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论材料金句文化篇1.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具有长久的穿透力,你建立什么样的文化,这个品牌就有了这个文化基因的价值取向。有了文化的品牌才是有灵魂的品牌,才会有生动的生命。品牌文化决定了品牌的生死存亡,塑造品牌的根本是文化元素,就是说品牌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取向,是决定一个品牌能否生存持久的关键。2.文化作品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3.道德和法律(1)道德与法律都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调整规范。德治的根本在于约束人的心灵,求诸内心;法治的根本在于约束人的行为,求诸外行。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
2、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2)道德主要约束心灵,是关于真善美及公平正义等向上精神的指引;法律主要约束行为,是为人的行为设置的一条底线或大坎。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法律根据道德原则制定,反映道德诉求,固守道德底线;道德渗透于法律,内化于法律,制约着法律,评判着法律。4.家风国风(1)“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众口传唱的流行歌曲中浸满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回荡着当下中国社会进
3、步的生动旋律。小家背后是国家,大变革牵着小日子。(2)“家之不存,事之不有,业之难成,国之不再。”美好而幸福的家庭可以产生激人奋进的力量,更可以增添社会的和谐氛围。5.教育(1)“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2)古人云:“绳墨以求直线,秤以权轻重,规以求圆,矩以划方,此为基本之器,由此基本之器,方能成就万器。”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3)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加识、培养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性、能力和责任感。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帮助学生找个好工作,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年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如果把教育和就业简单等同起来,
4、就太功利了,这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4)有专家建议,教育重在激发天性、保护个性,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5)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6)我们学校强调的是不断唤醒孩子的自律、自觉、自省,激发他们潜藏的能力、志趣、爱好,以“无用”的阅读、思考、交流来充实他们生命的厚度,拓展他们生命的宽度。当他们走出校门后,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失去创造的灵感,不会因为大学的自由而变得松散怠惰,也不会
5、因为五光十色的诱惑而失去心中的信念。(7)因此,应该在各层次教育体系中增加国学课程内容,加强国学研究基础建设,我们在日常也应该提倡尊孔读经,尊重圣人,尊重文化,尊重良心,尊重道德,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时时力戒贪嗔痴慢疑;每日精进恒喜孝诚习;改掉坏秉性恨怨心怒烦;发掘善天性仁义礼智信。只有持之以恒、精研细读,大众才能把国学作为一种生命价值和生活规约。6.梦想(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艰苦奋斗。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2)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
6、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7.文化遗产(1)喜峰口、山海关、张家口等战役都是在长城上进行的,但目前现场却没有任何标识。长城上每天游人如织,谁又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不少烈士陵园由于年久失修而变得荒废败落,杂草丛生,谁会记得这里埋葬的都是为国捐躯的先烈?像湖南衡阳五马归槽遗址已成为一处坟山,车公山抗日战壕遗址现为村民菜地。(2)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们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们古香古色;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
7、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3)今天,我们赞叹古建筑的神奇精湛,是因为这些杰作让我们从心灵深处感悟先人的思想智慧,聆听他们的欢歌悲泣,透视他们的音容笑貌。凝固的“历史”融化为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在探寻中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灵魂,而艺术正是铸就这“灵魂”的精髓。(4)只有乡愁乡建,才能留住乡愁;只有古村古建,才能留存古风。8.德行、精神(1)“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特别提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2)从战略高度和发展大局认识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
8、值体系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以长期坚持、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出道德模范,大力宣传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守住道德元气,弘扬社会正气,凝聚思想共识,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为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实践告诉我们,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建设,也不仅仅是一张地方文化名片,更是一种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3)一支歌、一首诗、一出戏、一个雕塑可以承载一种精神,成就一种文化,激活一方水土,带动一方经济。这样的例子很多,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庐山韵味悠长;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9、而乐”让岳阳楼名扬天下;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为西湖赢得了游人如织。(4)小到细微之事,大至重要之举,近在一朝一夕,远到世世代代,一颗热心、一份牵挂,连着你我他,更连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9.城市和文化(1)作家冯骥才曾说过:“任何城市的文化都是一个地域人们审美积累的结果,是历史不断积累形成的,而不是某些人就能决定的。”一座理想的城市除了它的光鲜外表和富有活力的经济之外,更应体现出它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2)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强大支撑。当今城市,经济活动依靠的是文化内核,科技创新依靠的是文化造诣,生产管理依靠的是文化修养,掌握科学技术依靠的是
10、文化素质。文化对基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以文化论输赢”。(3)家乡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生存之所,更是一个包括了故土、故乡、故人、故事等立体的生活生存空间。到一个新的地方不仅涉及生产的重建,更加困难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是文化的重建、是精神家园的重建、是身份认同的重建。10.民族精神(1)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范儿”,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家范儿”。我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2)大国意识是更深层次的民族自豪感和生活充实感,不是简单的经济头脑;大国意识是种具备长远眼光的素质,不是满足眼
