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走进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和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回答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学习是什么样的过程和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量化研究:又称为量的研究、定量研究。它重在对事物的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质性研究:又
2、称为质的研究、定性研究。是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景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进行整体性研究,通过归纳、与研究对象的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设计型研究: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出的教育设计。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涉及付诸实施,根据效果进行反馈和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和有效的设计。简答: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的基本理论2、具体学习心理3、教学心理4、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学生学生要素对教学过程的影响体现在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
3、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二)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协调其他各种因素中起关键作用。(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宏观上是由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决定的。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注重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四)教学媒体作用1、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2、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
4、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一)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景,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且,教师要进行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有效
5、性。(三)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教学过程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教育心理学是教育职业的重要学科基础二、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发展的意义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实践的指导意义(一)首先,在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如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方式的实例,传统方式的随机点名并不一定就优于依次朗读,教师应该具备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准备。(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
6、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方法来了解问题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时,教育心理学可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法了解困难产生的原因。(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了一般性的理论指导,而不是用以解决一切特定问题的固定公式,教师应用一般的方法和原理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五: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 实验法观察法 访谈法六、设计性研究的过
7、程:设计性研究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过程可以分为:1、设计的实施2、在实施进程中修改设计3、从多个侧面分析评价一项教育设计4.确定因变量5、确定自变量6、报告研究结果七、21世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1、在学习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加工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2、在研究领域上日益向纵深发展。一方面关于认知和学习的机制研究与脑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成为基础研究的新方向,另一方面超越人工化的实验室研究。3、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向。4、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国际合作和从各国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研究课题。5、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教育心理学
8、第二章知识点|学生的心理发展名词解释:1、准备性原则:指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个体的学习准备反过来又受到成熟和学习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2、同化: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认为,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当有机体面对新的刺激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就是同化。3、顺应: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认为,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当有机体面对新的刺激时,如果主体不能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接收或者解释它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4、客体永恒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的视野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
9、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而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5、运算:内部的智力或操作。6、自我中心主义: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在:他们趋向按照他们自己的观点来了解世界和他人的经验。他们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他们的情感反应和看法。7、集体的独白:是自我中心主义在儿童语言中的表现,发生在儿童一个人的时候,甚至更频繁的发生在儿童群体中,每个儿童都在热情的讨论着自己在做的事情,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和交谈,皮亚杰称之为集体的独白。8、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9、最近发展区:儿童现
10、有水平与经过他人指导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10、教学支架:在一个学习情境里,教师最初承担大部分的工作,在这之后,教师和学习者分担责任。当学生逐渐变得更有能力时,教师逐步撤走支架,从而使学生得以独立完成任务。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要保证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之内,并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进行调整。教学支架有五个功能:提供支持、具有工具的性能、扩展学习者所能达到的范围、使学习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在需要时才使用、11、交互式教学:是布朗等人根据维果斯基的思想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包括教师和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对话。最初由教师师范,然后由教师和学生轮流扮演教师、12、认
11、知学徒制:新手和专家近距离的一起进行与工作有关的活动。13、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2)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观察,比如自我的性格、能力和行为等。另一个是客体的我,即被察觉的我。(3)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14、自我概念: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指“由个体对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组成的混合物”。它随着情境和年龄的改变而改变。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区别:自我概念是一种认知结构,指对个体是什么样的人的一种信念;自我意识是一种情感反应,指对个体是什么样的人的一种判断。15、自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12、及其情绪。学生的自尊影响其在学校的行为。同时,学校生活和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也影响着学生的自尊。16、集体自尊:指家庭、同伴、学校班级或小组中的自我。是对所属群体价值的认识。17、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称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且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因素有家庭、同伴和教师。18、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简答: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13、。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二、.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形成图示。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使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本阶段儿童还不能使用语言和抽象符号来命名事物。此阶段的两个成就是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示在这一阶段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示,由于语言的发展,使得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认知活动不局限于
