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综合【微信公众号认真考研】.zip

相关 举报

压缩包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折叠 经济学综合微信公众号认真考研.zip经济学综合微信公众号认真考研.zip
展开 经济学综合【微信公众号认真考研】经济学综合【微信公众号认真考研】
  • 经济学综合【微信公众号认真考研】
    • 复语同声传译专业试卷(高翻学院)2009.pdf--点击预览
    • 经济学综合2004及答案2004.pdf--点击预览
    • 经济学综合2005.pdf--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外交学院 2004 年外交学院 2004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经济学综合(含世界经济、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综合(含世界经济、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代码:407 代码:407 第一部分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部分(满分 75 分)第一部分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部分(满分 75 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16 分)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3.GDP 与 GNP 4.挤出效应 二、计算题(第 1 小题 9 分,第 2 小题 10 分。共 19 分)1.若市场需求曲线为 Q=1205P,求价格 P=4 时需求价格的点弹性值,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才能使得总收益增加。2.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是 C=1000+0.6Yd,投资 i=600,政府购买支出 g=2200,政府转移支付 tr=700,税率 t=20%求(1)均衡收入;(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三、问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某市的公共交通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01 年亏损额达 16 亿元之多。2002 年该市不得不上调公共交通票价,但仍未达到收支平衡。目前,围绕调高公共交通价格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是不应调价,理由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政府应该增加对公共交通的补贴;二是可适当调价,但条件是调价幅度不宜过大,百姓可以接受;三是调价可以一步到位,虽然公共交通不以赢利为目标,但也应保本运行,做到收支平衡。试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你的选择并阐述理由。2.试简述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3.IS-LM 模型的政策含义。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二部分 世界经济概论部分(满分 75 分)第二部分 世界经济概论部分(满分 75 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16 分)1.南方共同市场 2.贸易转移效应 3.规模经济 4.结构性危机 二、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24 分)1.特别提款权不足之处的主要表现。2.二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3.促进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三、论述题(第 1 小题 15 分,第 2 小题 20 分;共 35 分)1.试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成因、影响与对策。2.试述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特点。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外交学院 2004 年外交学院 2004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经济学综合(含世界经济、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综合(含世界经济、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代码:407 代码:407 第一部分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部分(满分 75 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16 分)第一部分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部分(满分 75 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16 分)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 1 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遵循递减规律,即: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之所以会普遍发生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逐步增加,消费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这种商品的愿望就会递减,从而,他为了多获得一单位的这种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2.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微观经济学认为,厂商行为是利己的,他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生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厂商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MRMC。这一条件不仅适用于厂商的短期均衡,也适用于长期均衡;不仅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市场。如果 MRMC,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厂商增加生产是有利的。所以,厂商必然增加生产,其结果是供给增加,价格下降,边际收益减少,边际成本增加,直到 MR 和 MC 二者相等时,厂商才不再增加生产。如果 MRMC,表明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成本,这时有亏损。厂商减少生产,直到 MRMC。只有在 MRMC时,厂商把该赚到的利润都赚到了,这对厂商最有利。此时厂商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即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3.GDP 与与 GNP: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国(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国内生产总值以生产活动发生的地域范围为准,而不论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使用的资源归谁所有。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无论劳动力和其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4.挤出效应:4.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 IS-LM 模型中,若 LM 曲线不变,向右移动 IS 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二、计算题(第 1 小题 9 分,第 2 小题 10 分。共 19 分)二、计算题(第 1 小题 9 分,第 2 小题 10 分。共 19 分)1.若市场需求曲线为 Q=1205P,求价格 P=4 时需求价格的点弹性值,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才能使得总收益增加。解:1.若市场需求曲线为 Q=1205P,求价格 P=4 时需求价格的点弹性值,并说明怎样调整价格才能使得总收益增加。解:当 P4 时,需求量 Q12054100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为:450.2100Q QQPEPP PPQEP=因为0.21EP=,所以,提高价格能使总收益增加。2.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是 C=1000+0.6Yd,投资 i=600,政府购买支出 g=2200,政府转移支付 tr=700,税率 t=20%求(1)均衡收入;(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解:2.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是 C=1000+0.6Yd,投资 i=600,政府购买支出 g=2200,政府转移支付 tr=700,税率 t=20%求(1)均衡收入;(2)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解:(1)由题意得:2200600700%)201(6.01000+=+=YgiCY 可以求出均衡收入:422052.0=Y 3.811552.04220=Y(2)因为边际消费倾向为6.0,税率为2.0 所以投资乘数为:5.26.01111=k 政府支出乘数为:5.211=gk 税收乘数为:5.16.016.01=Tk 转移支付乘数为:5.16.016.01=trk 平衡预算乘数为:1=bk 三、问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某市的公共交通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01 年亏损额达 16 亿元之多。