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576184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科技信息 2024 年第 7 期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pr.2024-114-科技工作一个单一的信息化项目。重规模轻体验部分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单一重复,缺乏应用能力,无法提升城市服务体验。各地上马智慧城市项目盲目注重规模,技术噱头,但能真正提升城市管理,服务的项目屈指可数。例如“大数据中心”“XX 指挥平台”等类型项目,项目投资巨大,建设主要集中堆叠存储服务器,智慧大厅大屏,部分业务接入,3D 地图等方面,但很少能真正解决跨部门数据共享及各部门业务相关应用等关键性问题。无法发挥其中枢功能,最后沦为一个信息展示的平台。现阶段运用

2、较成熟,提升服务体验较显著的仅有一站式行政审批和智慧医疗类项目。而行政审批仅为多部门联合办公,智慧医疗也主要由医疗行业以盈利为目的自行建设项目。重建设轻运营智慧城市是需要长期运营的产业,需要长期的更新维护,硬件的定期更新换代、软件持续性的内容输出才能提升城市的管理及服务,使人们产生使用的黏性。尽管各地政府均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协调推进难度,基本设立了智慧城市指挥部等统筹管理建设和运营的部门机构,但由于政府缺乏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仍难以形成合力。故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依然以技术推进为主,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管理要求,各行业业务需求与项目投资方、运营方等多方仍难以协同。导致大量的智慧城市

3、项目重“一期”无“二期”,有“硬件”无“软件”,内容更新缓慢,系统故障长期无法处理。最终应用难落地、管理难见效,投资重复,成效不佳,无法持续运营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重公办轻合作以往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但在建设过程中各行政部门责任模糊、缺乏合适的管理模式;“公私”不分,管理运营主体不明。无城市居民和社会团体的参与,也无有市场经验的运营团队,导致当地智慧城市的真实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无法深入挖掘,无法调动当地城市及相关产业的参与积极性等问题凸显。加上政府部门对市场推广的局限性,智慧城市项目缺乏持续性运营的能力。大部分智慧城市项目没有盈利模式,当财政无法继续投入时,智慧城市只能沦为一个信息

4、化的形象工程。故现今智慧城市建设已经由政府主导建设向引入民间资本的政企合作模式转变。但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由于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不流通性,限制了大量应用的发展,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龙 腾 邢中玉 黄德毅龙 腾1 邢中玉2*黄德毅11.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广西警察学院龙腾(1984),广西桂林,硕士,讲师。通信作者:邢中玉(1993),河北衡水,硕士,高级工程师。黄德毅(2003),广西贵港。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科研项目(2023GAQN111)资助。现阶段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就是其城市化程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给人们带来更便捷生活的同时吸引着

5、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城市资源随着城市人口的涌入面临更激烈的争夺。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集成技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服务和管理具有自动化、智能化,同时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率为市民提供更高效、更人性的服务。智慧城市由概念转化为实体成为可能。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公布及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国各类新型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数量井喷式增长。内容涉及智慧大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平安城市、智慧水利等各个方面。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和机构进行智慧城市领域投入。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多

6、,政府投资力度大,拉动经济发展可观。但各地建设也暴露出对智慧城市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透彻,规划设计滞后、建设盲目跟风、技术安全隐患和资金风险突出等问题,导致智慧应用浮于表面,出现大量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重项目轻标准部分地方政府对如何建设智慧城市仍然没有清晰的定位,对智慧城市的持续性发展认识不深入,仍停留在单一信息化项目的理解,没有树立产业的意识。仅有宏大的设计方案,注重规模,却缺乏科学规划设计的应用场景,缺乏长效运营机制。大量智慧城市仅仅是信息化项目建设冠以城市之名,整体设计缺乏全局性,可持续性,项目之间彼此缺乏联系依托。盲目注重 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宣传,

7、没有充分结合各自城市的自身条件和发展特点盲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偏离智慧城市民生和持续性发展的初衷,只建设成为-115-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pr.2024中国科技信息 2024 年第 7 期科技工作使社会资本望而却步。同时各地政府仍然倾向于有国资背景的城投公司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总包方。虽然城投公司在运作上较政府灵活,可以短期缓解当地财政资金不足的窘迫,但平台的国资背景使智慧城市的运营仍然带有政府特色,随着项目的建设,持续投入资金不断增加,仍无法实质性弥补资金压力。同时并没有解决因专业人才不足被技术供给绑架的初衷。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对策