14、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此阶段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此阶段的成就是符号语言功能。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刻版性。此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在语言方面是集体的独白。(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具有了抽象的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思维可逆转,掌握具体的运算能力,如守恒、分类、顺序排列。掌握了同一性和补偿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此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来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
15、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两个特征是:假设演绎推理和青春期自我中心。三.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2)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充分因素,它需要建立在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4)平衡化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是一
16、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该级水平发展。(二)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1)认知发展理论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证实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性,肯定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环境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2)对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年龄,而是按照认知发展的差异,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一般性。(3)为因材施教原则提供理论依据(4)提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等一系列建构主义发展观,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五、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批评(1)生物化倾向和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影响(2)缺少积
17、极的教育意义(3)低估了儿童的综合能力六、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1)表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模式,为教育工作者更好的了解儿童和促进其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皮亚杰不主张交给儿童明显超出其水平的材料,反对人为无根据的加速他们发展,认识到这一点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3)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教而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引导其主动探索,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来建构知识。七、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2、他首先区分了两
18、种心理机能,即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和作为力士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技能。认为高级心理机能起源于社会交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个体知识文化经验的学习的结果。工具的使用引起了人类新的适应方式。包括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即语言符号系统,分别指向外部和内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性建构思想,认为人的思维和智力都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性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八、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1、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2、高级心理技能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
19、特征:(1)他们是随意的主动的。(2)其反映水平一抽象和概括为特征,以符号或词为中介。(3)他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4)心理活动具有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技能发展的重要标志。3、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九.内化学说维果斯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和游戏、劳动等实现。维果斯基非常重视语言和发展
20、的关系,认为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并且认为儿童自言自语不是不成熟,反而能促进其认知发展,帮助实现内化过程。十、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指导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十一、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1、教学支架的概念2、交互式教学模式3、同伴合作模式4
21、、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主导十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是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的需要。个体的发展贯穿人生过程的全程,这个过程中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和发展危机,后一阶段发展任务以前一阶段为前提,成功克服这些危机,个体就得到了发展。十三、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信任感使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种信任感是在出生头两年发展起来的。婴儿最迫切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护。这个阶段的矛盾是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信任
22、感,克服不信任感。2.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如果说前一阶段还处在依赖性较强的阶段,那么这个阶段的儿童就要学会许多动作,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许多事情喜欢自己动手,不愿他人干预。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主动对内疚(3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发展其想象力与自由地参与活动感兴趣,儿童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他有可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4勤奋对自卑(6岁12岁-小学生)这是儿童进入学校掌握知识、技能的时期。儿
23、童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被赋予一些期望他们去完成的社会任务。这个阶段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中学生)这个时期儿童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现了自我同一感,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此阶段非常重要,其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阶段任务的完成有着密切关系。6.友爱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这是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繁殖对停滞(成年
24、中期)这是人成家立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止感。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这是一个人一生主要努力趋近完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人格发展的上述各个阶段是互相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十四、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现代的心理学和教育观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2、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解决的危机,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