2002 年该市不得不上调公共交通票价,但仍未达到收支平衡。目前,围绕调高公共交通价格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是不应调价,理由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政府应该增加对公共交通的补贴;二是可适当调价,但条件是调价幅度不宜过大,百姓可以接受;三是调价可以一步到位,虽然公共交通不以赢利为目标,但也应保本运行,做到收支平衡。试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你的选择并阐述理由。答:三、问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1.某市的公共交通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01 年亏损额达 16 亿元之多。2002 年该市不得不上调公共交通票价,但仍未达到收支平衡。目前,围绕调高公共交通价格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是不应调价,理由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政府应该增加对公共交通的补贴;二是可适当调价,但条件是调价幅度不宜过大,百姓可以接受;三是调价可以一步到位,虽然公共交通不以赢利为目标,但也应保本运行,做到收支平衡。试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你的选择并阐述理由。答:公共交通属于公共物品,对于公共交通定价问题,我选择第二种方案,理由如下:(1)公共物品是指供整个社会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一产品为某人消费的同时,无法阻止别人也来消费这一物品。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即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量。例如,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增加的成本。这也和私人物品不同。一件衣服具有给你穿了就不能同时给他穿的特性。公共交通是公共物品,这主要表现在它的非排他性上,即很难阻止一个人使用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是有一定的竞争性的,比如公共汽车上座位有限,某个人坐了最后一个座位就排除了后面乘客坐座位的权利。(2)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公共物品收费标准的制定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维持适当品质与尽可能地予以充分利用。一般说来,这两个条件是互相冲突的,一种公共物品如认为充分利用比维持品质重要,则其收费标准应较低,甚至不收费,如某些大众化的公园及公厕等,为使其能充分利用,则常不收费。反之,一种公共物品认为维持品质比充分利用重要,则其收费标准应较高,如某些高水准的博物馆及演艺场所等,为维持其品质,其收费标准应较高。对于公共交通来说,其充分利用比维持品质更重要一些,因此应当保持较低的收费标准。国家应该对收费与成本之间的缺口进行补贴。但是,当亏损实在太严重以至于政府承受不起时,政府可以适当调高价格。在本题的三个观点中,第二个观点比较好,因为它提出允许政府提高价格,但调价幅度不宜过大,百姓可以接受,这一方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保证了公共交通这种产品作为公共物品能够有效的提供。如果应用第三种观点,调价一步到位的话,可能公共交通排除了很多低收入的人,从而产生社会问题。2.试简述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答:2.试简述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对策。答:(1)外在性的含义 外在性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2)外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各种形式的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将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换句话说,即使假定整个经济仍然是完全竞争的,但由于存在着外部影响,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看不见的手”在外部影响面前失去了作用。外在经济的情况 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 V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 Vs。由于存在外部经济,故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VpV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遭受的私人成本 Cp大于私人利益而小于社会利益,即有 VpCpVs,则这个人显然不会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有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没有得到实现,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这个人采取这项行动,则他所受损失部分为(CpVp),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得到的好处为(VsVp)。由于(VsVp)大于(CpVp),故可以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行动者的损失。结果是使社会上的某些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状况变坏。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外在不经济的情况。假定某个人采取某项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分别为 Cp和 Cs。由于存在外部不经济,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pCs。如果这个人采取该行动所得到的私人利益 Vp大于其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即有 CpVpCs,则这个人显然会采取该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观点看,该行动是不利的。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也没有得到实现,也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这个人不采取这项行动,则他放弃的好处即损失为(VpCp),但社会上其他人由此而避免的损失却为(CsCp)。由于(CsCp)大于(VpCp),故如果以某些方式重新分配损失的话,就可以使每个人的损失都减少,亦即使每个人的“福利”增大。一般而言,在存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下图具体说明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是如何造成社会资源配置失当的(其他类型的外部影响亦可同样分析)。图中水平直线 D=MR 是某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C 则为其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存在着生产上的外部不经济(例如生产造成的污染),故社会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的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它由虚线 MC 十 M 正表示。虚线 MC+ME 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 MC 的垂直距离,亦即 ME,可以看成所谓边际外部不经济,即由于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其他人所增加的成本。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定在价格(亦即其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处,即为 X*;但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的产量应当使社会的边际收益(可以看成为价格)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应当为 X*。因此,生产的外部不经济造成产品生产过多,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 X*。图图 资源配置失当:生产的外部不经济资源配置失当: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在存在外部影响的条件下,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不能得到实现。以污染问题为例,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小,即污染者只对少数其他人的福利造成影响,则此时污染者和这少数受害者可能在如何分配“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好处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如果污染涉及面较大,即污染的受害者众多,则此时污染者和受害者以及受害者之间要达成协议就更加困难。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避免“免费乘车者”;此外,在很多情况下,有关污染问题的法律也不好明确,例如,污染者是否有权污染,有权进行多大污染?受害者是否有权要求赔偿?等等。