11、前蝇头小利的市侩;大国意识是种崇尚奉献的执着,不是吝于个人付出的自私。大国意识的背后是民族崛起的魂魄。(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血脉,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发展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一个国家只有不忘文化发展的初心,方能占据世界文化的一席之地。(4)民族复兴最终必将反馈到个人身上,体现为个人幸福,否则,民族复兴就失去了意义。就这种关系而言,个体幸福是根,民族复兴为表。人民作为无数个体的集合体,中国的亿万家庭构成了全体国人的一个个生活的港湾,承载着全体国人对幸福的渴望与梦想
12、。因此,家庭幸福就是“中国梦”在每个家庭中的鲜明投影。(5)带给百姓的不仅仅是自豪,还有自信,让他们更加坚定地沿着自己民族的道路走向未来。11.文化软实力(1)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2)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3)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欠发达地区要推进科学发展、跨越赶超,既需要先进文
13、化的引领,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4)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本体维护,更在于效用发挥。要让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关键是把文化资源用起来,让文化鲜活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对城市的归属感,更好地发挥文化教育人、感染人、愉悦人的作用。(5)在融合流动的地球村里,每个人都是一国最生动的“文化名片”,你传达什么,对方就感受什么。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看似工程浩大,却始于足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政府需要做的还很多,而民间交流、业界合作也亟待进化升级。(6)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
14、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健康的社会文化,能把坏人改造成好人,使人舍生取义,使人在不弃义的前提下取利;低俗的社会文化,不但笑贫不笑娼,还夸赞个人主义,拿雷锋的手表、皮夹克和陈光标的“高调”说事,把高尚的人抹成黑色,以掩盖大众低俗的内心黑暗,使人见利而忘义。12.文明多样性、文化交流(1)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100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2)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
15、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4)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
16、,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5)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6)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8)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17、、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9)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坚定共同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10)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18、,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甘英、郑和、伊本白图泰是我们熟悉的中阿交流友好使者。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介绍到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11)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中阿人民在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相互支持,在探索发展道路、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相互帮助,在深化人文交流、繁荣民族文化的事业中相互借鉴。(12)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
19、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1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正是在不同的文化长期交融和碰撞过程中才产生了今天的地球文明。今天的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兴趣、规模和方式,积极开展各种旅游和探险活动,了解和接触世界文化遗产,从内心深处表现出对文化多样性的渴求。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人类是有记忆的,并需要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怀旧”手段,来抚慰心灵和抒发情感,历史文化遗产
20、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要把握现在,走向未来,必须先了解过去。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搭建了桥梁,也为从今天走向明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13.乡情(1)“故乡”是一个温馨的词语,那里的山水草木、乡音乡俗、饭食茶饮、家人亲友,都会在内心深处留下“月是故乡明”的亲切记忆,凝聚成“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思念和盼望。(2)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离乡”“望乡”往往包含着无奈和感伤,眷恋家乡被喻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还乡归来总是令人兴奋、喜悦,特别是回报故土、造福乡梓的善行,一直受到高度赞誉。(3)发挥地缘、人
21、缘、血缘优势,利用乡情、亲情、友情资源,乡土人才回乡创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乡亲致富,已经成为一股新的热潮,归乡者的爱乡护乡之情正成就着乡村的美好。14.阅读(1)通过人文知识的阅读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关怀、思维批判以及健康情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2)阅读是人们汲取知识、获取智慧的基本方法,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为了让我们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3)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每个人的阅读水平,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阅读高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和国
22、家的竞争力。15.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1)无论看多少“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我们心中依然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吟咏;无论经历多少好莱坞“星际争霸”“变形金刚”的洗礼,我们依然保留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三国楚汉的豪情。(2)在快餐时代,浮躁肤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懒得去品味诗词歌赋的美妙意境。轻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了一种趋势,不去思考,盲目轻信伪科学谣言和本属于垃圾食品的“心灵毒鸡汤”,获得一种零营养的娱乐快感。(3)我们要坚守、要革新。新文化运动为古老的汉语注入鲜活的血液,让我们的文化拥有了更健康、更亲和的魅力。16.自省(1)不去思考必须思考的问题,不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如果这发生在我们身上,就是怯弱、狭隘和封闭,是最最消极的。我们的灵魂和心会被蚕食,我们的思想将被撕裂成碎片,而我们只能在其中跌跌撞撞,疲于拾掇缝补,苟且喘息。所以,我们会在碎片中生活,会在原地踏步中越来越忙碌。(2)但现在的时刻,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忙碌起来,而不是一直在缅怀过去、一直在不经过大脑地轻松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