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教育育戏戏剧剧”在在高高校校艺艺术术类类专专业业中中的的应应用用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许文畅(长春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艺术类专业中的必修课,其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选取近年来颇具热度的“教育戏剧”法,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测评三个层面进行实践,以形成可复制化的课程改革方案,为该门课程的改进和“教育戏剧”的实践提供有益参照。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戏剧;艺术类专业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艺术类专业中的必修课,对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门
2、课程在艺术类专业中的教学方法不同于文学专业,有必要注重理实结合和艺教结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本文选取近年来颇具热度的“教育戏剧”法,从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从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测评三个层面进行实践,以形成可复制化的课程改革方案,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进和“教育戏剧”的实践提供有益参照。年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了高校教师美育工作的主要举措:“(一)建强美育教师队伍;(二)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三)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其为高校艺术类专业文学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教育戏剧”的实践提供了契机。年 月 日,在全
3、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该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年,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举措,如在全国立项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招标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代推进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等。”以上种种表明,“新文科”建设对课程改革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促使教师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创新。这无疑为文学类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助推力。因此,“教育戏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尝试既是推进美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亦是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既是艺术类专业文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亦是“教育戏剧”推广的大
4、势所趋。一、“教育戏剧”研究综述(一)“教育戏剧”的概念辨析与实践状况“教育戏剧”这一概念在学界有一定争议,目前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主要是对英国戏剧教育法(:)的直译,其往往把“教育戏剧”作为“戏剧教育”的下位概念,把前者作为后者的一部分;而广义概念指运用戏剧与剧场技巧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研究者主要使用广义概念,另有部分研究者常常根据需要把相关实践活动称为“教育戏剧”。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将“教育戏剧”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是英国小学教师 。此后,美国部分小学亦将“工作学习游戏”运用到教学中。世纪 年代,“教育戏剧”在国外已初具规模,并且与艺术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交叉,衍生
5、成普范性教育教学方法。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高校艺术类专业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作者简介许文畅,女,讲师,博士,从事戏剧影视文学研究。在中国,“教育戏剧”的实践在台湾和香港地区起步较早。世纪 年代,台湾学者张晓华、郑黛琼、林玫君先后发表相关论文,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戏剧”的实践。与此同时,受英国的影响,“教育戏剧”亦在香港地区流行开来。目前,香港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都设有课外戏剧活动,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大学课程的已不在少数。相较而言,大陆的“教育戏剧”实践起步稍晚。年,李婴宁作为大陆唯一的代表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教育戏剧联盟会议”,回国后开始推广“教育戏剧”。此后,
6、大陆的“教育戏剧”实践进入探索阶段。新世纪以来,“教育戏剧”先后在幼儿园、中小学崭露头角。年起,黄爱华带领团队在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市外国语学校等展开教育戏剧实验,产出相应成果并荣获国家级奖项。年,李婴宁在上海戏剧学院开设教育戏剧理论发展和实践课程,堪称大陆高校教育戏剧课程的萌蘖。经过 多年的艰难跋涉,“教育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初见成效,但在高校中仍方兴未艾。(二)“教育戏剧”研究状况本文借鉴超星读秀、中国知网、台湾华艺学术文献库等资源,对“教学戏剧”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相关文献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概念与发展史研究、功能与价值研究。鉴于本论文涉及的“教育戏剧”建立于中国现
7、当代文学课程之上,因此下面主要辨析与之相关的文献。以中国知网为例,以“教育戏剧”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对发文年度趋势、主题、学科等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更系统地展现“教育戏剧”的研究状况和热点,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总体状况对中国知网总库进行检索,设置检索主题为“教育戏剧”。从 年至 年 月,共有论文 篇,包括学术期刊论文 篇,学位论文 篇,特色期刊 篇,会议论文 篇,报纸 篇,学术辑刊 篇。篇文献皆为有效文献。总体上,从发表年度趋势图(图)来看,共分为平稳起步(年)、缓慢探索(年)、提升深化(年)、沉淀创新(至今)四个阶段。年为“教育戏剧”研究的平稳起步阶段,此间,年发文量不超过 篇。年为缓慢探索期,
8、主要聚焦于“戏剧教学法”“教育剧场”“校园戏剧”“艺术教育”等关键词。而发文量的变化和研究内容的调整与教育界的大事件不无关系:年 月,大陆第一本以“教育戏剧”为主题的研究论著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出版(张生泉主编,中国戏剧出版社),为我国“教育戏剧”的研究与实践指明了方向。年的相关发文量逐年上升。年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未来五年的美育发展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故此,年后相关论文成陡增趋势,至 年发文量达到历史最高点,年发文量 篇,而 年至今成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年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各地区各部门为
