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S”形美因探析_许大森.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412126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S”形美因探析_许大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S”形美因探析_许大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S”形美因探析_许大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2.09 总第 191 期092所谓“S 形”,是指与字母“S”的正、反及任何角度或弧度相类似的曲线。作为一种抽象美的形式因素,它在古今中外的视觉艺术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传统绘画构图中,“S”形被称为“之”字形或“三屈式”。书法艺术的运笔规律强调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但是笔锋并不重复走直线,不能直来直去,起笔与收笔互成反向绕行,使横画呈现所谓的“一波三折”状,实际上就是“S”形。西方艺术家则形象地称之为“蛇形线”。确定作品总体布局关系的“S”形构图,只是“S”形在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作品的局部和细节中,它可能是界定形体的边沿轮廓,也可能是物体或空间的中心骨线;可以是物体的表

2、面纹理,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的暗示而反映到人头脑中的虚线,就像书法里的“飞渡”或“萦带”,绘画、摄影中的“呼应”等情形。它们在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S”形产生的原理,探讨它的发展经过以及应用的特殊规律。在探讨这种美感的形成原因和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明确“S”形的构成特点。“S”形是曲线,但是它不是单纯的曲线,而是由正、反弧相连接的矛盾统一体。它既具备一般弧形曲线的共性,又有与单纯的弧形线本质相异的灵活多变的个性。正是由于它的正反弧形相接和两端分别向外延伸,才决定了它在艺术领域所担负的特殊使命。一、“S”形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基本形态走进自然界,各种形

3、状与色彩令人眼花缭乱,而辨别物体形状首先要认清的就是线。其实,自然界中并没有本质意义独立存在的线,因为视觉中的线条同色彩一样,实际上都是人对客观现象的感觉。色因光源而变幻,线随视点而改变。线是物体结合的缝、转折的面,或是在大与小、宽与窄、高与低、远与近及不同颜色的对比中因差异而产生的视觉印象。然而,作为在远古文明中用以交流视觉信息的最初手段,线在现代生活特别是视觉艺术中的作用极大,以至于我们已经离不开“线”这个概念了。在大千世界,人们感觉中的线不计其数,有独立的,更有依附于各种载体的,形态大体被区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凡是依附于物体表面上的线,必先有平面才有直线;曲面上的

4、直线只在偶然的角度呈现。在自然界中,平面本来就少,绝对平的面又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在人类生存的地球甚至是整个宇宙都一样,其他星球表面也是凹凸不平的。人们常说“水平”这个词,可见水是最平的。然而,水面的宏观是弧形,微观又易起波纹。我们常见的羊肠小道也好,盘山公路也罢,它们的功能是人为的,形态大多出于自然,随地形而蜿蜒起伏。当然,曲线也不都是“S”形,如旋涡和螺旋曲线。不过,旋涡曲线与螺旋盘绕曲线的本质相似,由于载体或背景不可能绝对平,它们如果在透明的曲面上,或从不同角度观看,将从多种方向呈现“S”形。观察、比较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形态极为有趣。几乎所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凡在自然条件下肉眼能够看到的

5、,几乎都充满曲线。其中,“S”形更是动植物外表结构的基本形或单元形。中国画讲“树无一寸直”,实际上,大多数植物的生长方式就是弯来曲去。其中,枝叶互生比轮生、对生普遍,前者的优点是相较于后者扩大了对空间的选择性。互生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数不胜数的“S”形。“S”形美因探析文许大森(鞍山师范学院离退休干部管理中心辽宁 鞍山114001)摘要“S”形在古今中外的视觉艺术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为不对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了解其形式美感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理。“S”形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基本形态,“S”形的运动是自然规律,“S”形是生命活力的体现,自然界的美是人体美的移情和再现。

6、关键词“S”形;视觉艺术;形式美感;自然;规律中图分类号:J01文献识别码:ADOI:10.16585/ki.mswx.2022.09.012美術文獻FINE ARTS LITERATURE093人类和脊椎动物的骨骼、肌肉,从形状到组接方式也都呈 S 形。这不仅是力的传递的要求,也是增强运动缓冲作用与灵活性的需要。人的脊椎有 4 段弯曲,构成连续“S”形;脊椎动物的前肢骨骼第二、三节以及它们的脊椎和前后肢的整体形状,也呈“S”形。因此,“S”形作为造型语言的运用,基本是“外师造化”,来自自然。而人们之所以在绘画、雕塑、工艺、建筑、摄影、书法等艺术中重用“S”形,也往往是有意无意地在传达作者的情

