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影电影白虎白虎:符号背后的身份隐喻符号背后的身份隐喻余珊(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2023年2月第35卷第1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Feb.2023Vol.35No.1DOI:10.16858/j.issn.1674-0092.2023.01.015收稿日期:2022-08-20作者简介:余珊,女,陕西汉中人,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白虎是印度作家阿拉文德阿迪加的处女作,它在2008年作为一匹黑马获得了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布克奖。著名导演拉敏巴哈尼对该小说进行了改编,同名电影于202
2、1年1月22日在Netflix上线后广获好评。目前,该片已获得了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第73届美国编剧工会奖、第36届独立精神奖、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等奖项。由于影片白虎主要讲述了底层人物巴拉姆从贫困山村走出,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企业大亨的故事,外界不约而同地将其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寄生虫等电影相提并论,但在笔者看来,白虎除了与上述两部电影有着共同的阶级批判主题之外,还包含了更重要的身份隐喻,折射出印度社会转型的步履维艰。一、种姓制度下的身份定型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种姓制度是其特有的文化现象。在印度教发展的早期,根据职权的划分标准,种姓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在这四种之
3、外,还有一类没有任何人身权益和生存空间的底层人,他们被称之为“贱民”。建立在印度教所倡导“业力”基础之上的种姓制度,根据自然血统等标准确定个人在社会和经济关系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人群进行社会分层,并同时提供一套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为这种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合法化解释。印度社会,尤其是在印度农村,种姓制度决定着一个人衣食住行,传统的印度人总是“围绕这种世界观来组织他(或她)的生活”1,种姓之间这种相互隔离的状态对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影白虎中的阿肖克家人颐指气使地被侍奉,信奉“哈努曼”的巴拉姆卑躬屈膝地以侍奉雇主为荣,都是因为种姓族群一旦接受了身份规约,他们所遭受的一切变成了理
4、所应当。电影中的槟榔有着强烈的象征性,它是下层身份的标志之一,巴拉姆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槟榔形影不离,他安于自己的身份,对于槟榔也是乐享其中。但是当阿肖克的妻子平姬夫人与他促膝长谈之后,他开始觉得也许种姓不再那么重要,仆人身份或许有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于是他果断决定戒掉槟榔,早晚刷牙,在不上班的时间也穿戴整齐。然而当特写镜头聚焦于他的刷牙环境时,发黑的盥洗池、蚊帐上面爬满的蟑螂,与此刻一丝不苟维护个人形象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格格不入暗示了一个农村出身的贱民想要脱离自己的阶级属性简直是天方夜谭。撞车事件之后,阿肖克的家人要让巴拉姆顶包,阿肖克的哥哥热情地递给他一个槟榔,尽管那个时候的他
5、已经戒掉了这个习惯,但仍欣喜若狂地双手接住,并立马嚼了起来。在巴拉姆看来,从来不曾正眼看他的主人能够屈尊为他买来摘要:电影白虎以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印度社会各个阶层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变革。印度经济复苏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但作为一把双刃剑,也加剧了国内的阶级对立。由于变革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种姓制度,而贫富悬殊又使社会阶层分化趋势加速,为了抢占资源并实现身份转型,人们必须进行残忍的争斗,暴力频发也就成为必然。如何消除经济高速发展与道德重构之间的对峙,引领底层群体完成身份转型,电影白虎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方向。