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实验诊断学:运用物理、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和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 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液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 反映机体功能,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的一门科学,这对协助临床诊断,观察病情, 判断预后等有重要意义。2. 抗凝: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3. Anemia(贫血):在单位容积中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极限 的疾病。4. 嗜碱性点彩:是一种较幼稚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时,某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在 端氏染色时出现大小形态不一的
2、蓝色颗粒,正常不超过0.03%。病理情况下见于铅中毒, 也可见于巨幼贫。5.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为0.51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 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多见于溶血贫、巨幼贫、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6. 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病 理情况下见于恶贫、溶贫、铅中毒、白血病、巨贫。7. 有核红细胞:成人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多见于溶血贫、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 转移癌、严重缺氧。8. HCT/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例,温氏法正常值
3、: 男性:0.400.50L/L,女性:0.370.48L/L9. MCV: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80100fl。10. MCH: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2634pg。11. MCHC:每升红细胞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的克数,以g/L表示,320360g/L。12. RDW:是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通过变异系数量表示红细胞体积的离散程度,正常成 人15%。13. Ret: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 RNA经煌焦油兰、新亚甲蓝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染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4、Ret中网 状结构越多,表示细胞越幼稚。14. ESR: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自然抗凝全血中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男性:015mm/1h末,女性: 020mm/1h末,为一个非特异性指标。15.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称为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16. 核右移:一般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为主,如果5叶以上超过3%称为核右移,大多由于造血物 质缺乏,如恶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17. Dohle bodies:为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场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为12 m,甚至可达5m,由糖原颗粒和
5、内质网组成,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为核质发育 不平衡的表现,常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中毒、烧伤。18. Auer bodies: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m称,常见于急性粒细 胞性白血病(多见)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19. 异形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刺激时,可 使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典型增生,并出现形态变化,称为。20. 血细胞直方图:用血液分析仪计数细胞数量时,以血细胞体积大小为横坐标,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 率为纵坐标,来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曲线图。21. 血型:
6、指血液成分遗传多态性,是人体各种细胞包括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组织细胞和 各种体液成分抗原性差异,受独立的遗传基因控制。22. 成分输血:把全血用物理或和化学的方法,分离并制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制品供临床应用,来达到治 疗病人的目的的输血方式。23. 输血相关疾病:是指受血者通过输入或接种含病原体的血液或血制品而引起的疾病。24. HDN(新生儿溶血病):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25. 交叉配血试验:是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 和抗体成分的试验,试验包括主侧和次侧配血;由于该实验要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 无破坏供血者
7、红细胞的抗体;故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简称主侧,把 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简称为次侧;只有均不凝集或溶血才能输血,否 则应进一步查找原因。26. 骨髓细胞学:适用光学、位相、电子显微镜及各种染色技术来观察和分析骨髓的细胞形态和结构,来 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和病理改变,对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判断,疗效观察提供依据的一门科学。27. 骨髓:为一种海绵样胶状组织,封闭在坚硬的骨髓腔内,是人体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可分为红骨 髓和黄骨髓两部分。28. Stem cell(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29. HSC(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始祖,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多向分化
8、和增值能力,并且在造血组 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并酷似小淋巴细胞。30.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一般以涂片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比来判断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通 常分为五级,即增生极度活跃,增生明显活跃,增生活跃,增生减低,增生 极度降低。31.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成 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抑制。32. APTT:在37摄氏度条件下,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和钙离子后,观察血浆凝固 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也是监测普通肝素的 首选试验
9、。33. PT:在受检血浆(缺乏血小板)中,加入足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适量的钙离子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 间,它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也是监测双香豆素类口福抗凝药的首 选试验。34. DIC:是在许多疾病的基础上,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 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35. 晨尿: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除的尿液,用于可疑或已知泌尿系统疾病的动态 观察及早期妊娠试验。36. 第二次晨尿:采集晨尿后24小时内的尿液,要求患者从前一天晚上起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 水200ml,以提高细菌培养和有
