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序(1)前言(1) 第一篇社会研究原理与过程第一章 绪论科学与社会研究(2) 第一节 科学(3) 一、什么是科学 (3) 二、科学的功能(5) 三、科学的发展 (6) 第二节 求知方式(8) 一、传统的求知方式(8) 二、科学方法(10)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特点(14) 一、社会科学知识的性质(14)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16)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7) 第四节 社会研究及其方法(20) 一、社会研究与社会调查(20) 二、社会研究与社会学研究(22) 三、社会研究方法体系(24)第二章 社会研究发展史(29) 第一节 社会研究方法论的演进(30) 一、实证精神的引入(3
2、0) 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观点(33) 三、科学方法论的发展(35) 第二节 社会研究手段的发展(39) 一、统计学方法(40) 二、心理学方法(41) 三、人类学方法(44) 第三节 社会调查研究简史(46) 一、近代社会调查研究(46) 二、现代社会调查研究(51) 三、中国社会调查发展简史(54)第三章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58)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层次与角度(58) 一、研究层次宏观与微观(59) 二、社会整体与个体(62) 三、研究范式(64)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科学性(66) 一、社会规律性(66) 二、解释与理解(68) 三、价值与客观性(70) 第三节 社会理论的构造(72
3、) 一、概念和变量(73) 二、命题与假设(77) 三、理论的形式(81) 第四节 解释的类型(83) 一、个性解释与共性解释(84) 二、因果解释(85) 三、功能解释(88)第四章 社会研究的过程(92)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逻辑(92) 一、“科学环”(92) 二、归纳与演绎(94) 三、假设检验逻辑(95) 第二节 理论建构的过程(97) 一、从观察到经验概括(98) 二、从经验概括到理论(100) 第三节 理论检验的过程(106) 一、推演假设(106) 二、假设的检验(112) 第四节 研究步骤与研究准备(116) 一、确定研究课题(117) 二、选择研究类型(119) 三、探索性研
4、究的内容(121) 四、提出研究假设(123)第五章 社会研究的设计(128) 第一节 研究类型(128) 一、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128) 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132) 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135) 第二节 研究方法(137) 一、统计调查(138) 二、实地研究(140) 三、实验(142) 四、文献研究(143) 第三节 研究方法的讨论(145) 一、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145) 二、资料的可靠性与有效性(148) 第四节 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150) 一、分析单位(151) 二、研究内容(153) 三、层次谬误与简化论(156) 第五节 研究方案的设计(157) 一、
5、研究方案的内容(157) 二、研究方案示例(159)第六章 测量(165) 第一节 测量的概念(165) 第二节 测量尺度(169) 一、定类尺度或名义尺度(169) 二、定序尺度或等级尺度(169) 三、定距尺度或等距尺度(171) 四、定比尺度或比例尺度(172) 第三节 概念的具体化与操作化(173) 一、概念的具体化过程(174) 二、操作定义(176) 三、测量指标(178) 四、建立综合指标(179) 第四节 测量理论的问题(183) 一、量度化方法 (183) 二、观测值的分解(185) 第五节 信度(187) 一、信度的定义 (187) 二、信度系数的计算(188) 三、信度的
6、检查 (189) 四、影响信度的因素(191) 第六节 效度(192) 一、效度的定义 (192) 二、效度的基本原理(193) 三、效度的检查(193) 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197)第七章 抽样(199) 第一节 抽样与抽样调查(199) 第二节 抽样术语与抽样程序(203) 一、抽样的概念和术语(203) 二、抽样的基本程序(205) 第三节 概率抽样(209) 一、简单随机抽样(209) 二、分层抽样(211) 三、系统抽样(214) 四、整群抽样(216) 五、多阶段抽样 (218) 第四节 非概率抽样(220) 一、偶遇抽样(221) 二、主观抽样(221) 三、定额抽样(222)