关键词:白虎;印度电影;社会转型;身份隐喻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6、-0092(2023)01-0078-0478这只只属于他这个阶层的槟榔,是天大的荣耀,必须感激涕零。他曾以为处理好撞车事件,就成了主人的朋友,但仆人永远是仆人,即便仆人为了主人伤害了自己同阶层的人,他依旧是仆人。在被迫签下自首书的那一刻,巴拉姆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临出门时,他失望地看向阿肖克,那个宣称是朋友关系的主人,却沉默地低下头。当巴拉姆绝望地从大楼走出时,电影从楼顶拍下了一个俯视镜头,楼下的酒店花园还是那么宏伟,但巴拉姆却如同蝼蚁一般脆弱,他仰望着高楼大厦,那么多间房子,却没有他的避难之处,最终只能蜷缩在芦苇丛中寻找片刻的安慰。赵毅衡指出,身份是个体表达和接受的基本条件,任何一个社会性
7、活动,都必须依托于一种身份进行。对于巴拉姆而言,身份成了他深陷其中的巨大泥潭,越是挣扎,越是感受到自身的无力,因此,他才会觉得人生的噩梦不是杀人,而是依旧在当仆人。在杀人事件之后,印度警方发出了全国的通缉令。特写镜头中的通缉令画像有着一张非常标准的大众脸,这张脸可以是路人甲,但绝不是他。与巴拉姆结下了血海深仇的阿肖克家族与其朝夕相处那么多年,却无法向警方提供精准的长相信息,就是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巴拉姆只是一个贱民,是仆人团中的一员,是生长在印度社会的透明人,不会被留意,更不配拥有身份。二、突破后的身份困局自15世纪末,欧洲国家开始对印度进行殖民,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印度彻底沦为了英国的
8、殖民地。英国成功进行产业革命之后,开始改变殖民政策,由赤裸裸的暴力掠夺式的原始积累转变为将其开拓为自己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的殖民统治一方面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其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印度是在完全沦为殖民地的情况之下开启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这是英国对印度的矛盾性殖民政策的结果。这种矛盾性政策还体现在既要求印度政治上的统一,却又人为地保留了土邦的存在;既摧毁了自然经济,又维护半封建式的土地制度;既将其纳入了资本主义市场,但又不给予其平等的贸易权力;既宣扬了民主政治,又用高压和专制进行统治;既兴办近代学校,又进行奴化教育等等。殖民政策的
9、矛盾性致使印度文化在面临现代性的选择时也左右摇摆。他们一方面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来改变国家命运,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坚守来寻找国家出路。置身其中的普通人只能跟随国家脚步不断徘徊,无法扎根生长,更找不到其他出路。电影白虎中的阿肖克出走他乡,接受了西式教育,娶了平姬夫人,回到了印度,试图改造这个国家。他宣称与巴拉姆之间所建立的不是主仆而是朋友关系,不让巴拉姆称其主人,鼓励其直接叫之名字。完全西化的平姬夫人想要参与家族事务,却受到了阿肖克父亲及哥哥的嘲讽和侮辱,她据理力争,甚至以出手打人的极端方式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夫妻二人怀揣梦想,野心勃勃地回到印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肖克却越
10、来越趋同于自己的父辈,他参与曾经所不齿的贿选活动,捉弄甚至殴打仆人;平姬夫人则是在家被无视,在外被指指点点,最终只能闭门不出,买醉度日。巴拉姆出生于佛教圣地菩提伽耶附近的拉克斯曼格尔村庄,远离尘嚣的地理位置使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印度文化。森严的种姓制度、虔诚的宗教观念,使得这个小村转被誉为“印度乡村天堂”。但正是这样一个最纯洁、最纯粹的地方逼得巴拉姆绝望出走。巴拉姆的父亲因患肺结核去世。影片在他父亲火葬时有一个双脚蜷缩挣扎的特写镜头,这暗示了父亲不是病死的,他只是病入膏肓,但因为无钱医治,只能被他的至亲活活烧死。明晃晃的火焰、黑黢黢的脚、虚化的人群,嘈杂的音效,蒙太奇的剪接手法生动再现了巴拉姆察
11、觉真相后的天旋地转。父亲患肺结核没钱医治也无人医治,父亲的死去让他明白了自由、民主、幸福的生活不属于穷人,虔诚的宗教信仰也无法保人平安,自此之后,他一路黑化,开始不择手段地改变命运。阿肖克不满足于殷实的家庭环境,出走美国,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试图撇开种姓优势,依靠科学技术,振兴家族企业;平姬夫人,哈佛大学的印裔女博士,试图通过自身成就改变性别偏见,享有和男性一样的话语权;巴拉姆秉性纯良,勤勉好学,试图通过埋头苦干给家庭带来幸福。三个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不满足于生活现状,都企图通过正常的渠道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获得更大的发展,但最终都水土不服,回到了原点。阿肖克成了种姓制度的继承者,平姬夫