10、形成分计数的灵敏度。37. 随机尿: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除的尿液标本。38. 餐后尿: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有利于病理性尿胆原,尿糖和尿蛋白的检出。39. 3 小时尿:上午69时的尿液,多用于检查尿液的有形成分。40. 12小时尿:从晚上8时至次晨8时终止的24小时内全部尿液,用于尿液有形成分计数,微量白蛋白 和球蛋白排泄率测定。41. 24小时尿:从上午8时至次晨8时终止的24小时内全部尿液,用于化学成分的定量测定。42. Polyuria(多尿):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43. Oliguria(少尿):成人每小时尿量持续17ml(儿童0
11、.8ml/kg)或24小时尿量400ml44. Anuria(无尿):24小时尿量3个 血细胞,血液含量不超过0.1%称为。48. Hemoglobinuria(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是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约 1.3g/L),因起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可通过肾小球滤过而形成血红蛋 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49. Proteinuria(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50. 选择性蛋白尿: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滤 过较缓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则相对容易透过,故
12、当形成的蛋白尿以小分 子蛋白为主时称为,肾小球滤过膜损害较轻,见于早期肾小球肾炎(小儿肾病综合症)。51. 非选择性蛋白尿:指肾小球滤过膜失去选择性滤过能力,可滤过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此时形 成的蛋白尿称为,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严重。52. 肾小管性蛋白尿:由于炎症,中毒引起近曲小管重吸收减退而出现以低相对分子分子量蛋白为主的蛋 白尿,主要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中毒性肾间质损害、肾移植术后。53. 混合性蛋白尿: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及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54. 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 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
13、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主要见于浆细胞病(多 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肌肉损伤、急性白血病胰腺炎。55. 肾糖阈: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一般成人为8.88mmol/L(1.6g/L)。56. Glycosuria(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中出现葡萄糖,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 的尿液。57. 肾性糖尿:因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减退,引起肾阈值降低所致。58. 尿三胆:尿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三者合称。59. 尿二胆:尿胆红素及尿胆原两者合称。60. 尿沉渣:指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并能在显微镜下检查到的成分,如细胞管型,病原体和结晶体。61
14、. 影形红细胞:低渗尿中红细胞吸水胀大,血红蛋白溢出,仅留下细胞膜,成为大小不等的空环形或面 包圈样。62. 闪光细胞:低渗尿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 光闪光,故称,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63. 脓细胞:是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充满颗粒, 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64. Cast(管型):是由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质,结晶,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尿中出现管型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伤。65. 颗粒管型:管型中的颗粒含量占管型面积的1/3
15、以上称为颗粒管型,提示有肾实质性病变伴有肾单位 瘀滞(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66. 蜡样管型:是由细颗粒管型衍化而来,或因淀粉样变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的管型,也可能是透 明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的,提示有肾小管严重变性坏死,提示预后不良 (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淀粉样变)。67. 隐血:上消化道出血小于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红细胞, 需用化学或免疫学的方法才能检出的微量出血。68 FOBT:上消化道出血小于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未见红细胞, 需用化学或免疫学的方法才能证实这种微量出血的方法。69.
16、 CSF(脑脊液):是循环流动于脑与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 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膜回吸收入静脉。 正常成人约为120180ml,大约为体内液体总量的1.5%。70. 血脑屏障:血液和脑脊液之间的屏障对某些物质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以防止血液中有害成分进入脑脊 液中,对维持脑脊液成分的稳定起重要作用。71. Pandy test:脑脊液中蛋白质与苯酚结合生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出现浑浊或沉淀,当总蛋白量超过 0.25g/L可呈弱阳性反应。72. 浆膜腔积液:人体胸膜腔、腹膜腔及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病理情况下,浆膜腔内有大量液体
17、潴留而 形成,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腔积液。73. 漏出液:由于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回流受阻、钠水潴留等原因形成的 双侧性、非炎性积液。74. 渗出液:由于炎症时病原毒素、组织缺氧以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液中大分 子物质渗出血管壁,而形成的单侧性、炎性积液。75. Rivalta test:为测定浆膜腔积液中黏蛋白含量的定性试验,其原理为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分泌黏蛋 白量增加,黏蛋白可在稀醋酸析出,产生白色沉淀为阳性反应。76. 乙肝两对半检测:因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存在Dane颗粒的核心部位,不易检测,故传统乙 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常
18、为五项联合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 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及核心抗体(抗HBc)。HiCN氰化血红蛋白RBC红细胞 Hb血红蛋白 Anemia贫血 Howell-Jolly body染色质小体HCT/PCV红细胞比容 MCV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密度 Ret网织红细胞 ESR红细胞沉降率/血沉N中性粒细胞L淋巴细胞M单核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Dohle bodies杜勒小体Auer bodies棒状小体Hlt/PC血小板计数Blood group血型HDN新生
19、儿溶血病Stem cell干细胞HSC造血干细胞Leukemia白血病AP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bg纤维蛋白(原)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D D-二聚体3P试验(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CFT(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BT(出血时间)CRT(血块退缩试验)Polyuria多尿Oliguria少尿Anuria无尿Hematuria血尿Hemoglobinuria血红蛋白尿Proteinuria蛋白尿Glycosuria糖尿Blood shadow影形红细胞Glitter cell闪光细胞Pus cell脓细胞Cast管型FOBT粪便隐血试验CSF脑脊液Pandy test潘氏试验Rivalta test黏蛋白定性试验A清蛋白G球蛋白A/G清球比例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P碱性磷酸酶BIL/TBIL/TB/STB胆红素UCB非结合胆红素CB结合胆红素GGT -谷氨酰转移酶MAO单胺氧化酶LDH乳酸脱氢酶HBsAg乙肝表面抗原HBsAb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e抗原HBeAb乙肝e抗体HBcAb乙肝核心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