9、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随即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关论文亦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年达到拐点,发文量 篇,比 年减少了。截至 年上半年,相关发文量与上一年度成同比锐减趋势。综上,我们可以推测,“教育戏剧”研究目前进入沉淀期,亟需创新性理论的注入和理论转向的出现,进而形成中国本土化理念。图 “教育戏剧”主题论文发表趋势()热点追踪从发文主题来看,截至 年 月,据中国知网的主题可视化分布图可知,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教育戏剧、教学中的应用、戏剧教育、幼儿园、戏剧活动”。除教育戏剧 篇外,排在第二位的锐减,仅为 篇,此后依次平缓减少。按时序对发文主题进行归纳,不难发现:世纪 年代,我国学者主
10、要专注于“教育戏剧”的介译与概念的整合,经过孙佳琇、张晓华、吴戈、李婴、马利文等学者的研究,学界已经明晰“教育戏剧”的内涵与外延。新世纪以来,研究者开始聚焦国内外“教育戏剧”发展史的梳理,但多参照英国盖文伯顿的三本著作 ,除李婴宁英国戏剧教育和剧场教育(戏剧艺术 年第 期)、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心理出版社,年)、王琳琳和邓猛西方教育戏剧的发展沿革与实施(比较教育研究 年第 期)、吴戈教育戏剧与中国现代话剧(文化艺术研究,年第 期)、徐大军张伯苓的戏剧教育观及现实意义(上海戏剧 年第 期)等论述外,系统性梳理中外“教育戏剧”的尚不多见,尤其对“教育戏剧”在高校发展状况的研究尚付阙如。从发表
11、学科来看,截至 年 月,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国语言文字、学前教育、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其中,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中国文学占,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占。部分代表性文献对本研究有启示意义:引用量首位的李婴宁的“教育性戏剧”在中国,指出“教育戏剧”彻底改变了中西固有的舞台戏剧观念,把戏剧和教育两个学科融为一体;“教育戏剧”不应停留于基础教育,而有必要贯穿人的一生,进行终身教育。史册的博士论文智慧学习环境下教育戏剧课程对师范生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其通过“教育戏剧”的实验,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炼出行之有效的应用策略,为“教育戏剧”在师范生中的实践提供有益参照。黄爱华在“戏剧教学法”及
12、其对我国高校文学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中阐述了教学改革案例和结论。其历时三年之久,将“教育戏剧”应用于杭州某高校中文专业的文学类课程,通过尝试人物扮演法、角色朗读法、情景设置法、故事表演法、即兴创作法等,探索出全新、多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单一模式,为“教育戏剧”在高校文学类课程中的应用抛砖引玉,为文学类课程的改革推波助澜。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戏剧”的理实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对其在高等院校中的应用缺乏系统性研究。再者,“教育戏剧”在文学类课程中的案例明显不足,相关实践反思亦捉襟见肘。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如何借助“教育戏剧”进行教学创新?在创新过
13、程中有哪些元素不同于文学专业?实践后有怎样的测评、反馈与反思?解决以上问题便是本论文的题中之义。二、痛点的呈现目前,部分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文学课程与文学专业区别不够明显,不能彰显艺术专业的独特性,痛点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层面。其一,对异同并置的学理性认知不足,不能汲取文学专业和艺术专业的双重优势,尚未达到 年艺术学门类建立时规定的“不同学科组合以突破延展性”的目标。其二,对艺术类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方案设计不成体系,缺乏实施过程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课程结束后缺乏反思与反馈。实践层面。不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目前艺术类专业的文学课程都面临着审美实践不足的问题,尚未真正达到以美育
14、人、以美化人、以美启智、以美培元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上,仍存在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课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在教学和人才供给上是矛盾的;在教学方式上,仍局限于文本阅读,而忽视艺术实践;再者,如前文所述,“教育戏剧”多以基础教育学段为实践对象,以大学为应用对象的程度和广度有待加强。综上,目前的痛点问题为本文的出发点,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进提供了契机。三、改进措施与教学案例举隅(一)学习目标对艺术类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而言,其学习目标与文学专业有所不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区分。第一,总课程学习目标。总课程学习目标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
15、任务的指引下,从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三个层面来展现,并且强调目标的可测量性,避免使用“提高、增进、掌握”等难以测评学习效果的词汇。在知识层面,除了阅读经典作品,记识文学思潮、流派、代表性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外,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赏析大量艺术作品,能够分析艺术现象、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在技能层面,除了能够运用文学理论阐发阅读体验外,艺术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艺术创作能力,诸如影视创作、节目制作、广告策划等,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其一,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
16、化自信。”其二,“道技合一”。在影视强国理念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融汇中西的文化底蕴和专门艺术素养,培养能够胜任文化创意、广播电视、新媒体、表演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学习目标与课程类型和水平之间的适切性。以吉林省 大学传媒学院为例,“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专业必修课,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使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对象为全院学生,这些学生对影视艺术尤为喜爱和擅长。根据以上课程性质和学情,需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如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我国戏剧、影视、传媒行业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行业需求。具体落实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不仅要设定知识层次的低阶学习目标,还要设定艺术创作方面的高阶目标。再者,学习目标符合课程水平并不等同于符合学生目前的水平,要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操挑战,遵循从低阶到高阶的原则,让部分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最终能够企及高阶目标。第三,单元学习目标与课程活动之间的关系。首先,单元学习目标要与总课程目标高度一致,而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更具体,要明确解释与课程活动的关系。所谓的课程活动比学习活动更广泛,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