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330611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吕佳翼,张家伟(南开大学多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法合治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对中国传统“礼法合治”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同时也是对治国理政中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因而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一相关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国家治理中将德治与法治并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以新时代政德观引领政治生态营造等。我们应当通过良法和善治相辅相成,公民道德教育和党史宣传教育相得益彰,创新干部考核方式、确立以德为先任用原则等途径多管

2、齐下,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关键词:新时代;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德法合治中图分类号:D920.0;D 6 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 7 2-12 17(2 0 2 3)0 4-0 0 0 1-0 9收稿日期:2 0 2 3-0 5-0 7基金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专项重点项目(TJSSZX20-06):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历程;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基地项目(6 32 32 33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研究。作者简介:吕佳翼(19 8 6-),男,江苏无锡人,南

3、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邀研究员,哲学博士;张家伟(19 9 6-),男,天津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道德具有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和行为的功能。德治既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立足于当前实际,对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且将其转化具体决策,运用于国家治理,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一、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

4、合的理论渊源纵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其有两方面的理论基础:一方面,德治和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皆不可或缺,同等重要。“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治国理政把成文法律作为底线红线,任何人不得逾越;把思想道德作为源头根基,任何人必须重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在治国理政中两者缺一不可,两者都可以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另一方面,明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道德践行也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5、,2 0 17 年,第134页,第133页。不开法律约束”,道德的底线是法律,德治是在法治保障下开展实践的,以德治国是以依法治国为依托的。这一理论基础与中国圣人先贤“礼法合治”的政治思想一脉相承,也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德治”经验中汲取了政治智慧,回应了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现实需要。(一)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礼法合治”的政治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中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上溯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认为,“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国家治理要礼法结合,以礼为先。这里的“礼”既是外在礼仪之礼,也是内在理德之理。以礼来教化民众行善,代表了

6、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这就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西汉中期,董仲舒提出了“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从而奠定了礼法合治的基础。唐朝时期,国家治理在发挥法律强制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了道德的调节作用,形成了“德礼为本、政教为用”的法律观。宋朝的程朱理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对德、礼、政、刑四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进一步发展了“礼法合治”的思想,使其成为了延续千年的治国韬略。“礼法合治”的治理方式经过历朝历代的丰富和发展,深深刻上了中华文明的独有烙印。“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礼法合治”的政治思想为当下中国的社会治理实践提供了深厚

7、的理论基础和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谱历史规律,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中国古代,“礼法合治”在治国韬略上坚持“德主刑辅”的原则;在规范行为上采用“先礼后刑”的方法;在维护统治上秉承“外儒内法”的理念。亦即以“德”治本,用道德来解决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问题,重源头抓预防;以“法”治标,用法律来解决维护社会秩序的实际问题,重结果抓警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主张协调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把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利器,运用道德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从而达

8、到了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效用,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五四宪法”中就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在19 7 8 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且把以德治国定义为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总框架之下的一个治国方针。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坚持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努力实现物质文明

9、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出:“我们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2 0 0 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工作目标,并且明确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一年之后他又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 0 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7

10、年,第133页。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第2 48 页。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 0 14年10 月14日,第1版。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 9 4年,第147 页。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0 0 页。6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 0 0 2 年12 月0 5日,第1版。胡锦涛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6 年,第145页。代新风”。在党执

11、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建构出了一种以法治为本、以德治为主的治理模式,积累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国家法律约束人们低层次的社会行为,具有“刚性”特点;社会道德规范人们高层次的社会行为,具有“柔性”特点。“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经验中取政治智慧,坚持依法治国的主导地位,在法制社会中培育社会主义道德,强化道德对法律的支撑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发挥好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三)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现实逻辑习

12、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直面当下在国家治理中有关道德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包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把握。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各界虽整体上充满了正能量,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滋长成风,少部分人沉迷于物质奢靡而不能自拔,对精神世界的丰富漠不关心,物欲横流、铺张浪费的社会问题逐渐显现。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在道德上没有得到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引,而陷入了价值困惑的状态。这使得当下社会的价值共识出现分歧,价值目标多元甚至

13、异化,有损社会的公平正义,破坏了良好风尚和秩序。二、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内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民中心论的生动体现,以树立新时代政德观作为正风肃纪的价值引领。(一)在国家治理中将德治与法治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鲜明特征。1.道德与法律各自有不同的功用。道德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虽然二者对社会成员都