25、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小学生正处在勤奋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再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十五、培养学生自尊心的先决条件:1、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重要感来自于与人交往的社会关系、得到家庭中父母的关爱、学校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接纳。2、成就感: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达到预期目标时的一种完美感受。学生在学业
26、上的成就感是形成自我观念的关键。3、力量感: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务和适应困境的能力。对学生来说,能接收学校考试的压力和独立完成作业,都能产生力量感。十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1、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基本的动因,是其社会化的基础。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社会化。2、同伴: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发展。3、教师:教师作为儿童在学校中最主要的指导者,是帮助学生面对情感或人际问题的最好资源。教育心理学第三章知识点|学生的个体差异名词解释:1、二因素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潜在的因素。(1)单一的一般因素,简
27、称g因素,是一种假象的、被用于不同任务中的、单一的智力能力,影响个体在所有智力测验中的表现。(2)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只影响个体在某一种智力测验中的表现。2、流体智力:美国心理测量学家卡特尔和霍恩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反应速度、记忆力等与生俱来的素质。3、晶体智力:美国心理测量学家卡特尔和霍恩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是个体后天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如烹饪、打的等。4、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用自
28、己的方式来挖掘大脑资源,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与人的不同。智力包括8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以及自然智力。他的智力理论扩大了传统智力的观念,对于学校教育具有深远意义。5、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是加德纳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教育观。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必须承认并理解这些智力组合并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6、三元智力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斯滕博格提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三个方面又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境亚
29、理论。对教育学提供了许多启示,如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智力的这三方面的能力,使智力全面发展;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智力优势。7、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8、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典型的认知风格有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冲动型沉思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型和系列型等。简答题:一、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1、生理刺激:包括声音、光线和温度。2、时间节律:指个体对一天之中学习时间的偏爱。如百灵鸟型、猫头鹰型。3、感觉通道:分为视觉性、听觉型和动觉型、4、大脑的单侧化:
30、指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哪个占优势的问题。二.学习风格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方面。常见的认知风格有: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冲动型沉思型、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整体型和系列型、三种不同的分类风格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研究这种认知方最有名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在二战期间对飞行员的研究。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场依存性者对物体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依赖于外在的参照,难以摆脱外在因素的影响。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学习有密切相关。场依存性者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场独立性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产
31、生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两类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而场依存性的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场独立的教师喜欢演讲,而场依存的教师喜欢与学生进行相互作用。如果教师和学生的风格相同,教学效果就会好些。2.反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架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反应快,但错误多;而反思型的学生反应慢,但错误少。与冲动型学生相比,反思型的学生表现出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更多地提出不同的假设。而且反思型的学生能较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忍受延迟满足。解决纬度少的任务,反思型的学生快于冲动型的学生,而纬度较多的任务,则慢于冲动型的
32、任务。反思型学生适于细节分析,而冲动型学生适于整体把握。反思型学生更易于对自己的回答做出解释,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容易表现出一定的困难。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各有优缺点,各有所长。另外,研究表明,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可以进行教育,取长补短。3.整体性和系列性采取整体性策略的学生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倾向于对整个问题将涉及到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要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视野较宽。采取系列性策略的学生,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上,十分重视逻辑顺序。这两种策略是学生思维方式与问题解决方式表现出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差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必须与学生习惯的策略相匹配。在教学前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
33、的信息,使这些信息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三.学习风格的社会因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成人支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知识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名词解释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首先,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某种变化。其次,这种变化是由于经验而引起的。再次,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最后,上述定义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学习与生命并存,学习广泛地发生于每个个体
34、的生活之中。2、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3、外显学习则指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4、强化: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斯金纳坚信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可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前者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水和食物等。后者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二级强化可分为社会强化(接纳、微笑)和实物(钱。奖品等)、活动(自由的玩、听音乐、旅游等)。5、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6、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的效率7、负强化:通过
35、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8、I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9、II型惩罚:通过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10、普雷马克原则:有时也叫做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11、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12、强化程序是指强化出现的时间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断续强化程序比连续强化程序可获得更高的反
