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1.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2.能清楚地描述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的思想观念,以及对应设计出的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理结论。3.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对定律有较为深入地理解,体会定律深刻的思想和认识问题的本质性。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对陷入雪地里的汽车施加水平的推力,汽车就沿水平方向运动了,撤去推力车就会停下来.,静止的足球用脚施加力后会飞出去,以上现象中似乎具有一个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若不受力物体就不会运动或停止运动。,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2、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即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一、理想实验的魅力,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Galileo,1564-1642),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伽利略(Galileo,1564-1642),2.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假设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他还
3、认为,这应该成为一个原理,它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石。,3.笛卡尔的观点,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它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因为不存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它是在一些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经科学推理作出的结论,通常人们看到的静止状态或
4、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实际上是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结果。,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惯性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不是力,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三、惯性与质量,例题1、在向前行驶的客车上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体姿势如图所示,则对客车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A.客车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客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C.客车可能是突然减速D.客车可能是突然加速,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身体倒向车前进的方向,说明此时突然减速,因为当车突然减速时,脚随车减速,速度减小了,但身体上部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人会向前倒.答案:C,D,例题2
5、、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牛顿第一定律只是反映惯性的大小,因此也叫惯性定律C.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因此,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才有惯性D.牛顿第一定律既揭示了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原因,又揭示了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B.它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C.它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D.它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想象而总结出来的,D,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将沿直线继续运动B
6、.原来静止的物体,只有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起来C.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保持静止D.原来静止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外力突然同时消失,将停止运动,D,3、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B.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一定保持静止状态C.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D.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一定是没有受到力的作用,C,4、做伽利略实验时,每次做实验都用同一小车,从高度相同的斜面上运动下来,使它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速度相同,则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在同样条件下,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得就越远B.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就越慢C.小车的速度减小是由于受到了阻力D.这个实验直接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D,5、一颗弹珠在水平桌面上滚动.当它刚刚离开桌面时,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都消失.那么它将()A.立即停止运动B.沿竖直方向匀速直线运动C.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D.做曲线运动往下掉,C,6、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外力突然消失,则它将()A.立即停止 B.速度减小,最后停止C.运动方向变为与原来相反D.做匀速直线运动,D,一、理想实验的魅力,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三、惯性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