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征清诗史》对甲午“战争影像”的建构与其“诗史”特征_杨霖.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10031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5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征清诗史》对甲午“战争影像”的建构与其“诗史”特征_杨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征清诗史》对甲午“战争影像”的建构与其“诗史”特征_杨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征清诗史》对甲午“战争影像”的建构与其“诗史”特征_杨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月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期(总第 期)()()【文学】:征清诗史 对甲午“战争影像”的建构与其“诗史”特征杨霖(湖州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湖州 )摘要 征清诗史 是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日本汉诗专集,其以诗歌的方式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完成了对“诗史”的阐释,在甲午日本汉诗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征清诗史 详细记述了甲午战事的经过,表现了战争场面,通过对战争环境与氛围的渲染、对战争场景的多元表现及对参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三个方面建构出了甲午战争影像。在形式方面,其诗、注、评有机结合的叙事特点拓宽了传统“诗史”的表现形式,组诗的叙事方法又强化了其“诗史”特征。另外,征清诗史 中征引了大

2、量日方战争史料,对甲午战争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关键词 甲午战争;日本汉诗;征清诗史;“诗史”特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甲午战争的爆发激起了日本汉诗写作的热潮,“甲午战争仅持续了十个月,所掀起的汉诗热潮却有十几年,在人数与作品数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期各个阶段,这确确实实是因侵略战争而生的 恶之花。”(前言)其中,征清诗史 是高桥白山所作的一部专题诗集,其以“诗史”的形式反映甲午战事的来龙去脉,构建战争场景。在形式方面,题注、史实征引及评注结合更增加了诗歌的纪实性特征。因而,在甲午日本汉诗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征清诗史 的写作环境及其对甲午战争背景的言说高桥白山(),名

3、利贞,字子和,通称敬十郎,上伊那郡高远藩士高桥确斋的长子。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教育家,著有 征清诗史 说论要略 白山楼诗文钞 白山楼诗钞 等。征清诗史之作始于丙申()冬,丁酉()三月完稿,当年出版。高桥白山本人并未亲历战场,而其子高桥作卫曾亲历战场,之后又供职于征清海战史局,所以 征清诗史 的写作是白山根据其子高桥作卫对于战争的讲述及记录完成的,之后又经过作卫查证“公报”等史料,删改核实。高桥作卫在跋中曰:乙未夏,征清役起。不肖奉命从海军趣清国,急遽之间,不遑归乡辞于家君。家君闻儿从军,大喜,寄书于战地,嘉赏之,寻有教音,曰:悉报战斗之状。媾和后,归旧里,则家君更使儿谈从军中所闻见,详细周密,

4、无复遗漏。家君深忧国事,丙申冬,据儿所报与战史战报等所记,著 征清诗史,以传家庭,盖有所感也。今兹丁酉三月稿成,命儿校阅。儿方在征清海战史局,因证之公报,改其传闻有异同者,三阅月而订正全毕。(跋)由跋可知,高桥白山虽未参战,但对日清战争抱有狂热的激情,令其子“悉报战斗之状”,战争结束之后,又使其子谈军中见闻,“详细周密,无复遗漏”。而其创作 征清诗史 的目的也是记录战事“以传家庭”,诗集的最后一首诗为 告子孙 所述更加明确:“爱国心开富强源,至诚只合答皇恩。试看忠士征清绩,日本隆兴新纪元。”()诗中告诫子孙保持爱国忠君之心,勿忘忠士征清之绩,以促进日本之发展隆兴。必须要说明的是,此种对战争狂热

5、的激情并非为白山之个别现象,而是此时日本国内民众的普遍情状。以高桥白山为代表的日本民众激进、狂热的战争热情一方面来源于其十分强烈的民族优越感。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杨霖(),女,甘肃宕昌人,文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明清诗文。征清诗史 中开篇即炫耀日本皇家对于威德的树立,曰:“皇家威德日维新,一系神孙临兆民。”()作为日本统治者的日本皇室是传说中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日本民族的象征,皇室尚德,并且以德化人。为此,日本皇室努力树立崇德,以风化人民,而这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皇系联绵树德崇,深根固蒂自 无 穷。三 千 统 纪 雍 熙 化,人 在 春 风 和 气中。”()皇室所树之德

6、延绵不绝、根深蒂固,民众如沐春风。白山看来,在日本皇室“崇德”观的教化下,日本民众也以“忠”“恩”“义”“勇”作为侍奉天皇之基本准 则,如“义 是 君 臣 恩 父 子,美 风 卓 绝 万 邦人。”()“一 德 唯 忠 四 千 万,无 非 义 勇 奉 公人。”()“邦 人 一 致 奉 皇 家,义 胆 忠 肝 吐 国华。”()中国的儒家思想在强调忠君爱国的同时也同样重视孝亲,而此处白山对日本文化的诠释只在于其忠君的层面,父子之恩也用于比拟君臣之义,在 日本文教 一诗的评论中,白山曰:“我国居民,奉万世一系皇帝,尽忠皇室。子孙世继其志,而勤劳王事。国民之于皇家,义为君臣,恩如父子。夫缵先世之绪,成父