最后,即使污染者与受害者有可能达成协议,但由于通常是一个污染者面对众多受害者,因而污染者在改变污染水平上的行为就像一个垄断者。在这种情况下,由外部影响产生的垄断行为也会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3)有关外在影响的政策 第一,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在生产污染情况下,政府向污染者收税,其税额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 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二,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例如,一个企业的生产影响到另外一个企业。如果影响是正的(外部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反之,如果影响是负的(外部不经济),则第一个企业的生产就会超过社会最优水平。但是如果把这两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则此时的外部影响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合并后的单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而由于此时不存在外部影响,故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第三,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例如,某条河流的上游污染者使下游用水者受到损害。如果给予下游用水者以使用一定质量水源的财产权,则上游的污染者将因把下游水质降到特定质量之下而受罚。在这种情况下,上游污染者便会同下游用水者协商,将这种权利从他们那里买过来,然后再让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遭到损害的下游用水者也会使用他出售污染权而得到的收入来治理河水。总之,由于污染者为其不好的外部影响支付了代价,故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3.IS-LM 模型的政策含义。答:3.IS-LM 模型的政策含义。答:(1)IS 曲线和 LM 曲线的含义 IS 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即 I=S 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M 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 时,国民收入和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的曲线。把 IS 曲线和 LM 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决定的 IS-LM 模型。(2)IS-LM 模型的政策含义 当出现非均衡时,能够通过 IS-LM 模型的内生变量的调整使之均衡。下面以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萧条状态为例,论述 IS-LM 模型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意义。在某一时期某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 E 点,收入为 y0,利润为 r0,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 y*。为克服经济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既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将 IS 右移地 IS,也可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将 LM 右移到 LM。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 y*,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 y*,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混合使用的办法。图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为了将收入从 y0提高到 y*。可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因为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如果仅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将 IS 移到 IS,则均衡点为 E,利率上升到 r0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 y*,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上升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 LM 移到 LM,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y*。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有多种混合,这种混合的政策效应,有的是事先可预计的,有的则必须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何者更强有力而定,因而是不确定的。例如,上图中 IS 和 LM 移动幅度相同,因而产出增加时利率也不变,若财政政策影响大于货币政策,IS 右移距离超过 LM 右移距离,则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可见,这两种政策结合使用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第一种组合,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可采用第二种组合,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可用第三种组合,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用第四种组合,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市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答:4.试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答: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的总和。货币政策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即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实行货币政策,常常是为了稳定经济,减少经济波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那时候,厂商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特别是由于存在着流动性陷阱,不论银根如何松动,利息率都不会降低。这样,货币政策作为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当微弱。在西方有些学者把货币政策制止通货膨胀的效果比喻为马用鞾绳拉车前进,意思是说:效果很好;然而,他们却把货币政策促进繁荣的效果比喻为马用绊绳使车后退,即政策很难发生作用。进一步说,即使从反通货膨胀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小。因为物价的上升若是由工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垄断厂商为获取高额利润引起,则中央银行想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抑制通货膨胀就比较困难了。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紧缩货币供给,或者说放慢货币供给的增长率,然而,那时公众一般说来支出会增加,而且物价上升快时,公众不愿把货币持在手上,而希望尽快花费出去,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在一定时期内本来的 1 美元也许可完成 2 美元交易的任务,这无异在流通领域增加了 l 倍货币供给量。这时候,即使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减少 1 倍,也无法使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反过来说,当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这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的影响也就可能被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速度放慢,意味着货币需求减少,如果货币供给增加量和货币需求增加量相等,LM 曲线就不会移动,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会变动。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尤其是,市场利率变动以后,投资规模并不会很快发生相应变动。利率下降以后,厂商扩大生产规模,需要一个过程,利率上升以后,厂商缩小生产规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已经上马在建的工程难以下马,已经雇用的职工要解雇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总之,货币政策即使在开始采用时不要花很长时间,但执行后到产生效果却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济情况有可能发生和人们原先预料的相反变化,比方说,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但未到这一政策效果完全发挥出来经济就已转入繁荣,物价已开始较快地上升,则原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是反衰退,却为加剧通货膨胀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第四,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例如,一国实行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国外资金会流入,若汇率浮动,本币会升值,出口会受抑制,进口会受刺激,从而使本国总需求比在封闭经济情况下有更大的下降。