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文学新鲁军传统文化的深情回眸柏祥伟历史小说阅读札记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孔孟之乡,丰厚的历史积淀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浸润和精神滋养。博大精深的山东历史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胤,是当代齐鲁文艺的根基,更是文学“鲁军”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挖掘山东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文学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会贯通,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得益彰,激活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把握历史传承和文学创新的关系,让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学创新的重要源泉,这是当代文学“鲁军”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
2、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时说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柏祥伟的文学创作呼应了这一历史使命的神圣张 鹏内容提要:柏祥伟的文学创作呼应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使命的神圣召唤,立足齐鲁大地,弘扬历史文化,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实现
3、了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别具魅力。挖掘山东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文学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会贯通,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得益彰,激活文学创作的生命力。关键词:柏祥伟 历史小说 传统文化 儒家风味DOI:10.14094/37-1482/i.2022.03.00522百家评论2022 年第 3 期 总第 58 期召唤,立足齐鲁大地,弘扬历史文化,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别具魅力。植根文化沃土聚焦历史人物孔府民间档案2018 年 1 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从山东孔府附近村庄的民间底层人物的视角,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一直到改革开放,
4、采用被采访人的视角去叙述各自家庭和人物的故事。书写孔府门外民间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通过对二十多个村庄以及一百多位人物和事件的采访,追忆梳理孔府门外千年以来,传统文明在乡村的渗入,延续,蜕变,以及当下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糅合产生的裂变,试图完整呈现乡村精神文明发育史的历程。通览全书,这部书采取民间口述史的方式,围绕一家三代人历经百年在讲一个关于历史追溯的故事。“传统文化的浸润,不是照本宣科和机械面授机宜。必须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作者在进行历时性追溯,老人、中年人、年轻人也在历史的寻根中回望渐行渐远的儒家文化传统的濡染与浸润,只是他们在追溯与回眸历史的态度、兴趣、目的与方式各有千秋。柏祥伟
5、深情瞩望的是在孔府文化影响下的乡村文明、乡风民俗与乡村秩序的沧海桑田和巨大变革,孔府周边社会底层人士近百年的生息繁衍、辗转漂泊和辛苦繁难。尼山是圣源文脉的摇篮和起点,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文化的温度依然灼热。这部长篇小说兼有非虚构小说的扎实绵密。讲述故事、回望历史、钩沉遗迹、叙述人物,经纬交织,妥帖运演。孔门内外的故事呈现,写作伦理谨严细密而内敛紧凑。这部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变迁和不同年代个人生活史的忠实纪录;柏祥伟的孔门内外历史的写作实践与理论,对于重建历史小说的语言外壳、心灵律动和现实生活的逻辑关系、情感关系与时空关系也深具启发意义。柏祥伟善于以市井小事写大时代变迁,以文字中深藏的地气表达梦想