7、祖之志者,于孝道为重矣。然则不为忠臣者,不得为孝子也。”()如此,忠君成为日本民众之第一义,甚至凌驾于血缘亲情之上。对忠诚极端的强调也滋生出在战争时代民众狂热的报国之心:“实力有气斗间明,慷慨淋漓报国诚。五尺身躯都是胆,唯知有死不知生。”()战争时代,为君为国而战,誓死捐躯,本是爱国热情的体现,而在极端忠诚天皇思想的驱动下,“唯知有死不知生”之句却渗透着狂热而盲目的战争激情。日本国自古便尚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白山在对日本征战历史的追溯中形成了日本的文明开化是由不断的战争所促成,即“以武功而开文治”的思想。白山在对古代日本征战英雄神功皇后、北条时宗及丰臣秀吉的追慕中获得其侵略思想的

8、合理性。据 古事记 和 日本书纪 的记载,公元 年,神功皇后渡海征讨朝鲜半岛,新罗、高丽、百济三国叩首称臣,这是日本方面朝鲜半岛正式向其“朝贡”的最早记载。白山赞颂神功皇后曰:“男装自握六军权,遥突贼巢筹策全。丑虏惊惶申誓约,犒师金帛八十船。”()在诗评中白山认为神功皇后征服三韩极大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神后征服三韩,而百济荐秀士献 论语,寻致织缝,酿冶诸工,我国文化大进。自古武功之开文治者极多。”()不仅日本,白山认为亚历山大东征而使希腊文明广泛传播,欧洲中古时期的十字军东征也使得欧洲诸国渐趋文明。再者,这种征战的热情又来源于白山对当下国际形势的理性分析。他认为当下东西对峙,“佛英经略遍南

9、陲,露国雄图难测知”(),而相对于西洋诸邦,东洋诸邦略输一筹,原因在于东洋诸邦缺乏“进取气力”。此“进取”是指国家之间的攻取之势。白山通过对历史上北条时宗与丰臣秀吉征战功绩的高下评价,认为当下之日本应学丰公之进取精神。镰仓时代北条时宗成功抵御住了元朝的入侵,而丰臣秀吉于 年曾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援助朝鲜,抵抗日本的侵略,丰臣秀吉的病死最终宣告了日本入侵朝鲜战争的失败。对于两次战争的评价,白山认为如果仅从成败来看,则秀吉之征三韩,不及时宗破元寇之功。若从当下东西洋之大势看,则应该效仿丰臣秀吉进取之策略,不可效时宗之退守策略:方今东西相对峙,而东洋诸邦,输一筹于泰西者,造乏于进取气力之所致也

10、。方此之时,苟为东邦谋,宁学丰公所为,进当万艰之冲,不可效大郎以取退守策也。()读完万国史之后,白山所言进取之策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文化,一为兵力,所以“兴文化,修兵备”为挽回东洋颓势之策。而其又以此自任,“挽回东洋颓势,以辉国名于史上者,非我忠勇四千万臣民,其谁望耶?”()反之,与求进取相对的是满足于安逸的状态,白山一再强调外寇之祸常发生在国内上下安逸之时,安逸愈久,则人心愈怠,祸端将起,他甚至说与劲敌之难御相比,更应忧虑人心倦怠。总之,征清诗史 的写作是以白山对日本民族的强烈的自我优越感和对日本历史上战争英雄的追慕以及通过对东洋大势的分析为基准,这使得 征清诗史 带有极其强烈的战争热情

11、,这种征战热情又是日本国内民众普遍情状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写作时,征清诗史 援引征集了大量史料,且诗歌本身对战争进程的详细记录均可称为重要的甲午战争史料,这又赋予其一定的客观性。所以,就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征清诗史 完成了其对甲午战争的“诗史”建构。二、征清诗史 对甲午战事的记录 征清诗史 以时间作为诗歌编排的轴线,按照时间的推进将甲午战争史慢慢展开。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征清诗史 对每一次重要的战役和军事行动均有所反映。朝鲜东学党之乱平定之后,“从六月以来,中日两国围绕着从朝鲜撤兵的问题开始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频繁的交涉”(),交涉无果。七月二十五日,日本突袭清朝军舰,丰岛海战爆发,

