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行月球:从漫画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表征杨雪团(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广西 南宁)摘要 作为 年暑期档的热门影片,改编自韩国著名漫画家赵石的同名作品独行月球,在开心麻花团队的倾力打造之下,将科幻与喜剧进行了一次本土的深度大融合,呈现出国产电影不同以往的独特风格与气质。文章将电影文本与原著漫画进行了深度对比,从叙事技巧、人物塑造、主题提炼以及风格呈现等方面对两种不同媒介的叙事特征进行梳理。对比纸质漫画所呈现的小众、草根、悬念以及哲思等倾向,电影在更大程度地考虑受众与市场的基础上,彰显出非常明显的大众化与商业化的表征。关 键 词 独行月球;漫画;电影;跨媒介叙事回顾世界电影的发展史,几乎就等同于一部
2、科技进步的历史。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当代电影制作的手段、方式乃至于整体的逻辑都要面临再一次的改变。而这一次的改变,似乎是电影百年之后对绘画的一个回归。对现实的抓取,这个由摄影机通过拍摄完成的工作,可能只是整个电影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计算机实现了对数字电影图像进行手绘的可能,这也许是电影的新形式中最具戏剧性的一个例子。电影不再被牢牢锁闭在摄影中,而是对绘画开放。同属于视觉艺术的重要门类,电影不论在发端之初还是跨越了百年的迅猛发展之后,都强烈地显示出与绘画的天然亲缘性,这也使得这一切似乎变得合情合理和情有可原,即电影与漫画可以用不同的媒介语言对同一个故事进行编码,凭借在 属性上的天然优势,“不
3、对核心故事的人气进行消耗,而是将核心故事作为故事世界的基石,延展出不同的故事文本”。一、电影对漫画的移植赵石于 年创作的漫画独行月球,描绘了一幅在 年地球可能面临的毁灭性灾难以及人类的绝地反击。漫画画风简单、色调单一、造型粗糙,却以其丰富的想象以及高超的故事编织技巧吸引了大量粉丝的眼球。同名电影经过开心麻花团队的精湛制作以及“沈腾式幽默”的倾情演绎,登上暑期档之后更是以良好的口碑成为继流浪地球之后,国产科幻电影的又一次成功力作。对于同一故事的不同媒介演绎,亨利詹金斯认为:“其中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跨媒体叙事最理想的形式,就是每一种媒体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
4、对于漫画而言,电影要面对更加广阔的受众规模以及更加复杂的视听语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主题的表达以及主要情节的烘托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不同,然而身处同一个故事世界中,电影在基本的故事内核、面对未来的科幻题材以及喜剧风格的呈现方面,都对漫画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借鉴和保留。(一)故事主线的借鉴独行月球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叫独孤月的“中间人”展开,在“月盾计划”失败,所有的科研人员撤离月球基地之后,却被“不小心”遗忘在了月球上,并由此开始了“地球最后的人类”的倔强求生。漫画与电影在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故事最后的结局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却无一例外都保留了这个充满叙事张力的“钩子”。导演张吃鱼就明确表示,最初
5、看到这个漫画时,就被这个“钩子”深深吸引。对于有经验的制作人来说,这是可以成为一个好故事的重要前提,而这充满悬念的 年第 期开端也成为推进电影叙事的强大“发动机”。漫画中描述了被留在月球后,独孤月开始面对的一个又一个“令人生畏的障碍”,比如目睹了地球的毁灭、无法克服的孤独、与袋鼠的资源争夺以及重返地球计划等,这些情节的保留成为持续推动电影故事发展的强劲动力。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法则指出,一部剧中,“主要事件必须予以预示(经过规划),但又不能明显到观众能够做出预测的程度”。独孤月是否能够听得到地球人的呼唤,并在最终重新回到地球的怀抱,这一巨大的悬念在他成为地球人的偶像后似乎变得顺理成章,但来自宇宙的
