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_王翊.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1002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5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_王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_王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_王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收稿日期 20220814 基金项目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外宣文献英译中当今中国国家形象多维解读与话语建构”(AHSKQ2021D181)。作者简介 王翊(1989),男,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张瑞娥(1972),女,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韩名利(1990),女,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2022 年第 4 期总第 121 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4 2022Total No121政府工作报告

2、 英译本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王翊张瑞娥韩名利(安徽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摘要以 Fairclough 三维话语概念模型为理论框架,运用语料库研究法,从高频名词、动词、主题词及其索引行、情态动词等方面入手,描述了政府工作报告 英译本(20032022 年)的文本语言特征及其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并从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阐释了国家形象的成因。研究表明,政府工作报告 英译本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主要呈现出统筹全局,锐意进取,以人为本,开放、自信、包容,具有亲和力等特征;这些特征的成因涉及文本的生成机制、译者的翻译理念、中国政府的施政实绩以及宏观层面

3、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国家意志等。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语料库;三维话语分析;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22)04007110一、引言“国家形象”指的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体评价和认定”1。在国际交往和传播中则主要体现为国家的外部形象,即某一国家各领域风貌在国际场域的展现及国际社会对之相应的认知与评价。国家的外部形象反映并作用于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公信度及影响力,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在国际交往中赢得更为广泛的认同与支持,并降低冲突产生的风险和成本。可以说,国家形象是一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4、的重要“声誉资本”2。从形成机制来看,国家形象具有显著的二元性特征:一方面国家形象的物质基础,如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外交实绩等,是相对稳定和确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受知识水平局限、意识形态制约以及舆论价值导向的影响,国际公众对他国的印象往往与实际状况存在偏差,多表现为对事实的美化或歪曲。这种主客观的二元对立反映出国家形象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具有可塑造性。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有两种途径:(1)不断发展形象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即进一步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开放,促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及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3;(2)积极改善对外宣传,通过在语言符号层面精心构建话语来引导公众认知。相

5、较而言,前者遵循事物由内而外的发展规律,是从根本上完善国家形象的必由之路;后者则更直接且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短期诉求,也因此成为国际舆论场中“最为重要的博弈策略”4。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及影响力有了实质性提升,在国际事务及全球治理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然而,受制于西方话语操纵的国际舆论场对我国的误解和17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 4 期偏见仍普遍存在,所谓“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等歪曲和丑化中国形象的论调屡见不鲜。新冠疫情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更是不遗余力地抹黑、污名化中国,对我国的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如何主动进行

6、对外话语构建,塑造当今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为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文献综述国 家 形 象 的 研 究 始 于 美 国 学 者 KennethBoulding5,其以哲学、心理学为观照将国家形象描述为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的结合体,并进一步划分出地理空间、心理态度和物理实力三个层面。此后,国际学界相继从多重理论视角探究国家形象的内涵、制约因素及构建途径,如:Galtung、uge6 在传播学视域下依据媒体报道的基本流程,尝试构建国家形象的传播路径和模型;McCombs、Shaw7 提出了“议程设置论”(Agenda Setting Theory),Gitlin8 后续

7、将其完善为“框架论”(Frame Theory),通过解释新闻作者如何操纵和呈现语言符号来强化/消解受众的特定看法,以阐明媒体报道和受众认知之间的关联;Ham9、oy10 等学者从广告学角度将国家形象具化为各类独具特色的“国家品牌”,认为这些品牌形象反映了一国的核心价值,有助于改善和修复受众对其固有的不利认知;Chew11 则从形象学出发,强调国家形象的起源、构建、传播及产生影响的历史语境,提倡历时研究方法的采用,并将形象研究中的“南北”模式、“中心边缘”模式及“强弱”模式整合为“地理社会历史”三维形象系统,用以阐释国家刻板印象的形成。近年来,在“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8、时代语境下,国内学界愈发重视从语言符号层面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探索,相关研究主要涉及:(1)从比较文学视域分析国外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如:谭渊12 通过对中世纪德语宫廷史诗 Parzival(帕其伐尔)、诗作 Weinsegen(祝酒歌)中“Sres”(赛里斯)、“Katai”(契丹/震旦)及“Presbyter Johanne”(约翰长老)等中国称谓词的考察,再现作品所传达的中国形象,探讨其形成与当时历史、政治、宗教因素的关系。(2)以传播学视角考察主流外媒报道下的中国形象,如:钟馨13 运用互文理论,探讨了 20012010 年间泰晤士报 英中贸易报道中“话语与知识及权力共谋互建”模式

9、如何产出及产出什么样的中国形象问题。(3)中国形象的历时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如:赵洁、白文刚14 对 19491964 年间中苏外交档案及中苏友好报 人民中国(俄语版)等对苏宣传报刊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对苏外交话语和行为,考察中国对苏国家形象的演变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4)翻译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研究,如:吴赟15 在厘清中国国家形象不及预期的原因基础上,论述了翻译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进行国家层面的翻译规划以进行形象自我构建的具体路径。应当指出的是,现有中国形象研究多以主流媒体或文学作品为载体,较少关注时政类文本,未能聚焦于当今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研究多致力