8、及建议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城市规模的信息化项目,应定位为可持续的服务型产业标准,首要原则是可持续性,宗旨是通过信息化提升管理效率,优化城市体验,带动当地城市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由单一的信息化项目向全民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模式转变。智慧城市建设要以政府制定标准、统筹设计为基本点新时代智慧城市需要引入社会资源,但不意味着政府全面放手,反而当地政府更要重视主管部门的作用,而以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政府单一部门作为主管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智慧城市的应用,新时代智慧城市更迫切希望有更高层次的主管机构。例如由市一级政府副职领导带头成立的管理小组。政府直接主管更能体现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政府有统筹规划市场、

9、教育、消防、公安、住建等相关部门的权力和能力,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以及协调多部门管理具有便利条件,更利于加快内部的变革,保持信息畅通、共享信息,形成对信息的优化组合。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创新,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更优的环境。同时,更高级别的领导小组可以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引路人。主管小组可坚持以“平台化、开放式、重体验、促合作”为原则,以城管、公安、交通、市场、住建等相关部门法律法规为指导,提出建设要求,制定建设标准,统一规范。以改善民众生活条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建设目标,通过论坛、讲座、组织参观等形式引导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发挥当地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智

10、慧城市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当地的优势产业基础及人才也能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重要支撑作用。有高校资源的区域可以在外部吸引人才的基础上更多的利用内部人才培养,合力促进相关人才资源的聚集,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前瞻性指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高校研究的深入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利用优势技术来引导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通过智慧产业雏形的初步形成到智慧产业汇聚成产业基地,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通过信息化的优势又促进工业产业的升级和扩展。旅游城市结合智慧旅游有利于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和增值业务扩展。建立及依托本地原有的产业基础,进行电子,医药,制造,矿藏等优势产业的

11、信息化改造、将智慧城市建设落实到产业升级上,通过绿色制造、智慧农业、智慧矿山、服务业升级、电子商务等具体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化进行产业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不止局限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还要重视软实力的发展。充分利用当地产业优势、技术人才的积累,提升智慧城市人文、教育、金融等软实力。人文、教育和金融的发展为智慧产业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宜居的竞争力。智慧城市建设需开放式、持续性运营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等问题愈发凸显。需要智慧城市管理者从城市资源经营过程中获取更大的价值,从而保持城市运营支出以及新项目的投入。故智慧城市运营模式应运而生。

12、期间经历了政府招投建设、政府加城投、PPP等多种运营模式。但财政资金压力、政府技术能力薄弱、城投债务风险剧增、专业公司逐利而忽略公共服务需求等原因导致上述模式均有其局限性。新的智慧城市运营商模式需要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信息化集成商的通力合作。政府部门顶层设计,提出智慧城市的平台设计和模块需求、主导部分指挥中心等展示控制类建设。由平台公司投资建设智慧城市大平台架构,包括存储服务器等中心机房,建设软件平台,开放平台开发接口。各个应用模块由各个信息化集成商自行接入。每个模块可由多公司分别运营,自行竞争。此模式下政府可以通过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和控制模块功能运用来达到掌控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的目的,而又避免

13、了政府财政的资金压力和政府部门专业技术能力薄弱的缺陷。而政府只提出需求或部分投资,又给予平台公司更多的自由,可以根据智慧城市的进程控制硬件投资的规模和平台开发的进度,通过企业灵活的资金配置及平台通过云计算的模式向下游接入的信息集成商收取费用,使其收益模式达到政府监管与企业运营的平衡。执行政府管理职能的模块可由政府部门协调数据开放,平台公司或招投标公司负责技术接入,政府根据需求购买服务。民生服务模块可以直接开放给信息集成商或与现主流互联网公司合作直接接入其成熟应用。鼓励运用集成商互相竞争,优胜劣汰。根据具体的建设模块可由平台公司或信息集成商独立运营,也可由双方根据各自管理优势联合运营,通过社会企