12、甲午战争不宣而战,丰岛海战启日清战端 组诗即述其事,又有 发宣战诏 黄海之役 皇军陷旅顺城 第二军入营口 日清两国媾和条约 等诗述及甲午战争中中日宣战、平壤之战、黄海海战、攻占旅顺等重大的战役及事件。同时,征清诗史 对日方的进军进程也有详细记述,山县大将出征 写山县有朋被任命为第一军司令官,于九月九日同第三师团长桂中将发宇品港;第二军达花园河口 写日本伊东中将派遣诸舰探究第二军扬陆地,经十数日,择定花园口,第二军于二十四日达花园河口之事。又有如 第一军将向海城 第五师团将北进 诸诗反映日方的军队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征清诗史 对甲午战争的诗史构建并非仅仅局限于对战争经过的记述,而对于朝鲜的局势、

13、日韩两国的关系以及日军的侵略策略均有详细而全面的反映。甲午战争的爆发看似偶然,实际上,征韩及对清作战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扩张策略。日本明治维新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大笔资金的支持,同时改革也引起了许多旧有藩主士族的不满,因而日本政府计划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视线,消弭国内矛盾,明治初年的“征韩论”即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征韩论”及之后灭亡琉球事件只是日本政府策略的第一步,其最终目的是灭亡中国,成为东亚霸主。明治初年的“征韩论”所主张的大规模侵略朝鲜虽然有所推迟,但日本并未停止侵略的脚步。年入侵台湾,年灭亡琉球国,改为冲绳县。而 年朝鲜的东学党起义让日本觉得有机可乘,所以再举出兵朝鲜,但其目标确是清朝

14、。征清诗史 对日本的侵略计划有明确的陈说,定征清战略 一诗曰:作战先开第一期,直前扫荡北洋师。幄中夙有筹边策,渤海湾头树旭旗。()可见击败北洋海军、夺取中国海上权益是日本侵略中国 的 第 一 步。北 洋 海 军 创 建 于 光 绪 十 四 年(),是清朝海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一度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九,让日本政府十分畏惧。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决策者认为清朝北洋水师为精锐部队,战舰坚牢,并非易破之师。因此有所顾虑,战略未决。对此,明治二十七年()七月,日本政府任命桦山中将任海军军令部长,集合海军全力,将常备舰队、西海舰队及诸舰编制为联合舰队,势力大振。编制联合舰队 一诗对改编之后的日本海军信心大增

15、,对夺取韩清海上权力也自信满满。侵夺韩清海上权只是初步计划,白山更是详述了日军具体的作战策略:帷幄征清之策,虽不可知,然读以彰仁亲王任征清大总督书,而见分战略纲领以为二:盖担荡北洋敌舰,把握韩清二海权,略辽阳奉天而树旗于渤海湾头者,是为前期战;全军渡海,置大总督府于旅顺,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破山海关,取大沽炮台,进而陷北京城者,是为后期战。所谓扼喉拊背者也。()可知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分为前期战和后期战两个大步骤,而后期战又由攻占旅顺,破山海关,入天津取大沽炮台,最终夺取北京城四个小步骤组成。日军于 年 月占领旅顺,开始后期作战计划。年月,日本置大总督府于旅顺,作为第二期作战的大本营,十六日,以

16、参谋总长小松宫一品彰仁亲王任征清大总督,将以四月十三日发宇品港向旅顺口,白山诗中曰:“作战方开第二期,皇军海陆 奏 功 时。将 官 进 退 权 尤 重,一 品 亲 王 总 大师。”()在诗评中白山再次陈述日军征清的两期计划,并十分期待日军向北京进军。甲午战争因朝鲜内乱而起,征清诗史 中对于朝鲜局面、日韩两国的关系都有详细的记录。日本对于朝鲜的侵略野心早已有之,明治初年,国内即已弥漫着狂热的“征韩论”。年,日本故意制造“云扬舰事件”,强迫朝鲜签订 修好条规,又称 江华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朝鲜为独立自主之邦。白山有诗曰:“几岁欲修邻好仪,江华岛名暴举促 其 期。日 韩 更 结 通 商 约,正 是 朝 鲜 独 立时。”()诗中所言“江华暴举”为日本军舰“云扬号”两次侵入朝鲜海域测量,制造事端,与朝鲜发生争执,从而成为侵略朝鲜的借口。诗歌开头所言“几岁欲修邻好仪”极力将侵略者日本美化为努力与近邻修好、主持正义的形象。在诗评中,白山也不提日本军舰侵入朝鲜海域之事,而只言“明治八年八月,韩兵炮击我云扬舰于江华岛。我兵应战,拔其炮台,焚永宗城。”()似乎日本发动战争是被动的状态。江华条约 第一条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