14、具有调节利益关系、约束规范行为的作用,对社会都具有维护和谐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功能。但道德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是高层次的行为标准,其功用在于“律已”、“扬善”;法律追求公平、自由、平等现实价值,是绝大多数人必须做到的低层次的行为标准,其功用在于“律他”、“抑恶”。2.德治与法治各自有不同的实现途径。德治依靠道德的教育感化和宣传舆论的压力来实现,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自觉地符合道德标准,通过遣责和批判来惩戒违反道德的人;法治依靠国家强制力来实现,“法有禁止而不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自觉地符合法律法规,通过执法和司法来惩治犯罪者。3.德治与法治之间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互补性。一方面,德治要以法治

15、为依托,法治为德治提供保障。由于道德的教化性与自律性,道德发挥功用只能依靠公民的内心自觉,所以道德只能引导良善之人。对于道德感低下甚至有于公序良俗的个体,德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制裁。但“德法合治”引入了法治的强制性,弥补了这一缺陷。另外,德治可能导致人治,增强法治可以避免公权力的滥用。另一方面,法律要以道德为滋养,德治为法治提供伦理合理性。仅依靠法治的外在强力制约,会削弱公民遵守法律的自觉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16 年,第6 38 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17 年,第116 页。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16、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3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 0 16 年12 月11日,第1版。性,甚至会使法治机制死板僵化。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引入了德治的“柔性”,提高了公民的道德水平,取得了“刚柔并济”的效果,为法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当今社会,多级的社会阶层,多元的价值观念,多样的利益需求,使得社会治理千头万绪。“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仅依靠以德治国实现不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必须要发挥好依法治国的基础作用。虽然当下我国社会总体上治安环境良好,社会秩序稳定,但违法犯罪案件还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达到超越现阶段的思想水平,

17、具有高素质的个人品德,普遍自觉地坚持高层次的行为标准。所以,社会大众应从道德的底线一一法律做起,把道德实践贯彻到守法行为中,逐渐培育起高尚的道德情操。经过这样一个引导、教化、规制并逐渐深入的过程,社会整体逐渐树立对法治的信仰,全体公民逐步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进而从法治社会过渡到完全的德治社会。(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建设2019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公民道德修养的提高不但对公民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文明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也是国家力量之源泉,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推进公民

18、道德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并以此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和重点内容,提升公民道德建设的凝聚力、吸引力以及辐射力,实现对当下公民道德的教育引导和道德践行的功能。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道德统一体。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全社会的价值追求的总和,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奥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国家兴盛之源,道德是个人立身之本。“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建成社会主

19、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理念与文明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国家与个人的关键纽带,是建成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文明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是国家与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坚实基础。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的道德观念。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具有整合与规范的作用。社会整体的道德标准是评判社会成员善恶行为的基本尺度,也是调节社会成员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明确而统一的道德标准有利于社会成员快速做出道德选择,减少道德迷范、价值困惑,走出道德困境;也有利于规范个体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核心价

20、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社会群体及个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涵盖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对国家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民培育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提供了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确立了评价成员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准则,协调和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要以是否符合这一准则为标准。公民道德建设不仅要注重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更要重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协调。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是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美

21、好愿景,协调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一愿景为标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国家的发展趋势,汇聚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协调和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是要以是否遵循这一共识为标准。(三)以新时代政德观引领政治生态营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5年,第6 页。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 0 14年5月5日,第2 版。5家:保国习近平总书记深谱历史规律,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

22、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要求领导干部自觉履行政德规范,发挥好政德规范对于社会道德的引领示范作用。1“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明大德,一是要明信仰之德。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旗帜,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补理想信念之“钙”,不断获取政治动力。二是要明忠诚之德。领导干部必须绝对地忠诚于党、忠诚

