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七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 考点一村落、集镇与居住环境1.(2012江苏单科,3,3分)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十余里。”答案D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时代特征。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商业繁盛局面,D项反映的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情况,与图片场景相符。A项体现的是严格限定经营场所的特征,B项体现的是农村集市的分布特征,C项体现的是夜市的特征,均不符合图片中的场景。2.(2014江苏单科,2,
2、3分)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前期只有“州县之所”才能设置市;唐朝后期,三千户以上的县设市令、史,加强对市的管理,但三千户以下的县不设市官,如果是重要的交易地区,依照三千户以上的方法设置。可见唐朝后期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故选A项。唐朝前期就规定州县之所可以设市,后期只是规定不满三千户的县不设市官,B项明显与
3、材料不符,排除。唐朝时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排除C项。由材料中“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D项表述错误。3.(2012福建文综,14,4分)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答案C本题考查对隋代城市建设布局特征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和求证历史结论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迁移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理解。题干材料反映出城市布局呈棋盘状
4、,规划有规则,市坊分开等,说明了隋都城设计重视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皆与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不符,也与题干材料不符。4.(2015重庆文综,3,4分)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答案C从题干信息可知,宋太宗拒绝了某官员关于取消农村集市贸易的建议,本质上反映了宋朝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反映,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5.(2018北
5、京文综,15,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B.C.D.答案B明中叶以来,松江府所辖市镇数量增长与这一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有关,但无法体现出商人地位的提高,因此错误,正确;18621911年松江府所辖市镇数量猛增与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关,因此正确;民国政府建立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正确答
6、案选择B项。6.(2014福建文综,19,4分)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A.缩小城乡差距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程D.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答案C火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将沿途乡间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城乡两地的状况和农业状况,不能得出A、B两项结论;当时英国主要由于工业城市的崛起,大量人口向工业城市集中,农村城镇化还未提上日程,D项错误。7.(2018海南单科,4,2分)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
7、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盛行于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在宋代逐渐瓦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故D项正确。餐饮业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展很难说与奢靡之风有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南宋初年,杭州餐饮业得到发展,店主因自家店的鱼羹味道独特而得到皇帝的召见和赏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也只能视为个例,当时商人的政治地位仍旧较低,故B项错误。宋代政府对商业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干预,故C项错误。
8、8.(2016课标,27,4分)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明末江南农村雇工骄惰成风,雇主要好生款待才能留住他们,与百年前勤劳顺从的雇工相比,其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此时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雇工需求量加大,故应选A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私人雇佣关系,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排除D项。9
9、.(2018海南单科,19,2分)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城市化进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答案A从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休闲生活日益丰富,这正是城市化取得显著进展的表现,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排除B;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C;二战后,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使得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排除D。1
10、0.(2016课标,33,4分)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答案A18311841年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向工业城市集中,伯明翰、利物浦等工业集中地区的死亡率明显上升,其原因与工业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恶化、早期工人阶级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恶劣有关,A项正确。化学工业兴起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项错误;“人口膨胀”不会导致城市死亡率上升,且“
11、食物短缺”不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经济的史实,C项错误;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医疗技术水平是不断提高的,D项错误。11.(2016天津文综,14,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
12、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6分)(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答案(3)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4)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解析(3)阅读图片信息,从城镇布局及其形成的原因等角度回答“特点”。结合两国土地产权等知识回答“制度因素”。(4)可以从城市化有阶段
13、性、城市化建设道路多样化等角度回答。12.(2018课标,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材料二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
14、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10分)(3)根据
15、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6分)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制度突破。(2)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推动。(3)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析(1)结合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兴起的过程进行分析,从交通条件、工业化的推动、制度方面的突破等角度回答。(2)上海的崛起既有近代奠定的基础,也有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答题时主要从优越的地理位置、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基础、浦东的开放和开发、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等角度具体分析。(3
16、)主要从曼彻斯特衰败的教训角度进行归纳,如人口拥挤和贫民窟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考点二交通与社会变迁1.(2017天津文综,6,4分)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答案B题干材料表明,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的时刻表的出现改变了英
17、国一些地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改变以统一的、固定的时间规定了人们的作息,这说明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B项正确。A、C两项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2.(2018浙江4月选考,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
18、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4分)答案(1)原因
19、: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英国的矿山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并结合所学分析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的铁路建设促进商品流通,扩大市场范围,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性条件,等。3.(2015江苏单科,23,15分)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
20、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材料二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材料三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
21、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杜君立历史的细节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2分)(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2、答案(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3)略解析(1)第一小问,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使得流水线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产生。第二小问,可从劳动生产率、产量及推动垄断组织产生等角度分析。(2)注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其说明汽车普及前人口向城市集中,汽车普及后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3)注意题目要求,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撰写小论文,不能有过于偏激的言论。误区警示
23、本题第(3)问,要求写一篇小论文。论点部分:既然题干中提示了“客观公正的立场”,就意味着“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有着客观公正的思考空间,也就是说,“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只是观点之一,考生完全可以肯定、否定或折中,但前提是要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许多考生不知道提出论点,而是直接论述。论据部分:这部分丢分最严重,大多数论据不充分,只联系材料,或仅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而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对观点进行对应论证。论证部分:审题和表述都发生偏差,不能围绕“人性”这一核心进行论证,而是围绕“大机器生产的积极或消极作用”进行论证。考点三医疗与公共卫生1.(2018课标,26,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
24、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我国药学发展源远流长,题干材料显示,唐、宋、明时期,政府制定、颁行了许多药物学著作,这说明国家力量的支持对古代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B项正确。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源于劳动人民的不断实践,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繁荣能够推动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但不能说是它的结果,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与药学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2.(
25、2016天津文综,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 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
26、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答案(1)
27、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创立温病学说。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解析(1)从材料信息可知,印刷术的应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说明其满足了教育的需要,据此可回答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信息可知,印书种数多的地方科考中进士的人数亦多,说明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回答第二小问。(2)根据材料中的“伤寒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论来源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根据材料中“创立了温病学说”可回答“新发展”。结合材料中乾隆、光绪年间对瘟疫等疾病的治疗情况可回答“效果”。(3)注意审题“相互作用”,从材料中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及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