14、业购买服务、用户使用流量来是实现各模块运营的营收。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难题,使智慧城市建设可长期持续化发展。同时由于政府的监控也保证了功能模块的服务性、公益性,避免了社会企业重盈利轻公益的不足。当地政府根据需求给予优惠政策,吸引有平台运营经验的智慧城市运营公司来建设及运营,可通过产业扶持,税收返还、奖补资金等政策支持前期建设,后期由运营公司自负盈亏。智慧城市建设要社会的共同参与新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下转第 118 页)中国科技信息 2024 年第 7 期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pr.2024-118-科技工作性

15、。此外,专注于生物燃料作物的种植可能导致土地使用的单一化,从而影响土壤质量和长期的农业可持续性。在公众接受度方面,生物燃料的成功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认知和接受。人们对生物燃料的看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对其环境和经济影响的认识、价格与传统燃料的比较,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态度。为了提高公众接受度,需要广泛宣传生物燃料的环境和经济优势,以及其在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教育普及在提高公众对生物燃料的认识和接受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使用效益以及环境影响的理解。这不仅包括在学校和大众媒体中提供信息,还包括社区层面的参与和对话。

16、通过教育和参与,社会各界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燃料的潜力和挑战,从而形成对其发展的广泛支持。为了便于理解,图 3 为以上可行性方面分析的简略导图。应用案例研究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和推广生物燃料的应用,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本文将以“中国:生物甲醇替代煤炭”的案例为例,分析新型生物燃料替代传统燃料的可行性和效果。生物甲醇是一种利用生物质通过气化、合成等工艺制得的液体燃料,可以作为煤炭的替代品,用于发电、供热、工业用燃料等领域。生物甲醇的燃烧过程不产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而且其碳循环是封闭的,即生物质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燃烧过程中释放

17、的二氧化碳,因此,生物甲醇是一种零排放的绿色能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约 60%,但煤炭的燃烧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鼓励发展和利用生物质能源,其中生物甲醇就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中国已经建成了多个生物甲醇示范项目,如山西省晋中市的生物甲醇发电项目,河南省郑州市的生物甲醇供热项目,广东省广州市的生物甲醇工业用燃料项目等。这些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为生物甲醇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结语新型生物燃料作为替代能源的发展显示出积极的前景。它们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能源多样性和支

18、持农业持续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经济、环境和社会层面的分析表明,尽管存在成本和技术挑战,生物燃料的推广和应用正在逐步取得进展。全球范围内的成功案例进一步证明了生物燃料在实现能源转型和促进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未来,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生物燃料有望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更好地为市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拉动城市的产业升级促进城市的发展。现阶段智慧城市主要由政府独立承担运行,政府部门在考虑城市管理职能和社会公益性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不可避免的顾此失彼。同时因为缺少民众的参与也导致市民对智慧城市的了解不足,缺乏关注,甚至产生误解。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共同参与

19、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使智慧城市的建设成为民众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窗口,群策群力,可以改善政民关系,使城市居民可以直接获益,提升居民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智慧城市与社会共同建设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是社会团体直接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新公共服务是政府所起到的是一种协调作用,将各方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发展的措施。即社会舆论的公共平台。通过公共平台加强与公民的交流,宣传智慧城市的新动态、新政策。获取公众的支持。同时提高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也给予市民参与讨论和提供建议的舞台,使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更多地听取吸收各方的意见,提高政府决策的正确性及效率。而社会团体直接参与智慧城

20、市建设,可以由智慧城市平台公司开放技术平台接口,收取云服务费,类似于一个应用商城,只要合法合规,符合智慧城市建设规范,在顶层设计的框架类,各社会团体、公司均可以自行开发应用模块,扩展当地城市相关的服务。此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智慧城市在当地的普及率,提升市民的兴趣,带动微小企业发展,使市民可以直接获利。同时向社会开放云服务提高平台收益,有利于智慧城市的持续化运营。智慧城市产业建设新模式智慧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化项目,而是一个行政管理、城市体验、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标准,是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融合。为解决一般智慧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用“统筹标准、平台融合、产业结合、管运分离”来概括。通过“统”来制定智慧城市的相关法规和建设标准,为相关部门管理打好基础,通过“融”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大、应用重复、技术壁垒的问题,提高参与方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合”来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社会团体力量,使智慧城市的建设产业化,使市民直接受益。通过“分”确定政府对智慧城市管理方针和指路人的定位。让智慧城市平台的独立企业化运营,各方参与者利润分成,既合作又竞争,挖掘城市热点,保证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接第 1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