若实行固定汇率,中央银行为使本币不升值,势必抛出本币,按固定汇率收购外币,于是货币市场上本国货币供给增加,使原先实行的紧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从这些方面看,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第二部分 世界经济概论部分(满分 75 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16 分)1.南方共同市场:第二部分 世界经济概论部分(满分 75 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16 分)1.南方共同市场:是拉美地区举足轻重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1991 年 3 月 26 日,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国总统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签署亚松森条约,宣布成立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1995 年 1 月 1 日,南共市正式启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是拉美最大的一体化经济组织。该组织宗旨是通过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加强经济互补,促进成员国科技进步和实现经济现代化。2.贸易转移效应:2.贸易转移效应: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关税同盟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换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发生了贸易转移。显然,贸易转移效应不一定有利于优化全球的资源配置。3.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成本扩大和收益递增的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可以分为外部规模和内部规模。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品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所在行业的规模。4.结构性危机:结构性危机:指由各部门,各领域,各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所引起的危机,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现象。与周期性危机不同,结构性危机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长期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方面,多层次性。70 年代以来,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大批传统工业部门衰落,生产停滞,大量失业,就是一种由产业结构失衡引起的结构性危机;在各国普遍存在的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也是一种结构性危机;它们分别是由于货币供应量与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之间的失衡以及信用规模与社会再生产规模比例失调所引起的。世界经济领域由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致了美元危机乃至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发达资本主义各国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和贸易战日趋升级等等,都是结构性危机深化的表现。这些由非周期性因素影响所产生的危机,表现形式有很大不同,它们发生在诸多层次和领域中,阻碍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正常运行,构成 70 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结构性危机与周期性危机交织作用,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性。如在结构性危机;作用的情况下,周期性危机拖延的时间较长,危机过后生产回升乏力。两者相互作用是资本主义世界滞胀局面长达 10 年之久的重要因素。同时,结构性危机;本身也隐含着摆脱危机 的因素。由于这种危机是由经济结构失衡引起的,通过适当的政策手段加以干预和协调,创造新的平衡条件,结构性危机不是不可以消除的结构性危机;是得到扼制,还是继续深化,通常取决于各国所采取的干预政策以及各部门的结构变化和各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二、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24 分)1.特别提款权不足之处的主要表现。答:二、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24 分)1.特别提款权不足之处的主要表现。答: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代表会员国在普通提款权之外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1969 年 9 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 24 届年会上为解决国际储备资产不足而创设。开始是一种有黄金保值的记账单位,每一单位含金量定为0.888671 克,与美元等值。它根据会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会员国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只是一种账面资产,可以作为会员国的国际储备资产,用于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以及会员国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但它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能当作现实的货币用于国际的一般支付,所以也被成为“纸黄金”。1974 年特别提款权与黄金脱钩,改按16 种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定值。1981 年起又简化为按 19751979 年间 5 个最大出口国 的 5种货币定值,这 5 种货币为美元、马克、法郎、日元和英镑。特别提款权的 70%无偿还期限,这也是它和普通提款权不同的地方。特别提款权自建立以来尽管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仍有其不足之处其不足之处表现在:(1)特别提款权发行的数量有限,在整个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很小,直到 1983 年只占整个外汇储备的 4%左右,因此如果用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就会产生国际清偿手段不足的问题。(2)特别提款权分配不平衡。不能满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的需要。(3)特别提款权只是基金组织的一种记账单位,只能用于各国政府之间的国际结算,而不能作为流通手段来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中进行直接支付,因此它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4)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是“牙买加协定”人为规定的,是虚构的世界货币,它既不像黄金本身具有价值,也不像美元有本国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一旦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发生巨变,就可能成为废纸。因此,现阶段实质上它只能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补充,而不能代替整个国际储备资产。2.二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答:2.二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特点。答:二战后资本主义共发生过 6 次经济危机。综观这 6 次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可以总结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的以下特点。(1)经济危机同期性和非同期性相互交替,同期性有加强的趋势。二战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带有明显的同期性,危机往往在同一年份发生。二战后这种情况就不同了,同期性与非同期性交叉出现。二战后同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了 4 次,其余 2 次经济危机是非同期性的。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不同,使它们战后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同时,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规模和程度也不一样。