23、于国家、忠诚于领袖。在思想上,要思想认同,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时刻与中央保持一致的思想认识;在实践中,要履职尽责,坚决贯彻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用扎实行动践行“两个确立”。三是要明立场之德。“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领导必须把人民至上作为工作的价值追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把人民作为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守公德,一是要守为官之德。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克已奉公,把握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24、,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要厘清公私关系的界限,在工作中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努力构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和谐社会。二是要守公权之德。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依法依规执政行政,确保公权为公,秉公用权。还要增强公仆意识,明确职责认知,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三是要守社会公德。领导干部必须严守生活纪律,坚决不做出任何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要对自已高标准严要求,把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严以修身,严于律已。3“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已的操守和行为。”领导干部“要会做人,做好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珍惜自己人格的魅力,洁身自好,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严私

25、德,一是要严清廉之德。领导干部必须坚决遵守廉政准则,在为官从政中,节制自己的贪欲与野心,自觉提升廉德修养,坚守清廉政治本色,树立政治威信。二是要严个人品德。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品德修养,主动向道德模范看齐,政治向上,光明磊落,不作任何损人利已之事,不沾任何不正之风。三是要严家庭美德。领导干部必须培育良好家风。家风淳厚是为官清廉的助推器,家风败坏是贪污腐化的祸根源。领导干部要做到从严治家、修身齐家、勤俭持家。三、新时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实践路径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政治理念充分运用到了当今中国的治国理政中,推动了社会风气进一步风清气正,社会

26、正能量得到了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现实成效。(一)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用良法保障善治施行良法善治既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共同的理想境界,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良法是台理的评判标准和理性依归,善治是国家治理的运行模式和实现方式。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用良法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第2 58 页,第2 58 页。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赵乐际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 0 18 年3月11日,第1版。习近平:K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 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1年第8 期,第4-2 0 页。6障善治施行,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精

27、神体现与精髓所在。1.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道德才会有可靠制度支撑。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真善美,把道德要求贯彻到立法工作中。良法是实现善治的前提,善治的基础是良法的制定。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即维护民生福补和社会公序良俗的法律,才能树立起真正的权威。在执法和司法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良法,体现道德要求,实现公平正义,才能取得善治之效。2.立德是立法的最高境界,所立之法要体现社会的道德价值。关于良法的法学定义与标准,学界目前莫衷一是。总的来说,良法的实体必须体现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维护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利、蕴含惩恶扬善、崇德向善的基本品质,并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确立良

28、法的程序要坚持法不悖德的重要原则,严格依照立法程序,充分吸收各方意见;良法的呈现形式应当是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表达精炼准确的成文法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工作,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立、改、废、释、纂、决定等方式并举,健全了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进一步优化了良法善治的法律基础。“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反映的是不断变化的道德要求。例如:2 0 2 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对“奸淫幼女”、“生产销售假药”、“索贿受贿”等突破社会公德底线、引起社会公愤的犯罪行为的应用刑罚进行

29、了从重从严的调整。3.把善治落实到执法司法中,因为没有善治,良法无法落实。“善治指的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和治理活动。它是一种官民共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想状态。”法律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建设法治政府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所以法治政府不能仅停留在“守法”这一最低限度,必然要有其所遵循的道德与伦理属性。法治政府的道德标准有两个核心主题:一是维权,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做到权为民所用;二是限权,公共权力的运作要遵守既定的法律法规,不能肆意妄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谋篇布局,取得了显著成果。建设法治政府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工程,这其中

30、由于行政执法与公民切身利益最大,所以在以往一段时期内,其矛盾也最为突出,特别是以罚代管、执法不公的现象成为了实现善治的一大阻碍。但经过六年(2 0 14一2 0 19 年)的努力,“地方政府行政执法水平在震荡中不断提高,执法效果和执法均衡度得到大幅改观”,“分数畸低的城市数量大幅减少,达到及格水平的城市从39 个增长至7 3个,得分较高的城市数量提升了8 7.2%,涌现出厦门、杭州、上海等一批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典范城市。”4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仅确立了良法远远不够,还要有公正的执行,才能实现善治。法律只是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应用到具体案件中,必须要依靠各级执法司法工作

31、者的裁决裁量,所以,优秀的法律执行者是实现善治的关键一环。“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由于各种因素,司法活动中之前长期存在着一些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乃至司法不公、冤假错案等消极现象,其影响极为恶劣,严重侵蚀社会的公平正义,严重削弱执法司法的公信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促,推进司法建设,严惩司法腐败。2 0 2 0 一2 0 2 1年,党中央开展了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这是一项扬正气、聚警心、合民意的的德政工程,突出筑牢政治忠诚、清除害群之马、弥补司法漏洞、惩治司法腐败,使政法系统的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纪律作风进一步加强、执法司法的公信力进一步提高,从另一