10、于分析解读西方传播媒介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而缺乏对以中国为主体的自身形象构建进行的探讨;理论视角局限于传播学和比较文学,对于翻译与中国形象的研究关注不足;研究方法上多以基于典型例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仍不够丰富。有鉴于此,本研究以近 20 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20032022 年)(以下简称“报告 英译本”)为语料,以同期美国 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国情咨文”,以下简称“咨文”)为参照,依据 Fairclough 的三维话语概念模型,运用语料库方法,从高频名词、动词的分布及搭配,主题词及其索引行的应用,情态动词的使用方面入手,考查报告 英译本的语言特征,

11、解读文本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及其形成的制约因素。研究将尝试回答三个问题:(1)相较于“咨文”,报告 英译本具有何种语言特征?(2)这些特征塑造了怎样的中国国家形象?(3)文本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在话语和社会实践层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三、研究设计(一)研究语料本研究以 20032022 年间的报告 英译文及同期美国“咨文”建立语料库,文本分别从“中国政府网”及“The White House”门户网站获取,基本参数如表 1 所示:表 1研究语料基本参数语料名称时间跨度文本数量形符数总计报告 英译本2003202220305,038427,366美国“咨文”2003202220122,328报告

12、是国务院发布的公文,旨在对政府各项工作事务进行年度总结和预期规划,内容涵盖经济272022 年第 4 期王翊张瑞娥韩名利:政府工作报告 英译本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发展、内政外交、国计民生等重要议题;美国“咨文”则是美国总统向国会所作的年度报告,主要分析国内外局势,阐述施政方针,推行政策措施等。两者文体相仿,语域接近,题材一致,跨度吻合,虽然形符数存在一定差距,但整体上仍具有较为理想的可比性。(二)理论框架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滥觞于上世纪 80 年代学界对于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反思,以 Fowler16 在其 Lingui

13、stic Criticism 中所倡导的文学研究的语言学批评方法为标志。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在于关注话语的社会属性,其秉持“使用中的语言形式既是社会过程的一部分,亦是社会过程的产物”17 的社会语言观,将对话语语义、结构、功能的考查置于社会身份关系、权力支配、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之下,旨在揭示话语中所蕴含的社会语境,描述话语参与社会构建的过程,阐明“话语社会”的内在辩证关系。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学者,Fairclough18 在继承 Fowler 批评语言学理念、融合Halliday 社会符号及语言功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集“文本”(text)、“互动”(interaction)和“语境”(co

14、ntext)为一体的“三维话语概念”,其中“文本”经由“互 动”得 以“生 产”(production)和“解 释”(interpretation),而整个过程又以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作为发生的“语境”条件。后来,Fairclough19 进一步修订了该理论模型,以“话语实践”(discursivepractice)、“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替代“互动”和“语境”,同时在“话语实践”中增加了“传播”(distribution)、“接受”(consumption)两个过程环节,改进后的概念系统如图 1 所示:图 1Fairclough“三维话语概念”模型该话语模型突出了话语的

15、实践性质和行为特征,明确了话语活动的交际过程和意图,展现了话语与社会的深层互动关系:一方面,既有社会结构尤其是权力关系会对话语的产生及创新起到约束和控制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话语实践能够参与特定社会现实和权力关系的构建。此外,Fairclough20 依据“三维话语概念”提出了相 应 的“三 维 话 语 分 析 法”:(1)“描 述”(description),对文本词汇、搭配、句法、语篇等方面的语言形式特征进行描写与分析;(2)“阐释”(interpretation),通过对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等环节的考查,解读文本参与话语实践的过程;(3)“解释”(explana

16、tion),将话语视为特定的社会实践,在社会语境的观照下解释话语与意识形态、权力、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关系。翻译作为跨语际话语活动,兼具语言转换、文化传播、社会行为等丰富内涵,也即具有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属性;而译文中的国家形象,不仅是文本层面语言选择的结果,亦是话语实践中主体间性的产物,更受到社会语境下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的影响与制约。三维话语的概念及分析方法为翻译与国家形象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框架。(三)研究步骤本文依据 Fairclough 的三维话语概念模型,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通过分析报告 英译本的语言特征,描述文本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而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权力、意识形态等制约因素。首先,进行文本分析,从高频名词、动词、主题词及其索引行、情态动词入手,并以同期美国“咨文”为参照,描述报告 英译本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高频名词和动词分别反映出话语的主要指向和主体采取的措施,通常可以直接参与话语主体的形象塑造21。主题词及其索引行可以揭示文本的中心议题,表征话语的核心内容;情态动词则能够体现话语主体的意愿和态度以及与受众的对话性互动关系。二者可以间接参与话语主体的形象塑造。接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