12、人失望至极回到了美国,巴拉姆只能通过暴力杀人的方式完成身份的转变。三、鸡笼与动物园打造的双重牢笼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身份的转换?对于巴拉姆而言,首先要实现逃离。逃离的第一步是离开鸡笼环境。电影中曾多次出现关于鸡笼的空镜头,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它都非常拥挤、肮脏和聒噪。“这个国家在上万年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东西是鸡笼。它们能看到同类流血,并闻到血腥味,它们知道下一个被宰的就是自己,但它们却不反抗,它们不会试图79从笼子里逃出去”,这段配合空镜头的画外音让人印象深刻,当所有的鸡被关在一起目睹同胞惨遭杀戮时,它们就会学会听话和服从,同时变得麻木而懦弱,这就是巴拉姆悟出的鸡笼文化。鸡笼文化的精髓还在
13、于所有的鸡被关在一起,它们的命运休戚相关,仆人们之所以俯首帖耳,除了种姓制度的因素之外,还在于鸡笼文化的侵染,他们深知,如果不听话,就会连累家人,惨遭灭门。巴拉姆是在“荣归故里”时,决定抛弃家人的。意气风发的他兴冲冲地回到了家,库素老太太却一盆凉水将他浇醒,她当着所有乡亲的面指责巴拉姆没有尽心养家。到了吃饭的时间,老太太一边继续向他哭穷,一边用拐杖把装着鸡肉的餐盘移向他,并敲打着拐杖提醒他,这是他最爱吃的鸡肉,是特地为他准备的鸡肉。窝了一肚子火的巴拉姆再三推开,他用跟随阿肖克先生一起吃素的借口来掩饰对于鸡肉的厌恶,但老太太却嗤之以鼻,一再强迫。忍无可忍的巴拉姆最终打翻了餐盘,愤然离开。巴拉姆对
14、于鸡肉的排斥,一方面是出于对同类的怜悯和厌恶,于他而言,自己就像是鸡笼里的鸡,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对印度教徒而言,饮食实践是种姓的外显标志”2,素食主义是高级种姓的特权,只有婆罗门才能成为素食主义者,但他却妄图吃素,这彰显了他的野心。探家之旅让巴拉姆再次感受到了窒息的鸡笼环境,摔盘的那一刻他下定了决心,要不惜代价地与农村的家庭环境彻底割裂。鸡笼混乱血腥,动物园井然有序,影片中的动物园和鸡笼一样有着较强的寓言性。动物们各得其所,表面上的文明祥和,但究其本质,是动物园法则作用的结果。法则的制定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决定着动物的生死。在印度被殖民的这段历史里,英国首先扮
15、演着动物园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对外宣称当地居民是没有进化好的动物,必须引进西方法则,利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对其进行管理和约束,才能达到“开化愚民”的效果。受到英国殖民文化压制的印度传统文化开始慢慢萎缩,逐渐丧失其自主地位,这和动物园里那些被圈养的野生动物开始接受并认同动物园的生活如出一辙。1947年之后,印度虽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新殖民者又悄然上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印度再次被纳入西方世界所制定的经济秩序之中,成了新殖民主义的对象,在不平等的贸易关系中,其自然资源又遭到强制性配置和处理。动物园和鸡笼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属于禁锢的场所,都包含了强势与弱势的对立关系。在鸡笼文化里,巴拉姆是
16、千百万“待宰”贱民中的一员;在动物园体系中,他又成了牢笼里被关押的动物。从鸡笼到动物园,被欺压和被盘剥的身份依旧没有改变,唯一不同的是主宰他命运的人从屠宰场的老板演变为动物园的管理者。当巴拉姆确信就连阿肖克也没有良心时,他来到了动物园散心。特写镜头里的河马、鳄鱼、金钱豹等动物身材庞大但却目光呆滞,死气沉沉,只有白老虎在笼子里异常焦躁。影片在拍摄白老虎时,再次采用了蒙太奇手法,吸血鬼奶奶、酗酒的平姬夫人、辛苦劳作的父亲、扇他的耳光的阿肖克等等人物纷纷涌现,变形的头像、扭曲的声音与蠢蠢欲动的白老虎交相呼应,眩晕感再次袭来,巴拉姆第二次晕倒。如果过往都是不愉快的,都充满了伤害,那么回忆就不再重要,组成过往的人和事就都可以舍弃,晕倒就是在和过去告别,在父亲葬礼上,巴拉姆第一次晕倒,他决意离开村庄;动物园的第二次晕倒,他决心杀掉阿肖克,携款潜逃。四、身份背后的文化解码纵观整部影片,阿肖克象征了试图引进西方科学思想改造印度社会现状的知识分子,平姬夫人代表了西方的先进文化,二人的结合象征了印度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试图依仗西方现代体系谋求更大发展的努力。阿肖克的人生经历就是印度历史的缩影。影片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