7、 四、滚雪球抽样 (223) 五、空间抽样(223) 第五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224) 第二篇资料收集第八章 问卷法(231) 第一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231) 一、问卷的主要类型(231) 二、问卷的基本结构(232)第二节 问卷设计基本原则(236) 一、把为被调查者着想作为问卷设计的出发点(236)二、对阻碍闻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238) 三、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卷的设计工作(241)第三节 问卷设计主要步骤(245) 一、探索性工作(245) 二、设计问卷初稿(246) 三、试用和修改(247) 第四节 问卷设计具体方法(249) 一、问题的形式 (249) 二、答案的设计
8、要求(251) 三、问题的语言和提问方式(253) 四、问题的数目和顺序(255) 五、相倚问题(257) 第五节 问卷设计的常见错误(258) 第六节 问卷法的特点及其运用(264)第九章 访问法(268) 第一节 结构式访问(268) 第二节 无结构式访问(271) 一、重点访问(272) 二、深度访问(274) 三、客观陈述法 (275) 四、座谈会(276) 五、无结构式访问与个案研究(277) 第三节 访问的程序与技巧(279) 一、访问的准备 (280) 二、进入访问(281) 三、访问的控制 (283) 四、结束访问(286) 五、访问记录(287) 第四节 访问员的挑选与训练(
9、288) 一、访问员的选择(288) 二、访问员的训练(290) 第五节 访问法的特点(292)第十章 量表与测验法(294) 第一节 量表概述(294) 一、量表的概念 (294) 二、量表的类型 (297) 第二节 量表的设计(298) 一、总加量表(298) 二、累积量表(303) 三、语义差异量表(309) 第三节 测验(313) 一、测验的概念和类型(313) 二、测验的程序 (317) 三、测验的功能与应用(319) 第四节 社会计量法(320) 一、社会计量法的一般概念(320) 二、社会计量法的程序与方法(322) 第五节 民意测验(327) 一、民意测验的程序和方法(329)
10、 二、民意测验的优缺点(331)第十一章 观察法(334) 第一节 观察的类型(334) 一、分类原则(334) 二、实验室观察(337) 三、局外观察(338) 四、结构式观察(339) 第二节 参与观察(342) 一、参与观察与人类学(342) 二、参与观察的类型和实例(343) 三、参与观察的主要问题(348) 第三节 间接观察(350) 一、物质痕迹观察(351) 二、行为标志观察(352) 第四节 观察的效度与信度(353) 一、观察的步骤(353) 二、观察的效度(354) 三、观察的信度 (356) 第五节 观察法的作用与特点(358)第十二章 实验法(362) 第一节 实验法的
11、原理和程序(363) 一、实验法的基本原理(363) 二、实验的主要组成部分(365) 三、实验的基本程序(366) 四、三项基本工作内容(367) 第二节 简单实验设计(369) 一、简单实验设计的几种模式(370) 二、交互作用效应(372) 第三节 多组实验设计(373) 一、所罗门四组设计(373) 二、多因素设计 (374) 三、重复测量设计(376) 四、拉丁方格设计(378) 第四节 准实验法(380) 一、相关设计(380) 二、时间序列设计(382) 三、非等组前后测设计(383) 四、现场实验设计(384) 第五节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386) 一、信度(386) 二、效度(
12、387) 第六节 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389)第十三章 文献法(392) 第一节 文献的类别及来源(392) 第二节 第二手分析(397) 一、第二手分析的含义(397) 二、第二手分析的步骤(398) 三、第二手分析的优缺点(400) 第三节 内容分析(401) 一、内容分析的几个例子(402) 二、内容分析的程序(405) 三、内容分析的类型(408) 四、内容分析的优缺点(413) 第四节 现存统计资料分析(414) 一、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例子(415) 二、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主要步骤(416) 三、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效度和信度(417) 第五节 文献法的特点(418) 一、文献法的优点
13、(418) 二、文献法的缺点(419) 第三篇资料分析第十四章 资料整理(423) 第一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423) 一、资料的审查 (423) 二、资料的分类 (426) 三、资料的汇总和编辑(429) 第二节 定量资料的整理(430) 一、资料的审查 (431) 二、资料的分类和编码(433) 三、资料的登录(440) 四、资料的汇总 (442) 第三节 计算机处理资料的一般过程(443) 一、输入前的准备(443) 二、输入数据(444) 三、数据的处理 (446)第十五章 资料的统计分析(447) 第一节 统计分析的作用和原则(447) 一、统计分析的作用(447) 二、统计分析的步骤
14、和原则(449) 第二节 单变量统计描述(454) 一、变量的分布(454) 二、统计表与统计图(455) 三、集中趋势分析(459) 四、离中趋势分析(462) 第三节 双变量统计分析(465) 一、列联表(466) 二、消减误差比例(469) 三、相关分析(470) 四、一元方差分析(478) 五、一元回归分析(480) 第四节 单变量与双变量的统计推论(483) 一、统计推论的一般概念(483) 二、参数估计(484) 三、假设检验(487)第十六章 变量分析的逻辑和策略(501) 第一节 变量关系的类别(502) 一、变量间的关系(502) 二、统计相关的不同类型(502) 第二节 详
