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邺北城及汉魏洛阳.ppt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3416564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40.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邺北城及汉魏洛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邺北城及汉魏洛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邺北城及汉魏洛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邺北城及汉魏洛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邺北城及汉魏洛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2.邺北城及汉魏洛阳.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城址,第一节 引论第二节 曹魏邺北城第三节 魏晋洛阳第四节 北魏洛阳及北朝邺南城第五节 六朝都城及其他魏晋南北朝城址第六节 隋大兴、唐长安城第七节 隋唐洛阳第八节 隋唐扬州及其他隋唐城址,第一节 引论,城市出现于龙山时代晚期(BC2500-2000),是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城市革命),由聚落到城市。东周之前的城市,以宗庙宫室为中心,宫庙一体。东周时期列国都城“两城制”,即以宫庙为中心的宫城和以平民居住区、工商业为主的“郭城:(杜正胜称之为”第二次城市革命“)。地方小城兴起,数量增加。秦汉都城仍以宫殿为主;里坊和市正式纳入城市规划;宗庙与宫分离,在城市规划中处

2、于次要地位;中轴线设计思想不明确;地方城市的确立,与郡县制度相合,形成以地缘政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魏晉南北朝城址中原地區主要有鄴城(曹魏及東魏北齊)、洛陽(東漢魏晉北魏)、南方地區主要有六朝建康、吳武昌。北方地區主要有大夏統萬城、北魏盛樂故城、平城、高句麗五女山城、丸都山城与國內城。隋唐時期城址主要有長安、洛陽等都城,揚州等地方商業城市。渤海國上京、中京等也具有重要意義。,第二节 曹魏邺北城,鄴北城位於河北臨漳縣西南20公里(調查見考古1963年1期,鑽探發掘見考古1990年7期):曹魏都城,204年营建,220年曹丕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十六國後趙(335350)、冉魏(350352)、前

3、燕(357370)沿用,废于大象二年(580)。城牆地表已不存,地表僅可見銅爵、金虎2台。冰井臺鑽探至8米,未見遺跡。邺下文人集团(建安七子)。“邺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主要包括:邺城遗址博物馆、三台(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遗址公园、西门豹纪念馆、民俗文化体验村、中国邺都文化创意园、宫殿遗址区展示、城墙城门展示等项目。,發掘成果:探明了東、南、北三面城牆;確定了中陽門、鳳陽門、廣陽門、建春門、廣德門等門址的位置;探明了建春門、金明門之間的東西大道,鳳陽門、中陽門、廣陽門三條南北大道,廣德門的南北大道;在東西大道之北的中央部位的宮殿區探明十座建築基址;在銅爵園的位置,探明了四座建築基址、同

4、時對銅爵、金虎二台基址也進行了鑽探和小規模發掘。,外朝,内朝,平面佈局特點:1.金明門和建春門之間的東西大道,將城分為南北兩區,以北區為主體,北區大於南區,北區中央為宮殿區,西邊是苑囿,東邊是戚里。南區為一般衙署和居民區。2.城址中間的中陽門大道,正對官殿區的主要宮殿,已形成中軸線,並與鳳陽門大道、廣陽門大道平行對稱。,這種規制,標誌著我國都城發展史的一個新階段,改空了漢代以來宮殿區分散的佈局。中軸線的形成,使都城規劃更為對稱和规整,對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的都城,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邺北城出土的部分瓦当,第三节 魏晋洛阳,(一)魏晉洛陽佈局 曹魏於220年營繕洛陽作為新都,城垣沿東漢之舊,西

5、晉都洛,佈局無大的變化。勘探情況見考古1973年4期。主要参考文献:杜金鹏等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曹魏对洛陽城的改變主要有:,东汉洛阳城布局复原示意图,1、在西北角(仿鄴城三台)築金墉城(考古1999年3期)。圖上相連的三個小城原來認為都是曹魏時期建造的,發掘表明僅最南面城內的小城(丙城)是這一時期的,其餘都不早於北魏。,2、北牆修馬面(1號馬面發掘見考古1986年8期),在內地都城中屬於首見。平面大体呈方形,凸出城墙外侧11.7米(约相当于城厚的三分之二),正面宽度约13米。3、營建洛陽宮(北宮),漢之南宮衰落。採用單一宮城,大約也是鄴北城之影響。,马面:城墙中向外突

6、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二)汉魏洛阳相关遗存1、灵台:汉魏洛阳南郊(今偃师),范围220*200米,中心为一的夯土高台(残41*31米),残高8米。台的四周有上下两层平台,下为回廊,上面的台四面各有5间建筑。建筑四壁为涂色的草拌泥(分别为青、红、白、黑)。中心台顶“上平无屋”。灵台始建于东汉,是全国最大的天文台。张衡曾直接领导灵台的工作,设计制造了浑天仪等。魏晋沿用,北魏废弃,台上建为砖塔。(考古1978年1期),2、正始石经:在洛阳太学旧址,曾发现了曹魏正始中(240-248年)用金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写的尚书春秋等残石。也称“三体石经”。与东汉“熹平石经”