32、方面保障和促进了良法善治。(二)全全方位进行道德培育,多途径引导道德实践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公民道德建设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探索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 58 年,第12 1-12 2 页。俞可平:法治与善治,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 0 16 年第1期,第6-8 页。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 0 2 0),https:/ 0 15年,第6 7 页。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纲要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明确了总体建设要求和重点任务,在理论上形成了相应的顶层设计,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

33、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纲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还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推动公民道德的实践养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着力方向。1大力支持有助于道德宣传培育的事业单位。一方面,继续推动融媒体中心向纵深发展。融媒体中心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宣传工作的重要指示而设立的新型主流媒体单位,具有引导奥舆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职能,可以使社会公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趋于一致。在“信息找人”的当下,各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整合媒介资源来建设全媒体,能够更贴近群众、更贴近基层,从而更及时地抓住新闻热点,并借助各种平台终端将信息传播出去,营造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道德宣传环境。另一方面,

34、公共文化设施是文化机构开展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场所,也是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标志和象征。十八大后,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决策部署,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补助,有效丰富了公民的文化生活,使文化资源惠及了更多公民。以2 0 17 年为例,全国共有339 3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占博物馆总数的8 0%以上,年免费参观6.7 8 亿人次;全国3153个公共图书馆年借阅6.6 亿人次;全国4449 7 个群众文化机构提供文化服务次数18 3.9 7 万次,惠及5.7 9 亿人次。2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方面,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各级地

35、方政府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弘扬了时代新风,深化了社会诚信,传播了志愿服务理念,推进了移风易俗,不断推动文明理念和文明行为的养成大众化、生活化。另一方面,创建文明城市(村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社会物质条件的改造,也涉及精神文明环境的营造。各地开展文明城市(村镇)的创建活动,不但能充分展现其竞争实力、建设魅力和发展活力,而且公民通过参与这种共建活动可以实现自身文明素质的提升。3.抓好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首先,中央多部委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协调统筹互联网发展和互联网治理的总体要求,针对网络谣言、虚假信息、侵犯版权、传播不良非法信息等重点突出问题,联合开展了“清网”、“剑网2 0 18”、“净

36、网”等专项整治行动,规范了网络内容,用正能量涤荡了网络清朗空间。其次,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法制建设,不断推进相关立法工作。为了培养公民文明的网络行为,在2 0 17 年6 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有9 条法规都涉及了公民的上网行为,特别是第二十七条,明确禁止了七类行为,并且对违法者,根据情节严重,可以追究行政治安或刑事责任。最后,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环境,有助于丰富网络空间中的道德实践。近年来,以蚂蚁森林、水滴筹为代表的“互联网十公益”、“互联网十慈善”的模式,引起了社会公民的积极参与。这种道德实践的新载体,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覆盖广、传播快的特点,线上线下积极联动,推进了公益事

37、业的发展。在国家法律和公权力监管下的网络环境会增强公民对网络公益信息的信任感,公民会更主动地投身到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崇高事业中。(三)确立以德为先任用原则,创新干部道德考核方式“治国先治吏”,选人用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于2 0 14年、2 0 19年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条例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政治理念,把其政德观贯彻到了党的组织工作上,形成了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1.两次修订在以往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德才兼备”的重要原则下,把对领导干部道德操守和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财

38、政部: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http:/ 0 14年10 月14日,第1版。8品质的考察提升到了新高度。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抓住了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标准。以德为先,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坚持把干部的道德品行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条例是我国建设一支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制度保障,只有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条例,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才能把那些为民服务、敢于担当、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及时选拔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岗位上。2新时代以来,

39、创新了干部考核方式,解决了以往干部道德品行考察中的难点问题。不同于干部的才干能力通过实效政绩来考察,道德品行的考评内容比较笼统、抽象、概念化。道德品行的考核指标不量化、不细化,考核就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反映真实情况,难以对干部的德行操守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随着2014年版条例的实施,全国各地开始创新干部考核方式,建立健全干部的道德品行的评价机制,全面具体地考察干部的德行操守,包括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等,制定标准使考核指标细化量化。一是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建立了干部德行档案。将干部8 小时工作时间外的活动、社会交往、家庭生活、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等情况制成问卷调查表,利用工