15、析模式(504) 一、两变量的交互分类(504) 二、引入检验因素(505) 三、详析模式的主要作用(507) 第三节 变量关系的检验(508) 一、虚假关系的检验(508) 二、变量关系的具体化(509) 三、追寻关系产生的原因(511) 四、寻找因果次序(512) 五、防止将真关系误判为假(513) 六、恢复变量间关系的真貌(515) 第四节 条件关系的分析(516) 一、帮助解释(516) 二、对关系进行说明、澄清及描述(521) 第五节 联合作用的检查(526) 一、独立作用(526) 二、相对作用(529) 三、累积作用(530) 四、类型作用(531) 第六节 调查分析的策略(53
16、3) 一、详析的程序 (533) 二、假设检验与概念追踪(535) 三、偶然重大发现的利用(539) 四、证据的分析 (540) 五、事后解释(543)第十七章 多元分析概论(546) 第一节 多元分析的一般概念(546) 一、详析模式与多元分析(546) 二、多元分析的类型和应用(550) 第二节 相依性分析(552) 一、多元相关分析(552) 二、多元方差分析(557) 三、多元因果分析(558) 四、判别分析(566) 第三节 互相依性分析(568) 一、聚类分析(568) 二、因素分析(570) 三、最小空间分析(570)第十八章 路径分析(572) 第一节 路径分析的一般概念(57
17、2) 一、路径图与路径方程(573) 二、路径系数(573) 三、路径分析的基本假设(575) 第二节 路径分析的意义(576) 一、路径分析与回归分析(576) 二、路径系数与相关系数(578) 三、因果作用力的分析(580) 第三节 路径分析的步骤(582) 一、选择变量与建构因果模型(582) 二、检验假设条件(583) 三、建立路径结构的方程式(584) 四、计算有关参数(585) 第四节 路径分析举例(585)第十九章 因素分析(590) 第一节 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591) 第二节 因素分析的主要步骤(597) 一、决定共性方差和抽取公共因子(597) 二、因子轴的旋转和因子解释(
18、602) 三、因子得分和因素分析模式的比较(608) 第三节 因素分析法的应用(611)第二十章 社会网络分析(621) 第一节 社会网络及其分析(621) 一、社会网络的定义(621) 二、社会网络分析的作用(623) 三、分析的类型 (624) 第二节 社会网络资料的收集(626) 一、总体与抽样 (626) 二、收集资料的方式与关系的测量(627)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629) 一、图示法(630) 二、矩阵法(632) 三、位置的确定 (640) 四、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642) 第四节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642) 一、小整群体内部结构与人际关系研究(643) 二、亲属关
19、系研究(643) 三、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研究(646)第二十一章 数理分析简介(650) 第一节 数理分析的一般概念(650) 第二节 马尔可夫链和社会流动(653) 一、马尔可夫链(653) 二、社会流动(657) 三、马尔可夫链的可能性(664) 第三节 社会行动和对策论(665) 一、对策论的基本概念(666) 二、二人零和对策(668) 三、二人非零和对策(672)第二十二章 撰写研究报告(676) 第一节 研究报告概述(fi76) 第二节 导言(678) 第三节 方法(682) 第四节 结果(688) 第五节 讨论(692) 第六节 小结、摘要、参考文献及附录(694) 第七节 研究报
20、告写作的几点建议(696)第二十三章 社会学研究的评估(698) 第一节 评估的基本逻辑(700) 一、社会学研究的理想模型(700) 二、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性质(703) 三、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构成要素 (704) 第二节 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和方法论依据(705) 一、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705) 二、评估的方法论依据(713) 第三节 评估的方法和技术(715) 一、对理论检验研究报告的评估 (715) 二、对理论建构研究报告的评估 (717) 三、评估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719) 第四节 评估方法和技术的社会应用(720) 一、社会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检验 (733) 二、社会政策对于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效性评价(722) 附 录附录一研究案例一(725) 案例一自杀论与实证方法(725) 案例二探索复杂的社会结构:江村调查(738) 案例三我这样研究街角社会(748) 案例四 中国犯罪问题研究(761) 案例五 内蒙古赤峰地区农村牧区的蒙汉 通婚研究(774)附录二统计用表(795) 附表l标准正态分布表(795) 附表2 t分布表(796) 附表3 2分布表(797) 附表4 r值化为Z值表(798) 附表5 F分布表(801)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_(806)后记(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