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王静*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职业技能教育促成新疆南疆农村美好生活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XMZ057)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静(1977),女,四川广元人,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语言教育研究。公共性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属性和标准,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学校德育都需要回应时代要求,加强公共性的建构。公共性的核心包括公共性价值、公共性关系、公共性交往等,学校德育公共性的建构主要是指形成公共价值,建构公共关系,形成公共交往,即要以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共品质为价值追求,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建构起多元主体差异化共生的主体间
2、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公共交往为学生建构起公共生活情境。一、契合时代发展:德育公共性建构的历史逻辑时代环境是德育的现实境遇,时代的特点和问题决定了建构德育公共性是时代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必然选择。(一)现代社会的公共性需要重视现代社会经济形成了全球化发展格局,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管理越来越注重社会公正和平等;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发展,社会发展使得人们享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团队协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不断拓展,公共事务日渐增多,公共空间越来越广阔,个体的公共性特征越来越突出,人们需要更多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公共性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具体表现为公
3、共生活的建构、多元价值共存、公民之间自主平等的交往等。在此环境下,人们应该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宜,自觉建构自身的公共生活空间,在公共事务中发挥更多的积极意义。公共性的现代社会需要公共性的德育来支撑,而现代德育则需要加强公共性建构来调适公共生活。(二)现代公众要合理参与和处理社会公共危机随着人们之间的交互日益频繁,联结越来越紧密,社会公共领域的范畴不断扩大,人们应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和广泛性,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必须多元化,以最大可能地吸纳社会力量。大众是社会公共危机的主体因素,化解与管理公共危机一方面在于社会机制的合力运作,政府及其他职能部门机构必须突出自身
4、的公共性,为民众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社会机制调节和管理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机制主体的公德,最终问题还需要归结到德育的公共性上;另一方面在于众多个体的积极作为不仅能够扭转舆论风向,也能够形成积极作为的合力。团结与合作是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个体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关键在于个体的公共意识、精神和品质,以上素养都有赖于德育的公共性建德育公共性建构的逻辑向度*摘要:现代社会的公共领域拓展以及教育和道德的公共性等因素,决定了建构公共性是当前德育的必然要求。时代发展是德育公共性建构的历史逻辑,解答时代命题是德育公共性建构的现实逻辑,教育要服务社会是德育公共性建构的理论逻辑,追求人和社会的统一发展是建
5、构德育公共性的价值逻辑,多元行动路径是建构德育公共性的实践逻辑。关键词:德育;公共性建构;时代发展;时代命题;服务社会;人和社会统一;多元路径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23)04004205第 43 卷(2023 年)第 4 期第 42-46 页Vol.43(2023)No.4P42P46教育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第 4 期构程度。德育公共性能够促进机构改革转型,也能够促进个体的公共精神培育。(三)现代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困境亟待突破公共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属性,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目标和基础所在。大众参与及行
6、政机构的正确履行职责是现代社会实现治理目标的基本条件。但是从前者来看,市场经济影响下的民众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积极性,缺乏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从后者来说,公共机构的职责由机构内部人员来行使,行政主体对于机构职责和个人责任的认知也会影响到社会治理的情况。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仅从事私人活动的人成为了理性“经济人”,部分行政人也向“经济人”的方向蜕变,缺失了谋取公众利益的职业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公共事务活动的公共性本质。社会治理需要更为强烈的公共意识,需要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公共事宜中,让公民适当分享公共权力,有助于现代治理的困境突破。此外,个体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事宜,才能提高自身的
7、德性,而且公共性也是人类自身的道德要求。二、解答时代命题:德育公共性建构的现实逻辑建构德育公共性是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时代命题的情理选择。(一)学校要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能够适应和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贯穿于教育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各种教育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要以此为依据,德育领域也不例外。“德”包括个人的私德和公德,长期以来德育较重视个人私德的培养,对公德的培养较为缺乏。公共德性关系到个体在公共社会中的责任承担,关系到个人公共价值的实现,在公共性更加突出的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需要更加重视个人的公共
8、德性培育。要建构德育公共性以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使学生成为更完整的人,这在实质上回答了德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现代德育通过建构公共性来完善公共性是现代德育的基础,也是德育实践的真正场域,公共意识、公共行为与公共精神建构了现代德育的基础,公共生活为人们的公民化转变提供了德育平台。整体而言,公共性在内涵、价值等方面与现代德育目标与方向等相通。公共性之于现代德育,既有工具理性,又有价值理性。一方面,公共性能够为德育提供价值支持。现代社会中公共性的特点包括民主性、公共理性和共生性等,对以上特质的发掘有助于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点和道德教育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社会和谐的本质是一致的,公共性
9、的提出有助于扭转当前德育异化问题,为德育发展提供价值动力和目标追求。另一方面,公共性的理念原则与规范等要素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对话、自由、平等的公共性理念与机制建构了德育的话语环境,公共性视域下的主体应该平等交往,有助于德育在主体间性中找到共生共存的良性互动,公共性的思维模式能够赋予德育以理性,使人主动承担责任,形成道德自律,同时,公共性也有助于平衡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有助于德育合理定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三)实现民族复兴目标需要建构德育公共性实现民族复兴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坚定目标,目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无不是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前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民众的广泛参