但是,随着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加快,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传导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特别是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强,一国经济的衰退和繁荣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中,70 年代后,已经出现再生产周期的同期性。(2)经济危机波幅减弱。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从波峰到波谷的幅度较战前大为减弱,即使是战后最严重的两次经济危机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也远远低于战前下降的幅度。这主要是因为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反危机的经济措施,还因为战后科技革命扩大了就业和投资,刺激了生产;另外,金融资本实力增强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对缓和经济危机起了不可估量的作 用。(3)危机期间物价出现不跌反升现象。战前经济危机期间往往是通货紧缩,物价暴跌,就业率下降。复苏与高涨时期,物价与就业率同时上升,如此循环往复,交替更新。而战后出现另一种景象,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这一方面是因为战后随着垄断统治的加强,垄断组织经常为了维持垄断价格而组织物价下跌;另一方面是因为危机期间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膨胀政策,从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4)战后没有爆发严重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所谓货币信用危机是由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所引起的。它的主要表现是:危机期间,银根异常吃紧,信用急剧缩减,利息率猛烈提高,银行大批倒闭,股票价格猛跌,国际收支大量逆差,黄金大量外流。战后在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虽然也引起了货币信用领域内的某些振荡,但还没有爆发过严重的周期性货币信用危机。战后之所以未爆发严重的货币信用危机,主要是因为:首先,经济危机不严重;其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干预经济的措施;第三,垄断企业自有资本份额增大,危机到来时,它们仍有足够的能力偿还债务。3.促进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促进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答:答: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未来数年内,国际经济关系与经济格局,将因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调整与演进,国际力量的重心将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倾斜。促进发展中国家未来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主要又以下几个:(1)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生产率与日俱增。“新经济”复苏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国际技术合作升温,企业战略联盟加强,业务外包盛行,学科交叉融合,使科技对世界经济拉动作用超过资本与劳动力投入。(2)区域合作大大加,快和加强。欧盟正在实施跨洋过海发展战略,即扩大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和与拉美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美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依托,正在实施“南下”、“东进”和“西攻”战略,目标是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扩大与亚洲国家的合作和控制欧亚中间地带。亚洲是世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地区,但亚洲区域合作大大滞后于欧洲和北美。1997 年东亚爆发金融危机大大推动了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地理上相对独立,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从便利性和有效性看应首先加强双边和次区域合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泛亚合作的途径。迄今亚洲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合作理事会和上海合作组织都在扩,大和深化合作。中国和东盟从 2001 年起将在 10 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日本和韩国也在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和中日韩之间都在加强合作,通过10+3 和中日韩合作,逐步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并积极推动泛亚合作进程。(3)外国直接投资(FDI)恢复增长。跨国并购复苏,使连跌 3 年的 FDI 恢复增长。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逐步集中在那些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较大、基础设施较好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巴西、墨西哥、亚洲“四小龙”等。(4)宏观经济环境依然宽松。世界各国普遍实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和“适应性”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以中国、印度和巴西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将带动这些国家出口和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望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三、论述题(第三、论述题(第 1 小题小题 15 分,第分,第 2 小题小题 20 分;共分;共 35 分)分)1.试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成因、影响与对策。试论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成因、影响与对策。答:答:自年月日本提出中国应将人民币升值起,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加入此行列,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迫使人民币升值的潮流,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考验。(1)产生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存在的需求不足与结构不平衡问题。当前,美国、日本和欧洲经济纷纷陷入衰退,整个世界经济滑入低谷。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与不平衡的结构缩小了世界经济的政策空间贸易磨擦不断,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施压对象。第二,发达国家的国内政治问题。美国大选临近,加上伊拉克战争等政治因素,现任政府面临很大的国内政治压力。日本政府花了上万亿美元,用了十多年时间仍未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美国以我国通过人民币人为低估获取商品出口的竞争优势为借口,压人民币升值。第三,我国经济的相对快速增长构成了货币强势的经济基础。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总量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形成了人民币走强的基础,当前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出现的双顺差和外国投资大量进入,强化了人民币的强势地位。第四,人民币汇率体制的缺陷。当今,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既无法避免汇率扭曲造成的资源配置失当,也不能为汇率内外均衡提供灵敏的政策手段和为宏观调控提供便利。(2)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 人民币价格的变动是一把双刃剑,其影响有利有弊。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一是冲击出口产业,阻碍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人民币升值不但会损害一般加工业的出口竞争力,使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能发挥,而且会损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高技术产业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基础,从根本上阻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二是使就业形势雪上加霜。人民币升值会直接冲击我国的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将增加外资企业生产性支出的美元价格,从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收藏 分享(赏)
温馨提示:
蜗牛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考试真题 > 140院校真题 > 外交学院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