40、作巡视、干部考察、经济责任审计等契机,深入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并与干部个人纪实情况相互印证,真实了解干部德行情况。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现在各地探索实践的干部公选,在选拔的不少环节当中,通过信访举报、电话举报和网上举报“三位一体”地多方位、多渠道征求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制定了一系列量化考察干部德行的评价办法。例如:浙江在全国率先而行,按照简便易行、便于操作的原则,出台了全省性的领导干部德行的考核考察评价办法,细化“德”的标准,对干部德行开展正反双向测评。重庆市出台了市管领导干部德的考核评价办法,采取正向测评、反向调查、跟踪记实等方式,对全市两千多名市管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德的专项

41、考评。(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引导人民坚定理想信念1.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引导人民群众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百年党史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构筑精神家园的历史。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结束两半社会;到改革开放,改变落后面貌,国家走向富足强盛;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付出巨大代价奋斗而来的。通过回顾这一历程,可以引导人民群众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弄清楚每个重大党史事件、决策、战略

42、的前因后果;加深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人民群众实事求是地了解历史真相,辩证客观地看待历史问题,让正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2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勉励广大党员提升党性修为。学史崇德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之一,通过领悟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引导广大党员发扬革命道德,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形成了为实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的革命道德。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告诫全党红色政权来之不

43、易,是革命先辈千难万险才得以建立的。广大党员学习党史,感悟革命前辈的忠贞党性和胸襟坦荡的道德境界,续荣光,升华道德认知,强化行为自律,用严于律己的行动把“两个确立”转化为“两个维护”。有了接续奋斗的思想,更要有高度的行动自觉性,还要学习革命前辈的为民情怀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扑下身子,实干担当初心使命。学史崇德重在知行合一、见诸行动。“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 0 2 1年,第2 0 4页。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1年第7 期,第4-17 页。9

44、常伟责任编辑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为此党中央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广大党员以德践行,已经或正在用心用情办好解决一大批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的问题。截至2 0 2 1年7 月,广东政法系统就已为群众“解难题”超过18 万件;截至8 月,甘肃省陇南市,这样一个地级市就为群众办了2.5万件实事。3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激励青年朋友完善道德素养。要成才,先立德,个人只有先确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才能成为奋发有为的栋梁之材。百年党史记载了无数革命先驱为祖国的自由而战斗、繁荣而拼搏、强盛而奋斗的英勇事迹,展现了革命英雄心系苍生、信仰坚定、不畏栖牲、不屈不挠的高尚道德情操。青年大学生学习党史

45、,领悟革命先驱的人格魅力,用历史映照现实,不断完善自已的价值取向和德行操守,使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客观实际协调一致,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吻合,使小我利益之追求融入大我利益之实现。在百年党史的感召激励下,青年朋友更加明确在历史任务中的角色定位一一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把道德素养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成效,接续党的历史宏愿,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高尚情怀践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任。清华大学2 0 2 1届毕业生中2 0 0 余人赴西部、东北地区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西安交通大学2 0 2 1届毕业生中赴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达49.6 1%;中国政法大学有27

46、1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单位工作。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历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而且也是对“礼法合治”、“礼法交融”等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创新性发展。这一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智慧基础上的治国理念,不仅为中国的国家治理和长治久安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将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全球治理提供启示。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Combining Rule of Virtue with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LV Jia-yi,ZH

47、ANG Jia-wei(School of Marxism,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Abstract: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by virtue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oughtof rule by virtue and law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traditional thought of“rule by etiqu

48、ette and law”.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a response to majorpractical problems in governing the country,so it has a deep theoretical origin.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Xi Jinpings thought of rule of virtue include:the strategy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 and by virtue,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ti

49、zen morality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political ecology with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morality in the new era.We should implement Xi Jinpingsthought of rule of virtue through many ways,such as good law and good governance complement eachother,citizen moral education

50、and party story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innovate theway of cadre assessment,and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moral first appointment.Key words:new era;ruling the country by law;ruling the country by virtue;combination of rule bylawandbyvirtue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 0 2 1年第7 期,第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