7、怀,希望能借此引起观赏者对自然界中那些柔软、轻飘、活泼、流畅的优美之物的联想与共鸣。由此可见,一切艺术造型的所谓自然美,形式因素就在于具备“S”形。二、“S”形的运动是自然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运动自然要带来形态的改变。各种物体的变形,由于来自内、外不均等的力和不等同的本质,发展变化多是不均衡的。所以,不规则是绝对的,规则是相对的。大小的改变往往不是等比的增大或缩小,如大自然的伟力之一就是化大为小、变方为圆(风化、腐蚀等)。自然环境中无论什么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断裂必趋圆滑,由圆滑而生流畅。因此,地球上才出现弯弯曲曲的河流,高高低低的山峰、沙丘、湖泊、岩

8、石等。在自然条件下,气体与液体的流动很少走直线或折线,而是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呈弯转的曲线状,因为除流体本身和外界其他原因之外,自然的空间与外力都是不规则、不均衡的。关于水的流动规律,中央电视台 1998 年 8 月 14 日曾通过一个节目得出这样的结论:“水流长度超过宽度的十倍就会改变直线的流向。水流转弯处,外侧流速高于内侧,导致弯曲度加大。因此,形成河流改道的现象。”再看花丛中的蜂、蝶和山林里的鸟,它们在穿越花草树木的阻隔时,并不逐枝逐叶地逼近每个死角飞行,而是多取“S”形流线式腾越。因为这样对它们来说,不仅能少走弯路,也能在飞行中充分滑翔,摆脱与克服气流等阻力。人与一般动物在绕过复杂障碍疾

9、速奔跑时,也会如蜂、蝶、飞鸟一样丢开死角,变局部的折角为曲线。因为流畅的曲线比不流畅的折线更接近直线,更有力于加速。人和动物的视线,在遇有参差不齐的景物时,如果不是特别注视,是不会依次去看繁缛的死角的,在未发现意向目标之前,扫视的途径也只有流畅曲线才符合视觉生理习惯,否则会因生硬涩滞而产生疲劳感。三、“S”形是生命活力的体现如果把运动的轨迹概括成两类,那么一类是直线与折线,另一类便是弧形线和自由曲线(即“S”线)。直线与折线的个性是机械和快速,使人感到刚而不柔,缺乏韧性,如坠落、爆炸、照射与反射等线迹,包括各种垂直和水平线,它们除了斜线具有动感之外,垂直与水平的线都有静止和沉寂的个性。弧形线虽

10、然给人的感觉是韧性和活力,能与动物的跳跃、飞行,植物的生长,水珠的溅落等发生联系,但是它表现的活力是有限的,甚至带来“一去不复返”的预示,仍然与水平线一样带有“死亡”般的沉寂。因为它是重力或重力与一次性瞬间动力相结合的轨迹(抛物线)。它象征因疲惫、枯萎濒临死亡的动植物,由于无力克服地心引力,在单独支点的作用下才呈现两头下垂的伏弧形。仰弧形的活力为什么也是有限的呢?因为它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富有弹性反作用力的生物,当它偶然遭遇致命一击时,便立刻表现出挣扎、反弹或痉挛,此时往往形成两头上翘的仰弧形(如电影里经常见到的人被刺翻在地的瞬间),呈现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的样子。可是,上述的伏弧形或仰弧形

11、倘若伴有向主体以外的反弧形,便会构成“S”形,其内在的属性自然也就改变了,表明生命非但不会终止,反而显示出灵活善变。例如,手足下垂成伏弧形的垂危人体,或者两端下垂的植物,可因抬头或挥手而显露生机。因此,只有“S”形曲线才能充分体现生命的活力。显然,“S”形与单纯的弧形相比,不是一次性瞬间动力或重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种能够延续而又善于应变的力产生的形象或轨迹,如植物的生长与动物的爬行。根是植物生长最具代表性的“S”形曲线。土壤越贫瘠,生长越受阻,根的形态就越奇特。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在 中国根艺美术家辞典 前言中说:“根的艺术是中国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奇巧结合的艺术门类,是取材于