6、,以世俗生活的描摹与挥洒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素朴、沉重的面影。“我知道,每个村庄里每天都在经历着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死,正如村外土地上的庄稼和山间的草木一样,生死荣枯,轮回交替。我在这些幸福和悲怆的声音里走出了村庄,这段通往山里的小道逐渐变成了砂石路,上坡下坡也变得起伏不断,距离山跟越来越近,路旁的风景也变得空旷宽阔,庄稼淡出了视野,歪斜的野生树木密集林立,空气变得清爽甘洌。”这是柏祥伟进行田野调查时的环境描写,这样的乡村气息,暗合了儒家文化浸润下缓慢的乡村节奏。通过这段缓慢的生活和乡村的历史,柏祥伟试图在历史和现实、个人和群体的精神寻根中,辨识出一个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一种百姓生活的柔韧品质。柏祥伟
7、坚持在精神的沉潜中积攒勇气,在穿越时空的政治伦理中寻找柔情,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发现润泽心灵的事物,并有力地重申了历史精神和传统文化在文学写作里的庄严价值。寻觅历史的重要方式,是向孔门内外的资深人士访谈。为此,柏祥伟不辞劳苦。“拐过一个上坡,似有似无的鸟啼在空气中回荡,断断续续,辽远又空灵,让人不得不凝神倾听。也就是在这时候,我发现了路旁的一片凉棚下的石凳上,坐着一位干瘦的老人,他戴着一顶圆形草帽,穿着灰黑色的衣服,脚蹬一双褪色的胶鞋,如果没有听到他嘴里发出的咀嚼声,我只会以为这位老人就像这片山根下一棵盘踞多年的老树。他嘴里发出缓慢而有力的咀嚼声,让我想起了在广袤的土地上反刍的老牛,我停下脚步打
8、量他的时候,他也侧脸看着我,中午的阳光从他头顶上草帽缝隙里落在糙黑的脸庞上,看上去就像几只颜色鲜丽的蝴蝶在飞舞”。其实,柏祥伟用文学和小说的方式去激活人们关于孔府曾经的记忆,唤醒内心中最为柔软的恻隐与感动。这部访谈和回忆之书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来源于丰沛的民间地气。本书通过整合孔府周边几十多个村庄上百多人的23文学新鲁军口述与追溯,转换不同的叙述视角,用五十个章节的篇幅梳理和记录了孔府门外传统文化在乡村氤氲、延展、蜕变以及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对乡村文明冲击和整合产生裂变的前因后果。除此之外,还有祖孙三代所代表的隔代历史人群所面对不一样的成长环境、文化希望和历史纠结以及曲阜周边万千劳动人民在
9、孔府文化影响下生死疲劳的生存繁衍画卷。老人的家国情怀是在社会变革与传统文化夹缝中对故土的坚守,对土地的一往情深。老人这一代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从抗日战争到“文革”开始,大约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老人的土地情结是这代人生存的信仰。老人坚信“地是刮金板,年年刮年年有”这句俗语,宛如白鹿原中的地主们在千百年乡村文明的积淀当中坚定了土地的情结,他们却在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捍卫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艰辛与尊严。中年人坚守的是在社会巨变与急剧发展当中的归属感,是挣扎在金钱与欲望之下的升迁沉浮与喜怒哀乐。主人公的娶妻生子,外出奋斗,辗转漂泊,艰难前行,忍辱负重,宛如平凡的世界的孙玉厚、孙玉亭兄弟的合二为一。进退维谷是这代人生
10、活的真实写照,他们既有彼时老人一代的淳朴、厚道,却又多了几分狡黠、投机。传统乡村文明与外来文化的进入让他们在坚守与欲望之间纠结不已。年轻人在行走与回归之间的茫然若失是浮躁的城市与闭塞的乡村生活夹击下的无可奈何,孙少平一般的理想主义者注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杂糅与冲击下的生活探索者,他们的生活犹如大海行舟,注定是一直在前行中的探寻与守望。柏祥伟用非虚构文学的手法,忠于历史和往事,创作了一部反映孔府文化对民间百姓以及乡村发展的影响和传播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千百年来乡村文明精神文明的发育和成长历程。本书在保真历史的前提下,塑造一大批鲜活生动、勤劳善良的社会劳动人民的形象,对民间对孔府的记忆和往事进行了
11、一次波澜壮阔的回顾。同时对民间的建筑、饮食、土陶木器铁铜器工艺的起源、创造、发展、兴衰做了精细详尽的解读和演绎,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文的关照和对民众的悲悯情怀。柏祥伟试图完整呈现乡村精神文明发育史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历程。审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正气在当下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境遇下,尤其山东以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作为传承领域,文化资源丰厚。柏祥伟的故乡泗水的仲子路作为孔子最重要的高徒之一,毕生追随孔子,行儒家学说,奉亲至孝,忠义仁勇,善政为民,世人尊为“圣门之哲”。现今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流传或记载着关于仲子路和孔子的重要关系和具体事件,在论语一书中,提及仲子路和孔子的对话多达 38 处,是