7、(172-177年)并称。(汉石经见考古1982年4期)3、晋辟雍碑:1932年在三体石经之南发现,立于西晋,“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1、当沟2、鸱(chi)尾(吻)3、脊头瓦4、瓦当5、正脊瓦6、戗(qiang)脊瓦7、筒瓦8、板瓦9、翼角瓦10、曲背檐头筒瓦,第四节 北魏洛阳与北朝邺南城,一、北魏洛阳鲜卑的兴起:一世纪末,匈奴分裂(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乌桓入居塞内。鲜卑“转移居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是渐盛”(后汉书鲜卑传)。魏晋以来成为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十六国中鲜卑建立的政权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西燕、土谷浑、代

8、(北魏)。,(一)北魏都洛之前概况拓跋鲜卑的向南迁移(文物1977年5期),由额尔古纳河-内蒙古东部-258年盛乐(今和林格尔)-398年定都平城(大同)并于406年营缮,493年迁都洛阳。沿途留下诸多遗迹,是鲜卑考古的重要内容。其中重要者有:1、嘎仙洞(文物1981年2期)。在内蒙古鄂伦春旗,洞内发现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石刻,内容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中书侍郎李敞至乌洛侯国祭祀鲜卑远祖石室的祝文(与魏书礼志所载相同)。,宿白构拟的拓拔鲜卑迁徙路线,嘎仙洞,443年,祭祀用牛,祭祀用羊,皇帝自谦辞,魏书礼志,2、平城的明堂遗址(考古2001年3期)。钻探出的明堂遗址外部为一巨大的环形水渠

9、,外径289-294米,内径255-259米,渠宽18-23米。水渠内侧岸边四面各有一高2米多的夯土台。水渠内中央有一边长42米的正方形夯土台。此发现对平城的考古复原很有价值。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举行之地。其后宫室渐备,另在近郊东南建明堂,以存古制。汉代高诱认为辟雍与明堂为一事。,2003年在大同操场城还发掘了1处夯土殿堂台基,破坏严重(考古学报,2005年4期)。出土“大代万岁”瓦当、人面纹瓦等。推测是宫殿建筑或礼制建筑。大同地区的(代)北魏遗迹还有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及大同南郊墓地等等。,(二)复原北魏洛阳的重要文献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撰,以记载北

10、魏洛阳佛寺园林为纲,系以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等各个方面,是复原北魏洛阳最基本和重要的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范祥雍校注本最便参看。例如:卷一,城内,“永宁寺,熙平元年胡太后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三)北魏洛阳布局由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组成。前二者基本在魏晋洛阳城旧址上重建。宫城面积占内城的十分之一(1398*660米)位于汉北宫故地,正南门为阊阖门(考古03-7);中有正殿“太极殿”。内城的建春门已经发掘(考古1988-9)。阊阖门到宣阳门间的铜驼街为内城的中轴线。外郭城为北魏迁都后新建(洛阳伽蓝记:

11、东西20里,南北15里。1里约576米),分320个里已勘探出东西北三面城垣。南东西三郭各有四通市、小市、大市。大市遗址出土了一批瓷器(考古91-12)。城内外遍布佛寺,其中最重要且充分发掘的是永宁寺。,“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建筑结构形式:为夯土墙和排叉柱支撑的大过梁式,这是汉唐时期城门洞的普遍建筑形式。,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形制独特的阊阖门,曹魏初期新修洛阳宫时营建,北魏沿用。殿堂式柱网布局的城门楼台基(宫门后置,与宫墙不相连),门前两侧有巨大的夯土双阙(曲尺形子母阙,与宫墙相接)。阊阖门外阙台正中偏西,发现了一段宽约3米的红砂板岩路面,路面有车辙印。推测是铜驼街的一部分。,(四)永宁寺(

12、北魏洛阳永宁寺,1996年。)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永宁寺,熙平元年胡太后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中有九层浮屠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水经注、魏书释老志记为45丈,约合120米。魏一尺约0.28米)。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匝皆垂金铎。负复有铁鏁(索)四道,引刹向浮屠四角。浮屠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屠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牕。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位于宫城西南,寺院平面长方形(205*260米),版筑院墙,四面各开一门。西门的发掘见(考古95-8,可能是面阔7间、进深2间、有3个门道穿过的两重楼式殿堂建筑)。院中部为塔,塔北为正殿,南为山门,三者位于一条中轴线上。以塔位中心,殿在塔后是中国早期佛寺的典型布局。,塔为木塔,高九层,仅存夯筑塔基,平面方形,上下两层。上层基座上的塔存方础石125个,分内外5圈,呈正方形网格状,排列有序。第4圈础石内筑成土坯方形实心体,为塔的中心柱(复原见文物1992年9期;文物1998年5期)。出土大量佛像残件及建筑构件。,永宁寺,杨鸿勋的复原方案文物1992年9期,钟晓青的复原方案文物1998年5期,带花冠的菩萨像,菩萨装身像,弟子阿难像,供养人像(礼佛图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案课件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