materials

41、 Research.Beach:Trans Tech Publications Ltd,2011,230:654-658.8Leuthold S,Schmutz P,Bargas-Avila J A,et al.Vertical versus dynamic menus on the world wide web:Eye tracking study measuring the influence of menu design and task complexity on user performance and subjective preferenceJ.Computers in huma

42、n behavior,2011,27(1):459-472.9Corcoran P M,Nanu F,Petrescu S,et al.Real-time eye gaze tracking for gaming design and consumer electronics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Consumer Electronics,2012,58(2):347-355.10Dogan K M,Suzuki H,Gunpinar E.Eye tracking for screening design parameters in adjective-b

43、ased design of yacht hullJ.Ocean Engineering,2018,166:262-277.11Ding M,Song M,Pei H,et al.The emotional design of product color:An eye movement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J.Color Research&Application,2021,46(4):871-889.12Ye J,Cheng J,Xi L,et al.Using Eye Tracking Technology to Evaluate New Chi

44、nese Furniture Material DesignG/HCI International 2015-Posters Extended Abstract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HCI International 2015,Los Angeles,CA,USA,August 27,2015.Proceedings,Part I.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450-455.13Duchowski A T.Eye tracking methodology:Theory and practiceM.Ber

45、lin:Springer,2017:7-10.14Chyna P,Falkowska J,Sobecki J.Web page graphic design usability testing enhanced with eye-trackingG/Intelligent 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Human Systems Integration(IHSI 2018):Integrating People and Intelligent Sy

46、stems,January 7-9,2018,Dubai,United Arab Emirate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8:515-520.15薛艳敏,戴毓.网页设计元素对PAD情感体验的影响研究J.装饰,2018(02):124-125.16孙瑞,李娟.基于眼动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视觉体验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08):263-268.17欧新菊,晁露露,杜爽,等.“新国潮”设计要素对受众关注度的影响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20):402-411.基于眼动追踪实验的设计学研究进展102 18Bojko A.Using

47、 eye tracking to compare web page designs:A case studyJ.Journal of Usability Studies,2006,1(3):112-120.19Current trends in eye tracking researchM.Berlin: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13:21-26.20傅晓云,盛黎蔚,唐智川.基于眼动追踪的高铁候车屏幕信息交互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4):143-148.21Gbel F,Kiefer P,Raubal M.FeaturEyeTrack:au

48、tomatic matching of eye tracking data with map features on interactive mapsJ.GeoInformatica,2019,23:663-687.22Shi L,Bhattacharya N,Das A,et al.The effects of interactive ai design on user behavior:An eye-Tracking study of fact-checking COVID-19 claimsG/ACM SIGIR Conference on Human Information Inter

49、action and Retrieval.New York:CHIIR,2022:315-320.23Dzardanova E,Kasapakis V.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n IVR user experience design model using eye-tracking attention measurementsG/2022 IEEE Conference on Virtual Reality and 3D User Interfaces Abstracts and Workshops(VRW).New York:IEEE,2022:822-823.

50、24Ariely D,Berns G S.Neuromarketing:the hope and hype of neuroimaging in businessJ.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10,11(4):284-292.25Moshagen M,Thielsch M T.Facets of visual aesthe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10,68(10):689-709.26Ma X,Zhuang X,Ma G.Transparent windows on fo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