12、孔门弟子形象最丰富的重要人物。在子路跟随孔子毕生历程里,子路成为孔子的兄弟和朋友,被世人誉为孔子教育集团的掌门人。仲子路的“孝悌、诚信、仁政,爱国”等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价值,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传播意义。柏祥伟创作的历史小说仲子路在保证历史真实人物和事件的同时,采用了新颖的叙述视角和叙事手法,力求还原历史背景的境遇下,对人物理想情怀剖析的前提下,试图对人性的优秀品德做出多维度的诠释。具备雅俗共赏的文学品质,适合青年学子等等阅读群体了解本土儒家文化资源。历史小说仲子路融合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带着历史的厚重博大与文化的悠久
13、魅力,历史风采与文化魅力耐人寻味。仲子路小说的字里行间,先贤仲子在作者满纸烟霞的笔墨下,打破了时空畛域与文化疆界,就这样亦真亦幻走进了现代人的视野。仲子路以子路同门师弟石头的视角描绘了子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石头慕名孔子拜入孔门,结识师兄子路,共同求24百家评论2022 年第 3 期 总第 58 期学历练,这段生活平静而美好,富有文化气息和人间情怀,根植于石头的记忆中成为历久弥新的回忆。后来石头在乱世中腿被马车轧断身患残疾隐居山谷,得知子路横尸他乡踏上为子路寻尸归葬之路,其间大病一场,梦中与众师兄跟随孔夫子神游列国。埋葬子路后,子路魂化的白羽大鸟载石头回鲁悼师,石头与众师兄弟为逝世的孔夫子守墓
14、,追忆往昔,品评谈论子路与夫子,论学著书,聊度余生。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写作视角,叙事具有现场感,生动鲜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当第一人称作为“限知叙事”视角受限时,柏祥伟采用意识流写法,石头一场大病梦回从前和众多师兄跟着夫子神游列国,在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故事中完整展现了这一段历史与人物经历,故事离奇曲折,亦真亦幻,尤其是子路死后魂化白羽大鸟一节,更是神来之笔,为全文增添了神话色彩。作者叙事艺术的突破,打破了传统小说一般的表达方式,借助意识流以全能视角描写人物,立体交叉式的描写,灵活转换写作视角,突破了人称限制与时空限制,极具创新性与艺术张力。仲子路背靠儒家经典,文化意蕴丰厚,儒家文化是这
15、部作品的底色和背景。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依据,驰骋想象,展开合理的虚构,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用现代观念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对作品进行了极具个性化的解读,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了民族精神,又能激发读者情感共鸣,易于读者理解并接受。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借用文化的力量触发读者的哲思,从而产生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流,实现精神的收获与成长。仲子路在传承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解读,作者对经典的独特理解和艺术阐释,对历史和文化的解析,令人耳目一新,让我们开阔了文化视野,感受到了文学的精神重量。仲子路的语言艺术亦庄亦谐,显示了作者融合方言俚语与典雅书面语
16、的语言融会贯通能力。小说涉及儒家文化时,语言古朴雅致,富有诗情画意,让人浸润于古典文化中沉醉不知归路。锤炼艺术手法锻造中国气派柏祥伟的历史小说,语言灵动绵实,元气淋漓,叙事悠长而周全,细腻而清旷,写民间俗世而有情致,用浅语亦自由高格,格局舒展,气象万千。柏祥伟常以柴米油盐的庸常暗喻浩瀚历史的真实具体,以生命的坚韧,见证芸芸众生的复杂、悲壮、不可小觑。他关切历史人物的命运,直面中国历史中那些令人惊叹的真实,让合理虚构落到身临其境,让柴米油盐也参与宏阔历史的讲述。柏祥伟以慈悲与宽恕之情,回望春秋战国的政治成败,高贵与卑贱,理性与冒失,去理解历史人物的局限与况味。柏祥伟的笔下,如此一般的叙述时而闪现在不同篇章:“夫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边游走,观赏泗河两岸的丰茂美景,一边给弟子们探讨学问。夫子讲课随遇而安,有时候是在一棵杏树下,屈膝就座,趁荫侃侃而谈。有时候,是在一块干净的草地上,夫子与弟子们相互发问,探讨学问,时而抚掌大笑,时而仰天长叹,针砭褒奖,关乎国家命运和苍生体恤。夫子所到之处,都会吸引在田间劳作的农人围坐倾听。村里人扶老携幼,带着各种疑难问题求夫子解惑。一路上受到泗河两岸村人的盛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