10、与,民众的素质水平关系着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发挥,因此,推动民族复兴的梦想实现最终要以合理的教育为支点,为民族复兴培养中坚力量是教育的时代使命。学生是民族复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为社会公共事务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于民族复兴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德育要根据民族复兴的人才需求来调整实践格局,建构德育公共性,通过加强公共性,培养学生的公民品格,发展学生的公共意识,使学生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重任,从而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德育公共性实际上是对“为谁培养人”时代命题的透彻诠释,反映了德育的使命所在。三、教育要服务社会:德育公共性建构的理论逻辑
11、对于德育公共性的把握,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操作层面上的方式方法,还应该将该问题提升到原则性的高度,使之渗透到指导思想、培育理念和育人格局中。建构德育公共性应该发展德育理论,通过德育理论发展为实践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一)公共性是社会合理化与合理性的关键现代性生成了公共性,研究公共生活的三个代表人物分别是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他们基于不同视角对公共性进行了不同的解释。阿伦特的公共性是王静:德育公共性建构的逻辑向度43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 年站在哲学的高度对世界的关怀,在阿伦特的影响下,哈贝马斯从词源学的角度缜密地梳理了公共性概念,认为公共性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具有规范学维度,也是一个制度性范畴
12、,界定了公共性之于现代社会的生成性意义。他认为,公共性和人类理性息息相关,其内在意蕴在于超越狭隘的自我认同,形成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平衡,体现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关系的转化,人们可以由此实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化,实现自我启蒙和公共启蒙的统一,从而使个体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问题上找准定位,既追求个人的发展和自我利益的实现,又能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生成公共性是社会合理化与合理性的关键1。(二)现代德育要直面现实,解决社会问题德育的本质是教育,当下德育的功能可以基于教育功能来解析。按照对象划分,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既要让个体得到全面发展,又要推动社会发展,对社会发展发挥积极
13、作用,德育自然也应该具有以上两种功能。当前社会开放化发展,民众价值多元,社会上存在着各种道德冲突,形成了多样化的公共危机,而且也产生了一些道德困惑,这与民众公德培养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基于以上问题,现代德育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成员的培养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公共德性的缺失。因此,德育必须注重发展学生个体的公共德性,让学生个体更加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深刻地意识到公共德性的重要性,最终促使个体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或活动中。在具体实践时,现代德育必须要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发展的要求,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发展学生的公共人格。(三)德育要建构培育社会需求人才的格局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私德,也要发展
14、学生的公共德性,德育要基于以上目标导向,建构德育公共性的格局。一方面,要围绕学生公共性培养的目标开展教育管理,把公共性分解至德育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中,探索公共性的德育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选择公共品质突出的教学主体,对师资力量的选择,既要强调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素养,也要把个人的公共意识、精神和品质作为基本要求,使教师真正成为锤炼学生公共品质、培育学生公共精神的引路人,使之在思想、品格、思维等方面都能够发挥示范作用,做到言传身教。此外,还要建立德育公共性的评价机制。按照哈贝马斯的研究,公共性是个体参与公共领域在自由表达理性看法时所呈现出来的特质,在自由平等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对于德育公共性的评价需
15、要形成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形成科学的评价依据,设定清晰的评价指标,也要在实践中评价公共性成果。四、追求人和社会的统一发展:德育公共性建构的价值逻辑马克思立足于社会现实基础指出,人和社会互为形成条件,“正像社会本身产生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两者互为自身本质的根据,人与社会是有矛盾的统一。探讨人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关于人的培养同样需要基于社会来分析,要使人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并要有意识地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对人的教育,追求人和社会的统一发展是教育的应然逻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推进社会发展,是建构德育公共性的价值依据和追求。(一)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
16、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全面发展是全面的、和谐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人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协调发展,是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共同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要解决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让人置身于合理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发展的空间、条件和可能,还要让个人在社会中充分自由地发挥主体性和创造能力,以上思想建构了个人公共性发展的意识前提。在教育领域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素养能力,社会参与的意识、品质和能力是个体学生发展的重要能力要求。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要通过各个学科来落实,德育也不例外。德育既要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还要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参与,即促进学生的公共性。公共性是道德要求和法律责任,更是公共精神信仰和追求,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改造和公共信念的建立,学生的公共性既要通过积极参与现实的公共生活来训练,也要通过德育公共性的建构来促进。(二)追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范畴不断拓展。按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领域即公共性。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