6、未知风险又让这一切变得捉摸不定,电影对漫画中故事的走向也进行了保留,在持续不断的冒险与悬念中完成影像对故事的整体编织。(二)科幻世界的对接世界电影在诞生之初,就以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呈现在观众面前。一种是卢米埃尔兄弟记录现实的影片;而几乎在同时期的乔治梅里爱,却将电影变成了实现自己梦境和幻想的实验场,在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为代表的影片中,勾勒出一幅人类在 世纪初对于太空想象的最初图景。进入当代,诚如尤瓦尔赫拉利曾所说:科技颠覆、生态崩溃、核战争,是当下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也正是出于对不断恶化的环境、可能再一次发生的大规模战争以及科技终将将人类带往何处去的困
7、惑与忧虑等种种考量,让活在当下的人们更加频繁地仰望头顶的星空,幻想着有一天在摆脱地球的重力之后,在强大的科技支撑下与另一个世界的相遇。在此背景之下,更多有关外星人入侵、小行星撞击地球或者人类对外太空的开拓和征服等题材,纷纷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如果说在乔治梅里爱时代,限于当时的电影制作水平,人类还无法自如地在电影画布上实现自己对于外太空的想象;那么在今天,当电影以列夫马诺维奇所称的“计算机用户的工具箱”的全新身份进入当代人类的文化系统中之后,借助电脑数字技术对虚拟现实的强大形塑功能,电影成为可以自如绘制人类几乎任何想象的“马良之笔”。为了描述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于超现实类题材的消费热
8、度,国内学者提出了“想象力消费”的话语体系,用以指“受众(包括读者、观众、用户、玩家)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的艺术欣赏和文化消费”。从中也可以看出,充满人类想象力的各类超现实作品,已经成为当代热门的文化消费对象。(三)幽默风格的延续漫画独行月球算不上是一部非常精致的作品,整体画风粗犷、线条单一,颜色也是印刷文本中经典的黑与白,甚至连主要的作品人物独孤月,整体的面目都显得有些模糊,加上贫瘠的月球环境以及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的形单影只,使得整部作品都显得非常粗糙和没有质感。这么一部初看上去有些不着边际同时散发着浓浓草根气息的作品,却以极接地气的语言以及状况百出的遭遇,贡献了一个又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包
9、袱。简单的画风背后,作者用自己大开的脑洞以及严密的逻辑编织了一个看似荒诞、实则充满生存之哲思的作品。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喜剧制作公司之一,开心麻花从舞台到银幕、从原创到改编,深耕喜剧创作 余载,用一部又一部的经典作品,打造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喜剧江湖,而这一次的出手同样没有太辜负粉丝的期待。电影在保留了漫画中囧态百出的月球冒险之旅的同时,增加了沈马二人的爱情辅线,释放了一种故作的深情与高傲的冷漠之间的对抗张力,在一热一冷、一迎一拒的频繁试探中将喜剧的力量拉满。而沈腾准确但又不失夸张的表演,精英却时常混于草根的人设,以及阳刚却又稍显阴柔的气质等,继续将经典的“腾式幽默”贯穿电影始终。从漫画文本到大银幕影
10、像,草根式的自嘲、倒霉人的未知命运、明明努力但状况百出的遭遇、将要放弃却又莫名燃起的希望等,都以一种脱离正常叙事的逻辑而呈现出一种浓烈的“无可奈何”之感,卓别林式的倔强、周星驰式的无厘头、当代人的疯癫群像等,似乎都可以在这个作品中找寻到似曾相识的影子。二、电影对漫画的改编进入当代,信息的生产和传递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图像化的趋势:“现代社会空间完全浸透了影像文化,萨特式颠倒的乌托邦的空间,福柯式的无规则无类别的异序,所有这些,真实的、未说的、没有看见的、没有描述的、不可表达的、相似的,都已经成功地被渗透和殖民化,统统转换成可视物和惯常的文化现象。”漫画与电影,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作为当代“可视物”
11、的主要媒介形式,在直观生动、形象可感的信息传递方面有着同样的媒介优势,却又在文化的底层逻辑建构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不同。在独行月球 中,对比纸质漫画所呈现的小众、草根、悬念以及哲思等倾向,电影在更大程度地考虑受众与市场的基础上,彰显出非常突出的大众化与商业化的表征。(一)多重线索与爱情主线独行月球风格上属于科幻题材,按照原作的描述,讲述的是“登上月球实施阻挡小行星撞击地球计划的科学家独孤月被留在月球上,亲眼看到地球灭亡的故事”。相对于电影而言,漫画的“科幻性”与“悬念感”显然要更加浓烈一些,这很大部分要归功于原作对于多条叙事线索的铺设。首先,为电影贡献了诸多笑料的“金刚鼠”,原作中的戏份不算太多