36、应率和更高的消退率。在断续强化程序中,比率程序比间隔程序更能提高行为获得的速度。塑造:斯金纳认为教育救赎塑造的行为。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子强化达到最终目标。13、连续接近: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完成每一步时都给予强化,直到达到最终目标。行为塑造的步骤为:(1)终点行为;(2)起点行为;(3)步调划分;(4)即时反馈。14、连锁:就是有步骤的训练复杂行为的方法。连锁方法有顺向连锁和逆向连锁。顺向连锁:从第一步行为开始,每步只训练一步行为,从前往后把所有单步行为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逆向连锁:从最后一步开始,从后把往前将所有单步行为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15、交互决
37、定论:班杜拉解释行为的理论。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16、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做中学。17、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的行为。18、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简答:一、学习的分类1、学习结果分类:加涅认为,学习有五种结果,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2、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奥苏贝尔等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这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3
38、、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2、外显学习则指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二、加涅的学习层级说:加涅认为,学习有五种结果,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其中智力技能包括五种子技能,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每一层级的智力技能要以低一级的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额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这一观点就是他的学习层级说。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激活行为的事件叫刺激,可以观察的对刺激的回应行为叫反
39、应。原来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变成了一种条件刺激,分泌唾液成了由这种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应,这就建立了一种条件反射,这个过程叫做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4)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5)泛化和分化:经典型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被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
40、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谈虎色变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作用。四、华生的行为主义华生第一个打出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他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了新的行为习惯。华生所做的一个让婴儿形成对兔子的恐惧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五、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桑代克根据饿猫打开迷笼实验提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这种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念做中介。桑代克
41、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这种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思想隐含在他所提出的学习的效果律中。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削弱的作用。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会对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六、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他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1)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无条件反应是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是一种应答性行为。如针刺手马上缩回。(2)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刺激引发的,而是由机体引发的。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和维持: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维持:就是行为的保持。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分化指
42、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泛化指将所习得的行为、概念或技能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相似的情境中。七、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对教育的影响:1、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技术。2、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表述方式。3、行为的改变4、对行为的自我调节和管理。八、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大多数学习发生在社会环境中,儿童通过观察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这种观察以心理表象和符号特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外在强化不是绝对必要的。九、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1)注意过程即对榜样情景各个方面的注意和知觉。榜样的力量和自身的特性会影响注意的过程。(2)保持过程即对示范信息的记忆,这
43、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3)复制过程即自己仿照做出榜样的情景当中所观察到的行为,这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个体必须:首先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4)动机过程经过前三个环节,学习者基本上已经获得了所观察的行为,但他却可能极少甚至从不真正实施这种行为,这种动机要取决于强化。十、观察者的模仿动机的来源:1、直接强化:直接强化的作用不是增强行为,而是提供信息和诱因。2、替代强化: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此外替代性强化还有一个情绪反应唤起的功能。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自我强
44、化参照自己的期望和目标,对自己进行强化。十一、教学中存在大量观察学习,教师应注意其存在并指导学生的观察学习:1、教学内容的新技能。如书写技能、打字技能2、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以身示范,注意自身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在情感。态度和道德品质方面都在影响着学生。3、学习习得行为的表现。学生已经学会某种行为但没有表现出来,需要教师示范来激励他们表现出某种行为。4、教师的学习热情和态度。用对学科、学习和学生的热爱来感染学生。十二、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差别:p106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点|认知学习理论名词解释:感觉记忆:来自环境中的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受器如眼耳等,进入感觉登记器,称为感觉记忆。信息保
45、留时间很短,约0.25-3秒。人只对其中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容量有限。是人们当前明确意识到的内容。长时记忆:存储容量无限,且长久。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关系,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
46、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组合学习:当学生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它能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使学生更有效的同化和理解新内容。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或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关系、原理等的说明。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认识。比如怎样驾驶、怎样进行推理等。图式:就是关于某一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
47、界信息的框架结构。双重编码理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有两种表征形式,言语符号表征和视觉形象表征,同时运用这两种表征方式的信息比用单一方式的信息得到更好保持。加工深度理论;人往往在不同的加工深度层次上对外界刺激进行心理加工,只有得到很深加工的信息才能被长期保持。深度的认知加工就是赋予信息以意义,理解信息的深层含义。产生式:是安德森对程序性知识系统组织形式的方式的观点。就是一些条件行动的结合规则,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进行这些活动的条件。产生式有自动激活的特点,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如“如果大家注意力不集中,我就拍拍手提醒一下”简答:一、加涅的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二、加涅学习的基本阶段:1、学习的准备:注意、目标预期、提取先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