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胡毅茹新疆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摘要:新疆工程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校本化建设,立足新工科,结合学校实际,以四个“讲清楚”为总任务,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将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整合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体系,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体现。对此,本文以新疆工程学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为例,分别介绍了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的总任务、使命、总框架、具体设置,以期为其它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校本化就新疆高校而
2、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以文润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他们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疆工程学院积极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以下简称“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项目组,立足新工科,结合学校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文化润疆”工程与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在工科专业及其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构建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为轴心,由 9 门选修课组成的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包括“诗经 导读、先秦诸子思想、明清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国古代教育、中国戏曲文化、中国古建筑(园林)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等,用好课堂主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气度、神韵”与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既是教学改革的实现,也是落实课程思政指导思想的实践,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举措。一、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的总任务是四个“讲清楚”高效建设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必须始终以四个“讲清楚”为主线。四个“讲清楚”是学者看待中华文化、世界文明和中国道路相互关系的明灯,也是学者从事文化领域研究和传承的工作
4、指南。大学是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培养的社会建设新人应具有家国天下、刚健有为、厚德载物和仁爱诚信的品质和品格。因而,高校应沉下心来思考如何传播、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大学是研究、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所以有必要鼓励学者和教师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内核、精神价值、道德规范和审美特色,并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文化教育实践中,给大学生阐释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审美情趣及价值理念。基于此,高校建设的校本化课程体系至少要“讲清楚”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作者简介:胡毅茹,博士研究生,讲
5、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汉语方言学。基金项目:新疆工程学院 2019 年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9QJ04220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新疆工程学院自治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基地 2021 年度开放课题“新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共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GYJD2021Y0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中华文化课程内容整合及模块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GYJD2021Y07)大学论坛019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10月总第157期本走向等方面阐释中华优秀
6、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阐释清楚新疆各族优秀文化始终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鼓励大学生讲好新疆各族儿女故事,并将它们与新疆工程学院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激发大学生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爱疆热情。二、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是由高等学校所承担的任务决定的。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和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而人才培养必须以育人为本,以育德为先。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
7、、培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这也意味着高校在建设校本化的课程体系时,应该着眼于育德、育人和育才的和谐统一,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而言:一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及人文知识的积累,引导他们主动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激发他们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二是倡导大学生建立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形成立身庄重、待人温和、心志光明和做事妥当的健全人格;三是培养大学生对知识的
8、转化能力、创新能力及对事务的组织能力,使他们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还意味着高校在建设校本化课程体系时,要注重贯穿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等学科的共通性知识,并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深入开展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者爱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开发具有重要文明传承的“绝学”及冷门课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授课形式和渠道,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使大学生在形象化和互动化感知中品味中华优秀传
9、统文化的魅力。三、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的总框架契合时代要求新时代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品德和素养的育人场所。大学的教育应当是全面而且深入的,这种全面与深入不仅体现在知识上,更多地体现在眼界和修养上。因此,高校在建设校本化的课程体系时,应坚持用新时代视角传承发展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建立文化自信为切入点,把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与“三全育人”结合起来,构建“三结合”“三贯通”的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所谓“三结合”,一是指课内课外相结合,即把课堂理论教学与虚拟现实沉浸式互动课堂相结合,利用其高仿真、立体和可透
10、视等特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从“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型学习”,增强文化育人的教育效果;二是课堂理论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即授课教师通过学习平台把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课堂理论授课,并辅之以计时测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自学效果,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调整授课内容及进度,这种教学方式既考验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三是校内校外相结合,就是抓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既运用好校史馆和先秦诸子园等校内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又用好用足新疆博物馆等校外文化育人实践基地,使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所谓“三贯通”,是指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贯通;知识传授
11、与实践展示相贯通;价值塑造与行为养成相贯通。其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贯通,就是将课程体系校本化的建设融入新疆工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用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要求课程体系校本化的建设,推动课程体系的校本化建设,自然课程体系校本化的020建设也会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所谓知识传授与实践展示相贯通,就是既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注重沉浸式实践和校外实践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和走进自然,在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亲密对话和躬身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服务社会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所谓价值塑造与行为养成相贯通,就是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一种理想追求和行为准则,外
12、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达到知行合一,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体系校本化建设中的具体设置有什么样的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行为,课程观是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课程观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目前,新疆工程学院采用的是新课程观,代表人物有罗杰斯和马斯洛等。新课程观以学生为中心,授课内容的选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起辅助和指导的作用。根据新课程观的思想理念,校本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和线上开放课程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一)中华优秀传
13、统文化通识必修课的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必修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为基础,采用模块式教学,开展“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民惟邦本、礼法合治、正己修身、居安思危、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和走向未来”等专题教学。教学注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有生命力的内容,引导学生与先哲对话,旨在通过这种超时空的“对话”,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及人文精神形成初步了解,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选修课的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选修课由理论课和沉浸式体验课组成。诗经 导读和先秦诸子思想等是课堂理论教学课程,
14、以经典文本的导读为主,重在引导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中国戏曲文化和中国古建筑(园林)文化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 VR 沉浸式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点开发学生的艺术细胞,引导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中国民俗文化采取的是课堂理论教学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使学生接触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线上开放课程设置线上开放课程是教师先录制微课和慕课,通过学习平台发布或是把网络平台上的慕课和微课资源推送给学生,并开通线上或线下的辅导,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
15、解,领悟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与智慧。五、结束语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所学校的魂。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以四个“讲清楚”为总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教育目标,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道德体系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并且以“德”为维度,教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道德底线,这既是时代赋予中华文化传统课程责无旁贷的教学使命,也是所有教育者必须承担的时代命题。参考文献:1 叶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N.光明日报,2017-11-23(1).2 曹胜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体系的建构 J.中国大学教学,2020(9):79-813 杨志成.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学校课程文化建设 J.中国教育学刊,2018(8):674 朱松华,张颖.我国大学新课程观的制度困境及其对策 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6):121.大学论坛021