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记者2023年2月上4传媒视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
2、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是悠久而灿烂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马克思主义许多重大观点具有内在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
3、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实
4、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走上这条道路,跟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胡海良/人民日报2023-01
5、-03)多维建构“数字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探讨如何将数字思维和数字技能融入我国的对外传播中,尤其是融入国际传播话语中,以提升效能,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现实意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新特征,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拓展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首先应当熟悉并掌握具有未来特征的智能话语,在此基础上对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进行再构建,为其高质量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一,智能化的话语构建。以
6、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术,使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实现了深度融合。智能化的计算机系统在语言识别、语言翻译、语言交互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交流已经变成现实,并且正在给传媒业带来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运营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在新闻传播中(包括国际话语中)已经初步显现。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变化,必将对国际传播效能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前进行话语体系的布局与创新。第二,场景化的话语构建。场景化的话语建构,就是要求传播主体了解这一用户群体的交流方式和话语方式,以场景化思维解锁新的应用规则,进一步拓展国际传播空间。
7、有研究表明,虚拟场景中,年轻的主力消费人群更加注重个性体验。为此,需要传播者了解场景中的交互行为、沟通方式及话语方式,使信息和内容生产更多围绕用户的实际情况和消费习惯展开,以被群体认同的触达方式实现传播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有助于突破国际传播中新闻信息消费的局限性,把单次消费变为重复性消费,提升用户黏性,以独特的场景体验构建品牌优势。游戏、元宇宙等新场景也必将成为国际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基于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元宇宙为载体的传播场景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跨越物理边界去接触全球朋友圈和舆论场,也有助于国际传播内涵5青年记者2023年2月上与外延的进一步拓展。鉴于此,我们需要以新的思维方式,从用
8、户体验和内容生产方面考虑场景的构建问题,为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开辟新的平台与路径。第三,多样性的话语构建。所谓多样性的话语构建是指语言形式、信息通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话语体系,应当具有显著的全球性特征,可以在跨时空、跨国界、跨文化的数字空间里产生影响。数字时代的语言形式多样,语言资源也很丰富,通过各种翻译软件,多语种、多语态间的信息交互和情感表达可以不受限制,这又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界限,为人们观察世界、认识和了解世界提供了多元视角;数字通信终端的多样性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得以使用不同种类、制式、性能的终端设备,接入开放的数字空间,获取信息并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为全球公
9、众,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传播资源上的红利,使之能够借助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超越式发展,打破既有的信息壁垒,进行智能话语接轨,继而实现话语突围;智能技术正在引领社交媒体迈向智能化,它内在表现为社交关系的智能化与内容生产的智能化,外在表现为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等多种智能化技术手段与社交媒体的交织发展,这些技术都将改变原有的信息传播环境,为新时代国际传播多样性的话语建构打下坚实基础。总之,未来的国际传播是智能技术驱动下的传播,是数字化形态的传播。我们要深入研究数字时代国际传播的规律与特征,熟悉并掌握数字形态的话语表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
10、播话语体系再建构做好研究布局、战略规划和应对准备。这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程曼丽/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01-05)规范深度合成服务,维护清朗网络空间新技术是媒体传播的第一生产力,技术驱动下的传媒变革正不断刷新传媒业的面貌,但也滋生出一系列安全隐患。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强调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落实信息安全主体责任,规定于 2023 年 1 月 10 日起施行。深度合成技术成功实现了从“虚真”到“逼真”的跨越,带给大众更为沉浸、便捷、多元的数
11、字化体验。然而这种足以以假乱真的合成技术,也易将受众带入“深度后真相”的世界,虚实之辨、真假之辨将变得更加困难。深度合成技术依托其高度逼真性,与视音频、场景、故事、新闻等结合后,将对受众的思想倾向、舆论的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如若被别有用心者恶意伪造虚假信息进行谣言传播,或肆意“张冠李戴”贸然拼接迎合猎奇媚俗心理,则将严重危害社会信息安全、危害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规定注重从源头抓起,明确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的管理责任和安全义务,责成其建立健全包括算法机制机理审核、科技伦理审查等的管理制度,以及安全可控的技术保障措施。规定要求对可能导致公众混淆或者误认的,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应当在生成或
12、者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网络空间正深度介入并影响现实生活,对其进行严格规范和监管,是网络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系列“清朗”行动是重点治理与专项治理的深度结合,也是从自律和他律入手,整治网络信息服务乱象、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的深度实践。规定的制定和实施,是以效果为导向,全方位规范服务提供者、技术支持者、平台及用户的行为,引领网络空间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发力,实现网络共同体的共建、共治,引导正确处理技术、伦理与法治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普遍奉行的、深入人心的“深度合成原则”。相关部门紧紧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面对新技术、新事物的出现坚持快速反应、超高效率、
13、动态更新的工作原则,及时跟进监管,以法律法规作为顶层引领的治理措施,是标本兼治、长治长效的机制,有效促进纯净的网络空间建造,促进技术应用行稳致远。在传媒科技高速迭代、高位发展、深度应用的当下,各种新兴技术正深度重构网络生态甚至整个传媒生态。新兴技术往往是一柄“双刃剑”,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对新技术进行规范管理。面对新技术应坚持引导其可持续发展,坚决不搞“一刀切”,而是从问题衍生的源头入手,进行前端治理,引导网络共同体意识形成,促使各方携手共进,让网络正气高扬,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长久发展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当今“思想+艺术+技术”的现代化融合传播实践中,技术已成为传媒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技术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根本原则必须坚守,思想艺术与人文价值的深邃高远才是技术革新行稳致远的最佳保障。技术让思想的传播有了鲜活的形态,让艺术的欣赏有了动情的外表,但技术的精度应永远服从于思想理念的深度和艺术传播的广度。在互联网法律法规日趋成熟的体系内,防范对技术的滥用、恶用,实现对各类新技术的协同监管,才能迎来创新与清朗兼具的媒介生态环境,让技术为人类缔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冷凇/光明日报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