12、大自然中的枯木断根,经过根艺美术家的审美、选择和创作,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独特的高雅艺术,已被国内外人们所认识和喜爱。”1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根艺必须从原有形态出发进行创作,而不是像绘画与雕塑那样,从无到有可以完全凭想象而来,那就不是根艺而是木雕了。因此,根艺创作靠的就是根。而要想找出根的形象来,首2022.09 总第 191 期094要的前提就是看根有没有“S”形:没有“S”形的根一般都不会有“戏”,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把“O”形视为事物的本体(主体)原样或自身,那么,“S”形则表现了脱离本体、与他体相联系或往复顾盼的明显特征。例如,萌芽的种子,绽开的花朵、果实,破壳的禽雏,倒伏

13、不死的秧苗等都体现出了“S”形。“S”形具有一种内在的、含蓄的力,它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本质,显示着受阻迂回、死而复生、左右拼搏与进取的个性。生物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动态就是“S”形的摇摆与蠕动。从水中的鱼,到陆地上的爬行类,再到更小的生物如蝌蚪及至精子、鞭毛虫、蛋白质等的运动,大多生物的动态似乎都呈“S”形。“S”形的运动能使生物全身协调一致,通过逐段分侧(面)的肌体组织交替作息,不间断地克服阻力连续前进,从而获取运动的最高功效。京剧表演动作中的转身规律,通常也是左转完又右转,而不是一直向一个方向转。这一点据说是从木偶戏发展来的。木偶表演是用两根线做吊绳,如果始终向一个方向转,吊绳就会拧结在

14、一起,所以得反复转。其实,京剧的舞台表演并没有吊绳拧死结的麻烦,之所以要遵循“8”字的轨迹走台,主要还是在于能构成“S”形的运动规律,求得视觉效果中的灵活多变。由这个例子也可以进一步联想到古老的太极图的含义。这个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黑白图形,正是以一条“S”形曲线划分的。我们的祖先把“S”形用在说明宇宙现象和解释天地万物规律的图形中,显然是有深奥道理的。可见,“S”形有着传统、特殊而神秘的象征性,它表明了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传达着古人想说明的生命之精髓。就形式美感而言,在视觉艺术中,“S”形源于自然,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四、自然界的美是人体美的移情和再现中国著名雕塑家、画家钱绍武为 阳光下的中国

15、人体摄影艺术 一书题词:“如果在阳光下的花和鸟是美的,那么人的天体在阳光下岂不更美?”2中国现代美术大师刘海粟有句名言:“人体美是美中之至美。”换句话说,宇宙间再也没有超过人体的美了。或者可以理解为,人体美是一切自然形态美的浓缩和象征。人们常说的“曲线美”,就是指女性特有的形体美,尤其“当身体的重量落在一只脚上时,支撑腿的髋关节必定高于另外一侧,这时肩部必须倾斜成相反方向来保持平衡,这就是古典雕塑中所谓的康崔波斯特式”3,即最典型的“S”形站立姿势。人类对自身美的认识有着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的发展留下了不同的人体姿态语言、体形比例语言和人体结构语言。对于“S”形的运用,从公元前

16、1.5 万年原始时期奥地利出土的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到公元前1560 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 王女像,再到公元前 100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 米罗的维纳斯,艺术家的雕刻显然有明显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史前艺术家注重对性和生育功能的歌颂,忽略了对形体的写实;经过古埃及到古希腊的发展,艺术家转向注重对人类身体在视觉和触觉上柔美感觉的描写,因而主观加强了对形体美的表现。4实际上,人体艺术摄影才是人体最富“S”形的真实展现。随着造型艺术的发展,人体造型语言越用越宽,也越来越丰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被后人誉为“美术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在他的画中,把每根人体线条都夸张成能表达他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的“蛇形线”。20 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用塑造人体象征大自然的地中海、河流和大气,尽管风格独特,但是仍然未能完全摆脱“S”形曲线。艺术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不是先有“黄金分割比”(也叫“中外比”)才有“维纳斯”,而是发育匀称的人体比例启示着人们总结出“黄金分割比”。“S”形的形式美感也一样,是人类自身的形式美,移情于大自然的万物,然后自然界的万物才返回来引起人们对自身美的联想。因此,我们可以说,“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