12、,却描述了电影中未曾提到的重要细节,即其是作为人类“肉食动物”的培育品种而被带上月球的。这一方面为袋鼠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也通过人类在异域空间对饮食的研发,增加了对月球探索其他细节的描述。其次,原作中还存在除了独孤月和袋鼠以外的“第三人”,来自俄国的神秘博士内纳徳史瑞科维奇。这个独孤月在探险中“偶然”发现的浑身疤痕、随时带着气枪的神秘人,在原作中有一个非常烧脑的身份,可能是在小行星撞地球之前秘密进行项目的一员。他的存在不只是带给了独孤月一些来自同伴的安慰,让其免于孤独而死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其扑朔迷离的身份和国籍,使得整个人类在 年进行的地球救援行动,充满了国际化的背景与矛盾冲突。诚
13、如学者所言,电影本身具有多重属性,除了作为第七艺术以外,电影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与社会的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电影独行月球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用超过全片 的特效镜头还原了逼真的月球现实,而在巨大的经济投入的背后,是对于市场回报的几近热切的恳求。电影史学家托马斯沙兹指出,电影变得越来越以剧情为驱动,越来越成为本能的、运动的和快节奏的、越来越倚重特效,越来越“离奇古怪”(因而也就全然无关政治),并且越来越集中地针对更年轻的观众群体。在最大限度地降低原作中过于“烧脑”的情节,将政治退位、简化科学术语、减少矛盾纷争,而充分考虑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的基础上,电影硬生生移植了一条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
14、爱情主线。许多观众可能是带着流浪地球的期待进入影院,却意外收获了夏洛特烦恼的续集,但是对于经典的爱情叙事,大部分观众依然表现出了一贯的宽容。剧情在很多方面都经不起推敲,却在喜剧外衣的遮盖下,爱情成为抹平一切漏洞的“泥瓦匠”。主人公为爱屈身赴月、因爱错失撤离指令、执着于爱情而坚定求生欲望,最后甚至为爱选择英勇赴死,故事简单且直接,情感纯粹而美好,这已经不是一部让人脑洞大开的科幻探索片,而是充满现代都市幽默的浪漫爱情片。(二)平庸屌丝与人民英雄电影中的独孤月,身份除了是一个工程师以外,还有一个让人费解的“中间人”的人设。这个标签的设置颇耐人寻味,电影中却没有专门地进行解释和塑造,多次的提及看起来更
15、像是为了呼应原作的设定而有意为之。而漫画却用非常多的细节精心塑造了一个“没有存在感的人”。作为动物学博士的主人公,长相平平,成绩平平,没有理想也缺乏追求,进入听上去充满了高精尖技术的月盾计划中,也只是因为“周围的人都感染了病毒”,无奈之下的被迫委派;尽管拥有博士的傲人学位,研究领域却很平常,专门培育可在月球上生存的可食用动物,且多年的研究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成为在团队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隐形人”,以至于最后没有登上返回地球的飞船都没有人发现。这些细节使得原作比电影的叙述更加“合情合理”以外,还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电影中的普通草根形象。一战以后,随着战争的创伤以及信仰的倒塌,许多年轻人变成了海明
16、威笔下的“迷惘的一代”。他们不修边幅、行为懒散,拒绝奋斗、厌弃拼搏,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成为社会群体中“垮掉的一代”。进入新世纪,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崩溃和科技颠覆,而自由主义对此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的节点上,在一个旧有的信仰全面崩溃而新的体系又迟迟未能有效建立的时候,年第 期无所适从的迷惘情绪持续蔓延,从西方到东方,从偶发到多元,形成一种普遍存在于当代年轻人群体中间的“青年亚文化”。漫画文本中独孤月身上“痞”气与草根性,拒绝成为精英而维持一个透明的“中间人”的人设,背弃了主流的价值观却又根植于着肥沃的现实土壤,用一流的手法将一个“不入流”社会草根变成了当代年轻人的集体现实仿身。电影却给了主人公一个完全不同的“主流”形象。由沈腾扮演的“中间人”独孤月,有着一个普通中间人完全不可企及的身份,一个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精英科学家,并且能够很好地听从内心的声音而“主动”去追寻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在逐爱路上不惜降格成为一个低级的修理工,遭遇再多的拒绝依然不改初心,甚至为一份可能没有回应的爱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主人公的这种“主动”性,更多还体现在“主动”去制作返回地球的飞船、“主动”去救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